有些事情,来得就是这么仓促,根本说不上预谋良久。甚至,仓促而来的事情,都可能与预谋良久的事背道而驰。
一战之后,国际新秩序是英法美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最不满意这个体系的是谁?
第一个自然是战败国德国。德国国内的民族情绪根本就压制不住。而纳粹之所以能上台,就是因为这种民族情绪。
第二个是战胜国日本。日本对战后秩序的安排,憋了一肚子的气,彻底认清了西方列强道貌岸然的本质。这群人就没把自己当盘菜。
当然还有意大利。战后五强,而意大利这个小强,硬是被英法美赶出了巴黎和会。到底有多委屈,只有意大利人自己知道。所以,墨索里尼上台,跟希特勒上台,都是一样的原因。但,意大利太怂,后边的历史全是笑话,所以也就没啥可说的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中国也很生气。自己是战胜国,青岛却被小日本耍无赖给弄走了。于是,国内各种抵制日货。从巴黎和会就开始抵制,一直干到1923年。期间,日本人简直痛苦不堪。自己是工业国,而中国恰是最大的市场。中国人不买自己的商品,还能指望欧洲人买吗?所以,日本甚至几次找到北洋政府,要主动归还青岛。但到了1923年,中国为什么不抵制了?因为1923年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这时候中国人民都开始捐款了,还怎么抵制日货。所以,各种丑化吾国吾民的毒鸦片,就是某些国人自己的心里阴暗,然后非要说成是民族的。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中国人民到底有多善良。
而这里面恰恰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关系端倪。在当时,中日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上升到激烈对抗的程度。日本对外的主要矛盾是谁?就是西方列强。同时,德国对外的主要矛盾,也是西方列强。矛头指向的,主要是英法这两个国家。美国人呢?这家伙抛出一个民族自决后,就跑回新大陆隐居了,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然后闷声发大财。
所以,德国崛起、希特勒上台,肯定要对着英法死命干。而英法也自知理亏,自己对战败国德国欺负得太惨了。同时,一战的残酷,一直让英法心有余悸。于是,只能毫无原则地对希特勒各种绥靖。但,英法越是绥靖,德国就越是闹腾,最后直接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侵略波兰、闪击欧洲之后,德国就一定要进攻苏联吗?
如果这么做,希特勒就是在为英法做嫁衣裳。自己没钱,去北非抢英法等国的殖民地好不好,非要跟苏联死磕什么?同时,侵略波兰以前,希特勒已经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目的就是腾出手来收拾英法。此时,法国再一次被打得灭国,接下来肯定不会放过英国。
而此时的日本呢?九一八事变,就是一群关东军下级军官给搞出来的。但是,时机太好,美国因为经济危机、自顾不暇,欧洲被希特勒折腾得焦头烂额。所以,九一八之后,国联和美国谁也不管了。但是,日本决策层并没想全面侵华。因为理性人首先要搞明白: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日本的地缘敌人是苏联,有这个大家伙在北边一横,日本寝食难安。日本的一直敌人是英法美,这伙人主导的战后新秩序欺负了自己。所以,日本的北上派和总体派,都没有设计中国这个步骤。甚至,总体派的意图竟是拉着中国一起干欧美。日本还信誓旦旦地认为中国一定会同意,原因就是黄皮肤、黑眼睛和儒家文化圈,日中是自己人。
但是,1937年,日本却全面侵华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民族主义已经把日本搞得极端不理性,所以外交行为只能各种剑走偏锋。这时候,日本天皇和内阁,已经被军部这伙人彻底绑架了。拉着中国一起对付欧美,硬是变成了不顾英法美苏、直接侵略中国。
雪崩之后,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偶然也好、必然也罢,都不能为日本洗清侵略的罪责。但是,却可以看到:很多事情就是仓促发生的,说不上是什么预谋良久。而德国侵略苏联,也是雪崩之前的一次偶然爆发。
1940年,德意日三国在柏林正式签订同盟条约。随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就给斯大林写信,邀请苏联也加入进来。三国轴心变成四国同盟。而四国同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推翻英法美建立的凡华体系。对于四国同盟,日本立即欣喜若狂,并于1941年4月13日,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相当于互不侵犯条约。
上述这个演出脚本,才是预谋良久。德国、日本、意大利,都在这样预谋。而一直被国际社会孤立的苏联,自然也不会拒绝这种预谋。德意日对凡华体系不满意,因为在这个朋友圈里、自己是被欺负了。苏联呢?苏联只能更不满意,因为自己连进入朋友圈、被欺负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大家都在预谋如何推翻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但是,变故总在不期而至中到来,苏德矛盾不可调和了。
要成立四国同盟,德国就要跟苏联划定势力范围。希特勒的意思是苏联可以向印度洋方向扩张。你不是要出海口吗?英国人肯定一个出海口也不给你,而我们德国人却可以给你。然而,苏联人开始得寸进尺了,要求把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也纳入麾下。这个要求,一下子就把希特勒惹毛了。你可以看一下地图,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土耳其连接地中海和黑海。你苏联要这两个地方干什么?当然是要进入地中海。但是,地中海已经是纳粹势力范围的内海了,怎么可能允许苏联染指?
于是,四国联盟就别指望能谈成。同时,希特勒也彻底转变了心思,下定决心、一定要揍苏联。当然,条件谈不好,大家可以慢慢谈,也没必要立即就撕破脸。但是,有些问题是内心的,有些问题是行动的,都不是用嘴能谈成的。
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原因。纳粹叫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自然是以集体主义为逻辑起点。在这一点上,与苏联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但是,纳粹却极端偏左。有时候越是相似,就越是互看不顺眼。所以,希特勒和纳粹,天然就极端仇视苏联。因此二者之间,只有利益交换,完全没有感情基础。
其次是苏联并不守约。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定,苏联可以得到半个波兰,同时还可以吞并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但苏联要找出海口,只能沿着伊朗向印度洋扩张。英法绥靖德国,目的是祸水东引,引到苏联。而德国结盟苏联,目的则是祸水南引,引到英法的殖民地去。大家的算计都很高明而且无耻,谁也不比谁好到哪里去。但是,德国不服从英发的设计,苏联也不会服从德国的设计。趁着希特勒闪击欧洲,苏联染指了巴尔干,而且非要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些行动,就触动了希特勒的底线。
第三是苏联也太怂了。日本剑走偏锋,怎么非要往中国走而不往苏联走?原因就是中国当时太弱。极端,有时候跟醉酒疯癫一样。极端是极端,却往往都对弱者下手。酒鬼闹事、疯子撒泼,即便再疯,也是统统指向弱者,对强者往往敬而远之。入侵波兰之后,苏联随即入侵芬兰,然而却被芬兰打得大败。苏联进攻芬兰失败,一下就让希特勒看清了苏联的本质。这家伙也太怂了,自己在签订条约的时候,就是太给苏联脸了。
而三国轴心后,苏联竟继续不要脸,非要拿下土耳其和保加利亚。那德国自然就新仇旧恨一起算了。日本呢?日本可是德国的盟友啊,而且日本在4月份就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日本根本不重要,希特勒从始至终就没把日本当回事。日本只要在太平洋看住美国就行,德国自己就能把英法苏捆在一起揍。
1939年签订苏德不侵犯条约,1940年签订三国盟约,然后开始酝酿四国同盟。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接下来,就应该是四国同盟,一起挑战英法美的国际旧秩序。这个脚本,才是预谋良久,而且是德意日苏一起预谋良久。
但是,1941年6月22日,德国竟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全面进攻苏联。闪击欧洲、德国是使劲揍;而侵略苏联、德国则是往死里揍。
所以,这里面哪有什么必须,完全就是小人之交而利散义断,然后大打出手。
这就像两个小人从谈买卖变成了生死斗:你苏联不听话、你苏联给脸不要、你苏联也就这点儿本事、你苏联早让我看不顺眼了,然后我就要干死你。
而日本呢?日本对中国就毫无道义可言:我发疯了,而旁边就是中国,于是拉过来就一顿老拳。关键是:日本这个疯子,竟认为疯一下就行了,然后还能拉着中国一起挑战英法美。
所以,总结就是:德国和日本,因为自身的民族主义、因为对外的各种不满,所以早把自己逼得发疯。二战之前,两个国家都是喝了太多酒的人。目标是确定的,就是英法美。但是,发起疯来,却各种剑走偏锋,要么捏软柿子、要么欺负怂人,总之就是各种放飞自我、日益极端,最后向整个人类世界开战。
因为当时的纳粹德国比较穷酸,需要用苏打。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惨烈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颠覆了传统世界格局,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在二战中,苏德战争作为最惨烈的一部分,也直接决定了二战的胜利进程。而苏德战争的爆发,起于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大举进攻苏联。
在这场异常惨烈的战争中,苏德双方都拿出了鱼死网破的姿态,德国甚至在东线保持80%以上的军事力量,对于消灭苏联始终是志在必得的姿态。
而事实也证明,俄国能打败拿破仑,自然也能拖垮希特勒,纳粹德国最终也在苏联的顽强反击下盛极而衰最终轰然崩塌。
那么,有拿破仑兵败沙俄的前车之鉴,为何希特勒还要执意重蹈覆辙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纳粹德国本就是为反苏而生,而且先下手为强是纳粹德国的最好续命方式。
从希特勒的发迹历程来看,虽然他早在1923年就导演了啤酒馆暴动,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但希特勒真正修成正果却是在10年后的1932年。
而在希特勒上台后再到1939年二战爆发,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其蜕变速度堪比火箭。这其中除了德国经济实力本身就很强、一战后裁军又保持了大量的军事骨干力量,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希特勒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
虽然也是一战的战胜国,但美国并没有实现主导欧洲的目标,于是美国开始支持希特勒,而希特勒也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体系的愤怒疯狂造势,纳粹德国迅速崛起。
纳粹德国的崛起,向西可遏制英法等传统列强,向东则可以阻挡苏联向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输出。
而希特勒作为美国的提线木偶,自然不甘心为人作嫁,所以希特勒在疯狂笼络民众,推动纳粹德国崛起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独立自主的历程。
而希特勒的主要操作,就是高调反共,并在1936年和日本意大利结成了反共同盟。
这一操作极大地迷惑了英法等国。毕竟苏联作为意识形态的宿敌,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存在,如果纳粹德国拼命反共反苏,那么英法等国不介意默许纳粹德国一路向东,甚至不惜牺牲掉盟友的利益。于是英法的绥靖政策越来越夸张,纳粹德国也越来越膨胀。
对于希特勒而言,反苏不仅能迷惑英法,更能得到土地资源等巨大收益,更重要的是,纳粹德国想要称霸欧洲,就必须将苏联彻底打垮,所以苏德两国必有一战。
但进攻苏联前,德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西欧后方,于是在苏联接连被英法拒之门外的情况下,纳粹德国与苏联在1939年8月23日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实际范围。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最后苏联于9月17日出兵寇松线以东的波兰东部,波兰第四次被瓜分。而后纳粹德国横扫西欧,苏联则成为纳粹德国的后勤基地。
对于希特勒的一系列操作,斯大林自然是洞若观火。所以在纳粹德国横扫西欧的同时,苏联也开始在东欧疯狂扩张,陆续夺走了芬兰的萨拉、贝柴摩、卡累利阿地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等地,并强行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入版图,如此将苏联国界现平均向西推进200~300公里,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苏联的“趁火打劫”极大地挑战了希特勒的底线,尤其是夺走比萨拉比亚地区,直接得罪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又是纳粹德国的石油产地,所以希特勒怒不可遏,苏德两国的蛮多也逐渐激化。
对于纳粹德国而言,苏联是称霸欧洲的最后目标,但苏联明显也有平推纳粹德国进而将红旗插遍欧洲的野心,所以德国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只能先下手为强。
由于海空军力量的薄弱,德国在浅浅的英吉利海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但是面对苏联的咄咄逼人,德国只能扔下英国,大军掉头向东和苏联做最后的决战。
所以,纳粹德国打苏联,既有生存的需要,迷惑敌人的考量,更有先下手为强的紧迫。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的目标是输出马列主义,让世界各国共产党逐步壮大并夺取政权,最后在全球实现俄罗斯主导的世界秩序和共产主义。而德国则是民族主义盛行,它要通过战争的方式一雪一战失败之耻,先占欧洲,再占亚非,进尔美洲,在几个小兄弟帮助下统治世界。从本质上看,这两个国家都有野心或叫远大的目标。
希特勒占领欧洲大陆后,气都没喘一口便开始了打击英国,但英吉利海峡阻隔了善于陆战的德军的战靴,空军的打击又受到了美国援助下的英国空地武装的顽强抵抗,在预估到短时间内难以打败英国后,希特勒和他的元帅将军们把战略目标指向苏联。
昔日的俄罗斯曾当过近百年的欧洲宪兵,直到二战时仍让欧洲很多国家心有余悸。苏联成立后,也逐步把周边很多国家吞并,绑于自己的战车上。而苏联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逐渐强大,也使欧洲老牌強国忌惮不已,如芒刺背。但苏联在二战前的大清洗运动,极大地削弱了自身实力,尤其是侵略芬兰的失败,增加了希特勒的信心。
趁着苏联病体未愈,希特勒调动了强大的战争资源进攻苏联。前期进展顺利,但由于手下指挥失误,使德军的铁蹄止于斯大林格勒,奇寒的冬天也让德军进退失据,丧失了战力。苏联兵力集结,尤其是西伯利亚兵力东移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便以苏军的胜利划上了句号。此后,苏军全面反攻,直到攻克柏林。
德军打苏联,一是为统一欧洲,进尔统治世界;二是为消灭不同意识形态,信仰共产主义的国家;三是为了夺取丰富的战略资源,四是为了一雪俄罗斯屡屡干涉欧洲之恨。等等。打下这个庞然大物,德国会占有庞大的战略资本。
希特勒很狂妄,也很精明,但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一台曾所向披糜的战争机器,最终沦为了世人的笑柄。
德国为什么要攻打苏联?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众所周知,如果德国当年在发动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和苏联保持和平,然后将主力用于对付英国。
那么,西欧,北欧,南欧,北非,甚至是整个中东地区恐怕已经成为德国的一部分了。
正是因为发动了苏德战争,让德国人走向失败。
整个苏德战场仅仅开战后的半年之内,德国人就损失上百万人,比他在二战开始之后和所有国家交战付出的代价都要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到1942年年初,德国人又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打破了他不可战胜的神话。
苏德战场歼灭了80%的德军,德军最精锐的部队几乎都损失在这里,也间接导致了在诺曼底防御战中,在北非,在西西里岛战役等地德军兵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结果在盟军的绝对优势的打击下接连战败。
那么,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德国人为什么要非跟苏联人干仗呢,保持双方的和平不好吗?
还真不行。
自从德国人发动了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就预示着一定会和苏联爆发战争,只是早晚罢了。
因为,随着欧洲局势的恶化,苏联为了自身的国家安全正在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
1939年1月1号,苏联只有248万军队,此时虽然欧洲局势看上去战云密布,但毕竟还没有真正爆发大战,所以苏联军队的规模没有大幅度扩张。
可是,随着希特勒在欧洲各地攻城略地,英法这两个欧洲传统列强却龌龊不断。
本来斯大林的意思是和英法一道想办法遏制住德国的发展,避免重蹈一战的覆辙。
可英法两国心怀鬼胎,希望借德国之手对付苏联。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就不得不大规模扩充军队,保障万一哪天和德国人打起来不至于被打个措手不及。
所以,到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的军队已经增加到了577万人,相对于1939年兵力增加了320万,而且绝大部分军队都布置战苏德边境。
这种态势也让德国人深感压力,几百万大军虎视眈眈,哪怕德国和苏联一直保持和平,德国人也很清楚,如果把自身的力量压到西欧去对付英国,苏联的这支数百万大军就很可能对德国发起闪击战,错失先机之后德国人能不能撑下来是个未知数,很可能会一败涂地,最终让苏联人渔翁得利。
所以,当德国人走上对外侵略那一刻起,无论他想不想占领苏联,都必须要把这个庞大的对手给击败。
于是,德国人决定先发制人,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于1941年6月22日集中550万大军对苏联发动猛攻。
整个苏德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期间德国参战总人数大约为850万,苏联则高达2,000万。
战争也造成了两国巨大的人员损失,苏联方面累计阵亡士兵高达916万人。
而德国根据德国国防部的数据显示,战争期间在苏德战场阵亡及失踪高达418万人,同时还有大约300万人被俘!
如果我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看作一盘大棋的话,那么德国与苏联的争端可以说是早就策划好的,也是命中注定的。
最早下棋的是英法,这两个老牌帝国当年堪称世界之王,他们占据了最多的殖民地,拥有最强的军队,最顶尖的技术。
当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我们在历史上上频频看到一个词儿——瓜分。
列强对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的欲望愈发不可遏制,形成了一次巨大的因瓜分形成的战争,即生灵涂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起的德国等国,企图挑战英法的位置,以争夺更多的地盘。双方拉帮结派,大搞结盟,然后借着萨拉热窝的导火索就撞到了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打成了一场消耗资源、人口的残酷消耗战,最后协约国倚靠更强大的物质技术获得了惨胜,将同盟国集团打入凡尘。
嚣张了没多少年的德意志帝国,因为这场战争土崩瓦解,但协约国三巨头英、法、俄同样狼狈。
英国消耗过大,统治能力下滑,殖民地们纷纷起哄;法国萎靡不振,占领德国工业区讨债都讨了一鼻子灰。
俄国就更别提了,一场二月革命结束了王朝统治,又一场十月革命彻底换了颜色,红色的苏联出现了。
俄国人+共产主义思想,这足够引起西方人的极度忌惮,因此自苏联诞生起,就不断接受着西方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挑战。
但苏联不仅没被打垮,反倒焕发出不一般的活力,一派欣欣向荣,甚至开始了扩张。
恰巧,在战后苏联发展的同期,德国也逐渐开始了回血。
德国的贵族王朝被推翻,所谓皿煮的魏玛共和国被建立,然而德国人想要的生活并未到来,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大萧条和外国欺压,再加上虎头蛇尾的一战结局,让人民心中憋了一肚子怨气。
过于激动的社会民情催生出了纳粹党。
纳粹党师从意大利法西斯党,善于包装形象和煽动民族情绪,在经历一系列的动荡后,纳粹党的党魁希特勒在选举中战胜了神一般的对手兴登堡,更在之后以党国政治窃取了国家大权,成为“民选的独裁者”。
英法这两大帝国主义其实早就在防范德国,他们战后的算盘一开始就是防德、限德、反德。
但英法自身并非铁板一块。
法国与德国相邻,历史上深受其害,所以是彻头彻尾的反德者,恨不得修长城把德国人拦住。
英国则是欧洲的搅屎棍,他们并不介意远交近攻,让德国消耗法国的力量,以此提升自己的世界主导权。
因此,防德、限德、反德最后变成了一句废话,英国关系与德国升温迅速,灰头土脸的法国也只能当英国的应声虫,然后铁着新修隔离要塞。
纳粹政府自然也不是只会搞选举的庸才,希特勒借着这个机会快速调整国家结构,以军工需求带动工业生产,迅速让德国富强起来。
希特勒也在这段时间里,变成了欧洲的“明星政治家”,各国都对他发展经济的能力赞誉有加。
但是,英法也不是傻子,从希特勒的演讲就能看出这货归根结底还是想“崛起”。
德国崛起了会怎样?德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德国要崛起,那英法必然还是拦路石。
那年头可没有“和平崛起”这个词儿,西方文明也不认为惯于以铁血浇灌铧犁的容克们不会跟自己争。
说白了,英法惧怕德国人像一战那样再挑战自己,影响自己的世界殖民帝国。
于是英法想出了一个新点子——祸水东引,绥靖政策。
斯拉夫这个民族,自古就比较尴尬。东方人认为他们是西方罗刹,西方人也认为他们是东方蛮夷,总之里外不是东西。
苏联一建立,就成了西方的眼中钉,帝国主义可不希望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崛起坐大。
而且建立它的还是野蛮的毛子,自沙俄时代他们就野心勃勃,是西方戒备又警惕的禽兽。
因此,英法两国策划了“绥靖政策”,这边先惯着德国,它爱干嘛干嘛,总之稍加引导地哄好。
简而言之,绥靖政策是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策划的政策态度,其允许希特勒不受限制地扩张德国领土,旨在避免欧洲的战争,将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如果德国逐渐坐大并打破樊笼,它稍微懂点局势就明白该怎么做。
一边是高墙炮楼还喂过饭的英法列强,一边是破碎的前奥匈帝国和野心勃勃扩张的苏联,傻子都知道怎么选吧?
德国与苏联在战略扩张上是存在矛盾的,两国一只虎一只狼,中间又摆着破碎的前奥匈帝国,双方都会伸爪子,怎么可能不PK。
如此,德国聪明的话,就需要英法作为后备对抗苏俄,这样双方就能取得一致利益,英法也能获得最终的操盘权,让苏、德鹬蚌相争熬死,继而渔翁得利。
就这样,英法的“绥靖政策”被贯彻了下去,两国从此开始了养蛊的不归路。
希特勒很敏锐的发现了英法的妥协,他借此机会让德国迅速变得兵强马壮,还撕毁了一系列限制的条约和枷锁。
英法不断的忍受,一边揣着锦囊妙计,一边便秘式地忍受,看着德国吞并奥地利,撞破莱茵非军事区,拿走苏台德,一步步吞噬进化。
苏联在“慕尼黑阴谋”的时候看破了英法的算盘(苏德不与苏联合作,旨在激化矛盾,又过度软弱和出卖盟友),因此突然改变了激进的对抗措施,选择了与德合作,双方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于是,英法的算盘一时间落空了,苏德不仅没有杀在一起,反倒合作瓜分了英法口头保护的波兰。
意识到“妙计”破产的英法,不得不在汹涌的民意下选择了对德宣战,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不过英法的多年操盘也未见全部落空,正如他们所想,苏德一个往西一个往东发展,双方迟早会狗咬狗。
只是他们没料到的是,养蛊为患的德国会如此疯狂,打完波兰就杀向了法兰西,居然一鼓作气绕过了马奇诺防线,把英、法、荷、比、卢一窝端了。
斯大林倒是料到苏德必有一战,但他打心眼里不想苏德在1941年开战,苏联需要时间调整大清洗后的伤痕,需要到1943年才能准备好战争。
实际上,战争常常都在无准备的时候爆发,打波兰前许多将军劝阻希特勒,认为1945年德军才能准备好,然而希特勒还是发动并打赢了战争。
到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时,希特勒一句:“我征服了欧洲”,就让所有人哑口无言。
丘吉尔后来对绥靖政策展开了总结:“软弱和恐惧的妥协是徒劳和致命的,武力的遏制才是宽宏大量和高尚的,也许这是通往世界和平的最可靠的,或者唯一的途径”。
这也说明了,今天我们提“和平崛起”,西方人为何一个字也不相信。
无论如何,德国依旧败亡了,英法也输掉了世界之主的宝座,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边缘势力则在柏林的废墟上划界崛起。
德国攻打苏联的主要目的是因为石油资源,苏联永远庞大的油气资源,而德国极其匮乏,为了支撑战争的需要,必须要解决能源问题,看看地图就能明白,
通过战胜苏联,得到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油田,继而通过黑海进入土耳其,进入中东,同时进入亚洲和日本瓜分亚洲地盘,关键在于当时他挑战了世界加大强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本来没有美国什么事,是英国无力支撑,让利给美国,把美国拉下水,其实当时美国已经明里暗里支援苏联了,从各种战备物资到钢铁武器,美国是无利不起早,支援英国,法国,苏联,赚的盆满钵满,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援,德国很可能就是战胜国,但美国绝不会袖手旁观,因为日本侵犯了他的东南亚利益,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推下水,如果当时德国不去挑战苏联,今天看到的就不是欧盟了,可能是一个德国统一的欧洲,因为当时苏联是西面有德国,东面有日本都在挑战他,苏联还是很小心的,战胜了英国也就没美国什么事了。
这也仅仅是站在战争层面去看这些事,当然还有很多的地缘政治考量,实际上那时的希特勒扩张过了头,西方传统一直是强权思维,野蛮过了头必遭报应,群起而攻之,失败是个必然。给全世界带来灾难。
核武器的诞生,使这种残暴不会再有。德国和日本已经被沦为半自主权状态,变成2个经济强大的瘸子。这就是攻打苏联的后果。
德国完全不必攻打苏联,只是短时间内打下欧洲,以为世无英雄,唯德国独大,加上情报失误,以为苏联没有T34类型的已能批量生产的坦克,以为德国的武器占绝对优势,打苏联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胜利后再回过头打英国,结果被苏联拖住,被苏联打垮,德国没有认识到共产主义的优势,这是他们及西方媒体等长期自以为是,抹黑共产主义,描述共产主义什么都不是,西方什么都能,结果把自己也欺骗了,作出错误的判断、决策,使德国走向死亡,如果德国选择与苏联和平共处,德国现在必然还是世界大国。
这个非常清楚,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明白他们两个一个是右翼法西斯,一个是共产党,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国家,两国最终的对手和敌人都是对方。西方国家也在想尽办法让这两个国家对撞。在准备战争和战争开始阶段,他们两人都非常清楚,如果过早交手就上了西方国家的当,所以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行动避免直接打仗。希特勒要报英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仇,以此团结国内人心,集聚力量。苏联也没有准备好,内外都有一系列困难,所以最后妥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十年。该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约定了,两国实力的分界线,就是波罗的维斯瓦河,东面归苏联,西门归德国。有了这个条约,两国都知道暂时两国不会打仗,都各自先对付自己的紧迫目标。但是两国最终会有一仗。德国对付的是法国,比利时,等西欧和北欧国家。苏联打的是芬兰,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三国。都打的很困难。希特勒本来不想和世界头号强国英国为敌,想达成和英国达成和平协议,可是英国和丘吉尔不想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一定要和德国打到底,就把战争无限拖延下来。希特勒心理越来越焦躁,如果和英国消耗的差不多了,苏联就会做大,最终苏联会出兵西面,消灭法西斯国家,坐收鱼人之利。所以才不得不两面作战,在西面依靠大西洋放线防守,向东面对苏联突然袭击。而在斯大林看来,苏德之战应该不会这么快就到来,毕竟德国在这个时候开辟和苏联打战争,是非常不理性的,是兵家大忌,也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原因。所以尽管有种种情报,斯大林始终不相信希特勒会这么蠢,敢于两线开战。可是希特勒是疯子,不计后果力排众议,坚持对苏联开战,也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其实开战半年后希特勒就明白了,他才发现苏联远比他想像的强大,T34坦克比他知道的先进,工业生产能力也更强。他反而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现在不打,以后苏联更强大,更没有办法打了。所以希特勒是战略错误,失败早就埋下了。德国军队一系列战术胜利和成功,最终只是给世界和德国带来灾难和分裂。历史表明而决定欧洲大陆局面的,始终是俄国和德国,一次大战,二次打仗都是俄国和英国法国结盟对付德国,分裂德国以后,苏联才是最强大的。而统一的德国,就把俄国人堵在了波兰的西面,对欧洲影响大大降低了。
这个问题很有趣。这大概就是欧洲所有国家共同的宿命吧,要想统一欧洲,苏联就是最后一关,当年拿破仑也是在这最后一关倒下的,没想到几百年之后,希特勒也倒在了同样的位置
德国打苏联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很多专家都在说,那就是德国需要苏联的石油以及其他的原材料。整个德国媒铁基本都够用,但对于其他的资源要求十分高。而苏联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尤其是乌拉尔山脉更是资源宝库,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希特勒所相信的有限市场理论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市场是有限的。如果生产者多了的话,那么其他生产者就会受到打压,而德国给苏联的定位就是一个原材料供应商。可是当时的苏联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了,这意味着在工业生产上德国和苏联是竞争关系,如果苏联不甘于成为一个原材料供应商的话,那么势必会影响德国的工业生产。所以为了能够占领更多的市场,德国也不得不攻击苏联。
首先,从希特勒个人来分析。希特勒在意识形态方面,是位反共产主义者。希特勒又是位极端的民族主义者、种族主义者,在他看来斯拉夫人只有作为日尔曼人的奴隶,才有存在的理由。他还要为日尔曼人,在东方夺取生存空间。希特勒还想使德国,称霸欧洲(称霸欧洲,进一步也就能称霸全球)。而当时在欧陆,除了德国之外,苏联是仅存的大国。征服苏联,也就征服了欧洲。而在二战进行到第二个年头时,德国打败了法国等多个欧陆国家。但在短时期内,无力使英国屈服。希特勒认为,英国继续抵抗德国,就是因为英国将苏联和美国看作了救命的“稻草”。而苏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领土向西扩张了三、四十万平方公里,建立起了东方防线,并在此部署了二百多万军队。这使希特勒产生了疑虑和恐惧。德国的许多战略物资,需要从苏联进口,或是途经苏联运到德国。希特勒怕苏联有一天,会漫天要价。而如果,德国打败了苏联,那么这些威胁自然就解决了。而且,在入侵苏联成功后,德国将会得到巨大的物资、人力资源等。那么还没有屈服的英国和潜在的对手美国,都不再令希特勒担心了,可以认为他们都已不再是对手了。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德国是必须进攻苏联的。
这问题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回答。只能简单说一二。思想上的必须,政治上的必然,军事经济上的必定,以及现实中的可能。先说思想上,当年的苏德两国正好是世界上左右翼思潮的各自代表,西班牙内战已经狠狠碰撞了一个回合。面对面的冲突,一较高低是迟早的。再看,双方都是集权独裁制的国体。举个例,希特勒非常仇恨害怕犹太人,而当时苏联主导的共产国际不仅在全世界鼓吹无产阶级革命,而且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领导层中,有大量的犹太人。古人云: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显然这两者只能活一个。而且,纳粹德国以极端种族主义为立国之本,把斯拉夫人视为与犹太人相同的劣等民族,是必须消灭和奴役的对象,岂可放过?再三,纳粹德国当时已席卷西北欧,国家已转入战时体制,无论经济还是军事上,为稳定本土和占领区,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庞大的军力,一旦停下来,一方面国内和占领区会麻烦不断矛盾丛生;另一方面庞大军力消耗不起维持不下去了。只能在侵略扩张和掠夺的道路上,一路到黑。同时,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由于,不列颠空战失败,纳粹无法降服英国,强大无比的陆军只能望英吉利海峡兴叹。而从苏联获得的各种情报信息判断,当时的苏联正处于衰落期,政治大清洗运动的后遗症很大,国防外强中干,国内民族矛盾激化,经济尚未恢复。以希特勒看来,正好是先下手为强的大好时机。而斯大林的角度亦然,他明白双方迟早大干一场,当时也在全力避免战争的同时,策划未来战略。苏联解体后,曝光的历史资料也证明了所谓“大雷雨“计划的酝酿(43年后主动进攻德国)。所以,种种原因迹象,战争车轮只能是滚滚发动,而无法停止了。
拿破仑当年为什么攻打俄国?拿破仑要称霸欧洲,当时其它国都已打服,只剩下英国和俄国,打英国需要海军,法国海军不行,那就得先得打服俄国,它才会听说,省得老给闹事,并支持支援别国反法。
德国同样有此目的,但它的目的更狠,要占领苏联,让苏联成为它的物资供应地。当时,欧洲只剩下了英苏,还没纳入德国的统治体系。英国本土不但面积极小,而且海军强大,且反抗激烈勇猛,决不妥协、投降。不如攻打苏联来得实惠,且离苏联极近,还有,苏联在苏芬战争中,表现得让人大跌眼镜。按希特勒的估计,苏联很容易被消灭。如果不消灭苏联,放这么大一头北极熊在身边,在关键时候给你一口,威胁太大!消灭了苏联,就消除了后顾之忧,可全力对付英美。希特勒对共产主义也极为厌恶。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只有消灭了苏联,德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它必须攻打苏联。
我们先直接看看对德国打赢苏联的预测。
罗伯特•哈里斯的小说《祖国》
小说、美剧《高堡奇人》
游戏《钢铁雄心4》的MOD,“新秩序:欧洲的黄昏”
这几部作品里的德国,都击败了苏联,结果是德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内部党争严重,经济一团乱麻,占领区恐怖袭击频繁,在东方和苏联的残部进行无休止的游击战,和美国或者日本进行冷战。
总之是迟早要完的结局。
这已经说明了,霸权和法西斯,都十分短暂,不可长久。
但是如果不去进攻苏联,连这个辉煌后的衰落德国也没有。
第一,德国在1941年和1942年面对苏联并非是必输的死局,德国有机会摧毁苏联的主力部队和统治中心,只是战术和战略都失误了。
第二,德国当时的状态本身无法停止战争,一方面是自身法西斯属性,另一方面和日本差不多,一直胜利,一直摧枯拉朽,再理智的军官团和高层都会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第三,德国一直是这么做的。
为什么说德国是这么做的呢?
现代德国,实际上是以普鲁士为核心的、统一于1871年的德国。
而从普鲁士王国时代开始,德国的强国之路就一直在于冲破牢笼。
德国位于中欧枢纽之地,枢纽=兵家必争之地=四战之地。
每一个国家都想成为强国,德国成为强国就要向南从奥地利为核心的神罗手里抢夺手工业和农业的地区,向西找寻大西洋出海口,向东吃掉波兰,希特勒所说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这样。
在第一代普鲁士王到二战的几百年间,德国为了夺取这些,多次开战,大部分时候都是是以少打多,比如七年战争、一战、二战。(由此可见俾斯麦的政治智慧,他指导下的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每一次都避免了和多个国家开战,)
1940年击败法国后,德国实际上已经拥有了那些他梦寐以求的地区,但是一方面,英国不讲和,美国支持英国,德国无法登陆英国,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不同的苏联正在逐年壮大,再加上占领区的流亡政府们还在活动,所以德国必须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维系帝国的存在,每日都是巨大的开支,如果主动出击,解决苏联(前提是在2年内),那么英国会妥协退让,美国当然会继续维持其虚伪的中立。
地缘政治上,德国人在占领整个中欧西欧后和其敌国英国以及潜在敌国苏联、美国没有一点缓冲区,所以迟早一战。
所以,与其被动等待,还不如主动出击。
如果不进攻苏联,那就要把大量的国防力量浪费在非洲,中东的政权倾向于德国但是一旦德国进入中东,会极大刺激苏联的神经,和进攻苏联无二。
所以诸多选择都没有可能性的情况下,德国将帝国国运砸在了苏德战争强,就像一笔风险投资,如果赢了,收益太大了。
无论是苏联准备好了主动打德国,还是德国趁苏联没有准备好主动跳进这个坑,苏德之间的一场大战和二战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巴巴罗萨”计划充满理想性,但苏联入侵德国的“大雷雨”计划同样也是箭在弦上。
希特勒一直以来,就有为日耳曼民族拓展生存空间这个终极目标。要实现目标,就必须清除一切阻挡目标实现的障碍。
苏联当然也是障碍之一,谁都知道苏德必有一战,只是德国不想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所以与斯大林签订了带有同盟条约性质的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准备解决完其它地方,最后再与苏联摊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双方的缓兵之计而已。
当然苏联也有自己的盘算,同沙俄一样,就是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领士和势力范围。
苏联在与德国瓜分波兰之后,到1940年11月,斯大林提出了在保加利亚驻军、自由进出黑海海峡、与德国共同主宰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国家的事务,一系列苏联势力范围继续西扩的要求。孰不知这却坚定了希特勒提前侵苏的决心。
1941年,英德之间的战事进入拉锯战。此时希特勒再想像对待波兰、比利时、法国那样轻松拿下英国,已经不可能了。
而且据说当时斯大林也早谋划了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索科洛夫的《二战秘密档案》提过大雷雨计划,斯大林之所以调集重兵于苏德边境,决不是因为他预见到希特勒随时可能东进,否则的话,他绝不会在德国不宣而战时显得手足无措,而是因为他另有打算。
他觉得希特勒在西线与法英开战将为苏联提供机会。谁都知道,两线作战乃兵家之大忌,何况法国、英国绝非西欧弱国,而是实力不俗的大国。
按照斯大林的原来估计,希特勒不可能在西线速胜,更大的可能陷于西线泥潭而无力自拔。
所以,斯大林积极备战、囤重兵于苏德边境,为的是,一旦希特勒陷入西线泥潭,苏联就可以借机大举出兵。
基于这样的判断和目的,即便在希特勒迅速拿下法国并开始进攻英国后,斯大林仍然不相信希特勒会在没有打败英国之前就挥师东进。
为此,1941年3月,苏联最高统率部制定了“西线扩张战略计划”,明确决定“6月12日开始进攻”德国,但由于准备不够,只得推迟。
在希特勒的计划里是打败法军,英国就投降了。但在法国投降后,英国丘吉尔拒不投降,并且谈判无效。
而德国海军除了潜艇以外,实力很薄弱。法国海军由于英国的弩炮计划,被严重的损坏。短时间建立海军是不可能的,德国因此缺乏登陆手段,希特勒判定光凭轰炸很难让英国屈服。
与此同时美国的敌意不断增加,对英国的支持越来越刻骨,炉边谈话,大西洋宪章等等。美国的站队越发明显,希特勒必须赶在美国行动之前结束战争。
况且这时的德国,战前资源储备已经接近枯竭,必须寻找新的能源,罗马尼亚的石油在苏联轰炸机范围内,很不稳定,粮食也趋于紧张。高加索的油田,乌克兰的小麦都是德国所需要的。
再加上那个“大雷雨计划”。
种种情形促使希特勒决定调整战略,提前进攻苏联。
希特勒决心已下,在德英战争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他在1941年6月22日,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突然发动侵苏战争。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侵权删
但各位有没有想过,我们只不过是站在上帝视角,从结果去倒推,这样并不客观。如果站在当时希特勒的角度,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形势来看,希特勒进攻苏联,实际上是一出妙棋。
希特勒进攻苏联:巴巴罗萨计划
在1993年,俄罗斯上校丹尼洛夫在著名的《奥地利军事杂志》上公布了一份自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中央档案馆的战争计划,名为《大雷雨计划》。
其是苏军总参谋部于1941年所完成的一份争霸欧洲的战争计划,其主要矛头就是德国。该文件显示,当时苏联方面计划在1941年的7月份进攻德国。而希特勒则是棋先一招,于6月22日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
所以,从这里来看,苏德必有一战,希特勒只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招数。而且成效也是非常可观的,苏联军队前期一度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比等着苏联人准备好了打过来要靠谱得多。
当然,即使没有《大雷雨计划》,希特勒进攻苏联也是当时比较好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1940年,德国集结4523架飞机,18大战斗群,6大航空编队,35艘军舰,将战火燃烧至大洋彼岸的大英帝国,史称“大不列颠之战”。这场战役持续了一年时间,德国的空军部队在大部分情况下处于被英国皇家空军压着打的局面。
空战没有优势,海军便无法进行登陆工作,德国吞并英国的计划毫无进展。更严重的是,美国当时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与盟国签署的《大西洋公约》实际上与德国已经处于敌对状态,大西洋一侧基本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封锁,光靠潜艇偷袭根本无力在整个牌面上扭转乾坤,而英国则能源源不断的获得美国等域外国家的持续输血,靠对峙消耗其实德国是毫无胜算的。
正在希特勒焦头烂额之际,苏联不断的骚扰德国后方的“石油仓库”罗马尼亚。德国是一个“贫油国家”,而战争需要石油。飞机、坦克、战舰都需要石油作为燃料去发动,而罗马尼亚是德国在二战时期首要的石油来源。苏联和德国之间存在着《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苏联却在德国与英国开战时,不断的骚扰德国的大后方,这让希特勒十分恼怒。
希特勒惧怕苏联会趁机偷袭罗马尼亚,抢占油田,到时候德国将腹背受敌。于是“大不列颠战役”失败后,希特勒将战争的矛头直接对准苏联。
希特勒是一个疯狂的种族主义者,他不仅仇恨犹太人种,还仇恨分布在波兰、南斯拉夫、苏联的“斯拉夫人种”。 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时,疯狂屠杀斯拉夫人,导致斯大林对希特勒的行为极度厌恶。
希特勒不仅憎恨“斯拉夫人”,还厌恶马克思主义。斯大林与希特勒之间存在着“种族分歧”、“政治分歧”,所以希特勒打苏联,或是苏联打希特勒是早晚的事。
苏德战争如果采用古德里安的计划,结局是否会不同?
希特勒进攻苏联之前,在纳粹会议上,介绍入侵苏联的好处时,是这样说的:
“一但将苏联打垮,我们就能获得苏联丰富的资源。英国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英国的希望在于美国和苏联,只要将苏联打垮,就可以最大的减轻日本在关东地区的压力,一旦日本介入欧洲战场,英国将面临毁灭。”
希特勒的战略构想非常明确,进攻苏联是拯救欧洲战场的一步活棋子,在某种角度上来说,苏联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希特勒争霸欧洲的阻碍,攻打苏联是必然的结果。
二战前期,德国的海上运输线被英国封锁,德国国内所需要的粮食、物资大部分购买自苏联。
苏德必有一战
在德英战争期间,苏联向德国提议,用科技来换取物资,希特勒为了稳住苏联,同意了苏联的要求。此后,希特勒便开始担心起来,如果德国在欧洲和美、英展开决战时,斯大林趁火打劫,用断绝对德物资、原料供应为手段来打击德国的话,德国的处境将非常危险。只有通过闪电战迅速战胜苏联,获得苏联的石油、粮食、矿产等重要资源,以便将战争进行下去。
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大部分被占领和投降德国,剩下英国隔海相望,再就是苏联了。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被西方国家称为洪水猛兽,所以德国必须攻打苏联。
二战时,德国必须攻打苏联是它在欧洲所处的地理和国际政治地位决定,另外一个本质的原因是德意志民族正处于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这在纳粹党章中就可以读得他与苏联的利益发展是格格不入的,发生战争是迟早的事情。
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德国占据苏联,才能和日本形成亚欧一体的地缘战略联盟。在1941年之前,德军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换言之,欧洲绝大部分国家都被德军拿下了,就连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爱将隆美尔在非洲战无对手。所以,德国在纳粹主义主导下,攻打苏联从地理位置来看,是必然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德国终于在收拾了欧洲大部分国家就对苏联动手了。
希特勒要想称霸世界,那么必须要占领苏联,这样可以联合1937年攻占中国的日军,形成东线联盟一体,成为亚非欧三洲一体的超级联盟帝国。接下来,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称霸世界指日可待,因为要证明希特勒的种族优秀论,这些都是他将要做的事情。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信奉的是共产主义,这会让纳粹德国很不放心,始终担心苏联会威胁德国的战略及利益,趁苏联不防备时主动动手是德国考虑的最好机会。彼此三观不合,希特勒当然是想除之而后快。纳粹党名义上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其实是披着社会主义的皮,实质上仇视并欲消灭社会主义的共产党,更何况是苏联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迟早解决苏联,对德国称霸世界的威胁会越来越大。
德国要攻打全球,离不开苏联的战略资源。二战打得就是现代化武器的战争,诸如飞机、坦克、自行火炮、潜艇、卡车等都离不开石油,而德国自己缺乏石油资源。希特勒当初之所以攻占罗马尼亚,是因为罗马尼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德国的战略供需都来自罗马尼亚油田。而苏联的石油比罗马尼亚更多,攻打苏联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然战略资源。
总的来说,德国攻打苏联是其要称霸世界必须要走出的一步棋,更是纳粹德意志意识形态下必须的产物,也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只会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德国当时的困境,与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的困境一样;也与拿破仑进攻俄国时的困境一样。
都好像是在赌博的时候,前半场已赢得盆满钵满了。
但是后半场需要做一个选择,那就是继续玩下去,有可能把赌桌上的钱都赢走,也有可能输得倾家荡产。但是,如果你想选择中途退出,前面赢的一切,就会被一风吹光。
在这种背景下,你坐在赌桌前,会怎么选择呢?
在这种背景下,愿意割肉离开的人,估计不会很多!尤其是感觉自己技术很好、而且手气很旺时,自然更没有人愿意选择这样割肉离开。
德国在开局时一再取得辉煌胜利,无非是因为两边的敌人,都想坐收渔人之利。
在这种背景下,英法美希望德国进攻苏联,而德国也一副要进攻苏联的样子,结果呢?德国突然一个回马枪,直接把英法美打得连声怪叫!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希望德国继续和英美打仗,而德国也一副要和英美死磕到底的样子。结果呢,德国突然又一个回马枪,直接把苏联打得连声惨叫!
但是不管德国怎么玩,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德国坐在中间,东边是强大的苏联,西边是强大的英法美。
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德国就应该安份守己,维持当时欧洲已形成的均势。
只要德国选择了战争,就只能让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终于把自己玩死。
这就好像你进入了赌场,对方的筹码远远多于你,而且对方想赌,你就不能带着赢钱离开赌场。在这种背景下,你除了不断加大筹码与对方疯狂对赌外,几乎看不到任何出路。
二战时的德国,是这样输光筹码出局的。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也是这样输光筹码出局的。
当然了,二战时的日本,也是这样输光筹码出局的。
表面上看,他们最后疯狂对赌的行为是不可理喻的,问题是,处于他们的困境中,除此之外,好像没有更好的选择。
简单的看,他们当时带着赢钱离开赌场,就已赢得盆满钵满了;问题是,进入赌场,你赢了钱就想走,想得也太美了吧!
当时的德国可以选择不进攻苏联,问题是,在德国与英美矛盾越来越无可调和的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拖延,随时可能把美国拖下水的(至少,美国对西欧的援助会越来越大),到时苏联再趁火打劫德国,德国又该怎么办呢?
苏联开始对德国采取妥协的外交政策,无非是因为苏联希望英美先与德国打头阵,然后自己好坐收取渔人之利;绝不是因为他害怕战争。
就如当年英美对德国采取妥协的外交政策,无非是因为他们希望苏联先与德国打头阵,然后自己好坐收渔人之利,绝不是因为他们害怕战争。
只要时机允许,英美也好、苏联也好,哪个是省油的灯呢?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趁苏联毫无防备之际,一举把苏联打残了、打趴下,几乎也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了。
当然了,当时的德国,还有一种看似最优的选择,那就是把前半场大赢特赢来的筹码都留下,然后潇洒的离开赌场。
问题是,这种选择几乎是不符合人性的。尤其是在一个人认为自己水平很高、手气很壮的时候!在这种背景下,投入更多的筹码,赢了就得到整个世界,输了就大了去卖麻糖,几乎是人们共同的选择。
如果我们认为德国进攻苏联不可理喻,实际上就好像我们看几个第一流的职业棋手下棋,最后某个棋手输了。于是我们就居高临下点评说,这个棋手的水平太差劲了,因为他的许多失误,就是刚学下棋的人,也不可能会犯。
如果我们就是这样研究高手下过的棋局,除了学会眼高手低的评点棋局,估计永远也无法提升自己的棋艺。
希特勒占领了整个欧洲,这个时候她本来可以稳一稳的,先不急着对苏联动手,先稳固一下,占领区,毕竟欧洲也不小啊!但是希特勒没有这么做,他被这个胜利冲昏了头脑,太狂了,以至于进攻苏联连冬天的棉衣都没有准备,这个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精锐的德军被冻死,冻伤几十万,大家知道打仗打的就是人,德国占领了这么大块地,兵力本来就不足,这个人为造成了大损失,导致德国兵力严重不足,只能从全面进攻调整为重点进攻,为日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虽然德国战败了,但是他却改变了世界格局,帝国主义的殖民时代结束了,全世界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形成了当今的多极世界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