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绝对是中华民族历史星空中的一颗耀眼明星。当代大师钱穆曾评价诸葛亮可碾压两汉四百年的人物,因为有了诸葛亮才使得三国这段历史脱颖而出,无论书写历史或者文学,都是星光灿烂。若是史家评论唯恐有官样文章弄些玄虚,史上哪些文学大家的灵魂基本上是清洁的,绝无无中生有的夸大。其中最著名就是唐代诗圣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顾频烦天下计,一朝开济老臣心。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元稹诗曰:“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白居易诗曰:“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岑参诗曰:“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李商隐诗赞:“管乐有才真不添,梁父吟成恨有余。”宋代陆游诗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范仲淹:“留侯武侯者,将目俱能任。”王阳明:“八阵风云布时雨,七擒牛马壮秋风。”苏轼:“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文天祥:“天下皆传清献节,人心自有武侯碑。”简择几位诗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说是赞誉至上,名高千古。可以看诸葛亮受后人的崇敬膜拜非同一般。即使在民间,老百姓对诸葛亮的崇拜也是尊崇的很。
诸葛亮身居茅屋,而志在天下,做到了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隆中天下计,展现了匡扶汉室丶志在统一的忠义观。诸葛亮辅弼两代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历史树立了忠义贤相的丰碑。在古代,就被列为十大武侯之一,而深受华夏民众的喜爱和崇敬。
诸葛亮足智多谋,是三国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出师表》是中国古代著名三表之一,先贤言,没读过《出师表》,谓之不忠,表中爱国激情和统一中华表露无遗。
诸葛亮学识过人,以管仲为人生楷模。管仲一生辅佐齐恒公九匡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尊周王以攘四夷"。
诸葛亮高风亮节,为国殚精竭虑,赏罚分明,安抚边民,精兵简政,五出祁山,奋斗不息。死后一身廉洁,仅余八百株松柏。
诸葛亮有许多创造发明,木牛流马(古代大卡车),连发弓弩箭(古代冲锋枪),传说在南征孟获七擒七纵,军途中创造了肉包子(古代包子),等。诸葛还撰写了兵法,传授给了姜维。
诸葛亮还和刘伯温一样,都留传了一部预言书,据说后代之事都预言的十分精准。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诸葛亮早成为华夏民众智慧的化身。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诸葛亮走近千家万户,走入人心中。
抛开演义中诸葛亮多智近妖的说法,诸葛亮的定义会是在三个方面:军事家、政治家、发明家。而其中最亮眼的绝对不是军事家这个头衔,而是政治家。各位可能会说:从隆中对的叁分天下,到平定南蛮,最后到七出祁山,诸葛亮的军事显现的十分明显。如果从这个角度定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格局就小了。
隆中对三分天下,更多的不是从军事角度,而是从政治角度,或者宏观战略角度来定义的。诸葛亮对三方势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为刘备选择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根据地,盘踞荆州,西取益州。
而在西蜀政权中,抛开演义中的各种锦囊妙计的桥段,实际上诸葛亮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内政,而不是做谋士的事情。在刘备向东吴发动战争希望替关于报仇的时候,诸葛亮也在感叹如果法正在,刘备一定会听法正的话。所以其在西蜀集团中的地位和权威并未到可以左右刘备决定的层次。
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迎来了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而面对的也是刘备留给他的烂摊子。刘备起家的军事势力几乎团灭,益州内部三股势力相互争斗,而诸葛亮更多的通过政治手段对三股势力进行平衡。包括其七出祁山都是转移内部矛盾所作出的措施。
不可否认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里面包括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都展现了诸葛亮在军事指挥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后期在军事指挥上的多个亮眼的操作。不过其中也广泛采纳了马谡等将领的智慧,而其以不足曹魏1/5的人口,通过不断的战争,不仅缓解了国内的矛盾,还占据了魏国阴平和武都2个郡城,可见其军事才能的还是非常优秀的。
陈寿曾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您的功勋最为卓著,您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战略失策想吞东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他的主要成就有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季汉;安定南中,五次北伐。
注:杜甫的《八阵图》成于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作者初到夔州(奉节)时创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千古名篇!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其时,尚无《三国演义》,不用抛开。
我认为,诸葛亮就是一个普通的军师。其理由是。
一、打仗首先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而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根本原因是,与其花同样多的军费养兵,不如花同样多的军费去攻魏。普通人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诸葛亮偏要六出祁山,给运输粮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打仗要打有把握之仗,必须要首先知己知彼。因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怠。而诸葛亮明明知道魏国强大,兵多将广,又有司马懿当军师,却还要一意孤行,就犯了兵家大忌。结果司马懿就凭借以逸待劳一计,就打败了诸葛亮。
三、蜀国刚刚建国不久,急需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然而诸葛亮却只考虑军费问题,而没有考虑人民的生活问题。
以上三点的分析,足以说明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师。《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被神化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时代太远,用个近一点的差不多的人物来比喻吧,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就是曾国藩。
两者都以极为严格的自律精神和为自己认可领袖及事业的极度忠诚被后世所推崇。
诸葛亮严于律己以法治国是出了名的,曾国藩在近代第一个拉起地主武装并以严格训练,无论对自己还是子女严格要求都是见诸当世的。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为蜀汉事业奋斗到最后,曾国藩力挽狂澜延迟了大清的最终覆灭。
诸葛亮善于治政、治军,是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国藩掀起洋务筹建湘军,是清末政府中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善于谋事,三分天下是举世无双的战略规划,曾国藩精于计算,克安庆围金陵要了太平军的老命。
诸葛亮一生谨慎,临阵缺机谋,这点不如曹操;曾国藩步步为营,善规划而欠机变,数为太平军所败差点跳河自杀,这点不如左宗棠。
无论诸葛亮还是曾国藩,都属于中国人思维模式里那种最接近“儒”者,出将入相,谋则有影响天下之才,战则有惊天动地之业,提拔贤才不拘一格。两者都被后世很多人所推崇和模仿。
用现在的观点来说说两者的不同或者不足:
诸葛亮治蜀以严,得民心,但所提无论蒋宛还是费祎都为荆州士族,益州的士大夫阶层一直处于被压抑状态,加上蜀汉后期政治腐败,所以晋军一来都抛弃了刘氏。曾国藩对于清王朝有功,但开创地方大员用私兵先例,事后又因功自重,最终导致清亡后中国的军阀割据局面。
笔者认为两者对于现在来说都可以是某种层面的精神楷模,至于很多政治或者军事方面的东西要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去看,不能用现在的要求去“为难”古人。
要评价诸葛亮是怎样的人,需综合其历史作为、同代和后代人的看法、遗留于后世的个人贡献。
诸葛亮的才干以治国理政、战略规划最优,训练军队和外交水平次之,军事作战能力再次之。我们可以先从诸葛亮打过的仗来看,在刘备入川前,诸葛亮做的工作主要是政治事宜处理,兼充当军事谋划,是刘备的“军师将军”。第一次领兵作战,是庞统被箭射去世后,他和赵云、张飞领兵入川,分别略定德阳、白帝、江州、江阴等地,一般认为,张飞是此次入川的主帅,而德阳是诸葛亮亲自领兵攻克的,在张飞声援下,诸葛亮击败刘璋派来的张裔军,张飞、诸葛亮、赵云遂进围成都,刘璋请降,益州平定。
平定南方的孟获叛乱是场中小战役,诸葛亮的兵力大约为两万人,孟获与其他叛乱诸部兵力是一点五万人左右。在军队开往南方前,马谡向诸葛亮提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被他采纳,平定叛乱后,诸葛亮既不在当地安排驻军,也不派驻官员,有部下问他为何这么做,他说多留兵则粮食运送就成问题,少留兵又镇不住当地夷人,且夷人有父兄子弟在战斗中死亡,看见这些驻兵和派驻的官员,恐怕易激起哗变,所以干脆不留兵,只须当地夷人能每年按时上缴赋税钱粮,并将部分人丁充实到军队中就行了。
之后五次北伐,大都因粮尽而退,只有第一次北伐是他最有可能实现汉室复兴的机会。在此次北伐中,他派赵云偏师出褒斜道,吸引魏军主力,自己亲率大军出陇右,陇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定震恐,出降,守将姜维、梁绪等归降诸葛亮。整个曹魏震动,急命曹真率大军抵挡,张郃、郭淮等直扑汉军的咽喉要地街亭,马谡不按诸葛亮的军事部署,被击败,赵云、魏延等与魏军交手也失利,局势被动,诸葛亮无奈撤军。事实上,若马谡能守住街亭阻遏魏军进攻,则汉军就有实现断陇右的可能,断陇右、控制凉州,据有优良战马,训练出可对抗曹魏骑兵的骑兵集群,也可招揽周边羌人充实实力。在战略上,不必向北翻越崇山峻岭与魏军交手,而是能像秦国一样凭借地势东出,彼时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二次北伐,围陈仓二十余日,粮草不继,退军,王双带魏军来追,被汉军斩杀。三次北伐,军队进占武都、阴平二郡,安抚羌人和留兵驻守后,率军回汉中。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与司马懿军作战,大败魏军,斩首三千,后粮食缺乏,退还,张郃追到木门谷,被汉军箭矢射中膝盖,阵亡。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病亡,退军。
通过诸葛亮的统兵经历可看出,诸葛亮具有一定的军事水平,作战风格稳实,然而没表现出像韩信、白起那样的奇谋良策,陈寿说他“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对于外交方面而言,诸葛亮是坚定地想与孙吴联盟的,因为他明白魏强蜀弱,很难以一己之力吞并曹魏,亟须孙吴作帮手以牵制曹魏,所以,赤壁之战前他出使孙权,激将孙权,跟他说曹魏已基本平定北方,又新破荆州,海内震恐,此时您要投降就快点投降,不然像您这样犹豫不决,迟早大祸临头,孙权有点生气:既然像您说的这样,怎么你家主公刘备不投降?诸葛亮回答说:我们主公是田横那样的壮士,又兼是汉室之胄,宁死不辱。孙权受此一激,坚定了一下抗曹意愿,决定与刘备联手。在夷陵之战后,蜀汉与孙吴方面的裂隙已极深了,但诸葛亮还是决定重新修复两国关系,虽然两国伐魏的步骤不怎么协调,到底孙吴方面还是吸引了曹魏徐州地区相当一部分的兵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北伐的压力。
至于战略规划,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谓是洞悉天下形势,深明强弱之理,欲以此助刘备挽弱为强、一匡汉室,但到底人算不如天算。应该这样来讲,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战略家,即使是曹魏阵营里的荀彧,孙吴里的鲁肃、周瑜恐怕也要略逊一筹。
在诸葛亮治理蜀国期间,是真正的秉公持信,法度严明,即使是多次北伐给蜀汉带来了一定的负担,但未损害到国内经济的良性运行,因为诸葛亮自身对于农事耕作也是很积极,鼓励开垦荒田,新修蜀中水利,北伐修整期间也曾让军队务农生产。蜀汉的经济比之刘备时代要有所提升,出现衰颓是在姜维期间的事。诸葛亮定制下的蜀汉律条虽严苛,但他办事公正,开诚布公,自己也不私蓄多余的产业,国政运转有效,致使他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虽甘棠之咏召公 郑人这歌子产,无以远譬”(陈寿《三国志》语,此时为西晋司马炎时代)。更为夸张的是,因为蜀中百姓爱戴他,并把对他的这份爱戴之情迁移到了他儿子诸葛瞻身上,以至于每当蜀汉朝廷中有“善政佳事”,即使不是诸葛瞻干的,百姓们也都相互传告,说这是诸葛瞻做的。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治下的蜀汉“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就这方面来说,诸葛亮是一点也不亚于萧何、伊吕才干的一代贤相。
除此之外,诸葛亮的文学才能也不错,以一篇《出师表》垂名后世,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当作贤相楷模,其他著作有《后出师表》(一般认为是他的作品)、《诫子书》、《兵法二十四篇》、《草庐对》等。
据说,他还发明过木牛流马,改进过连弩以增加杀伤力,为对付曹魏骑兵搞出绊马钉、木车措施。
在用人方面,他有些纰漏,比如看错了马谡,马谡这个人能出得了好计策,但实践能力不怎么样,被用到关键岗位上时就把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给搞黄了,对于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化解得了,以致杨仪诬魏延谋反,魏延无以辩解,派军去打杨仪,被杀害,而杨仪自身最后也遭贬官,其他的用人事宜,没啥问题。当然,诸葛亮的权柄也有点大,好在包括刘禅在内的朝廷上下都不怀疑他的忠心,有人就评论说诸葛亮是“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一般而言,敌国的贬低污蔑未必是实情,但敌国的赞誉几乎一定是真实的,所以,有时为了客观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参考一下敌对国家的人对他的论述如何。当魏文帝曹丕欲问臣下应该行”先讨伐吴还是蜀时,谋臣贾诩先是劝曹丕修德以待时机到来,然后说:吴蜀虽撮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同样的,曹魏谋臣刘晔对诸葛亮的论述是: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巡察蜀军营地处所,赞曰:天下奇才也!西晋时镇南将军去观察诸葛亮住宅,命李密之子李兴为文,其中一段是:夫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顾所以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抗衡我北面,驰聘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祇,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就连晋武帝司马炎听说诸葛亮的事迹后,也为诸葛亮修祠堂。观曹魏和西晋君臣所为,若不是诸葛亮德行超迈,才智杰出,是得不到这样高的赞赏的。一个连敌国也给予很高评价的人,绝非寻常人。
抛开演义,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之一,在战略上,诸葛亮的三分天下,夺取益州的战略,是当时刘备军唯一的出路,在政治上,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拉拢荆州系百官,平衡益州势力,让因为刘备之死而动荡不安的蜀汉没有出现大的动乱。
相比于政治和战略,在军事指挥上,诸葛亮并不算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很聪明,他一直在进步,第一次出祁山时,那是诸葛亮第一次指挥大规模军队作战,战斗中出现了很多差错,最后无功而返,但随着他指挥的战斗越多,他的军事能力飞速提升,到了后期,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已经可以称之为一流,但和他的政治、战略比起来,诸葛亮在指挥作战这一道上,终究还是有不少短板,这也是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的原因。
很多人用蜀军北伐无功而返评价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足,这其实就是屁话!
除了第一次北伐,利用偷袭,有一点胜利概率,其他时候他自己都知道没机会!
不要忘记他政治才是满分的,利用战争,增加工作岗位,安抚控制元从、东州以及本土势力,长期驻守汉中,留下成都给刘禅刷副本长经验!
手下就几万人,地盘就一州之地,人口百来万,怎么可能一统全国!他自己心里有数的很!
野战几乎无敌,攻城伤亡过大一定要避免!
到最后总算把部队练到可以出去开分基地了,就是怼你家门口,用你家地种粮食,百分百就粮于敌,可惜时间不够命短了!
这么说吧,以弱战强,想靠打仗这个套路团结内部的方案历史上很多人干过,能做到的,除了孔明,还有谁[机智]
诸葛亮算半个军事家,野战很行,1拖1.5~2倍兵力,最后打的克他的郭淮都不敢出来。攻城不行,很多会说兵力不足,兵力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攻城真不行。你看王阳明,3万人攻1万精兵的城池,几天就下来了,要知道这三万人有一半是临时组成的农民。所以攻城和兵力关系不大,看能力。
客观地说,诸葛亮的优点:1、博学多思。当年躬耕南阳,闭门十年精读经典,因而成为饱学之士;2、找老婆不以外貌为依据。年轻潇洒的诸葛亮,偏找了个其丑无比的黄阿丑。认才学不认相貌,天下男子有几人做得到?3、一个战略理论家,一篇《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非常透彻。4、勇于承担责任,如失街亭后,自贬三级。5、重视科学,,亲自发明木牛流马。6、正确确定和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纵。
他也有缺点:1、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2、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人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于是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加速蜀国的灭亡。
4、压抑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也未委以先锋重任。而很多虚有其表的马屁精却得到重用。
5、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于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作反埋下祸根。
6、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7、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从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8、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9、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10、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至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一伐错用将街亭失守。二伐误料敌陈仓受挫。三伐拒纳谏首阳败归。四伐遭计谋祁山无功。五伐心力瘁五丈原病亡。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尽力而为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忠心耿耿,与日月同辉。他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汉朝时期五行属火,诸葛孔明与火结下不解之缘,虽然几次战役用火打过胜仗,最后也是败在用火上。诸葛亮虽然有旷世奇才,但是自出隆中不久,短时间内三把火奠定了自己在蜀汉的地位,后来在七擒七纵孟获又火烧藤甲兵,最终火烧上方谷,天时地利不合,并未成功。刘备欲请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司马徽)曾预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惜哉,可见司马徽智谋不一般。火烧博望坡中,曹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曹操起军50万,兵分五路直逼新野,势必把刘备一举拿下,在孔明的部署下,刘备带领新野百姓,一起逃出新野,当晚曹军进了新野城,诸葛亮再次一把大火,烧得满县通红,将曹兵烧得狼狈不堪;火烧赤壁时,诸葛亮虽未放火,但是隆冬时节,逆天时巧借东南风,火借风势越烧越大,烧尽曹操30万大军;火烧藤甲兵,灭尽藤甲一族,惨无人道,诸葛亮哭诉,南兵顽固,非火攻不能取胜,此计乃不得已而用之,如此酷战,烧杀生灵,亮心中不忍,我虽有功于社稷,然而必损阳寿。就是这四把火,奠定了诸葛亮的威名,也烧尽了他的阳寿。兵行至泸水,狂风暴雨大作,兵马不能过河,当地土人说是冤魂作乱。孔明在泸水边设案祭祀亡灵,放声大哭,泸水才得以平静,大军方能渡河而回。诸葛亮时时不忘先帝托孤之重,连夜起书《出师表》表奏后主刘禅,为了先帝遗愿,早日统一汉室,欲起兵北伐,谯周谏言,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耀倍明,曹魏不可图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逆天而行。诸葛亮心里明白此次北伐,天不时,地不利,注定不会成功,但是为了完成先主遗愿,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得不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他必须北伐,不北伐无法圆他隆中对之言。诸葛亮一生玩火炉火纯青,但是在最后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时候,眼看司马懿父子将被烧死,突然电闪雷凌,狂风雨骤浇灭大火,诸葛亮知道什么时候刮东风,难道不知道什么时候下雨吗?这次下雨显然是天意,这次战役诸葛亮天时不合,司马懿命不该绝。五丈原诸葛亮“七星灯续命”,诸葛亮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诸葛寿命可曾一纪(12年),若主灯灭,则诸葛必死,眼看七日祈禳将满,司马懿起兵来犯,魏延莽撞进账,主灯被风扑灭,也宣告着诸葛亮将命不久矣,姜维拔剑怒急欲杀魏延,诸葛亮制止道:“七星灯灭是天数”,此吾命当绝,并非文长(魏延)之过也。诸葛亮明白七星灯续命失败是天意,自己命系于天,非人力所为,天意注定蜀军大败。在当时三国时期蜀汉力量是最小的,荆州丢失,夷陵之战之后,蜀军国力大不如前,诸葛亮屡次北伐始终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还是曹魏蜀汉两国的实力对此太过悬殊
诸葛亮肯定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但也确实没有演义中那么神乎其神。只一点就可以证明,如果诸葛亮真的是天下无敌的伟才,为什么他不能带领蜀国一统天下?退而言之,为什么不能把蜀国建成三国实力最强大之国,而始终是实力较弱的一个?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