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中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病句吗?

  • 醉墨客
  • 2019-04-22
  • 71
  • 共20人发表观点
网友「京西玉人 」发表观点
2021-04-10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绝对不是病句。

我不过多的解释,也不是因为是鲁迅先生写的才这么说的。

我们看到的是文字,而文字是从说来的,那么就有一个口语,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孔乙己大概,,,,,,,的确是死了。

就如同我们平时说话,大概,,,完事停一会儿,哦哦哦的确是怎么怎么样,我们欣赏一些文学作品,都是在读,而作者的语境,语气,是读不出来的,我个人就是这么认为的。

回答完毕!

网友「真相呢 」发表观点
2021-11-15

若从语句上分析,“大约”表示不确定,不能肯定,有些模糊,不完全,毛估估,而确定是铁板钉钉,是肯定的,没有疑问的,所以把“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放在一个句子中,意思上确有矛盾,是语病。

若从涵义上来说,这种有所矛盾的意思恰恰反映了孔乙己的死值得人们去探究,去思索的。用一种不确定的语句来揭示确定的悲伤,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表达内心愤满和伤感的手法!

网友「董元奔古典情怀 」发表观点
2021-04-11

这句话怎么能是病句呢?我们为这句话加上一些装饰就好解释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死了,这个消息是别人告诉鲁迅的,所以鲁迅说“孔乙己死了”。

告诉鲁迅这个消息的人来自孔乙己的家乡,消息千真万确,不容鲁迅质疑;同时,鲁迅怜悯孔乙己,感觉孔乙己死了也就不再受苦了,是一种解脱。所以鲁迅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但是,鲁迅说到底还是不希望孔乙己死了,他固然没有能力使孔乙己过上好日子,但是他却却还是有些人生的疑问想跟孔乙己探讨。但是鲁迅也有迟疑,因为探讨人生的什么问题呢?怎样探讨呢?他没有头绪。所以鲁迅不知不觉的就说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来。

网友「白玉子 」发表观点
2021-11-17

谢谢邀请!都感觉有语病,说明有此感觉的这些人,都是神志健全的正常人。因为直接来看,一句话里既有‘大约’又有‘的确’两个相互矛盾的词,感觉有语病就对了!如果感觉没语病就有点儿神经不正常了不是。但关健问题是人对这句话的感受理解,试想,如果改为大约孔乙己是死了,或改为孔乙己的确死了,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所表现出来的语境感觉是绝然不同的!一改动就变的干巴巴的索然无味了!况且对于那一时代一个孔乙己这样的酸酸儒来说,结局会有什么不同吗?一个硬充斯文的穷儒士必然的凄凉结局是绝对难以改变的!孔子的秀才门生不能考取功名者的代表人物孔乙己,令人恨不得爱不得,可怜巴巴的悲惨结局形象活灵活现于鲁迅的笔端,一个病句境界全出矣!语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看起来是病句,而有着传神妙笔境界升华作用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比如字词忌重复,大家都知道,但好些重复的好的即可加重语气,又能加深意义,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者也是挺多的。再比如诗词最讲究精练,浓缩,言简意深了!而一句: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成了千古绝句!其所表现出的意境尚无人有能及其右者!这是执着于语法的酸秀才们想都不敢想的!循规蹈矩的孔子门生是生不来创造型人才的,守旧复古而已矣!还曾有研究语法的专家教授,处心积虑找到毛主席文章中的一句话,来大讲语病以显示自己能找出伟人语法上的毛病,真的是无奇不有!语法是一般的语句行文规范,但不是禁锢人的思维思想的牢笼,一般都自然应当遵守,当超越时也就不必死守!有超乎寻常的作用和意义,人们能够理解,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足以!

网友「画大卫 」发表观点
2022-01-11

大约?

的确?

是病句?

还不如直接说先生有病。

不评论先生。

先生,他走后就没先生了。

这句话,让我想到臧克家的一句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死?是活?

特别是针对孔乙己?

恐怕孔乙己不死不活最合适!

死,就没得聊了。

活,总归要死!

还是不死不活“色(三声)易”

[捂脸][捂脸][捂脸]

网友「荷叶村夫 」发表观点
2022-09-12

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中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病句吗?

答:之所以有人认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病句,是因为“大约”和“的确”是自相矛盾的。“大约”表推测,“的确”却语气肯定。但是,大家应该清楚,鲁迅先生系著名作家、中文教授,他是非常清楚“大约”与“的确”的含义的。换言之,鲁迅先生用“大约”与“的确”不是疏忽,而是有意而为之。这句话是在小说的结尾,鲁迅先生用它表达了很深的含义。“大约”表推测,因为谁也没有亲眼看到孔乙己真的确实死了,同时,人们也不屑关心孔乙己的生死问题,进一步突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的确”是孔乙己命运的必然结局,也是孔乙己悲剧的归宿!孔乙己好喝懒做,没有谋生本领,在封建科举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丁举人是那样的狠毒,不可能给孔乙己活路!孔乙己又是那样的麻木,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严重矛盾!其实,这种情况今天也有,像精日分子就是如此!由于灵魂被毒化,精日分子本来是中国人,甚至他太祖母是被日军轮奸至死,他太祖父被日军杀死且煮食了,仅仅是他不知道而已。他却设想自己是日军,杀中国人杀得多,么威风!他在歌颂和赞美日军侵略!其实,日本鬼子并没有发工资给他!而是灵魂被毒化了!孔乙己就是一个这样自相矛盾的人!孔乙己其实心地善良,不是剥削者和压迫者!鲁迅先生对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之,“太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不是一个病句,而是一句含义深刻的句子。

回答供参考。

网友「许昌吕律师 」发表观点
2021-11-15

这世界上有两种错句

一种错句是确实错了

另一种是鲁迅先生的,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于是,不但不错,还具有丰富的内心活动和复杂的社会情怀。[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网友「大汉高祖1 」发表观点
2021-11-16

近代文坛,鲁迅为首,毛泽东,郭沫若列榜眼,老舍,茅盾者居后,然,主席位尊彪名青史,前人\0无出其右。无意与文坛间较其短长,故郭沫若独居榜之眼而未见主席大名。

世人诟鲁迅病句者,宜噤声。

原应解读为“那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为数不多的精华"

“那是对人世间沧桑炎凉无泪的倾诉!那是对那黑暗麻木的社会的声嘶力竭怒吼!那对底层生命生灵的挽留与挽歌!

再解,大约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与冷漠罢,的确句。肯定的是了一定的,除了死,孔乙己还有第二条路吗?这吃人的社会!

那一缕青烟也便幽幽的从薰黄的两指间的闪着一点红光的卷烟上飘荡开来,夜真的很黑。看着这被很多人诟病的句子,先生缓缓的坐了下来。

先生忧国忧民,真的,我亲爱的朋友啊!别去嗲嗲不休了。

那伟大的灵魂需要安息!!!

网友「善良享受生活 」发表观点
2019-04-23

语句需要放在故事背景和前后文关系中去分析。

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但他丢不下他那份“秀才”的儒雅。而这个“雅士”孔乙己却被社会无情地丢弃到穷人堆里了。有他不多,没他不少。他的“秀才”身份,只以他那破旧的长衫和“茴香豆的回可以有四种写法”显示着他与众不同和肚子里有学问。这个“有学问的叫花子”多日不见他讨饭,也不见他来还佘下的酒钱,鲁迅在闲谈中打问他的下落,被回答“肯定是死了”,表示了回话人的不屑和轻蔑;但鲁迅要写到文章里,只能是写“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达了一个无关紧要的收场。

所以这句话不是病句。而是对鲁迅来说,就是对孔乙己的无奈,对孔乙己悲凉结局的轻描淡写。但说是无关紧要和轻描淡写吧,可鲁迅却又为他专门写一篇文章“立传”。

所以有些文学作品语句里貌似病句里,含有婉转曲折复杂的心情和态度,看透这一点,就可以更加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把文学作品,用数学逻辑来理解,那么这句话肯定是病句,就有“你究竟是肯定呢还是否定”的疑问。科学描述语言不允许模棱两可,不能出现逻辑矛盾。这就是文学作品与科学论文不同之处。

放到原文里,“大约”是鲁迅的判断;“肯定死了”是路人的推断。两个都带有不确定的含义。

网友「碧马温704 」发表观点
2021-08-23

这句话肯定是病句,“大约”“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两个词语,却用来表达同一件事物,语法不通,不知所云,违反了语言文字逻辑,这是极端错误的,不能因为鲁迅是大文豪就否定他的错误。

但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来说,这句话又是正确的,作为个体生命的孔乙已,在被人打伤的情况下,又贫困潦倒,无钱治伤,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只能估计他可能死了。他的思想和灵魂,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死要面子活受罪,与社会格格不入,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所以的确是死了。

大约死了的是个体生命,的确死了的是思想和灵魂。

网友「邯山文旅 」发表观点
2019-04-22

这句话不是病句!

文中的“大约”是作者不能确定,而“的确”这个词的应用是来自于各方面的消息所证实孔乙己死了,因此,鲁迅用了这两个词语并用,写出作者的复杂的内心反应!

大家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你听到了某个坏消息,但你又没有亲自去过现场目睹到,在别人问起此事时候,你同样也会用到鲁迅先生的这句话的!我们举例说明,假如你的一个好友多年不见了,突然你听说他去世了,但你又不能确定消息是否准确,这时你会怎么想?我觉得所有人会想,估计真的死了吧!弄不准真的死了吧!这里的“估计”“弄不准”等词和“大约”等同,“真的”和文中的“的确”等同,因此,我认为这不是病句,只不过文章用词没有口语感,又不是公文,也不属于新闻稿,所以好像是病句,但确实不是!

网友「别有洞天guo 」发表观点
2021-11-17

大约是估计说的,鲁迅估计孔乙己已经死了,可是没有证实。可能他也没时间去证实。鲁迅感觉孔乙己已经死了,又不确定也只能用大约来说了。

网友「令毫 」发表观点
2021-11-17

这不是语病。这是一种风格,鲁迅的文学风格。一种讽刺,哀怜的口气。许多这种酸文人,应该的确死掉,但又还有。才有大约。一种心境希望与现实存在的矛盾。这句话能读出兽迅的心声。如同一声呐喊。呐,口齿不清,喊,大声呼叫。这不矛盾吗?这叫,尽管都喊不出来,也拼命地呼出来。一个战士,一种战斗精神。

网友「素王之卒 」发表观点
2021-11-17

不是病句,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对孔乙己的隐隐的想念,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对贫苦民众无情、冷酷和绝决。

网友「老红缨枪 」发表观点
2019-04-23

说一下个人感觉。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吧。这句话是不确定的肯定话,太意味深长了,恰恰是文章的精髓和升华点。

孔乙己在那个时代的肉体确实是死了,其他呢?未来呢?鲁迅先生不能确定。

我们今天应该可以回答他了,孔乙己有没有死,岂止孔乙己,闰土,华老栓,阿Q,狂人,假洋鬼子们等鲁迅先生笔下的各色人物复活了吗?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一去还能复返吗?这是朱自清的疑问,今天的你有答案了吗?

不想说了,希望国人不辜负鲁迅先生的期望。

网友「水汶特征 」发表观点
2021-11-15

没觉得有语病啊,挺正常的。

网友「高践行 」发表观点
2019-04-22

大约的确,衬托出孔乙己的可有可无,言语之中的无足轻重,语气的矛盾更加展现出世人对孔乙己的冷漠和不屑,与矛盾的语气中更加重了他境遇的凄惨和悲情。

网友「Johnlee067 」发表观点
2019-04-22

的确死了是听到的各种传言消息说孔乙己是真的死了,但作者呢,只是听说,不能完全确定,而内心又不希望孔乙己已经死了。但是根据种种因素,判断孔乙己死了的可能性极大。于是,尽管不愿相信还是不得不倾向于推断孔乙己是真的死了,这就是大约的确死了。

网友「秋水蛙鸣 」发表观点
2021-11-18

二把刀文青太多,

天天提些脑缺问题。

稍有点头脑和语言常识的人,

生活中可以找出许多疑问+肯定的用语。

文学语言嘛,

逻辑强则思想性强,

修辞好则文彩多姿。

言尽于此,后生小子其勉之。

网友「怼叔 」发表观点
2021-11-15

我们也经常这样说啊

“她今天大概是确实不来了。”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