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读《道德经》之书,典章制度,而义乃可求。因注解者太多,注解之意都与道家之言相印证,义虽相通。可是若看注解,也有仁见仁,智见智之感。章太炎曾说:治经治子,校勘训诂,特别是最初门经然:而老子的《道德经》也在其之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有:无:与无为:道德什么关系?这个间题,话虽是几句,从书中可以出。但要分析亦不简单。
老子的全书之旨是:一切社会现象,皆有自然之律,运行乎其间,则天地亦道循环自然而动的变化。故曰:只有随顺,断不可逆之,使如吾意之理,欲违逆之使如吾意,天地与吾并生,万物与吾为一,却所谓:有::有就是:有为:。一切随顺天然之律,不可抵抗,则所谓:无:就是:无为:所以道家最贵在于:无为:故知白守黑,知雄守雌,谓之虚贵,无贵。应顺自然不参私意,万物出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则是道家虚无为,之为,之旨也。
《道德经》的:无为:与道德的关系,是道德者虚己之谓,变动不居有而无常。:无为:者并非无事事之意,而是守心,守性,任自然,向往旷壤之野,无计于利害之心,则物莫能之累矣。
《道德经》是重于个人及独立的人格修养,思考问题是:用否定式通过事物的否定,来表达肯定的意见。接近仁人志士,不以暴力解决问题,道德于天地规律,包含着体魄,性情,物质的内容。意志行为,活动充满道德的规范。
谢谢邀请!老子的《道德经》中的“有”指的是人们已经发现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无”指的是人们还没有发现的事物。“有”和“无”揭示出了使无变有的道理,意思是说,人们可以运用已知的事物去发现未知的事物,许许多多的新事物,都是经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
“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他的本质就是“有为”,“无为”是“无不为”的结果,只有“无不为”了,才会“无为”。比如,农民种麦子,要施肥、耕种、锄草、治虫,这些工作都做好了,农民就等着收获了。收获就是“无为”,农民之所以“无为”了,其原因是在这之前,应当做的事都做了,也就是“无不为”了。
“道德”是“道”和“德”两个理论组合在一起的,“道”指的是天道常理,“德”是运用天道常理的方法方式。意思是说,天道常理是有一定的自然规律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事物本身的固有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若能违背事物本身的固有规律,就会把事情弄糟。“拔苗助长”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古今 大有作为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成绩,其原因是他们能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去办事,不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谢谢邀请ヽ(^0^)ノ《道德经》中的“有"与“无”,大都不是平常意思上的直白之义!所以,道祖老子在《道德经》首章结尾处开示曰: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就是开场白的点睛之笔。
而“无为”二字,在巜道德经》中更是对主题中心→巅峰境界的艺术性描述。所以,对于“无为”二字,必须联系上下文及整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来解读,才有可能契入道德经之真境界的!否则,只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按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是永远也达不到与道祖老子同频共振,琴瑟和鸣,心领神会→达到道德圆通,天人合一巅峰境界的!
只拿“无为”二字来理解,来解读,是无论如何也难能寻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
“无为而无不为”整句话,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她是一个整体!“无为”冠于首,可见分量之重;“无不为”收尾,则是最终结果。两者能圆通圆融为一体,就是天人合一最高境界!
两者圆通不起来,就是没契入《道德经》的境界。也说明对于其他内容的理解,解读也都是自己低层次的认知,而非圣人真义。
“无为"是主题词!好些问题都是围绕她展开的,对于“无为"的描述到处可见。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夫唯不争,故无尤。眀白四达,能吾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等等等等无计其数。
最直接,最全面,最形象,最真切的描述是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无为而无不为”之妙义,尽在其中矣!
因为道之奥妙,难以用贴切的词句表述出来,也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所以道祖老子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描述和开示。几乎每章都有着“无为”二字妙义的影子,“无不为”亦形影不离。比如第二十七章对“无为“,描绘了那么多,而最后两句:“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不正是“无不为”三字之最终结果吗?!
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道德圆通,天人合一巅峰境界,形象化艺术性的总结和概括。
若能心领神会,便得道祖之心传!也就闻道了。若能解得,自然也就破解了巜道德经》!
解读的圆通不了,不能恰到好处,也就证明所解读只是自己的认知,而非与圣人同频共振,琴瑟和鸣之真义。
我为什么不直接解读出来呢?也是感觉此“要妙”无恰当而贴切的词语可表述哦⊙ω⊙!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逮 ……!有志求道者,只有自己去意会,才有可能得心传。心领神会,方得闻道的。到他处去访师问道、打坐参禅修大仙!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唯有道祖是真明师!
(本文原创。抄袭必究!欢迎引用,但需注明岀处。解释权归本文作者所有。谢谢合作。)
简单说,有玄无都是某种存在。无,是没用的。有是有用的。玄是玄乎乎的有无之间。这是有玄无的功庸观,或者说视角。玄还要复杂一点。他是更上一层的有玄无的首初。无为道德一言难尽。不说也罢。
《道篇》或曰。
始,名也。夫名,名女之初也。
母,名也。夫名,名女之每也。
无,名也。夫名,名万物之始也。
玄,名也。夫名,名万物之进程始与中也。
有,名也。夫名,名万物之母也。
以此。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名论康庄[握手]
个人认为
当道与德分开的时候,有和无都是孤独的存在,自由到无疆,是不完美的,是受道德唾弃的,因为它们在对立中没有和谐的渠道,更没有统一的意象
相反,当道与德密不可分的时候,那无为便是有为的了,有为到肉眼看不到,需要用思想去捕捉无为的伟大与正确
脑子有問題,胡思乱想的答案哦⊙∀⊙!,不喜勿喷。拜拜!
“道”是认知对象宇宙自然,是客观存在。我们怎样认知,就是客观存在先进入到我们的脑子里,形成主观映像,我们的思维对主观映像进行信息加工,然后再输出为语言和行动。这个过程就叫“德”。那么客观存在的事物在没有进入到我们脑子之前,它是自然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认知来说就叫“无”。“无”进入到我们的脑子里形成主观映像,就叫“有”,对“有”进行信息处理,使事物有了清晰的概念,就叫“有名”,事物“有名”了就成为可认知的“万物”。这个过程就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可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想而知,我们脑子里思维里的“有”和输出的认知“有名”“万物”可靠吗?当然不可靠,因为以经过思维加工以后,受到人的知识见解、欲望需要、情绪性格的影响,必然带有主观的因素,所以我们认知事物、处理矛盾、解决问题,一定不要“相信”我们的脑子,要换个视角,要跳出自我,从客观自然的角度出发。上边说了,客观自然对于人的认知来说是“无”,所以从客观自然角度出发就叫“无为”。反之,从主观自我出发就不叫“无为”,而叫“有为”,这个现代词汇有为是不一样的。从“无为”出发做事情就叫“善”,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说水没有自我,超脱自我,环境要求我是啥样我就是啥样。不像坚硬的石头,我就是这样子,谁也奈何不了我。所以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就是说“无为”比“有为”好,超脱自我比自是自见固执好。总之,《道德经》教给我们道理很有用处。
物质世界是"有",在物质世界产生之前,有一种本源性的存在,这种存在是物质世界的主宰。有的哲学家称其为"客观的精神或原则",老子称之为"道",道这种存在,感官无法触及,借助任何仪器也观测不到,所以也可以叫做"无"。
合"道"者为"德",这个"德"与我们通常认识的德不是一个概念。对于人类来说,如果将"道"看作为一个标准的话,那么"德"就是符合那个标准的一切思想原则和行为。这种思想原则和行为的本质就是"无为",可以表现为柔顺、清静、低调、谦和等特征。
所以,老子的"德"就是"无为",亦即:置身事外,把事情交给"自然"去处理,让规律自己去发挥调控作用。注意,不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是让客观规律办事。
当前,能够直观说明这种现象的东西是最市场经济。
真正的想学习就加入我的关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道德经》是一部关于哲学的经典,不要再在玄学中沉沦了。
第一《道德经》5000字同气连枝,每个篇章都与其前后的篇章血肉相连,如果你看到的译文,每个篇章互不关联,基本可以肯定对方根本不懂道德经。
第二,每一篇都是一个论述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如果没有这些要素,只是一些警言格句可以直接屏蔽,他完全不懂《道德经》。
第三,老子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目前的时代完全不一样,很多语境根本没有相关性。一些粤语和晋、秦、豫的土话反而是老子语境中的用语。
所以,有一些关键词汇属于“钥匙”类词汇,只有明白它们才能真正可能读懂《道德经》。
如:“名”指事物的名望、名声、名誉等外在呈现出来的具有传播功能的东西。
所以“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就是说“道可以学习掌握,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道可以交流传授,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
“无名万物之始,有秘密万物之母”。指“未知之道体现事物的酝酿状态,已知之道体现事物的运行状态。
“无”指未知之道;
“有”指已知之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指:所有事物来源于已知之道,已知之道来源于未知之道。
如,大楼建设依靠设计图纸(已知之道),设计图纸来源于规划蓝图(未知之道)。
还有:
“无私”指对未知事物的私人观点,也就是“个人观点”。并不是“没有私心”。
“无争”指对未知事物的争论、讨论。并不是“不争权利”。
“无为”指对未知事物的恭敬态度,也就是现代语言中的“科学态度”。并不是“我无所作为”。
……
如若你真的对《道德经》感兴趣,就关注我。自己去看一些文章和视频,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讨论。或者直接关注我的《读懂“道德经”》一书。
在道德经中,有与无说的是宇宙的存在形式,所有看的见摸的着的质量的东西都在有的范围。相反,一切看不见摸不到的虚空的以能量的方式存在的都属无的范围。
而无为和有为说的是人的行为方式。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意识,人的主见人的主观意识是为有为。压制泯灭清空人们有为的主观意识,让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随着身外的事物自然而然地运行是为无为。
道德说的是两个概念,道说的是天地自然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德说的是人们的行为的走向,最好的方式应该是遵循和顺应道的规律。
有与无说的是道,有为无为说的是德。
这些个问题,我在关于道德经的文章中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目前还没有收到过得去的反对意见,也不可能收到。
这种表达同骄傲谦虚不得关系,只同对错有关系。
我们按问题的顺序,先说“有和无”。
“有”,指现存的物质和生命;“无”,指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
道德经第十一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是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对物质和空间不要厚此薄彼,是“有和无”——物质和空间共同构成了生命的乐园。
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现存的物质是自然运动的必然产物,这些物质过去是没有的。
就是这么简单。
再说“无为”。
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无不为”是“无为”的前提 ,只有前期工作的无所不为,才有后期工作的按部就班,“静待花开”。今天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的如期而至 ——无为,不知道是大自然多少年的努力——无所不为的结果。
多年前有这么一件事,学生测验,老师不用监考,这应该就是老师的“无为”。而这个“无为”是老师经过长期教育的结果,即“无所不为”的回报。这应该就是老子的”无为”思想,是无所不为的回报。
最后,我们再来说“道和德”。
“道”就是一个字,就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如果有疑问,可以随便请几个“道”字出来解读一下,任何把“道”神秘化或者夸大化的解读都是不靠谱的。
“德”就是方式方法。我们的语言行为讲方式方法的,就是有德,反之,就是无德。在《道德经》六十三章和七十九章中都有这句话:“抱怨以德”。就是解决满含怨恨的矛盾,都必须注意你的方式方法。
你要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老子都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让我们民族尽可能理性地生活,多些快乐,少些烦恼。
道,有三层。(道之理,道之形,道之无。)
一,老子把易经八个卦象归纳为一个“非”。
所以道可道, “非”,恒道。名可名, “非”,恒名。
与等式x+y=0.异曲同工。
意思呢,万物阴阳相对、正负数相抵,相衡成立存在。
(万物存在之理,俗称的真理。)
二,道教的太极、太极图,即椭圆 0形。
是老子 道 在自然表征、自然初始形态和个体形态。亦即规律模型和康德先验。
(俗称的真相,如一轮明月挂在了天上。)
三,道之无。
道教的无极,理论上正圆的无形边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的意思,个人理解:
无,是什么?有,是什么?
无,是无形、无限和无限数;
有,是有形、有限和有限数。
无限数有限数、无和有,都是数的延展转换,它们是一家子孪生滴!
无,就是数论上正圆的无形状态;
有,就是椭圆形态。
我们是在地球有限空间的后演。
自然规律以先,亦即康德超验。
——
爱因斯坦时空弯曲、黎曼曲面几何顺应的正是这个先天条件。????????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所提供给人们的种种便利,依靠“无”起决定性作用。
在老子的心目中,“无”是道的本质、本源,“有”是“道”之用,也就是说“有”的功能和作用,完全依赖于“无”而得以生存和发挥,一旦离开了空虚,便没有所谓的实在。
“有”与“无”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补充,相互发挥,而以“无”为主导,彼此统一。道之体,无形无象,道之用,有象有形。
《道德经》中的“有”与“无”,是具有最为普遍性的哲理概念的一对共同存在的名词,不是科学
范畴里的“有”和“无”是一对反义词的概念。
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
这正是,老子采用最为精彩、最为智慧的语言之一,在表达 “有”与“无”之间的关系。因此说,老子的“有”与“无”是哲理概念,不是科学概念。
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句话,是紧跟前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话,进一步说,如何去“名”或解释“道”。
正因为,老子称谓的“有”与“无”,是具有最为普遍性的哲理概念,因此“有”、“无”就具有最高的抽象性。
针对认识论而言,老子称谓的“无”,就是“形而上”的认识方法,就是针对事物或现象的“知性范畴”的“多”→“多”的自然共性图景→普遍之“性”之本体的“一”的辩证思维与思辨。而“有”就是“形而下”的认识方法,就是针对事物或现象杂多的“感性”→大脑的图景规则思辨→理性分析获得知性范畴的“多”进行辩证思维与思辨。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他认为人的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级(其中,理性又分消极的辩证论和积极的方法论)的认识活动,即将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之“有”的杂多,通过人的感性→大脑的图景规则思辨→理性分析获得知性范畴的“多”,作为“有”的思维与思辨。
那么,康德哲学的知性先天原理(即人的认知及思维的一般方式)只是对“现象”有效(即人的器官对事物或现象的感受→大脑的图景规则思辨→理性分析获得知性范畴的“多”的思维方式 ),对超越现象的“上帝”之“本体”则无效(即人的器官无法感受到上帝),它严格地划分可知的“现象”和可思而不可知的“本体”的界限,这就决定了西方哲学注重知识的立场。这也使得西方哲学的知识立场的思维方式无法直接针对“上帝”这一超越现象的“本体”的对象进行思辨。
正因为,德国哲学家康德无法解释“上帝”,无法解释“自然的行为和目的”或“事物的最高原因”,使得他的哲学问题始终无法解释“人类的行为和目的”。他的“道德律”最终还是要回到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这两个“悬设”(上帝之性及行为与人之性及行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始终无法解释)。进而,使得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给宗教信仰留下地盘”。
西方哲学是无法解释回答“第一哲学命题”,即无法解释回答“宇宙本体”与“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而且,“第一哲学命题”是统摄一切学术理论的基本问题。
老子在公元前6世纪,就告诉人类,在认识过程中要“无”,只有“形而上”的辩证思维与思辨,才能“名”天地之始之气之势,才能知道天地之德之精神。同时,老子在告诉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要“有”,只有“形而下”的辩证思维与思辨,才能“名”万物之母之精之阴阳,才能知道万物之体之现象。
老子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是老子通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告诉我们如何进一步去认识“道”,或解释宇宙本体。
老子说,要常“无”;这就是说,我们在认识超越现象的认识过程中,要有“形而上”的认识观。而且,是在知性已获得理性的范畴知识上进行“形而上”的思维与思辨,并理性地“损之又损”地梳理所获得的范畴知识,从中获取最为普遍性的抽象概念,形成抽象到超越现象的概念运动,去领悟宇宙万物生化演变的行为精神之奥妙。
老子说,要常“有”;这就是说,我们在认识现象界的思维过程中,要在“形而下”的认识中,通过感性到知性范畴的思维与思辨,以理性的分析并获得范畴之多的知识是“益”,从而去把握宇宙万物生化演变的物之现象。
老子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老子在进一步告诉我们,要常“无”、要常“有”,也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要“形而上”与“形而下”,这就是“此两者”。并且说,“形而上”的认识观,与“形而下”的认识观,虽然这两种认识观的名称及认识方法不同,但同等的重要。而且,在认识过程中要“形而上”与“形而下”互为共制相通的辩证思维与思辨,这就是“同出而异名”。那么,老子还告诉我们,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形而上”与“形而下”互为共制相通的辩证思维与思辨,同谓之“玄”。所以,老子称谓的“玄”或“玄学”,不是后人主观认为的“绝学”、“弃智”、“静观”、“玄览”、“玄同”、“玄思”等,说不清、道不明而非理性的神秘化之“玄”。
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是在说:我们在现象界的世界里,无论学习那一门学问,此“玄”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学”,它是众妙的各门类科学之门的学问,即“智慧之学”或“哲学”。
老子在公元前6世纪,只用了三个字,“道”、“无”、“有”,就表达出宇宙之本与宇宙之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探寻、解释宇宙本体的认识观及方法论。
注:在无限无体的“万物之本之一”中,“有”反映的是无限无体(无质量)的阴阳双方之精,“无”反映的是阴阳双方之间之“气”之“势”;在有限有体的“万物之体之多”中,“有”反映的是宇宙物质世界,“无”反映的是宇宙精神世界。“有”是“无”的本体,“无”依存在“有”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不存在“无”与“有”,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伪命题,或截然地相互孤立、对立、反义的科学概念的“无”和“有”。
针对《道德经》中的无名、无为、无事而言:无名,就是“道之德”之名,或“道常”的行为原则之名;无为,就是“道之德之行或道德理性的道之善”,或“道常”的行为原则之行;无事,就是遵从“道之德之行”而无不为地处事。
《老子》第一章,是老子告诫我们,要领悟“形而上”之妙处,要体察“形而下”之现象。而且,要能认识、把握“形而上”与“形而下”互为共制相通的认识方法,这就是,你在看世界,解释世界的认识之门。
那么,我形象地说,这就是你的心灵和老子的心灵之间的“玄”,形成“玄之又玄”的心灵智慧的思想共振的和玄之玄,使得你更好地在各领域的学习与实践中,不要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走极端。
中国古哲人辩证法大师开山鼻祖老子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老子》第一章,就用了5句话,并且每一句含义是前后相互贯通的,这也充分地展现出老子思想与智慧。老子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著作等身,而且老子在公元前6世纪,就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足以反映出老子针对认识论就有真知与灼见。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道之性”与“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关系问题及学说。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关于宇宙万物客观存在终极性、普遍性(道之性)与普遍行为规律(道之生),以及“人类的行为和目的”与“自然的行为和目的”相统一(天人合一)的关系问题及学说。
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德或道之德,其本义是指宇宙世界“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道德”也就是人类世界之上的无时间、绝对性、终极性的“道德普遍行为原则”或“道德普遍原则”。
道德普遍原则,必须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须普遍有效适用于一切场合和一切人,即适用于宇宙万物(不涉及具体的人、习俗、宗教、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针对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作为人类相对行为标准秩序的终极绝对标准来接受。
正因为,“道之德”是最高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道德普遍原则,所以“道之德”之“和”的行为原则,就是全球人类自身有时间、相对的伦理道德(Morality)的本体,就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共识,就是全球人类社会中不同的种族习俗、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必须遵从的伦理道德底线。
这里特别指出: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德”,不是西方哲学中的“Morality”。“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充其量可以认为狭义的人道中人的伦理。
在近代,由于日本和中国学者没有透彻地理解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与“道德”的哲理本义,将西方哲学中的" Morality"错译成“道德”,使得中国哲学核心概念“道德”被狭义化,进而影响了后学和中国哲学的范式。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 . 2015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做,而是真空幻有,虽一法不立而无法不容的境界状态。可以看作是无,但妙不可言。
道德是在无的基础之上安立的一个假名,其实大道无形,大德无名,说是有修有证,其实不假修证,大道自然,大德不德。可以看作是有,但有它归趋的边际。
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嘛,可以参考“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就知道了。
有,无,是事物的两种状态!!!如我之肉体与思想。
无为,有为,在两态下而为!以道,以天规天理而为,在道所生之物……德上而为。
道是宇宙万物之本体,德是道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引发的合天道,地道,人道的要求。
德分上德和下德。上德不德而有德,下德有德而不德。
道德为老子所昌。
德之下为仁义礼智信!!!乃孔丘之昌。
老道十儒学,便形成中华文化之基本根基!!!
我之所见,不与高君。
断章取义的问题。
有,指的是“对事物原本的运行轨迹,规律进行改变”
无,说的是“遵从事物原本的变化规律”
无为,“顺应自然规律,在洞悉其本源的基础上不以个人喜好能力大小去人为改变,因个人好恶去做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人的影响”
道德,这个就是断章取义了,道是道,德是德,连起来是现代的文字组词解读,不是经文本意。
这个问题的四者之间,仅从经文中要阐述的观点来说,并无明显的逻辑联系。
就好比“西红柿”,“炒”,和“鸡蛋”之间有什么关系?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