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如果诸葛亮没有去送别,这就说明诸葛亮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必定是一个提前版的司马懿。
刘备病重,想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拒不出席刘备的人生告别仪式,只能以身体欠佳为由搪塞。
刘备对李严、赵云、阿斗等人说:“我靠,诸葛村夫居然不来,备以为他在憋大招哦。丞相,这如何是好啊?”
李严说:“陛下,诸葛丞相木有来哦。”
刘备:“哦哦,我糊涂了,平时一有事就习惯了喊丞相,询问如何是好。现在关键时刻,他居然掉链子,我这是真的要死吗?”
刘备慢慢地合上眼睛,仔细琢磨了一下,然后对阿斗说:“诸葛之才十倍于曹丕,你不是他的对手啊。儿啊,为爹的顾不了你了,他愿意辅佐就辅佐,他不愿意辅佐,你们也不要去招惹他,就把皇位让给他吧。”
阿斗还没发话,一旁的赵云急了,说:“这不行,阿斗是我从死人堆里捡出来的。当初,你们所有人各顾各的逃命,谁也不管他。我既然把他捡回来,就要负责到底。谁想惦记大侄子的位置,俺常山赵子龙决不答应。”
刘备赞许的点了点头,还是忧虑地说:“此事不能大意,不能再出现云长的情况啦。”
李严在一旁不搭腔,刘备就说:“正方(李严的字,正方)在想啥呢?”
李严:“我在想伊尹、霍光的故事。”
刘备一琢磨,只要李严不是自己想当皇帝,即便他废掉了阿斗,能够再立阿理或阿永,还是老刘家的天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刘备以诸葛亮、李严为托孤大臣。
李严嘴上谢恩,但心里嘀咕:“这老东西,到死也不糊涂啊!”
刘备把阿斗和赵云叫到跟前,说:“回到成都后,就先去看望丞相,一定要听丞相的话,以父侍之,切记切记。”
随后,刘备想了想还是彻底闭上了眼睛。
要不说刘备是一代枭雄呢?就算他死不瞑目,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不如闭上眼让大家安心些。
赵云陪着阿斗去看望丞相,诸葛亮蓬头垢面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勉强睁开眼睛,看了看赵云,说道:“翼德,有啥要紧的事,曹操又要进攻汉中吗?”
赵云难过的看着丞相,说:“丞相,我是子龙。”
诸葛亮:“哦,是云长啊,荆州还好吧,陛下可一直惦记着呢?”
赵云说:“丞相,他们都没了。”
过了好一会,诸葛亮才从眼角流出了几滴眼泪。
之后,阿斗、赵云经常去看望诸葛亮,每次看到的情况基本如此。
阿斗本来就贪玩,看到丞相也管不了他,就把政事全部交付给李严去打理,自己天天吵闹着要赵叔叔陪他去捉蝈蝈。
一开始,赵云还比较谨慎,不同意阿斗随便外出。看到诸葛亮不行了,李严又勤勤恳恳,中规中矩,没有越轨的地方,就放松了对阿斗的要求,时不时陪着他出去捉蝈蝈。
突然有一天,诸葛亮从床上一跃而起,处置了李严,软禁了阿斗,把阿斗变成了罐子里的蝈蝈。
阿斗再也不能外出捉蝈蝈,实在憋得难受,就把皇位禅让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做了皇帝,休养生息,几年的功夫,蜀国实力大增,先后灭掉了曹魏、孙吴,一统了天下。
之后,大一统的局面维持了一千多年,成为中华历史上最开明、最繁盛、维持时间最长久的王朝。
尽管后世对诸葛亮接受刘禅禅让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初刘备给阿斗取名为“禅”,其意就是为了国家稳定统一,把大位禅让给有贤德、有大才的人。
而且为了表明这个决心,还把之后的两个儿子取名理、永。就是想说明,天下是有德之人的天下,不是因为你姓刘就理所当然的做皇帝,这是永远不变的道理。
这或许是最好的结果,但诸葛亮永远是现在人们心中的诸葛亮,刘备也永远是那个刘备。
一切都不能再改变了,诸葛亮不可能不去参加刘备的告别仪式,假如他不去的话,啥情况都会发生。
敬请友友们不要跟豹眼犟,你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意图,随便去设想可能的情况,但最好不要禁止别人的想象。
图的是个娱乐,但如果有所感悟,那就是意外的收获。
不喜勿喷,敬请自重!
多听几遍京剧的空城计,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活到了高维度人类。
因为先前东吴孙权在关羽北伐曹操、围攻襄樊之际,背盟与曹操结盟并派大将吕蒙袭取了荆州;公元221年(汉章武元年),时年六十一岁刚刚称帝的蜀汉皇帝刘备,率大军亲征东吴,相持八个月后,时值盛夏天气炎热,陆逊采用火攻,蜀汉大军兵败夷陵,刘备退至白帝城;章武三年,刘备病重,召令太子刘禅、丞相诸葛亮与尚书令李严前往白帝城,并临终托孤诸葛亮、李严等人。
刘备临终之时,诸葛亮去没去,问题不是特别大,关键是刘备的临终遗言能不能得到传递和实施,刘备让刘禅尊诸葛亮为父、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和诸葛亮之所以被历代王朝视为圣君贤相、千古君臣的典范,正是因为两人彼此互相信任、相互扶持,除了诸葛亮的人格和忠诚外,两人的感情这个在当时是有基础条件的;
比如刘备早年是靠“织席贩履”为生的落魄皇族后裔,半生戎马依然寄人篱下,诸葛亮是躬耕南阳的“村夫”,后来得了荆州三郡、相继有了益州地盘,荆州失去后、仅剩益州一州之地,益州集聚了刘备等荆州系、刘璋李严等益州系、谯周等益州本土系,三股势力都需要平衡,主导全局的肯定刘备系团结其他两系势力,客观的战友情同盟友谊也把他们牢牢连在一起。
如果刘备驾崩前诸葛亮应到未到(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该情形的),则诸葛亮必死。
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哪个不是人间枭雄,哪个又不是心机阴沉之辈!作为蜀汉开国皇帝的刘备同样如此。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将"治人术″炼就的炉火纯青。为收买将士之心,他能讲亲生幼子抛下。为让刘禅能够顺利即位,他杀自己干儿子刘封也毫不留情。
《三国志》记载永安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实际上,从来没有哪个皇帝会因为自己儿子不中用,就讲江山社稷拱手让给他人,他们日思夜想的都是如何保证自己家族的统治万代绵延。刘备的帝王心术,思之让人不寒而栗。
好在诸葛亮反应够快,经得住了考验(当然也有多年君臣真挚的感情),立马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稍有犹疑,刘备会怎样对待他。再进一步设想,如果诸葛亮应到而未到,一定性命不保。
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独揽,地位与汉献帝时的曹操完全相同。但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直到秋风五丈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固然缘于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但我想,背后还有刘备″逼"他发下的"沉甸甸的重誓"不断地敲击着他的心灵。
刘备故去没去,那君臣的感情何处去了,那就叫诸不明,失去他一世英明,同时伤心大的心啊。
朋友,你好!我是泥巴黑土,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对于你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223年春,刘备病危于白帝城,命诸葛亮、李严辅佐其子刘禅。
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 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历史事件。如果诸葛亮没去,刘备就不能当面把江山和儿子托付给诸葛亮,只能通过别人传达或遗书托付,其结果可能是一样的,历史没有因为诸葛亮没有赶到现场而改写。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因为诸葛亮没有赶到现场,别人代传或代写的遗书,就会加重“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的份量,其他大臣也可能会拥立诸葛亮,诸葛亮可能就会将刘禅废掉,自己取而代之。
后一种可能出现的几率较小,首先,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所受的封建教育和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厚待,诸葛亮从良心上和道德上都很难做出犯上的事情。其次,刘备虽死,但其建立的蜀汉政权依然对他是忠心耿耿,民心所向的。诸葛亮要想推翻刘备在蜀汉政权的威望,实属不可能。第三,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深知如果有他来取代刘禅,蜀汉必将大乱,蜀汉政权也将不保。
所以,刘备死的时候,不管诸葛亮有没有去,在不在现场,历史依然不会改变。
陆逊活捉大耳贼,孙权就像杀关羽那样将刘备的人头割下。在将其人头送往曹魏的路上被孙尚香截了下来,可怜的女人抱着丈夫的人头哭了个死去活来……
天苍苍,水茫茫,长江卷起千层浪
刘备的人头被她的小夫人抱在怀中,一起葬入了长江
诸葛亮江边泣祭,哭干眼中泪,泣出心中血,手指东吴,破口大骂孙权:碧眼儿孙权,村夫不灭东吴,誓不见先帝也!
公元谋年,诸葛亮率大军250万,先灭东吴,后剿曹魏,诸葛亮统一了三国。
[捂脸][捂脸][捂脸][大笑][大笑][大笑]
刘备死后如果诸葛亮不去,可能刘禅也会死,也就沒有后来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了。
【寒柏陇卧子/答文】
首先要知道的是,刘备当年托孤时用意是极其深刻的,充满了政治上的考虑;而诸葛亮如此聪慧之人,怎能不知?再者,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复杂,以及孔明心中所志不在夺权,所以是不可能不去的。下面,寒柏陇卧子论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公元221年,刘备在蜀称帝,任诸葛亮为丞相;后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死。公元223年,刘备病亡,临死前将诸葛亮召至白帝城,把自己恢复中原、复兴汉室的遗志和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刘禅即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总揽蜀国的军政大权。从此孔明开始整饬内政、习武练兵,东联孙吴、南征孟获,准备北伐中原。
章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白帝城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谓亮曰:
这段话是刘备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统一全国。假如我的儿子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什么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
这短短几句话,实际上是试探诸葛亮的心思和态度,也是让儿子刘禅和身边其他人听,以便日后生起事端,好立有证据。
不料诸葛亮听后,涕泣曰:
诸葛亮听了流着泪说:“我一定尽一个辅佐应尽的力量,忠贞不二,一直到死!”
这也就是说,孔明已明确表明了态度,绝不会取而代之;更是表示了忠心,会辅佐后主,决心鞠躬尽瘁终身匡扶汉室。”
刘备听闻,明了诸葛亮的心,也相信其人其言,放下心来,赶紧立下遗诏:
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刘禅说:“你今后和丞相一起治理国事,对待他要像父亲一样。”这也就是刘备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要求,并且确定了诸葛亮今后的政治地位问题。
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成立丞相府理事。不久,又兼任益州牧,政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
作为诸葛孔明来说,他本来就志不在当天下之主,只是遇到了刘备后感念三顾茅庐、诚心请益的知遇之恩,一心想辅佐刘备复兴汉室、一统中原,让国家安定、百姓安生。
⑴ 这从他在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一出祁山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时,临行前向后主刘禅上表的奏章中的一些话里,就能清楚的看出来:
诸葛亮在奏章第一段就表明志向,说:“先帝创建统一天下的大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逝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的力量很薄弱、困乏,实在是己经到了十分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了。然而在朝廷里侍卫的大臣们都毫不松懈,在外防守的将士们均奋不顾身,这大概是出于怀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恩惠,而想报答于陛下啊!”
⑵ 诸葛亮在奏章后段又说:
这段话主要是诸葛亮表明心迹的话,他说:“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耕地为生,只望在乱世中能平平安安,并不想在官场中显达扬名。先帝并不嫌我微贱卑鄙,屈尊相访,三次来茅庐,询问我天下大事;因此我十分感激,才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恰巧碰上长阪坡与曹操作战失败,我在兵败危难的时刻接受了任命,从那时到今天已经二十一年了。”
诸葛亮继续表达了继承先帝遗愿、复兴汉室的忠诚与决心:“先帝了解我是个谨慎的人,所以临死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后,我日夜担忧,唯恐托付的事毫无成就,有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不惧危难,五月间率军渡过泸水,深入草木不生的荒凉地区。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力和武器也已充足,是到了奖励三军将士,北定中原的时候了。我愿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败除凶敌,复兴汉朝,重新还都洛阳。这就是我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应尽的职责啊!”
当初,诸葛亮曾向后主刘禅表白过:“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就是下一代的衣食,也富裕有余。至于我在外地做官,没有什么别的打算,我的衣着、饮食,都由朝廷供给,我不会再另外经营什么生计,好使自已有财富的增加。我死的那一天,一定不能使自己家里有多余的物资,外面有富余的财产,而辜负陛下对我的一片心意。” 等到诸葛亮死后,情况正如他所说的一样。
诸葛亮临终前遗言,把自己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造坟,坟墓里只要能容纳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在坟墓里陪葬其它器物。
诸葛亮的心思不在于夺权上位,志向在于一统天下、复兴汉朝;他聪慧程度超常人,忠诚不二对刘备,鞠躬尽瘁为汉室;真正做到了一生兢兢业业、有始有终。
参考资料:《蜀书·诸葛亮传》、《三国志》。
注: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謝邀,刘备死的时候如果诸葛亮不在,蜀国也不会发生多大的动乱。
首先来说,刘备托孤之时诸葛亮是一定会在的。当时陆逊大军一直追着刘备的残军,诸葛亮自打知道刘备把营寨放在树林里就已经预料到这个结局了,并提前准备,于必经之处布下了石门八卦阵,诸葛亮的奇门遁甲确实很厉害,竟将东吴军队困住,后来诸葛亮又拜托岳父黄承彦去解围,我想也是为了日后两国联盟做准备。由此看来,诸葛亮已经做了十足的准备,为刘备的败亡做了十足的准备。
刘备出征,基本带走了川蜀全部的战力,诸葛亮虽然不同意,却是安稳的坐镇成都 ,为刘备稳住了大后方,我们可以从刘备死后的形势进行假设推算,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国此时权力比较大的无非是不是这几个人:诸葛亮、李严、魏延。
军政大权,诸葛亮握军权,李严手握政权,后来诸葛亮以李严督办粮草不利,免了李严的官职,从此军政一手抓,李严属于荆州集团的,深受刘备的信任,他最多也只是不想诸葛亮专政,但绝不会叛乱。
魏延虽然天生反骨,但是对于刘备,妥妥的忠诚,当年选定汉中太守,大家都以为刘备会选张飞,没想到的是,刘备选了魏延,魏延确实有大才,在五虎上将消亡的时段里,魏延俨然已经成了蜀汉唯一的大将,演义中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谋反,其实并不真实,其实是当时杨议与魏延有矛盾,政治斗争罢了,就算是真实的,魏延也是为了攻打曹魏而谋反,也绝不会谋害刘备的基业。所以,刘备身亡后,刘备的这个基业非常稳固。
刘备虽无什么很强的带兵能力,,但是识人确实非常的准,托孤之时,曾考验了诸葛亮的忠心,如果当时诸葛亮不在的话,刘备,拼死会用一些发法敲打一下诸葛亮,至于怎么敲打,不太好预测,我想,该是下一道遗诏,或是秘密安排谁暗中监察诸葛亮,如果幼儿心,一定会斩杀诸葛亮。不过,刘备的几个子嗣,都不是什么人才,不像曹操的五个儿子,断不会发生夺嫡之战,诸葛亮在或不在,不会翻起太大的水花,诸葛亮还是会掌握大权,平南中,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死了,如果诸葛亮没去,会怎么样呢?
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诸葛亮接到了刘备征召的命令,却抗命不去;二是刘备并没有征召诸葛亮的诏令,诸葛亮并不知情。
如果是前者,就说明诸葛亮己有不臣之心;如果是后者,那就说明刘备对诸葛亮起了防备之心。
而假如诸葛亮真有二心,以他的智慧,他反而不可能抗命不去。正所谓"言近旨远”,在这样一个关系到王朝更替的非常时期,诸葛亮怎么会轻易离开刘备呢?他只能是就近贴身,密切地关注刘备的一举一动,但凡有半点不利于己的上意,必然伺机而动,将之消弥于无形。真到万不得已,篡改诏书也未尝就不行。
因此,这第一种情况显然不能成立。
那么,是不是第二种情况就能够成立呢?
刘备明知自己将死,己起了托孤之心,然而关羽早亡,张飞先去,环顾四周,自己真正可以将江山托付的,也就唯有诸葛一人而已。
以刘备的识人之明,他既然能看出马谡的不堪重用,自然也能看到诸葛亮对自己的感恩之心。两人相知相惜多年,如果诸葛亮真有不臣之心,刘备只怕早就出手了,断然不可能在自己临终之时再作防备。
最明显的例子当属东征孙吴,假如刘备真要提防诸葛亮,就绝不会留他坐镇成都。在刘蜀政权的内部,要想制约和驾驭诸葛的人,除了自己,还能有谁?
因此,刘备是信任诸葛亮的,并没有对他有任何的防备。既然这第二条也不能成立,那么就说明题主的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
也就是说,刘备临终之时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一定在场,绝对没有什么如果。
反正天塌不下来。
感谢提问,关于刘备托孤之时,诸葛亮不在会怎样?我的看法是,即便诸葛亮未能赶到,也不影响托孤的结果和蜀国的走向。
关羽兵败荆州,命丧疆场,张飞惨遭悲惨,刘备冲冠一路,挥师东进,攻打东吴。却因轻敌冒进,惨遭大败,得众将死拼,逃之白帝城,一病不起,自知命不久矣,托孤遗命,将蜀国振兴重担托付给诸葛亮。
倘若历史真的诸葛亮未能及时赶到,历史会不会重写呢?我觉得不会影响托孤的大计。
时间充足,留有遗命
刘备逃至白帝城,是众将拼死相救,未收重伤。也就是说没有基础病史,不至于突然一命呼呜,来不及留下托孤遗嘱的时间。其次他之所以归天,我个人觉得主要是年迈气短,无法接受败于陆逊之手;内心羞愧,对不起死去的兄弟,如关羽,张飞,众多死去的将士。说白点刘备的死并不是得啦恶疾,而是慢性的疾病。应该可以给出足够的时间通知需要遗孤的众人,包括诸葛亮。
遗旨托孤,代为传承
倘若真的出意外,未能及时的通知到诸葛亮,刘备撒手离世。我想事情并没有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刘备心心中有数,谁能堪此大任,只有诸葛亮。而当时左右身边,有侄子关兴张苞二将守护,还有'众多文臣谋士。
及时行将离世,完全可以安排亲信张苞关兴,控制左右,密受旨意,甚至可以留下亲笔,以免他人怀疑。以当时来看,可能只有李严有能力能够跟诸葛亮竞争,但是李严有名无实,一介文人,论战功,论谋略,论治国,远逊诸葛亮。
众望所归,人心所致
诸葛亮,身居刘备军师,出谋划策,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为人处世,公平正直,赏罚分明,忠心耿耿,品行端正,一副完美无缺的形象,作为刚刚遭受重创的蜀国,需要一个堪当大任的人领导蜀国走出失败的阴霾,而当时是刘备的儿子尚且年幼,无治国的能力。
因此,就是全民公投的话,我想也应该是诸葛亮胜出。正是由于他再此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危局,延续遗志。才使蜀国度过险关。否则就是司马懿推出的五路进兵之策,蜀国就顶不住啦。还谈什么恢复汉室,那不更加虚无缥缈。
就历史而言,诸葛亮辜负刘备的信任,未能完成匡扶汉室的心愿。但至少诸葛亮在自己有生之年保全蜀国,没有亡国,已经很不容易。当时蜀国风雨飘摇,国力衰弱,大不如前。诸葛亮励精图治,改善外交,积极改革,屯田储量,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虽收效甚微,但也侧面延缓魏国的推进速度。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佩服,他的一生致力于蜀国的国家大计,战略方针,已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也真是如此,诸葛亮的故事流芳千古。
感谢各位阅读,喜欢的点个订阅哦,互相探讨。
诸葛亮在军事上实力怎样,他的对手最清楚。司马懿曾经说过: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诸葛亮之所以于刘备死后在军事上屡屡受挫,这就是最直接的原因。
想当年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尽早创下一片基业,对诸葛亮等贤才恨不得摆上贡品供起来,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因此诸葛亮视刘备为知己,这才有了后来的夙兴夜寐,只为完成先帝遗愿,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因夷陵之战大败,气病而死,蜀军的主力在夷陵之战中遭受毁灭性打击。诸葛亮在后来的日子里,手边已经没有多少可以用的人。当年的很多武将已经不在了,死伤的很多,再也找不到了。
剩下的都是他们的子孙,但是后代明显是不如第一代的人。所以想要胜利并不容易了。想象一下后期的蜀国内部,基本已经没有大将了。没有的强力的武将,那么还怎么去打胜仗。
其次,蜀汉建国以后跟曹魏的战争跟建国前求生存的战争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前是群雄争霸,谁取谁的都是在大汉天子治下,但之后的战争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伙儿想想,谁都不想做亡国奴不是,其难度是不是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方面,诸葛亮自身的“愚忠”害死猫!对刘家父子(刘备和阿斗)过度听任放纵,不事劝谏,又过度紧张,唯恐刘氏天下有失,逆势而为,鞠躬尽瘁,导致自己最后命殇五丈原。
这是一个伪问题。作者是不会把一个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写成那样的。如果那样写的话,后续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刘备死诸葛亮不去怎么样?这是不可能的事。蜀汉皇帝下旨召见武侯诸葛亮托孤,诸葛亮怎么能不去,他的丞相是在遗言中封,封相后叫儿子刘禅脆认相父,然后行君臣之礼。
。关羽败走城,突围中伏就义(219年),曹操驾崩(220年),刘备夷陵兵败(222年),病在白帝城驾崩(223年),也是刘备托孤诸葛亮,刘禅称帝之年。
历史没有假设,刘备临终前诸葛亮不可能不去,否则如何托孤?向何人托孤?
诸葛亮之所以千古留名,在于他的三个过人之处,古往今来少有人能比:
一个是才华出众,既有满腹经纶,又能知行合一,故事业辉煌,青史留名。
一个是克己奉公,敬业爱国,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个是对君王忠心耿耿,感恩必报,为人本分,没有篡逆之心。
历史真的没有假设。假设,历史就得改写,
不去?可能吗?诸葛亮敢吗?刘备那个时候已经称帝了啊,在白帝城传唤诸葛亮,如果在这个节骨眼儿诸葛亮称故不去,那就是有不臣之心啊,明知主公将故,位极人臣的丞相却不去面圣,诸葛亮同志不光政治生涯从此断送,恐怕性命也会因此断送,因为蜀国可以托孤的可不止诸葛亮一个啊,而且刘备是绝对不会给蜀国留下任何可能性的威胁的,就从临终托孤说的话就能看出,大概就是说:我儿子太傻,如果真的扶不上墙,你就废了他自己称帝,吓得诸葛亮汗流浃背。诸葛亮去应召了刘备临死前还在吓唬诸葛亮。诸葛亮太了解刘备了,所以说这个假设不可能出现。
如果诸葛亮没去。就没有后来的三国故事。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