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太极宫玄武门出现了兄弟火拼事件。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太子李建成,为了争夺储君的位置,出现了兄弟相残事件,史称之为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杀死了齐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如愿以偿地成为下一任皇太子,并且很快成为大唐第二任皇帝。
玄武门之变的名气非常大,直接决定了大唐此后两百多年的历史。玄武门之变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夺储事件之一。其实,玄武门之变的规模并不大。玄武门之变前,秦王府、齐王府、太子府的亲兵总数也不过两三千人。
玄武门之变中,双方直接参与的兵力并不多,太子府和齐王府大批人马根本没有加入战斗。双方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军队不过一百多号人。如此知名的玄武门之变,最终却只有百十号人参与,也没有外来军队勤王救驾。玄武门之变中,为什么没有外地军队前来勤王呢?
我们经常听到外地军队勤王一词。历史上也曾经多次出现外地军队勤王,比如宋钦宗时期。外地军队勤王,在一定程度可以缓解京城的压力。但是,我们也应该发现,所谓的勤王主要是针对外部敌人或者是内部叛乱。无论是外部敌人还是内部叛乱,这些威胁都是源自于京城之外。
当京城面临危险的时候,皇帝可能会下令让外地军队进京勤王,以求打退强敌。但是,如果是京城内部出现争权夺利的情况,外地军队一般不会勤王。汉初,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铲平诸吕之时,也只是动用南北二军。高平陵之变时,外地军队也没有到洛阳勤王。此后的夺门之变等,也没有外地军队勤王。
历朝历代都非常注意防范武将,也非常注意强干弱枝。一般情况下,全国一半以上的正规军会驻守在京城附近,其余军队分布在全国各地。通过这样的军事部署,中央牢牢控制着地方。一般情况下,根本不需要外地军队勤王。玄武门之变属于京城内部的权力争夺,完全不要外地军队勤王。
玄武门之变不仅没有外地军队勤王,秦王府、齐王府和太子府的亲兵也没有全部参与政变。如果双方真的带着军队,当面硬干一场,秦王李世民未必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
封建王朝为了控制军队,有非常严格调兵制度。如果没有皇帝的调兵命令,外地军队绝对不可以进入京城附近,也不能擅自离开驻地。军队擅自离开驻地,军事主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有可能被冠上造反的罪名。
无论是太子李建成还是秦王李世民,都没有擅自调动军队的权力。李建成虽然是太子,却不是君主。外地军队进京勤王,也是勤唐高祖李渊,而不是勤太子李建成。太子李建成如果擅自调动军队勤王,实际上等同于造反。太子能够调动的军队,也就是太子府的卫队。李世民虽然长时间掌握军权,却也无法擅自调动外地军队。
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是秘密行动。李建成和李元吉直到被杀之前,才知道李世民伏击自己。李渊直到玄武门之变后,才知道自己的儿子们发生了火拼。玄武门之变一共也就持续了一个上午。当李渊知道此事时,玄武门之变已经结束。玄武门之变在较短的时间内结束,外地军队根本不可能到长安勤王。
外地军队来到长安至少要一天时间。即使外地军队接到了勤王的命令,赶到长安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早就已经“凉透了”。古代经常发生军事政变,多数发动军事政变都是在短时间内结束。外地军队根本来不及到京城勤王。所以,参与政变的武将、王侯,要么直接控制中央军(或者御林军),要么提前调外地军队入京。
唐朝曾经不止一次发生军事政变,神龙政变、唐隆政变、甘露之变等都在短时间内结束。这些政变有的只是动用亲兵,有的充其量使用驻守在长安的神策军。无论哪一次政变,都没有动用外地军队。一般情况下,政变根本不需要动用地方军队。一旦动用地方军队,极有可能不是政变而是内战。
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势力大于秦王李世民,他们的亲兵也多于李世民。李世民先发制人,李建成和李元吉则没有任何准备。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之后,立即被李世民埋伏。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应过来的时候,李世民已经举起了屠刀。李建成和李元吉根本没有机会调动军队。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死之后,太子府的部将冯立曾经纠集太子府和齐王府精兵2000多人,企图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报仇。但是,张公瑾关闭了玄武门。玄武门关闭之后,冯立等人也只能干着急。只能率领军队在玄武门外与秦王的军队交战。实际上,就算此时冯立和薛万彻等人杀了李世民,也救不活李建成和李元吉。
当尉迟恭把李元吉的人头扔下城墙之后,太子府和齐王府军队人心大乱,最终四下逃散。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亲兵尚且只能坚持一时,更不用外地军队。外地军队只听从朝廷的命令,至于朝廷的话事人是谁,跟外地军队没有一毛钱关系。
当外地军队得知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早就已经取得了完全胜利,而且已经成为新一任太子。玄武门之变后,唐朝政权很快稳定下来,李渊也被李世民控制。李渊被李世民控制之后,也没有调集外地军队“勤王”。此时,如果哪一支军队敢来勤王,就等于是逼宫或者谋反。
另外,如果没有李渊的圣旨调派,外地驻军又哪里敢轻离防地?外地军队的将领若胆敢不奉圣旨便率兵进京无异于造反,而造反者杀无赦!这是外地驻军不敢入京救驾的第二个原因。
此外,无论是秦王李世民,还是太子李建成或齐王李元吉,他们的手中一直都有兵有将,根本就没必要调集外地驻军。而皇帝李渊的身边也有禁军护驾,哪里需要从外地调兵救驾?
况且,闹事儿的是李渊的几个儿子,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你让李渊从外地调兵杀谁?玄武门之变发作前,李渊一直在试图调和儿子们的矛盾,只是后来调和不成才改为利用几个儿子的利益矛盾,居中制衡。
李渊没想到,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权力,居然上演了兄弟相残的悲剧,而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李渊从不从外地调兵救驾,都改变不了玄武门之变的悲剧爆发了!
总之,尽管玄武门之变的结果意义重大,但是这场政变的规模并不大,具有突然袭击闪电发难的特色。突然得,令太子宫卫队和齐王府卫队都来不及反应!
因此才会出现当李建成、李元吉已经被李世民杀死,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还在做入宫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努力呢?就是李渊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搞的非常被动。最终,在李世民的压力下,只好放弃权力退出了政治舞台!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皇室内部的最大事件,直接改变了唐朝政坛的格局。如果没有这场政变,皇太子李建成将担任下一任大唐皇帝,李世民在历史中的记录只会是一个有军功的藩王。
但剧变的发生,让新生的唐帝国在这里拐了个大弯,走上另一条路。
虽然唐朝史料一再淡化李建成的存在感,但实际上他才是名正言顺的国之储君,拥护他的人远远多过拥护李世民的,李世民在军中是有很多支持者,可支持李建成的同样大有人在。
如果军方已被李世民控制,李建成还拿什么和他斗?早麻溜让出太子之位了。正是因为手中有筹码,李建成才不惧李世民,并在争斗中占据上风。
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之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正常手段实在斗不赢李建成,才会领着800来号人兵行险着。杀兄杀弟不是什么好名声,李世民要不是没了办法,绝不会这么做,免得留下污名。
也就是说,如果外地军队得知李世民会在玄武门狙杀太子,铁定要进京勤王救驾,挣一份擎天保驾的大功。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公告莫如救驾嘛。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一,长安天空出现“太白经天”这种异象,按照古人的认知,这代表着即将发生影响皇权的大事。
恰好此时突厥犯边,李建成便推荐李元吉都督各路军马前去抗击,李渊答应了。这类事情以前多是由李世民去处理,这次换成李元吉,代表着李建成想要削弱李世民的兵权。
李元吉还请求李渊调派李世民麾下的尉迟恭、程咬金、段志玄以及秦琼等人一同前往。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李建成摆明了要分化瓦解李世民的势力,尤其是兵权,让他无力再争太子之位。
李渊什么态度呢?应该也是同意的。到了此时,他也看出李世民真的要和李建成争位,不能再假装听不到看不见和稀泥下去了。
那李世民会认命吗?显然不会。
他的应对措施很绝,他告诉府中众将,李元吉出征时,李建成打算在昆明池为他饯行,并安排刺客刺杀自己,之后诛杀尉迟恭等将领。凡是和自己交好的,一个也不放过。
众将一听立刻怒了,这是不给活路啊!没说的,必须和他们干到底。经过一番密谋,决定先下手为强。
这里得说一句,李世民这番话,存在很大疑点,真实度不高。为啥?因为这是他埋在东宫的内线王晊跑来告诉他的。但王晊只是一个主管计时的小官,无足轻重,平日根本到不了李建成身边。杀秦王这种大事,李建成怎会让他有机会探知?
六月初三,再一次出现太白经天。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文学家傅奕密报李渊,说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秦王当有天下。李渊便召李世民入宫,把傅奕的密奏给李世民看,意在试探。李世民趁机告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还想害自己。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很违和?仿佛李世民和李渊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一个说东一个说西。李渊试探李世民,李世民却不但不惶恐地解释,反而告兄弟们的状,一点都不像个被皇帝怀疑的皇子。
这也许是因为,李世民已经下定了武力夺权的决心,压根不在乎李渊什么意思,只顾着诉说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行以及自己的冤屈,目的在于先把水搅浑,为自己的兵变行动争取时间。
李渊听完他的话十分惊奇,没跟上他的思路,愣了好一会儿才说明天审理此事,让他早点来。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发生了。
大家看一下时间线,六月初一有了初步的想法,六月初四实施,中间只隔了三天。计划的时间短,就减少了泄密的可能性。这不是蓄谋已久,而是处于下风的孤注一掷,玩的就是“出其不意”四个字。
李建成既然不知道李世民要在玄武门下杀自己,也就不会有防备,更不会调兵进京勤王。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关进玄武门,太子府武将薛万彻带着大部队围着城墙攻打,因为事起仓促没有攻城器械,楞是只能干着急。
李渊也一样,什么都不知道,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可他身边的禁卫军哪去了呢?近些年,史学家们推断玄武门之变是两线作战,也就是说李世民把李渊也给控制住了!
《资治通鉴》说当天李渊正在和亲信大臣游湖,这哪里是游湖啊!分明是皇帝和核心大臣被来了个一锅端,全部软禁在了湖面上的游船里。如此一来,禁卫军那边也就稳住了。
要说东宫的猛将薛万彻,也是个有勇有谋之辈,眼看玄武门突不进去,干脆来了一招围魏救赵,奔着防守薄弱的李世民老窝秦王府杀去。
外地军队不来勤王,因为军队只听朝廷明诏!
当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天之内,灭太子齐王,架空其父,取得了监国之位,获得了名正言顺的颁布诏令的权力之后。
太子建成的首级一示众,明诏一读。
就连正在围攻玄武门的东宫六卫率太子亲军,也惊得一哄而散了。试问还有哪支外地军队,不开眼的,胆敢来搞勤王?
再说,若胆敢勤王就得考虑以下二事。
(1)打得过百战常胜的大唐战神李世民吗?
(2)敢勤王,就立即成了朝廷明诏中的谋逆叛贼。朝廷只须再颁一道”有斩贼首者封侯”的诏令,只恐他的勤王军队还未到长安,人头就已经让部下砍了拿去请罪邀功了。世事很现实,古今皆如此。
再说了。大唐的天下,一大半是秦王李世民打下来的。
秦王以英武、果决、善战闻名天下,在军中的威望,远胜太子与齐王,甚至也不在其父李渊之下。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与太子齐王间的争斗,已经满朝尽知,白热化了。而李渊仍手心手背都是肉,一个个难作取舍。
其时,有二位可称国之干城的当世名将,就是被后人称为军神的李靖与李世勣。
二李向秦王这样表了个态:不参与帝王家事,但只奉国家明令!
二人的潜台词,就是:只要你秦王当上法人代表,手里拿到公章,可以发文件了。那么,我二人就坚决听从。
这两人的态度,基本就是唐军中,表面看似中立的各级将领的态度,实际把话挑明了,就是在坐等李世民夺权上位了。
还有李唐宗室中,有兵的,打过仗的几位皇族与外戚,李孝恭、李神通、李道宗、长孙顺德等人,基本全亲近或支持李世民。
大唐立国之后。
李靖与李勣二将,扫平南方群雄,平定了大唐南彊。
而大唐最凶狠的几个北方劲敌,从当初扼守霍邑,让唐军寸步不得前行的悍将宋老生,到凉州薛仁果,刘武周,尉迟敬德、寻相,王世充、窦建德等。不是成了秦王李世民的铁杆跟班,就已为李世民所消灭。
隋末唐初的良臣名将,皆已服李世民!
这样一看,天下还有谁,能与秦王李世民争锋?
所以,只要不是吃错了药,就绝不会有外地军队前来勤王。
除非是,有人与自己的祖宗有仇,铁了心要来尝尝至少诛灭三族的重罪滋味。而事实证明,历史上这样的人,基本是没有的。
(图来自网络)
唐朝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反映了古代皇权争夺的残酷性,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在皇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李世民正是通过这样政变迅速的掌控政权,最终让李渊做出了禅让的举动,那么在政变发生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外地军队勤王呢?难道李世民真的掌控了唐朝的天下兵马吗?
其实,之所以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没有外地军队进京勤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政变爆发的突然性。
虽然在政变之前,文武群臣都能够看明白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夺嫡之争,各自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人员的支持,而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其实李渊已经打定主意要彻底支持李建成了,原因就是李渊将天策府的武将基本上都调往外地任职,这是在瓦解秦王府的实力,如程咬金外放为康州刺史,同时李建成大肆拉拢秦王府猛将,比如尉迟敬德和段志玄等人,还因为他们拒绝拉拢,像李渊陷害尉迟敬德和段志玄,而秦王府十八学士也被遣散,这就是在不断瓦解李世民的势力,按照《旧唐书》记载: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下,决定铤而走险,因为这个时候摆放在李世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而已,要么安心做一个闲散王爷,要么就是发动政变博得一线生机,所以李世民和支持他的谋士武将们选择了发动政变,并且利用天象出现的有利时机,首先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这样就为李世民争取了时间,李渊打算第二日让三个儿子当场对峙,而李世民带着手下埋伏在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第二日凌晨进宫,双方在玄武门前发生冲突,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尉迟敬德杀掉了李元吉,可以说政变爆发的非常突然,外地军队哪里有反应的时间呢?
第二点,政变爆发的时间短。
我们去看关于玄武门政变的记载,很多人物传记的记载都非常简单,不过我们从这里还是能够看出事情先后发生的时间非常短,李世民短时间内控制住了局面,李世民先是带着手下的武将们埋伏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一场偷袭战,结局不用说大家也都明白了,李世民比较轻松的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样政变也就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第一步计划,而接下来就是手底下的武将们,包括被李世民收买的常何等人,利用玄武门抵抗住了太子和齐王府军队的反攻,而尉迟敬德利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驱散了他们的武装,还身穿铠甲手持武器来到李渊面前,这就是典型的逼宫了,最终李世民获得了兵权,彻底击退了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反攻,也就是玄武门政变爆发后第三天,李世民就被册立为太子,也就是说整个政变最多也就三天内完成了,这么短的时间,在古代的时候,就算是像外地求援,外地军队进京勤王的话,这么短的时间内想要完成军队的调动,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还没有等到这些人进京勤王,李世民已经完成了政变,并且被册封为太子,一切都水到渠成了,其他的还有意义吗?
第三点,李世民掌控了京城武将力量。
在政变发生后,李世民手下的武将们抵抗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反攻,而尉迟敬德直接进宫逼迫李渊,并且是带着武器上殿的,这个行为在平日里基本上等同于造反了,如果没有李世民的授权,尉迟敬德怎么敢这么做呢?而且尉迟敬德的个人武力值爆表,绝对是李世民麾下仅次于秦琼的猛将,能够射杀李元吉,并且成为门神,他一个人面对李渊以及其他几个文臣的话,基本上可以做到碾压,如果李渊敢于反抗的话,结局不用想肯定是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尘,最终李渊只能够将兵符交给李世民,这样李世民等于是掌控了京城,并且册封了手下的大将们掌控十六卫军队,比如尉迟敬德被授予太子左卫率,不久升任右武侯大将军,秦琼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程咬金被拜为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这就说明李世民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军队的绝对掌控,而且也掌控政务,太子左庶子高士廉为侍中,右庶子房玄龄为中书令,尚书右仆射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杨恭仁为雍州牧,太子左庶子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右庶子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太子詹事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尚书右仆射。这样李世民才算是彻底掌控了文臣武将,长安周围的军队已经被李世民掌控,其他外地的军队也就不可能进宫勤王了。
第四点,李世民的影响力。
其实在政变爆发前,文臣武将已经完成了站队,而李世民麾下武将最多,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在秦王府效力,但是地方上的武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李世民的亲信,比如在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镇守洛阳的重任落在了屈突通身上,他就是李世民的坚定支持者,此外政变前李世民曾经试探过李靖和李绩的态度,两个人此时也都在外地镇守,虽然两个人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而是选择了保持中立,但是也没有揭露,可见当时在官场上,除非已经坚定的参与到夺嫡之战的群臣,比如李建成麾下的谋臣武将,以及李世民麾下的谋臣武将们,其他群臣的态度也就比较暧昧了,毕竟这是皇权内部的争夺,所以像李靖和李绩这样保持中立的官员并不在少数,就算是他们接到了进京勤王的诏令,也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动作。
所以玄武门之变发生的突然性,以及政变爆发的时间短等因素,李世民快速的除掉了政敌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时李渊也被李世民架空,整个京城的军队都彻底掌控在李世民手中,再加上这样政变就是皇家内部的权力争夺,群臣大多数都是保持观望的态度,所以政变的时间短,群臣大多保持中立,就算是他们想要进京勤王,也许刚刚调动军队,一切已经结束了,就是李渊都被李世民架空了,按照《旧唐书》记载: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所以此时李世民已经等同于皇帝,外地军队进京勤王已经失去了借口,谁敢来也就是造反了,必然会被李世民手下的武将们轻松的击败了。
玄武门之变没有外地军队勤王有以下几点原因:
1,玄武门之变来的突然,等消息传出李世民已经政变成功。
2,当时皇帝是李渊,就是勤王也是救李渊,但政变结束后李渊也被控制住了,传位给李世民。
3,太子已死,李世民就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名正言顺,自然没人勤王了。
4,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的,在全国有很大势力,很多外地将领都是李世民的部下,加上太子李建成已死,河北的部队没了主子自然就心无斗志了。
玄武门之变乃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皇位继承权之争。唐国公李渊在隋末建立唐王朝的过程中,得力于次子秦王李世民的协助,其功过人。按照我国古代氏族政权体制,立长不立幼的习俗,秦王李世民是没有资格继承李渊皇位的,长子李建成虽为太子未多功绩,心生嫉妒,嫉妒李世民的才能及功绩,故搂其弟李元吉排挤陷害李世民。因此,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斗争越演越烈。李建成伙其弟李元吉欲谋害李世民未遂,于是又计剪李世民之翼。李世民之幕僚个个旦夕不保。
武德九年突厥进犯,李建成力推李元吉代李世民北伐突厥,李元吉请将秦王府骁将调归自己麾下,进一步削弱李世民,并预谋出征之前暗杀李世民。李世民闻讯其耳,知事已燃眉,乃与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共谋,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之计。其后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应召李建成进宫察问。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伏兵于太极宫北面、朝会必经之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至临湖殿,觉异常,拨马东归。李世民先发制人,射杀太子李建成,尉迟敬德杀齐王李元吉,击败东宫及齐王府卫队,并杀李建成、李元吉之诸子。
玄武门之变中的最重要之一人物乃“常何”。常何乃玄武门之守将。常何初为瓦岗军,其后投唐,于武德二年跟随李世民心腹“刘弘基”四处征战,武德四年又随秦王李世民平定洛阳,武德七年秦王李世民将常何调入京城,安值于玄武门,官至中郎将。可见秦王李世民有超凡的远见,文韬武略于一身乃旷世之才,早预制玄武门事件。李渊唐王廷都偏于李世民,而李世民又是一个惜才之人,心腹名将随众众多,精锐全与李世民,众生都懂李渊喜李世民何谈救驾?
结束语
唐国公李渊是一个老谋深算之人,能在夹缝中生存不得不承认其智慧过人,李世民遗传了李渊的整体基因,而李渊最喜次子李世民,见骨肉相残更多的是感伤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偷偷干的,做这件事越少人知道,越隐私越好。干这种勾当若是被对手知道了,那自己肯定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要知道李世民带着参与玄武门事变的人,也就是十人而已。当然这十个人都是能征善战者,如尉迟敬德之辈。
发动政变的那一天,李世民一众在玄武门埋伏好,就写了一封诏书,把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给骗了来。
李元吉和李建成是一伙的,两个人的关系好到穿一条裤裤子。在那时候李世民已经考虑到斩草要除根,这两个人肯定是都不能放过的,否则倒霉的最终是自己。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接到伪诏后,他们也没多想,两人就结伴前去拜见自己的老父亲李渊去了。随之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两人来到玄武门的时候,发现玄武门这个地方有一些诡异,但是,究竟是诡异在何处,他们也说不出来。
就在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李世民率领着这些人杀了出来。
要知道秦王李世民是个善于射击的高手,他拉弓搭箭一下就把太子李建成给射死了。李元吉一看大事不好,调转马头他就要跑。
李世民一看,李元吉要跑,那里能让他逃脱掉,逃了他,死的恐怕就是自己了。于是李世民打马向前追去。
可能是李世民追赶的太急了,他被树枝给挡下了马。
李世民心想这下坏了,若是真让李元吉逃了,自己可就是凶多吉少了。
谁知就在这个危机时刻,尉迟敬德杀了过来,他跑到李元吉的马前,就把李元吉的人头给砍了下来。
虽说他们的这次的刺杀,发生在电光石火之间,但是这种厮杀毕竟还是引起很大的躁动的。这时候太子李建成的自卫队有两千多人,察觉到异样,就赶到玄武门来救驾了。
这些人对于李世民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看来自己今天就要变为刀下之鬼了。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又是尉迟敬德,一刀把太子李建成的头给砍了下来,他拿着李建成的人头,告诉这些自卫队,你们的主人已经死了,这就是他的项上人头,你们还不快点逃命。
这两千人一看到主人的人头,立刻就做鸟兽散去了。
就这样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在惊险中迎来了胜利。
最终他的老爸李渊,不得不把他立为太子,在他被立为太子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李渊就开始禅位了,李世民开始当上了大唐的皇帝,他就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确实没有外地军队勤王救驾,但这根本没必要,因为京城长安的太子府、齐王府里就有大量的军队,他们也确实来救驾了,一度还差得做翻李世民的部队,改写历史。
玄武门之变的本质是李世民计划周密的一场豪赌。李世民的秦王府是有大量士兵的,太子李建成的东宫、齐王李元吉的齐王府也有兵。在这之前,李渊与李建成、李元吉一起打击李世民,将秦王府大量精兵强将外调,给东宫和李元吉大量增兵,到玄武门之变前夕,秦王府的部队只剩800多人,而太子府和齐王府总计有数千兵士,如果李世民不趁着还有点部队有所行动,那么就只能束手待毙,被李渊废黜王位,之后能否善终也就难讲了。
如果要发动兵变,硬拼的话兵力相差太过悬殊,显然是没有胜算的。所以李世民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买通了玄武门守将常何,将几乎全部兵力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另外少量兵力则去挟持李渊,让太极宫的禁卫军无法加入李建成、李元吉一方。
这样的话,李世民就是以几百人对付来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的几十百来个随从而已,这是兵法中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极高境界。果然,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毫无防备的早朝,被李世民来了个一锅端。
但是李建成、李元吉的随从逃出去后通知了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赶来救援。东宫兵的将领冯立和齐王府的将领薛万彻带领数千兵马猛攻玄武门,李世民只有数百兵马、常何的少量玄武门守军、高士廉释放的一些囚徒守城,玄武门一度差点被攻克,最后是尉迟敬德割下李建成、李元吉的脑袋给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看,他们才就地解散。
勤王?怎么勤王玄武门之变时间这么短!
发生在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事件,虽然这次事件的赢家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并解决了前朝无法解决的诸多军事政治难题,带领大唐走向强盛之路。但玄武门之变,却是唐太宗李世民人生中少有的污点。从本质上而言,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当中的所作所为就是弑兄夺位,就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可辩驳的余地。
但玄武门之变中也有很多疑点值得商榷,比如当事变发生之时,为何长安城内的太子府军队没有救驾?而事件发生后,也没有外地的勤王部队进攻长安?到底是来不及还是另有隐情?我们尝试通过当时唐朝的具体情况分析一下是怎样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
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种斩首行动,力求以快取胜
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种夺位行动,通过控制当时的大唐皇帝李渊,并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另一位亲王李元吉,来达到控制大唐中枢机构的目的。而且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将李世民的秦王府大部分精锐兵力掌握在手中。
所以在那时候,李世民手中可以掌握的武装力量并不多,除了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及其手下所属兵力,就剩下李世民秦王府内的数百精锐死士,加上长孙无忌、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等高级幕僚和将领。
而当时在长安城内,李建成太子府内就有数千太子府属兵,而李元吉府上的兵力也自然不会。所以李世民及长孙无忌等幕僚将此次行动定义为斩首行动,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将这场兄弟相残的武装冲突控制在皇宫范围内。
最为致命的卧底常何,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求生之路彻底关闭
很多人认为在玄武门内跟随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那些兵将非常关键,但其实给予李建成和李元吉最为致命一刀的,反而是不起眼的常何!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一职让常何有权利让李世民带兵埋伏在玄武门,断绝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求生之路。
因为常何可以控制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就再也无法走不出去了。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臂力过人的张公瑾才可以将玄武门关闭,阻挡太子府优势兵力的进攻。为李世民将这场宫廷政变完美结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李渊和部分重要大臣被控制在皇宫内部,调兵命令出不了皇宫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上方泛舟海池”,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渊和部分大臣泛舟海上。作为隋朝八柱国李虎的儿子,征战沙场多年,从政经验丰富,皇宫就那么大,玄武门那边杀声震天,李渊还有心思和大臣们在湖面荡起双桨,不派人去宣武门瞧上一眼,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真相恐怕是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渊已经被尉迟敬德带兵所控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上记载:“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这句话的意思是李世民让穿着盔甲带着利器的尉迟敬德率兵进入皇宫,直接闯入了李渊的住所。
这句话已经清楚明了的告诉了我们,在玄武门之变开始的时候,李渊已经被忠于李世民的尉迟敬德控制,根本无法发出对外调兵的命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人身自由的李渊,哪怕是调集长安城外的军队也是做不到的。
在武力威胁之下,李渊的亲笔敕令断绝了外地军队勤王救驾的可能
虽然玄武门政变之后,李世民几天后就完全掌握了朝政。但是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在大唐说话算数的只有唐高宗李渊。所以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在谋划这次行动的时候,将控制唐高宗李渊的任务,交给了面相凶恶的黑脸大汉尉迟敬德。
这位鲜卑族的山西老乡对待李渊根本就不客气,能够客串大唐门神的黑脸汉子顶盔掼甲,手里面的刀剑货真价实。以这样的状态,让受到惊吓的李渊写一个亲笔敕令,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身边的大臣萧瑀、陈叔达也在劝李渊把权力交给李世民,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渊当时满口答应。二话不说就把亲笔敕令给写了出来,让宫门内外各军接受秦王李世民的统领。不仅如此,李渊还让黄门侍郎裴寂劝导东宫太子府的军队,让他们放下武器。
李渊能够做得这么干脆,跟旁边尉迟敬德散发出的杀气是有极大关系的。而李渊将这些事情做完以后,也就对外宣告了玄武门事变的结束,以及最终获胜者是李世民的结局。也在另一个角度断绝了外地军队勤王救驾的可能。
其实我们纵观玄武门之变前后发生的事情,我们能够看到李世民和李建成处事方式的不同: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当中,以周密的策划以及细致的战前准备,以突袭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了全国最高权力的掌控者,并击杀了所有可能威胁自己继位的人。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希望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卸掉李世民秦王府的武装力量,等到李世民无兵可派,无臣可用的时候,再给予他致命一击。
极强的执行力加上极为周密的计划,在李世民多年的战场生涯当中,融会贯通,并将这种特性注入到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当中。哪怕太子府兵力大幅度领先于李世民所属部队,李世民照样翻盘成功,并成功阻止了外地部队甚至是长安城外军队进京勤王的可能性。
也只有这样的李世民,才能够带领大唐王朝走向贞观盛世,最终成就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被后人铭记缅怀的强汉盛唐!
假设现在回到玄武门之变那天,太子建成一党已被诛杀。
如果你是李世民一党,其实你干的就是造反的事,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你是不可能允许出任何差错。所以京城必须在你们的控制之下,勤王是要下诏书的,这道诏书越过宫门,城门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你是李渊,原本你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摇摆不定。现在血淋淋的事实是,李世民造反了,并且建成元吉已死,你们李唐王朝唯一靠谱的继承人就是你的亲儿子李世民,虽然他杀了自己的兄弟,但是他确实能力超群。而你李渊,已经被控制住了,是没有其他选择的,这个太上皇由不得你当不当,你不当,李世民可以杀了你推给李建成,毕竟死人是不会辩解的。
如果你是各地驻扎的部队,大部分都是跟李世民打天下的,交情非同一般,他当皇上少不了你的好处。如果你是太子一党,现在太子没了,你勤哪里的王?李渊总会死的,皇帝最终还是要给他们家,人家的家事你怎么掺和。最有可能的就是拥兵自重,群雄并起,重回隋末唐初那个阶段。但这一点也不现实,因为李世民的天策将军府实在太能打了。。。
勤哪个王,救哪个架?
第一、这是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不是什么谋反。而且玄武门之变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是很快的,不到一天,就完成了权力的更替。
第二、以古代的通讯速度,那些武将根本就没有反应的时间。如果你是武将,就算消息传到你那边,李世民已经登基了,你要是打着勤王救架的名号,你就是谋反。
第三、李二很能打。众所周知,李世民军事能力很强,在唐朝开国时期几乎打下了唐的半壁江山,什么王世充、刘黑闼、窦建德都被他给收拾了。你要是一个将军,你能打过李世民吗?你能比这三个人更厉害吗?
第四、李世民没有谋害李渊,你出师无名。
综上所述,勤王救驾的成功率极低,而且几乎没有回报,如果你是一个将军,你会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去勤王救驾吗?全国都在李二的掌控中,你只是一个将军,怎么起兵并且成功。
兵者,诡道也。因为是暗中埋伏,所以没有救兵。
李世民下手太快,根本就没有给外地忠于李渊李建成的人以时间前来救援。
李世民没有选择统帅忠于自己的武装前往和李建成决斗,如果那样,李世民只有死路一条,毕竟李建成是合法继承人,而李世民是造反,即使李世民可以打败李建成,但是外地源源不断的援军肯定倒向李建成。因此李世民采取了突袭,擒贼先擒王的手段,先是收买李建成的手下玄武门守将常何,然后设计让李渊将李建成叫进宫,他埋伏在玄武门,杀掉了李建成。动作如此之快让人不禁感叹李世民真是谋略的高手。
并且李建成死后有人给他报仇。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建成被杀,表示:“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于是,他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但是玄武门被关闭,冯立等人无法进入。冯立等人进攻玄武门,杀死敬君弘,全力攻打玄武门,并且准备进攻秦王府,这个时候尉迟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一看太子已经死了,顿失战心,迅速溃散。并且尉迟敬德逼迫李渊写下诏书,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将所有权力都移交给李世民。这样一来外地的军事力量只能承认既成事实,谁也不会再起兵为李建成报仇了。
历史从来都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也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历史上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被逼之后的反抗,大家觉得可信吗?
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瞬间被杀,只能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先是没有准备的。等他们行进到玄武门时才会那样促手不及。
第二:正因为李元吉和李建成是没有准备的,所以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调动大批的人马。
第三:在玄武门之变中,由于李世民是精心准备的,所以他们的各种操作流程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李世民首先切断李建成和李元吉部下和他们的联系,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孤军深入的事实。
第四:李世民杀了李建成之后就马上砍下了他的人头,李建成的部下就算再忠诚,看到自己的主子已经死了,这个时候如果再救主性质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就是叛军。为了一个已经死去的主子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这笔账怎么算怎么不划算。
不是他的部下不救,是根本没有机会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世民控制了天下兵权,再加上太子都被杀了。死去的太子就不是太子了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