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航母舰队来犯,在海面上投一枚核弹,海浪会不会把舰艇掀翻?

  • 魔封波
  • 2017-12-04
  • 42
  • 共20人发表观点
网友「苏澈的自留地 」发表观点
2021-03-19

讨论这个话题,肯定要拿1946年美国的“十字路口”核弹试验来当论据,确实全球范围内也只有美国如此财大气粗,直接拿95艘军舰来当靶子,其中还有航母,这一切的目的就为了测试军舰在核爆下的各项数据。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前无古人的“十字路口”核爆试验到底是怎么回事?

美国“十字路口”实验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不断对核武器进行各种实验,1946年,美军突然产生了一个极其大胆,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想法,那就是测试各类军舰在核爆下的生存能力,“心动不如行动”,美国很快展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字路口”实验。

此实验分为两部分,主要以核弹爆炸方式来区分,第一阶段是让核弹在空中爆炸,第二阶段是让核弹在水下爆炸。

为此,财大气粗的美国直接拉来95艘军舰,其中包括包括2艘航母、5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8艘潜艇、60艘小型登陆艇等。

1946年7月1日早上9点钟,Able原子弹(当量2.3万吨)在目标军舰上空轰然爆炸,令人意外的是,只有4艘舰艇沉没(2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其他军舰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7月1日当天并没有沉没。

对于这次实验,美军的心情十分复杂,他们是该庆贺军舰在核爆(空)下的惊人生存能力,还是该反思为什么核弹的威力这么弱?

于是在24天后,也就是7月25日,美军决定展开水下核爆实验,这次的Baker核弹当量为2.1万吨,引爆地点位于海底27米处,四周布满了实验军舰。

早上8点35分,Baker轰然爆炸,海床瞬间被炸开,周边海水瞬间被雾化,位于“死亡区域”内的LSM-60登陆舰直接被汽化。

核弹爆炸的能量直接形成了一道高1800米,厚90米,直径为600米的水墙,并且从中心不断向外扩散,8艘距离较近的军舰也纷纷沉没,其中就有一艘航母,但绝大多数军舰都只是被水浪冲向远处,也就是说,距离核爆中心较远的军舰,即便遭受到核弹的攻击,也不会葬身于汪洋大海。

美国对各种武器装备的实验从未停过,到了2005年,美军又把目光锁定在已经服役了31年的小鹰级美国号航空母舰身上。

当时尽管有6000多位美国老兵极力反对,但美国仍然把这艘航母拖到实验区域,接着就是一顿狂轰滥炸。

各种空对舰、舰队舰、潜对舰弹药对它360度无死角不断轰炸,整个实验持续了整整1个月,最终这艘美国最后一艘一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沉入了幽暗深邃的海底。

核弹爆炸造成的4大类伤害

各位看官先不着急,要想搞懂核弹对舰艇的杀伤力,首先就得弄明白核爆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核弹爆炸后的伤害很简单,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热辐射、冲击波、贯穿性辐射、放射性辐射。

当核爆引爆后,在它爆炸的中心区域就会产生热辐射,中心温度能瞬间高达5千万摄氏度,在“死亡半径”内,所有物体都会直接被汽化。

如果离核爆中心稍远一些,就要面临冲击波的危害,因为高温能将空气压缩,接着就会向外形成高压冲击波,如果没有凹地、掩体,在冲击波范围内的生物,基本上也只有“死亡”这一条路。

接着就是中子流贯穿性辐射,它不会让生物立即死亡,但也活不了多久,因为这类辐射能让人体的细胞产生电离现象,通俗易懂的讲就是“异变”。

这个阶段一般持续72小时,最后就是漫长的放射性辐射,这类辐射伤害能持续几十年。

在海面上投一枚核弹,海浪会不会把舰艇掀翻?

在了解完核弹的伤害模式后,再分析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核弹的爆炸地点通常有三个,分别是空中、地面、地下,如果是水域的话,要么海底空中爆炸,要么是在海底爆炸。

从美国“十字路口”的两次核爆数据来看,很显然,核弹在海底爆炸的伤害更高,如果只是要让舰艇掀翻,那么只要舰艇在核爆的冲击波范围内,它是完全有可能被冲击波掀起的滔天巨浪直接掀翻的,从美国投在日本的两颗核弹数据来看,那个级别的核弹冲击波范围一般在半径800米左右。

也就是说,超过核爆中心800米,冲击波掀起的巨浪威力将不断削弱,掀翻舰艇的概率也会逐层递减。

但关键问题是,核弹能不能在地方航母群水域底下引爆?

通常核弹的发射都要借助海陆空三基,现在不同往日,各国反导系统不断升级,就拿2.21万平方公里的以色列来讲,别看人家的国土面积只有这么点,但以色列的反导系统就像个“金钟罩”一般,最底层是“铁穹”,可拦截5~70公里的火箭弹,中间是“大卫投石器”,可拦截中短程导弹,最外层是“箭”,可拦截中远程导弹。

而作为拥有航母战斗群的国家,其本身必然配备了先进的反导系统,就算敌方核弹能顺利引爆,但现在的航母的生存能力早就今非昔比,况且航母本身也能搭载大量核弹头,接下来就是“不死不休”的核战了。

“十字路口”的实验航母排水量仅有2万吨,而且还处于静止不动状态,如今的航母在作战时都处于高速运动状态,舰与舰之间的距离通常保持在20海里,整个航母战斗群铺开来的面积高达1000平方海里,即便核弹没被拦截,舰艇也能在短时间内驶离中心爆炸区域跟冲击波区域。

要让核弹要掀翻舰艇,最好让核弹在以舰艇为中心的500米内引爆,总体来说,理论上很简单,但实际可行性极低,因为核弹的威力,真的没你想的那么大,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持续性辐射污染,核弹首要目标是针对敌国的农业区域、工业区域、科技航天区域,谁没事用核弹去针对高速移动的航母舰队……

而且美国从1946年就开始测验航母在核爆下的各种数据了,今时今日的航母,其生存能力绝对首屈一指,其他拥有航母作战群的国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不然大力发展航母的意义何在。

——END——

你觉得呢?

网友「兵器虾侃侃 」发表观点
2021-04-17

以现在核弹的爆炸的威力来说,只要航母在核弹爆心一定范围内,不说被海浪掀翻,直接气化都是有可能,这点依据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十字路口行动试验。那次试验让世界了解到了核弹在海里爆炸的威力以及不同距离的破坏程度。

美国十字路口行动试验数据分析

美国在1946年的时候,为了研究原子弹对于海面舰队的打击能力,特地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一次原子弹试验。此次试验名称的为:十字路口行动!

这次试验美国人一共投了两枚原子弹,一个是在空中,另一个是在海里。既然问题提的是海里,我们就来说下原子弹在海里的试验数据。

那时美国人把一枚叫原子弹放在27米深海里引爆,这枚原子弹为2.3万吨TNT当量。爆炸后原子弹释放出的威力把海床炸出了一个巨大的坑。同时巨大的能量雾化了海水,200万吨的海水和海沙直接被巨大的能量推向了半空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墙。这个水墙的直径高达600米,高度达到了1800米,当时看起来十分壮观。

然后随着海水和海沙重新落回海里,激起了巨大的海浪。海浪的高度十分吓人,在传播到300米开外时,竟然还有29米高。在传到5600米开外的海岸边时,甚至还有4.6米高。

而试验结果是布置在引爆点上方的LSM-60登陆舰(0米)连影儿都没有找到,估计当场被气化了。附近其余的船只几乎也都被当场击沉,包括阿肯色号战列舰(160米)、舟鰤号潜艇(332米)、萨拉托加号航母(410米)等。但有一艘舰艇特别点,它叫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它距离爆点最远(距离引爆点1600米),爆炸后并未马上沉没,但当研究人员打算把它拖到其他地方进行维修时,在运送过程中,这艘巡洋舰也沉没了。

所以通过美国人的试验也可以看出,在几万吨核弹当量下,百米范围内的目标基本被气化,1.5公里内的目标有很大可能被击沉,至于掀翻更不用说了。而且核弹爆炸所带来的热辐射、光辐射、核辐射等危害远不止一两公里,所以即便舰艇没有被当场击沉,里面的人员也命不久矣。

试验数据是否适用于现在的航母

十字路口行动试验距今已过去75年时间了,里面的数据结果对现在的航母是否还有效呢?我们来分析下。

当时被击沉的萨拉托加号航母只有3.5万吨,跟现在的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差不多,但又跟美国的10万吨级尼米兹级航母相差甚远。航母的吨位越大,里面设计的密闭舱室也就越多,一下子被击沉的概率也就越低。所以如果还按当时的核弹当量来计算的话,美国现在的航母在百米内大概率也会被气化,但在上千米以外还会不会被掀翻或者击沉就不好说了。

以尼米兹级航母为例,据了解尼米兹级航母设计之初可抵御9级狂浪(波高20米)以及12级台风的冲击。而当时水下核爆试验在300米时巨浪还有29米高,所以个人估计只要尼米兹级航母在6、7百米以外,以其自身强大的防冲击能力,应该不会沉没。

但话也说回来,核弹技术毕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其爆炸威力远不止几万吨级别了。基本上都是几十万或者几百万吨级别的了,你像“沙皇炸弹”那种上千万吨级别的核弹在海里爆炸,别说一艘航母了,就算多来几艘基本都是被气化的,连掀翻都用不着。

总的来说航母的抗揍能力在提升,但核弹爆炸的威力也在快速提升,而且两者提升的差距在拉大。所以航母在核弹面前还是弱势的一方,两者相遇航母还是走为上策!

核弹海上投射利器有哪些

利用核弹打击海上航母的方式有多种,但最具威胁的还是利用反舰弹道导弹以及核鱼雷这两种方式。反舰弹道导弹像我国的东风-21D和东风-26都是比较出名的对付航母的“克星”。而俄罗斯尽管缺乏反舰弹道导弹,但它的“花岗岩”、“匕首”等高超音速反舰导弹也是打击航母的利器。

在核鱼雷上,就不得不提及俄罗斯的“波塞冬”核鱼雷。这种鱼雷号称“末日核鱼雷”,它采用核动力设计,原则上可以无限制巡航。而且潜航深度比一般潜艇更深,同时采用水下隐身化技术,所以发现起来十分困难。最重要的是它的爆炸威力惊人,其威力可以达到一千万吨级以上。如果在敌方国家近海引爆,在中心区域可以掀起接近百米的巨浪,造成大面积的海啸和核污染。试问哪艘航母能承受百米巨浪的吞噬,所以航母遇上这种核鱼雷,只有听天由命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还会有更多打击航母的武器出现。而介于航母以及附属舰艇的拦截能力有限,所以航母还能称霸海洋多久以及还能不能适应未来的海战,我们走着瞧。

结语

航母在面对核弹时还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大力研发反舰弹道导弹或者核鱼雷能对航母形成真正的威慑。我国和俄罗斯在这两种武器的研发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对于美国航母的威胁,我们还是有信心应对的!

网友「飞哥说史 」发表观点
2020-06-27

我们说2个例子吧,第一个是在2005年,美国海军的一次测试,当时美军使用的是小鹰号航母。

小鹰级航母是美军最后一艘常规动力航母,这次的靶子是小鹰级航母的美国号。当时,就是要测试各种反舰武器的功效。美军足足对这艘航母打击了4个星期。最后,为了真实了解爆炸毁伤如何对航母机库内的舰载机产生杀伤效应,“美国”号机库还装满了退役的A-7舰载攻击机。最终,“美国”号航母被安装在舰上的高能炸药炸沉。

第2次是1946年3月,美国使用一艘缴获的日本战列舰长门号进行核弹攻击实验。“长门”号服役后多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直到大和号战列舰服役。从1920年开始,到1941年“大和”号建成,20年期间,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

当时,美军将长门号战列舰摆放在核弹爆炸点的400米距离,并且核弹将在长门号上方600米偏西方向发生爆炸。但是,长门号战列舰在核弹爆炸以后,完全无损,啥事没有。

到了7月24日,美军又扔了一颗原子弹,长门号战列舰就在爆炸点900米位置,只是造成了5度倾斜,而在附近的美军萨拉托加号航母却在7个小时以后沉没了。

第一次核爆的时候,核弹就在萨拉托加号航母上方600米爆炸,当时就发生了火灾。第2次核弹爆炸,就在水面下面爆炸,距离航母只有318米,这次造成了航母重伤。最后在7个小时以后沉没。

网友「董满宪 」发表观点
2021-08-19

掀不翻一个小足球场就不是核弹了。当年美国投到广岛的小男孩,只有1.4万吨TNT当量,基本上瘫痪了广岛市,导到10万人死于非命,想必一艘小航母的抗击打能力,说起天也无法与一座数十万人的城市相比。5-1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美国人定性为战术核武器,五角大楼一再降低使用核武的门槛,天真的认为核武小型化是他的独门绝技,实在是无知可笑至极。

核武小型化技术,中美俄都已掌握其技术要领,不存在技术瓶颈。只不过俄罗斯的军武发展方向,历来都追求大,毁天灭地的能量发挥,这个思想是由美国的存在决定的。身边存在着一个超强的敌人,容不得他存在小打小闹的幻想,唯有一招毁灭对手,才能震慑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为所欲为。

美国是最爱炫武的国家,总喜欢拿自己的先进武器恐吓世界各国,以此赢得世界的敬畏之心。我们的国防战略,向来都处于温和理性的状态,从来不会自吹自擂,有什么顶尖的成果,只在自己心里存储,根本没必上去炫。等到真正派上用场的时候,敌人的嚣张自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美国人很清楚航母战斗群招惹核大国的后果,果真到了那个时刻,说实话,那十一个航母战斗群,还真的和小纸船无异。所以,还是奉劝嚣张狂妄的美国政客的,最好不要过度的玩火,不要拿美国军人及人民的性命赌未来,根本没有出路,更谈不上再次伟大,继续霸凌世界。

网友「再望星空1 」发表观点
2020-07-07

使用核弹攻击来犯的航母舰队,这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海浪是否能够掀翻舰只是次要的。

有问就有答,星空会悟空。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再望星空,今天参与这个有关战争、特别是涉及核攻击的问题讨论,心情很复杂,因为按照这个题目去抉择,有可能出现“杀敌一万,自损十万”,甚至是更为惨烈的结果:

1、题目说航母舰队来犯,那就意味着它们已经侵入我国的领海即12海里的领土范围;不然,在12海里之外,别人有航行自由的权利,不说你用核弹,就是用常规(陆基、空射、舰载)反舰导弹攻击或者用舰炮、岸防炮或机炮攻击,也会引发国际间的军事冲突甚至局部战争。

2、一旦进入到12海里领海,那就意味着距离我们沿海城市或海岛非常的近,而你用小当量的战术核弹攻击航母舰队,因为目前各国海军舰队的新型舰只都有重点防核弹的设计,似乎对它作用不大;如果你用中等甚至高当量的战略核弹攻击,在该航母舰队被摧毁的同时,我们沿岸城市或海岛,不仅仅是不可避免被摧毁甚至抹平,而且核弹爆炸后的核辐射、核污染对方圆几百上千公里范围的海岛、海水域、沿岸的土地所造成的危害是长期而显现的,这该有多大的不必要牺牲与损失啊?而你使用核弹的同时,意味着一场核战争就要开打,无论是哪个国家、军队或民众,谁愿意这一天真正到来呢?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下此核攻击的命令吗?当然,如果决战双方之前已经开战并发动了核攻击,这就另当别论啦。不过,保护自身沿岸及海岛军民的生命安全,依然是第一位考量的因素,不能贸然选择或抉择近距离核攻击。如果已经开战并核攻击了,我们就应该在航母舰队尚在公海水域航行时对其进行有效攻击,这样既能打击敌人,也能保护自己。

正因如此,作为目前唯独一家超级大国的美国,其近百年来最基本的战略战术就是:好战并喜欢挑战,但每一场战争都不让发生在其国土之内。“9.11”恐袭用被劫持的客机撞击世贸大厦与五角大楼,虽然死伤惨重,但这还不算是战争。

所以,在答题之前先分析题意的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不要先入为主让大家觉得用核弹攻击来犯的航母舰队,好像可以随性而为,其实不然。

3、核弹攻击伤敌(包括舰只),主要靠以下几种爆炸杀伤破坏效应~~

一是强烈的核爆响(爆震、可以划归冲击波)——造成有生力量全身或脑部、脏器、听力、四肢等严重受损而失去战斗力甚至直接死亡;

二是核辐射——核爆炸时,产生大量放射性核素能够放射出几种射线:α射线、β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等,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定能量与穿透、间离能力,长时间大剂量照射,会无声无息使人的细胞器官机体受损,破坏遗传基因排序甚至致癌;

三是热辐射(光辐射)——爆炸1~10秒内,闪光及几千万摄氏度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与热,可以将爆炸点附近的人或物品(非金属物)直接气化蒸发,对较远处观察的人眼致盲或烧伤,烧伤呼吸道,引燃、引爆易燃易爆物,同时造成人员伤害与构建筑物品损坏;

四是冲击波——核爆几十秒内,高温高压火球猛烈膨胀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的高速高温高压气浪,对人员、物体能够造成挤压、抛掷(包括舰只及建筑)、倒塌、摧毁等危害(损坏);

五是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作用半径可以达到几千公里,对人无害,对电子元器件、即时通讯、计算机存储信息、自动控制系统、家电等造成干扰和破坏;

六是核爆核尘埃放射性沾染——从蘑菇云中散落的放射性物质随风飘散并沉降,形成大范围、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沾染区;随空气、水、食物进入人体内照射损害;环境外照射损害;皮肤直接接触灼伤等。

4、回到题意,核弹能否掀翻来犯舰只?

从上述核弹破坏效应不难看出,能够摧毁或掀翻舰只的主要效应是核爆光热辐射与冲击波。

我看到很多答题者列举了美国1946年同期两次海上核爆试验,旨在测试核弹攻击航母舰队的实际效果;另外还列举了2005年对小鹰号航母炮火攻击的例子,在此我不予类叙。我只想说 新一代航母舰队的各种舰船,其建造材料、工艺、设计水平及防核弹功能,肯定比上述试验的靶船更完美、更坚固牢靠。如果仅仅停留在上述试验的思维定势与攻击火力配置,不见得就能摧毁或掀翻现在的舰只。

要摧毁或掀翻航母舰队的舰只,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核弹当量足够大,爆炸产生的光热辐射与冲击波才足以起到摧毁或掀翻作用;

二是核弹攻击的点位要与舰队近距离,否则即使当量足够大,远距离效应发挥受限,也无法摧毁或掀翻舰只;

三是我个人看法在水中引爆比空中引爆的击沉掀翻效果更直接也更好。因为,无论是冲击波还是光热辐射,如果仅仅通过空气传导所产生的效能肯定比不上水体传导攻击效能,极高速高温高压光热可以直接将舰船下方海水气化并形成巨大漩涡,掀翻吞噬舰只;水下冲击波还可以形成巨大的高速水浪水幕,冲击撕裂掀翻舰船,这比空气传导冲击更加直接而且破坏力更强。这种现象,在现代工业中就有体现~~切割机喷嘴喷出的超高极速水线,可以直接用于切割钢板。

至于实践中上述推断是否可行,作为我个人来说,但愿不会出现这种境况,也没必要去比较。

毕竟,核爆炸与核战争对于人类就是灭顶之灾,一旦出现连命都没了,你还看还想怎么去掀翻航母舰队舰只干嘛呢?

网友「过河卒子and与非门 」发表观点
2020-06-30

问:如果航母舰队来犯,在海面上投一枚核弹,海浪会不会把舰艇掀翻?

答:这要看多方面情况,比如核弹爆心的位置、核弹的当量等,不能一概而论。

下面根据我了解的情况说一下。

一、核弹的破坏作用有哪些

核武器的威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性沾染。

光辐射的作用时间很短,也就是爆炸开始的十几秒,是由于核爆炸时的高温高压火球向外发出的强光和高热;冲击波是核爆炸形成的高温高压火球以极高的速度向外膨胀而产生的,是一种通过介质传播的高压脉冲波;早期核辐射主要是开始爆炸时产生的中子和γ射线,时间比光辐射时间要长一些;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后的爆炸物质尘埃所具有的放射性,是核爆炸的特点,存在时间很长,有半衰期;核电磁脉冲其实就是一个向外扩散的强电磁场,是核爆炸产生的强脉冲射线和周围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

以原子弹空中爆炸为例,冲击波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50%,光辐射约占35%,可见冲击波的的破坏是最大的。核爆炸冲击波的早期特点和普通炸药爆炸时的冲击波相似,但由于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值比普通炸药大得多,持续时间也长,所以破坏性也大,而且后期还有负压作用;光热辐射作用时间短、作用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在作用距离内,破坏性是巨大的,比如爆心位置的一些物质由于强烈的光热作用甚至被气化;近距离观察核爆,眼睛就没了,远点会致盲,更远些会有灼烧感。

早期核辐射与放射性沾染的破坏性这里就不说了,他们的破坏性是长期的,其致命性与放射剂量有关;核电磁脉冲对通讯等无线电设备有影响与破坏。

二、核爆炸的威力

许多的网上资料说核爆炸威力如何,其实这个并不是十分准确,谁家的核爆炸资料都是保密的,并且核爆炸分多种类型,爆心位置不同,破坏作用也不一样,空中爆炸的效果最佳。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一枚绰号“小男孩”的原子弹,这颗原子弹是在距离地面600米高度空中爆炸的,爆炸当量为1.5万吨。这样的爆炸强度,爆炸火球中心的温度超过了近1000万度,中心物质基本气化;1公里内生命基本立刻消失,1~7公里裸露生命也会有致命伤害;周围的木质房屋因温度太高而发生自燃。据说爆炸当天死亡近8万人,后来有近20万人因爆炸而失去生命。

1961年10月30日,前苏联试爆了“沙皇炸弹”,爆炸产生了巨大的火球,测量直径约4.6公里,在1000公里外都能清楚地看到;热辐射的能量让170公里外的人3级灼伤,核爆炸闪光让220公里外的人眼剧痛、灼伤;55公里内所有房屋全毁,一百公里内所有木结构房屋全毁;爆炸后的核电磁脉冲让全球无线电通讯中断一个小时,并引发三次全球大气扰动。

三、海上的舰艇遇到核爆炸,怎么办

攻击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弹一般是战术核弹,当量不会太大。其实这东西没法防,最好的措施就是让敌人不打核弹、不敢打核弹,叫“恐怖平衡”;真打了,叫它打不准,早期把它拦截了;如果打来了,核弹在编队附近爆炸,就要看你与爆心的距离,如果你在爆心的投影正下方、或者五百米以内,伤害最大,结果就不说了,你懂的。一千米以外,舰艇上的生命还是可以防护一下的,前提是小当量的。记住藏、抗、跑、消四个字,至于有没有用,也就是这么回事,看运气。

首先舰艇外面的易燃物都要收起来,以免引起火灾,这些是提前就要做好的工作,舰艇上的防核部署就有。核爆炸先有核爆炸闪光,这是不能看的,要藏起来;除非必要,人员要抓住固定物低身躲藏,戴好深色墨镜;几秒的强光后就是冲击波来临,舰艇最好是尾部对准爆炸中心,加速快跑,这样的影响最小;舰首对准爆心时一定不能转向或前进,人员躲起来硬抗着吧;最差的是正横位置,受冲击波最大,有可能翻了;抗过了冲击波,基本命是保住了,到远处洗消,把放射性沾染物清除舰体表面,对人员进行洗消,再检查舰体损坏程度。舰艇由于其特效的构造,生命力顽强,所以这样措施在远距离有作用。

总之,核爆炸释放的能量巨大,破坏力强,对舰艇编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航母编队也是一样,区别只是航母要大一些,防护更好一些,抗打击能力强一些罢了。

网友「即刻微剧场 」发表观点
2021-04-10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可以从美国进行的两

次海上核爆试验入手。

美国在进行完第一次核武器试验之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将核武器用于实战,其漠视人道的程度可想而知。据后来的情报披露,美国不仅想把原子弹投在日本的陆地上,还想拿日本的舰队来做海上核爆试验。但是没想到日本很快就投降了,没有给美国进行海上核爆试验的机会。

但是,对于海上核爆的威力研究,是美国这个以海军闻名的国家所必须关心的问题。因此,美国在1946年7月连续进行了两次海上核爆试验。目的就是测试核武器对于水面军舰的攻击威力。

代号为“Able”的空中核试验

1946年7月1日,美军使用1架B-29轰炸机在比基尼环礁上空投放了一枚2.3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

在靶舰使用上,美国海军一共挑选了95艘各种类型的军舰,当中包括2艘航空母舰、5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8艘潜艇、60艘各式登陆载具及运输舰,以及3艘驳船。

为了方便计量核爆破坏力如何随距离而递减,海军将所有军舰密集布置。并且各艘军舰均安装了测试仪器,监察气压、船只动向以及核辐射情况。在整场核爆试验中,美国一共使用了200只猪、60只豚鼠、204只山羊、5000只老鼠、200只小鼠,以及带有不同种类昆虫的谷物,用活体辐射实验品,测试生物在高辐射下的基因变异。

原子弹原定在内华达号战列舰上空160米高度爆炸,但却意外大幅偏离目标650米之遥,最后在吉列姆号海军运输舰上空引爆。爆炸使吉列姆号及卡莱尔号即时沉没;两艘美国驱逐舰安德森号及林森号在一小时内沉没,还有一艘轻巡洋舰则在第二天沉没。

值得一提的是长门号战列舰是唯一一个在爆炸中心910米内,却没有承受任何严重损坏的大型舰只。长门号战列舰是日本投降后作为战争赔偿交给美国的,因为长门号参加过偷袭珍珠港,美军故意将长门号放在预定爆点附近,但是因为空投失误,在加上长门号有着厚重的装甲,所以并没遭到重创。但是萨拉托加号虽然远离爆心超过1800米,却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主要是因为美军在核实验之前为所有的军舰注满了燃料和弹药,所以核爆使舰体燃油以及弹药起火爆炸。

为了减少核辐射,Able核弹采取了和广岛及长崎的核弹同样的空炸引爆,在空中引爆时,会被吸进核爆火球的地面物质较少,而因此产生的辐射性物质大部分则会被带进平流层之中,所以在核试地点产生的辐射尘相当有限。事实上由于辐射尘较少,故此环礁的靶舰都没有沾染放射性物资。核试次日海军人员已可登上大部分靶舰,搜集核试数据。

不过就算是核辐射较少,美军放入舰体的动物也是死伤惨重,四分之一的生物被冲击波即时杀死;另外三分之一的生物被带有辐射的火球击伤,并在数日内死亡;最后又有五分之一的生物在后续研究中因辐射而死。由于是次核爆只产生一次性辐射,再加上大量老鼠被刻意配置于致命范围以外,以研究辐射会否引致动物后代变种,整体生存率因此被拉高。在此次核试验中,最幸运的是猪和羊。一只编号为311的猪,核试前被放置在酒匂号上,核试后被发现在环礁游泳,被美军救起。另外还有一只生还的山羊,被一同送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饲养。

代号为“Baker”的水下核试验

Baker核试于7月25日进行,核弹被置于27米的水深引爆,这也是世界上首次进行的水下核试验。

靶舰方面,主要为第一次核爆之后修补好的舰艇。

核弹置于靶舰阵列的正中央。在核爆过后,LSM-60登陆舰没有留下任何可辨认残骸,被判定遭核爆气化。包括战列舰阿肯色号及长门号在内的八艘军舰在核爆后沉没。这次核实验的破坏力主要来自水压冲击波,而其辐射尘更几乎污染全部靶舰,使之具放射性。在核弹引爆后,一个高速膨胀的火球在引爆点出现,并在水下产生超音速的液压冲击波,将附近的船舰龙骨扯开。当水下冲击波向外扩散时,海水颜色随之变为深色,犹如海上石油油污。

这次的水下爆炸导致海水富有放射性,而且在Baker核试以前,海军方面全无清理核辐射的经验。在缺乏装备、经验以及危险意识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清洗方式,在8月6日到9日里,一共有67人摄入过量的辐射。也正是因为这次核污染太过严重,美军的第三次核试验计划被迫取消。

从这两次的实验可以看出,核弹想要摧毁一个舰队是不太可能的。这次2.3万吨当量的核爆中等破坏半径为560米,世界上现役核弹头当量大多为50万吨,中等破坏半径能达到1.86千米。而在实际战争中,舰队之间的距离是核弹无法逾越的障碍。想要把舰艇掀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核爆中心位置与舰艇之间的距离。

网友「王牌武器库 」发表观点
2021-05-22

众所周知,航母能携带大批的舰载机远离本土进行作战。从二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国的象征。航母作为世界上最贵、威力很强的武器,很多国家都想拥有航母这个大杀器。拥有航母的国家都希望可以做到攻击力与防御力持平,甚至面对核弹的攻击也会屹立不倒,但面对世界上杀伤力最强的武器,航母真的可以硬刚吗?

美国当年就为了测试航母面对核弹攻击的反应,特意做了一个“十字路口行动”上的核试验,这次实验一共进行了两次,一次为空中核打击实验,一次为水下核打击实验,为了保证核试验的公平性以及实用性,美军下血本,找来95艘军舰,其中包括2艘航母、4艘巡洋舰、5艘战列舰、8艘潜艇、12艘驱逐舰以及60艘登陆载具。

在空中核试验中,实验结果让美军对于核弹的真正威力产生了质疑,因为空中核爆炸虽然产生了惊人的威力,但只有2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被击沉,其他军舰只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最重要的是,其他军舰在当天并没有沉没,这次实验对于美军而言十分的不解,为何威力如此巨大的核弹,面对军舰却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破坏力。在空中核爆炸的24天之后,美军再次进行了水下核爆炸实验,这次的核弹当量保持在2.1万吨左右,其引爆地点设置为水下27米,并将军舰布置在了爆炸范围之内。

在核弹爆炸之后,海面直接被炸开,四周的海水瞬间被雾化,在爆炸中心的登陆载具也被直接气化。据当时的资料现实,水下核弹的爆炸导致海面形成了高1800米、厚90米。直径为600米的水墙,在爆炸发生之后,水墙向四周扩散,距离爆炸中心较近的一艘航母以及7艘军舰被掀翻,而其他军舰则被巨浪推到了远处,但遗憾的是,距离核爆炸较远的军舰则没有被击沉,只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其实想要击沉航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年美国为了弄沉“小鹰级”航母,使用空对舰、舰对舰、潜对舰等多种攻击方式对航母进行轰炸,但在攻击的一个月之内,这艘航母依然屹立不倒,最后失去耐心的美军在使用了成吨的炸药,才将这艘航母送进海底。从这次击沉航母的实验来看,航母的防御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最起码要比电影中的航母结实得多。那么如果在海面上投放一枚核弹,依靠海浪能否将航母掀翻呢?

从美军的“十字路口实验”来看,核弹在水下引爆的话,威力以及杀伤力更强,如果攻击的目的是想要掀翻航母,那么只要保证航母在核爆的“死亡半径”之内就可以做到,值得注意的是,十字路口计划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如今的核武器杀伤半径已经今非昔比,当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所产生的冲击波半径仅800米,而如今的核弹半径肯定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所以只要保证航母在800米的半径之内就可以达到掀翻它的目的。

但目前的问题是,航母会乖乖地停在原地等着你来炸吗?先不说核弹在空中垂直落下时,会不会遭到航母战斗群的空中拦截,以航母的行进速度,想要精准打击都很难做到。作为拥有航母的国家,所持有的反导系统可不是闹着玩的,就算核弹能够成功引爆,对于现代航母的防御力而言,想要击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航母本身是国之重器,如果一个国家敢用核武器对航母进行打击,这也预示着核战争的爆发,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想看到的,而且就算核弹真的引爆了,以航母战斗群的战术排列来看,一颗核弹根本无法对其产生威胁。最后还要科普一下,核弹虽然很强大,但其最大的作用并不是爆炸的威力,而是持续性的辐射污染,所以就算使用核弹,也会首先针对敌国的工业区以及军事基地进行攻击,对于高速移动的航母来说根本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网友「才才音乐 」发表观点
2021-08-18

在海面上投一枚核弹,只要航母舰队在一定范围,海浪是肯定会掀翻航母舰队的!

十字路口核试验

美国为了测试核爆炸对航母舰队的影响,专门搞了一个“十字路口核试验”,当时计划是进行空中核爆、27米深海中核爆、深海核爆三次核试验,最终因核爆太厉害,核辐射太严重而只进行了两次!

美国人为了这次测试,真正是下了血本,投入了巨资,准备了两艘航空母舰、5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8艘潜艇、60艘各式登陆载具及运输舰以及3艘驳船,一共有95艘各型舰艇被当作杷舰,另外还准备了200只猪、60只豚鼠、204只山羊、5000只老鼠、200只小鼠,以及带有不同种类昆虫的谷物,作为活体辐射实验品,测试各种动物在核辐射下的基因变异。为了测量核爆炸破坏力形成的规律以及核爆范围内各处不同的情况,还在现场安装了测量仪器,监察气压、船只动向以及辐射大小情况。

在1946年7月1号,进行了第一次测试。把2.3万吨TNT当量原子弹在27米深海爆炸,爆炸的威力汽化了海水,直接把200万吨的海水和海沙推到了300米高的空中,形成了一个直径600米,高度达到了1800米的水墙,同时核爆的能量把海床炸出了一个巨大的深坑。离核爆5600米外,海浪都还有4.6米高。这次投弹时扔偏了,距离测试舰队有点远,原子弹爆炸范围内的船不多。即使这样,也造成了5条船沉没,14条船损伤。

1946年7月25号,进行第二次测试。这次测试造成了10条船沉没,大量船毁损,终身无法修复!

美国人通过试验测出,2.3万吨TNT当量的核弹百米范围内的舰船被气化,1.5公里内的舰船被击沉,核弹爆炸产生的热辐射、光辐射、核辐射等危害更远,时间更久,据说核爆区域现在还是不能住人,成了荒废的地方!

东风41战略弹道导弹

东风41战略弹道导弹射程14000千米,可以携带12枚30万吨TNT分导核弹头,每一枚分导弹头的威力相当于23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十二枚分导弹头威力相当于260颗广岛原子弹,速度高达26马赫,从我国发射到达美国的重要城市大约22分钟左右,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能摧毁美国的现代化城市群。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承受不了的打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核弹爆炸威力都是十万吨级别以上了,别说一艘航母了,就算十艘航母都会被毁灭的,掀翻航母更是小菜一叠!

网友「海事先锋 」发表观点
2022-08-19

核武器对付航母还是很给力的,能不能掀翻航母,就要看核武器的当量多大了,如果是沙皇核弹那种当量5000万~1.7亿吨的大杀器,那别说把航母掀翻,就算是把航母直接气化,都是可以的。

图为美国在比基尼环礁组织的十字路口海上核试验。

说起核武器对付航母,就有人搬出1946年,美国用原子弹轰炸近100艘舰艇的“十字路口”海上核试验,这次试验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美军先后进行了2次核爆测试,有水上的爆炸,也有水中的爆炸,以测试军舰在核武器面前的生存能力。测试的结果是惊人的,位于爆心附近的一些登陆舰直接气化,而距离爆心较远的“萨拉托加”号航母,则受到结构性重创,飞行甲板直接被掀翻在军舰表面,上层建筑几乎全毁,但是这艘航母没有沉没。

图为十字路口核试验中被摧毁的航母。

于是,有人指出,核武器如果没有能够直接在航母附近爆炸,距离超过了数百米,那么航母是可以生存下来的。这就有点扯了!航母被炸成辐射废铁,毫无生机的漂浮在水面上,就叫生存下来了?还有战斗力吗?舰员还活着吗?显然,核武器爆炸后产生的高温、辐射、窒息,足以将舰上人员“清空”,而航母自身遭遇到结构性损伤后,也无法继续作战。另外,这还是当时的核武器当量小,要知道,进行“十字路口”测试时,美国扔的2枚原子弹都是较为初级的“胖子”核弹改进型,当量仅有2.3万吨TNT左右,这在今天就是小当量核武器了。

图为十字路口海上核试验,注意蘑菇云下的军舰。

要知道,即便是苏联海军的3M45“花岗岩”反舰导弹,这么一种战术反舰导弹,使用的核弹头也有20万吨TNT当量,是美国在“十字路口”测试时的核武器10倍当量;而如今的一些战术级别的核武器,当量都是从30万吨TNT起步的,甚至有些用的是热核武器,也就是“氢弹”。比如现在的俄罗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我国的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都可以搭载热核武器,进行爆炸当量超过100万吨TNT级别的攻击。

图为十字路口核试验中,各种军舰的分布位置。

换言之,如今的核武器攻击,普通一点的,当量都是当年美国“十字路口”测试时的10~50倍,这就意味着,爆心的温度、辐射的含量、冲击波的威力,都不是当年可以想象的。如果这样的核武器在航母附近500-1000米距离爆炸,恐怕航母自己就迅速气化了,毕竟现在的热核武器爆炸前,产生的火球是类似于“人造小太阳”的,温度极高,气化一两件钢铁军舰还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即便不是掀翻航母,恐怕也能把距离爆心有一定距离的航母,直接冲成零件状态,最差也能把他结构性损坏掉,舰上人员肯定是难以生存下来的,航母继续战斗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军事专家就说,核武器+导弹的出现,意味着航母在大国战争中,生存性很差。这也印证了苏联那句“航母是浮动的铁棺材”。当然,有人说,航母不是这么脆弱,毕竟核战争不是常有,即便是大国战争,核武器也不能轻易动用。

图为波兰公布的冷战时期苏联核攻击作战地图。

这虽然也是事实,在不用核武器时,航母确实耀武扬威、独步全球,但是谁能保证大国生死存亡的关头,宁愿被打败都不愿意用核武器呢?美国在二战中使用核武器轰炸日本时,可曾有过怜悯吗?核武器能在实战中用1次(广岛)、用两次(长崎),就一定会有第三次、第四次,既然当年不会有怜悯,未来也不会有。用战术武器杀伤敌军,和用核武器杀伤敌军,从本质来看没有区别,只是核武器威力太大罢了。

所以,未来的航母,还真的要好好想一想,如何增强自己在“核生化”条件下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了,否则面对核武器攻击,航母还是很脆弱的。

网友「kilo2021 」发表观点
2021-01-21

????????在“十字路口”试验中,对大型水面作战舰艇核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进行了检验,????????的“长门”和????????的“欧根亲王”都在此列。事实证明,核条件下战列舰和航母具有很强的抗毁伤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核武器的使用具有较高的门槛,在核武器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今天,“国之重器”更不可轻易示人啊!

网友「阿波罗1552 」发表观点
2020-06-27

对打击水面做战的航母作战群,理论上不用核武器,用导弹饱和进攻一样可以击沉航母。但是你提出是用核弹,这个在二战期间美国用二颗小核弹(对于现在来说)就把日本的一座域市毁灭,更何况是相对城市的一艘航空母舰,既使没有打中,它的强大冲击波和热当量可以把它击毁。这是杀鸡用牛刀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网友「叩开科技之门 」发表观点
2021-08-23

其实用核武器打航母战斗群的可行性还是挺高的,可以说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毕竟使用了核武器,如此一来,就容易被对方抓住这个借口,触发大规模的核战争。所以说,使用核武器打击来犯的航母战斗群,看上去是非常好的办法,实则是不可取的手段。

否则,也没有必要研发超音速,高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反舰弹道导弹。除非就是冒着爆发核战争之大不韪,才可以放心的使用核武器打击航母战斗群。

在冷战期间,美苏分别研发了自己的打击对方海军舰船的核武器。其中美方研发了:MK-45型核鱼雷,阿斯洛克核鱼雷。前苏联研发了:T-5型核鱼雷,65型核鱼雷,T-15型核鱼雷,俄罗斯研发了波塞冬核鱼雷。

由此可见,从冷战期间发展到了现在。核鱼雷并没有消失,依然存在于俄罗斯军备之中。只不过,核鱼雷的存在与洲际弹道导弹一样,也是为了保持威慑与核平衡,而不是真正的使用它。

言归正传,向来犯的航母战斗群中发射一枚核弹,是否可以利用核爆炸产生的波浪或者威力将航母战斗群给摧毁呢?

关于这个问题呢,美军曾在1946年进行了“十字路口”核试验,具体就是用B-29轰炸机空投一枚当量为2.3万吨的吉尔达核弹到被当做试验的舰船中心,用于检验原子弹爆炸对舰船的损害。

该试验的结果就是,以爆炸中心为圆心,越靠近圆心的,排水量越小的舰艇损坏的程度越严重。其中吉列姆号运输舰,酒匂号轻巡洋舰,卡莱尔号运输舰,安德森号驱逐舰,林森号驱逐舰分别沉没。还有14艘舰船严重损毁,包括独立号轻型航母,萨拉托加号中型航母,内华达号战列舰等等。

想必冷战期间美苏都着力研发核鱼雷,也就是受到十字路口试验的启发,毕竟任何武器都没有核武器这样对舰艇一劳永逸的杀伤效果。

只不过,如今的驱逐舰可不是二战时期的可比,现在驱逐舰的排水量普遍都在7000吨以上,而二战时期的驱逐舰排水量普遍在2000吨左右。抗毁伤能力,抗风浪能力都无法与如今的驱逐舰相比。

但是呢,距离爆炸中心2071米处的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受损严重。这也可以证明,核爆炸对军舰的杀伤力还是相当强的。即便如此,核武器打航母战斗群依然不是好的选择,还是发展常规的反舰导弹或者鱼雷比较好。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下面就进入正题,来看一下核爆炸产生的波浪能不能掀翻航母战斗群。

一般来说,现在舰艇的设计指标有一个初稳性,这个指标的意思就是指舰船在海洋上航行时的倾角要小于10°-15°。而初稳性主要分为6等级,1级最高,6级最低。对于作战舰艇而言,可以根据排水量的不同,要求不同。不过针对大型护卫舰和驱逐舰而言,对其初稳性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一般都在1级。像排水量2000多吨的护卫舰,其初稳性一般都在2级。

而1级初稳性就要求舰船可以抵抗的住12级台风,也就是风速在52米/秒的阵风。2级初稳性要求舰船可以抵抗11级台风,也就是风速为46米/秒的阵风。

航母打击群所有的舰艇是都具备1级初稳性的,那么也就要求舰艇都具备抵抗12级台风的能力。正常来说,12级台风可以掀起14米高的巨浪。

那么接下来就看核爆炸的威力能够掀起多大的风浪。

而核弹的威力与其当量有较大的关系,当量越大,威力越大,反之亦然。

而核弹的当量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档次:第一档:1万吨以下,第二档10万吨-100万吨,第三档100万吨-1000万吨,第四档1000万吨以上。

以上四个档次的核弹爆炸威力那肯定相差极大。

在1946年美军进行的十字路口水下核试验时,第二次是将原子弹埋在水下27米处,爆炸掀起了274米高的巨浪。

这些巨浪先升起后落下,拥有的能量可是相当巨大的,否则也不会将距离2700多千米处,满载排水量为50000吨的航空母舰给重创了。

上文也提到了,12级台风可以掀起14米的巨浪。而当量为2.3万吨的原子弹爆炸时就能够掀起274米高的巨浪所具备的能量,在这样的巨浪面前抗风浪能力再强的舰艇也不可能抵挡的住。

而现在的核弹可不是原子弹啊!是威力比原子弹更强的氢弹,那在水下爆炸时,掀起的巨浪高度最起码也要比原子弹高。由此可见,在水下核爆炸时,航母战斗群所有的舰艇基本上是无法抵抗的。可以保证,将航空母舰周边的舰艇全部摧毁。

事实上,军舰也就是按照不倒翁原理设计的。只要军舰是一个整体,那再大的风浪也不会将其击沉,只会让它随波起伏。但事实上,军舰是由钢板焊接而成的,其焊缝的强度是有极限的。

当军舰被核爆炸之后的海浪掀起抛下,来回重复几次之后,其结构强度就难以抵抗这种力道,最终断裂。所以说,军舰是抵挡不了近距离水下核爆炸的。

而航空母舰只不过是焊缝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强的大型军舰而已。近距离,大当量水下核爆炸时,也是难以抵挡的。

不过航空母舰在服役之前是会进行检验的,也就是在其周边水下安放炸药,检验航母的抵抗能力。但是,这些检验,相对于真正的核爆炸而言,就是小儿科。

要知道既然2.3万吨原子弹爆炸时的威力可以摧毁满载排水量为50000吨的航空母舰。那么,10万吨级别的氢弹爆炸时,满载10万吨的航空母舰也是无法抵挡的。

所以说,使用核弹完全可以摧毁一支来袭的航母战斗群。不过,上文也说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极大可能导致核战争的爆发。

网友「這裏是廣州 」发表观点
2021-03-20

哈哈哈 科学家说,核弹爆炸起火,三个人同时放屁,可以引发催化剂式连环骤冷消除冲击波的威力。

网友「写客 」发表观点
2021-03-26

我们都知道,航母是海上霸主,是军事实力最强的象征,但是航母只是一个平台,相比于陆地,它连一只蚂蚁都不如。陆地就是一个最大的作战平台,就算美国12艘航母针对一个中等实力的国家,比如伊朗、朝鲜,也不一定能打得过。陆地上的平台很大,可以有很多种办法和方式针对航母,比如伊朗曾假想用自杀式的快艇捆绑高能炸药或者导弹对美国航母群发动突袭,因为快艇小巧灵活,而且数量很多,周围的航母护卫舰由于个子都很大,很呆板,所以很难消灭这些来犯的快艇。

除此之外,伊朗还有很多的导弹,完全足够应付来自美国的威胁。

不过,伊朗至今还没有宣称拥有核弹,但伊朗一直在研制开发中,也很难确定是否拥有,假设伊朗拥有核弹,那么有网友曾假想用核弹来击沉美国的航母,这个方法是否行得通呢?

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就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核弹是否可以击沉航母,最终的结果是,一枚小型的核弹无法在一定距离内无法击沉航母。

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很多的军舰都面临无用武之地,有的也到了更年期,而那时候美国正好也有了核弹,于是就想到了做这样的一个实验,为了验证自己家的航母是否能够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够承受住核弹的冲击?

于是,在1946年7月25日,在太平洋中部的一个小岛附近,美国将多达数十艘军舰排列在特定海域,包括一艘“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和一艘“独立”号航空母舰,以及各种各样的驱逐舰、护卫舰等等,大大小小的舰船多达数十艘。在这里,美国进行了一场真实的核弹冲击航母作战群的实验,此次实验结果表明,大中型航母能够抵御一定距离的核爆冲击,只不过受到严重的核辐射,但是否真正丧失作战能力还无法确定,因为这只是美国人自己的实验,他们说的话真实度也不高。而且,至今为止,美国仍然在扩大航母的数量,吨位也越来越大,这恰恰说明航母在小型核弹的冲击之下,可能还具有一定的战斗力。

除非,核爆的距离离航母较近,或者说核弹直接落在了航母身上,这样才有可能将航母击沉。

所以,利用核爆来击沉航母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比如距离和核弹的当量。距离越近,当量越大,核爆就对航母的威胁更大。

网友「勇者海燕8u 」发表观点
2022-07-16

答案是肯定的。原子弹的冲击波是很厉害的,掀起的海浪会非常的高,完全会把航母舰队掀翻的。

网友「史海泛舟摆渡人 」发表观点
2020-07-06

1946年7月,美国在大西洋上试爆了两枚核弹,用来检测核武器对舰艇的杀伤能力,这次海上核试验被命名为“十字路口行动”。在“十字路口行动”中,美国的第一枚核弹采取水面引爆的方式,然而这枚核弹只摧毁了几艘小型军舰,对航母和战列舰的伤害非常有限。之后美国又在水下试爆了一枚新的核弹,这枚核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核弹引起的海浪掀翻了一艘5万吨级的航母,并且摧毁了多艘大型战舰。

水面引爆核弹,对舰艇的杀伤力有限

美国进行“十字路口行动”的时候,世界上只有美国拥有核武器,为了展示核武器的超级杀伤力,美国在进行“十字路口行动”的同时,邀请了大量媒体跟踪报道。在引爆第一枚核弹前,美国认为这枚从水面引爆的核弹,将会起到意向不大的杀伤力,摧毁海面上绝大部分的船只。

然而在核爆炸结束后,除了几艘驱逐舰和轻巡洋舰沉没外,停放在海面上的大型军舰都没有被击沉,美国的第一次核试验不仅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十字路口行动”中第一枚核弹的爆炸结果说明,水面爆炸的核武器,对航母这种大型舰艇的杀伤力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强。

水下爆炸核弹,击沉一艘五万吨级航母

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美国很快开始了第二枚核弹的试验。美国在“十字路口行动”中使用的第二枚核弹,采用了水下引爆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依靠核爆炸掀起巨大的海浪,将停放在海面上的军舰打翻。

事实证明,水下引爆的核弹,要比水面引爆的核弹更具备杀伤性,这枚从水下引爆的核弹,击沉了在第一次试验中受伤的萨拉托加号航母。萨拉托加号航母的吨位达到了5万吨,在当时属于一艘大型航空母舰。

核弹打航母并不容易

虽然美国在“十字路口行动”中击沉了一艘5万吨级别航母,但是在实战的环境下,想要击沉一艘航母并不容易。美国引爆的第二枚核弹,距离萨拉托加号只有400多米的距离。实战中航母是一个移动作战的堡垒,想要将核弹发射到航母400米的范围内引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航母的防御范围多达数百公里,想要攻击航母必须要从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之外发射导弹。导弹本身就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再加上航母在海上不停地移动,纵然导弹能够将误差精确到0,航母仍然能够通过“走位”避开爆炸的中心。

总结

通过水下引爆核武器掀起的海浪,确实有一定的几率能够掀翻位于爆炸中心附近的航母。不过在实战的环境下,航母的周围会有很多护航舰艇,这些护航舰艇具备强大的反潜和反导能力,再加上航母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物体,用导弹从上千公里外攻击航母,顺利击中航母的概率非常低。

网友「鹏运3711603097436 」发表观点
2020-07-08

如果以普京想法,俄罗斯已灭,还爱世界何用,所以研究发展水下原子弹,而不是水面核弹,如果航母舰队来犯,在海面投下核弹,当量大的话不单将航母舰队掀翻毁灭,连锁反应是引发海啸,而且造成海洋一切包括海水动植物都受放射性污染!所以不管发射水下或水上核弹,都将是人类历史上即将毁灭的前奏!

网友「读史观察局 」发表观点
2021-03-22

目前世界上唯一感受过核弹威力的就只有日本了,美国为了促使日本投降,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了两个原子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核弹爆炸区都是污染严重,草木不生。

投放在日本的胖子核弹

不过,自那以后核弹在冷战中极速发展,核弹的当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值,不过核弹都是每一个国家强有力的战略武器,一般都不会轻易拿出来,如果遇到航母舰队来袭,在海面上投一颗核弹,舰艇除了翻掉,最主要的是核爆产生的高热量将爆炸中心海水瞬间煮沸,舰艇里面的士兵也逃不掉被煮的命运。

核弹爆炸产生三种致命伤害

第一、高温。现有的核弹按照反应方式可以分为核裂变和核聚变。核裂变的代表就是原子弹,核聚变的代表就是氢弹,核裂变和核聚变发生反应时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些热量瞬间将所波及的范围迅速升温。

核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

根据目前测试到的原子弹爆炸中心温度是上百万摄氏度,不过这个温度会迅速递减,大概几秒钟时间,随着爆炸波扩展,温度会逐渐递减,降到5000华氏,也就是3000摄氏度左右,在这个温度下,大多数钢材质产品会迅速被汽化或者溶解。氢弹的爆炸瞬间会产生大概1亿摄氏度的温度(目前还未有效测量),不过也会迅速衰减,降到上万摄氏度。

氢弹核聚变的温度变化

所以处在核弹爆炸中央的舰艇,来不及被掀翻就已经化掉了,处在冲击波范围中的舰艇,高温将部分材质汽化,剩下以下残骸,高温将海水煮沸,几乎所有人没有生还的希望。

第二、冲击波。核弹爆炸产生的另一个致命伤害就是冲击波。冲击波能量的大小与核弹头携带的当量及爆炸的高度有关。一般程度上核弹头当量越高,其产生的冲击波毁伤就越厉害。

核弹的冲击波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绑在102米的钢架上进行试爆的,钢架顶端几乎不存在了,底部严重弯曲,这就是冲击波的毁伤。

以1枚100万吨当量的核弹为例,其产生的热量为大概是4.2x10^15焦耳的热量,这些热量很大一部分将会以冲击波的形式进行释放。距离爆心2.4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都将被夷为平地,2.4公里至6.2公里范围内的绝大部分民用建筑将被严重破坏,在6.2公里至17公里范围内的建筑将受到明显破坏。如果核弹是在舰艇所在平面爆炸,舰艇被高温汽化毁伤后,剩下的残骸几乎被冲击波毁得粉碎。

冲击波的毁伤效果与核弹头当量成正相关,与起爆高度成负相关,与当时起爆地形也有很大的关系,平原地区冲击波毁伤效果显著,高山地区冲击波的毁伤就要大打折扣。

核弹爆炸冲击波造成的破坏

第三、光辐射。这是核弹爆炸产生的另一种伤害手段。核弹在爆炸的瞬间会产生强烈的光芒,这束光会瞬间致盲所有直视爆炸的一切动物。

是核爆炸时高温火球发射出来的强光,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可引起烧伤

光辐射包含了紫外线等一些有害光线,这些有害光线会对皮肤造成灼伤,试想以下在烈日下紫外线都会对皮肤造成严重的灼伤。

我国第一颗核弹产生的光辐射

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产生的光辐射对很多人造成了终生的伤害,如果没有防护的条件下,核弹产生的光辐射会瞬间将舰艇人员瞬间致盲,几乎没有幸免。

总结一下

在核弹产生的冲击波掀翻舰艇之前,高温已经将舰艇毁得差不多了,剩下了残骸再次被冲击破粉碎,估计想要被掀翻就要保证舰艇还要比较完整的情况下才能有这种情况。

网友「秦月照汉关 」发表观点
2020-07-04

航母存在的意义在于各种舰载机,只要有手段造成其飞行甲板或导航设备,起降设备毁坏,短时间内无法修复,整个舰队没有制空权,没有空中预警,战斗力丧失大半。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