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写在遥远的桂林,离当时的都城洛阳大约5000里。当时的李商隐,在观察使郑亚的幕府中任职,那是公元847年,他34岁。
关于李商隐的一生,崔珏在《哭李商隐》中叹息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义山画像
那么一生襟抱未开的李商隐这首五言律诗《晚晴》到底应该怎么赏析呢?
我是襟亚,试着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中国诗坛上,李商隐的大名如雷贯耳。他和李白、李贺并称“三李”;和温庭筠并称“温李”;和杜牧并称“小李杜”;和段成式、温庭筠并称“三十六体”。
《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入选的作品有22首,是继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之后数量上排名第四的诗人。
《唐诗三百首》
1.年幼失去父亲,为李商隐埋下了忧郁的种子。
老天给了李商隐卓越的才华,却没给他幼年一个幸福圆满的家庭。不到10岁,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李商隐又是家中的长子,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2.恩师和岳父不是一个党派,他受尽了党争的夹板气,却又无可奈何。
令狐楚赏识李商隐,精心辅导了李商隐的学业,并且资助他的经济生活。节度使王茂元知遇李商隐,把女儿也嫁给他。这两者本来都是幸事,怎奈令狐楚属于牛党,王茂元属于李党,牛李两党是势不两立的两个政治阵营。牛党觉得李商隐背叛师门是叛徒,李党觉得他和令狐楚家族藕断丝连不值得信任。
左右为难的李商隐,在现实中受尽各方的打击,仕途坎坷不平。
他的抑郁他的不得志,只能诉诸笔端,但真流出来的时候又不敢明说,所以才有那许多篇顾虑重重而终于模棱含糊的《无题》。
唐朝的牛李党争持续了40年
3.中年丧妻,人生的太阳早早西沉。
公元851年,李商隐恩爱的妻子王氏病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机会无情地向李商隐合上了大门。对妻子的歉疚裹成一个新的包袱,李商隐的忧郁更深重了。又过了没几年,写下“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之后不久,李商隐这颗璀璨的诗坛巨星就在河南郑县最后的工作岗位上倏然陨落了。
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身虽已不在,他的情却长留在了诗中。直到1000多年之后的今天,仍让无数的人为之感喟动情……
写作背景:
1.写《晚晴》的前一年,他刚刚做了父亲。
2.他的堂弟也刚刚考中了进士。
3.虽然跟随隶属李党的被贬的郑亚来到偏远的南方,但是总算暂时摆脱了京城严酷熬人的党争,绷紧了那根心弦终于得到一次放松的机会。
《晚晴》是李商隐诗作中难得的一个“大晴天”。那时候,也许他还心怀希望,生活虽然不理想,有些零碎的喜悦还在鼓励着他。他的年纪尚轻,也许他觉得自己还有机会。
望远成诗
五言律诗《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晚晴》赏襟亚说:
01.
《晚晴》浅白亲切,全诗无一用典,无一生僻难懂的词汇,诗人表达的意思根本不需要通过逐句去解释就跃然纸上。
夏季雨后的傍晚,诗人来到户外。登高望远,看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在自己面前展开一幅曼妙的画卷。清夏中幽草、高阁、小窗、越鸟、干巢融入冉冉余晖,祥和、欢欣从每一个意象中满溢而出……
02.
在这里先插个题外话:
多年前我还是一个青涩的学生妹,和一群同学去逛北京的旧书市场。在一堆旧书中发现过一本诗人柯灵的散文集,名字就叫《天意怜幽草》。就为了这个名字我翻都没有翻,当即拍板买了下来。现在想来,倒不是买柯灵的账,实实在在是李商隐练字上的精妙迷人所致。
我买的是更老的版本,绿皮的
高手一出手,功力都在无形之中。
精密华美、满屏用典的能游刃有余地雕凿出“精工典丽”来;而如话家常、风轻云淡的也能鬼斧神工得拨弄出三分“余音绕梁”来。前者如《锦瑟》,后者如《晚晴》。
《晚晴》的好是不同于李商隐朦胧飘渺诗歌特征的另一种好。
它简淡平实、松弛自然。
《晚晴》就像放下了偶像包袱的明星,眉眼依然清秀却没有深奥、神秘的距离感。不同于李商隐那些史论性质的作品,它不需要非得阐述什么大道理。正如最后一句里描写那只体态轻盈的小鸟,这首五律有一种轻松坦荡的滋味,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真淳、真率的恳切感。
它灵秀灵动、准确精妙。
细腻严谨是李商隐一贯的风格,这首《晚晴》不事雕琢但仍然保持着严丝合缝的精当特征。你可以试着换掉诗中的某个字或者某个词试一下,高下立判。没有诘屈聱牙、没有峰回路转,但是每一个字都刚刚好,“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所有的一切都被安置的刚刚好。
它补充了作者性格特点,让我们看到李商隐喜悦、乐观的另一面。
李商隐存世的诗歌大约有600首,但他不是只热衷于表达隐晦、朦胧、哀怨、沉重的情感,当他的生活稍稍放进一丝阳光来,他也是欢欣和乐观的。这个45岁壮年离世的大诗人,被命运所困,太少机会展示自己多方面多层次的性格了。
五言律诗《晚晴》短短40个字,勾画、填补了李商隐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那么,读过《晚晴》之后,李商隐在你心中的形象是不是更丰富了呢?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林黛玉说她不喜欢李商隐,至于她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小说里却没有说。我个人比较喜欢林黛玉这个小说人物,但是对于她不喜欢李商隐这一点,我并没受她的影响。
林黛玉
现实中,很多人喜欢李商隐,当然也有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我自己有时候也交代不清楚自己的某些好恶。但是,对于《晚晴》,我不仅喜欢,喜欢的原因也算比较明晰(上面分析的那几点)。
这个周末上午,能在借题主的这个问题,在头条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对于李商隐《晚晴》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其实是非常开心的。不觉中,一个上午就在敲字声中度过了……
不足之处还望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阅读!
我是襟亚,喜欢我的文章就请点赞、评论和关注我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商隐《晚晴》这首五言律诗,其描绘的景象(意境)堪称唯美。
所谓诗的意境?即读过诗之后脑海里留下清晰鲜明的优美画面和高雅新清的境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情画意。
此诗向人们展现了初夏青青野草,雨过天晴野草更碧绿鲜嫩。时值红霞满天的傍晚,诗人沐浴在高楼窗前夕阳辉煌的氛围里,有暖干的鸟巢,目及身轻敏捷的归鸟。无疑诗人的心情是充满喜悦和美好的向往。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正能量,不能因为自己遭受挫折而带来消极阴暗的心态。
李因曾陷入牛李党之争而苦不堪言,可见诗作者的豁达心胸和乐观向上的眼光。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抒情言志。不管古诗或者现代诗,必须抒情言志,才能具备诗歌特征,才能算是诗歌。
此诗作者抒情在哪里?上面谈及的诗的意境即是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可谓情景交融,深刻唯美且耐人咀嚼。言志嘛,从诗中透出作者的处境,被贬谪流放到南方(桂林)来当差。虽遭遇挤压挫折而不气妥,依然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此为作者所要抒发的志向。
略谈此诗的托物抒情。现代部分诗歌不知何为托物言志?仅限一些灵感和散乱的想象加上刻意在词藻上下功夫来写一首现代诗,读后杂乱不知所云。诗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诗要托物言志,有的放矢。不能空洞无物,或泛滥无迈。"春去夏犹清。"春天百花遍野,缤纷多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去,作者托春天来比喻自己,自己眼下处境恰似春天已过,繁花盛景已不在。但初夏碧草连天,令耳目清新生生向荣的景向。“天意怜幽草。"天意一说自然景象,夏季多雨草木欣欣向荣。天意也理解为君王的意愿,幽草又表明自己如旷野的一颗小草,随处天涯却还能得到上天的雨露滋润茁壮成长。诗中的“春去、天意、幽草"含义丰富,耐人寻味。这也是诗中托物的妙处。诗结尾,“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作者同样用飞鸟喻自己,干巢喻贬谪处。自己象飞离的鸟,但一定有着落,待夕阳晒干晒暖的鸟巢后,飞回时更轻松和愉快。因为有个干燥暖和的巢(家)。欣赏诗中唯美的诗句。…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的(晚晴)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凊,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併添高阁迥,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
归飞体更轻。
这首诗描写初夏晚晴的情景,言外有身世之感,表示从自然界得到启示,在寂寞中精神焕发起来。
您好谢邀!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沁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写得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李牛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恨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晚晴》
身居俯夹城,春去夏犹青。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这首诗,诗人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独特感情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的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启示,这就体现了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功力的不凡。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和排挤。宣宗继位,牛党把持政权,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其间,在幕中多少能感受一些人情温暖,精神上也得到些解脱。正因为这样,在《晚晴》这首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干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所以显得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晚晴》,诗题名:其内容应该是写晴天傍晚时候的景色或景物。全诗文如下: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纵观全诗,根本就无实句来赞美“晚晴”景急的,都是透过细致入微地描写景物来彰显本质内容的。
写了些什么?深居住地、季节时间、高阁小窗以及鸟巢等,其中直抒胸意的一句属于“天意、人间”。
自古以来,诗,多半抒情言志。李商隐的这首唯美诗《晚晴》也不例外,我们暂且不言及它,仅就诗文作一个赏析。
首句: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诗人居住地在俯城外,这一天看“晚晴”时间,应该是春天刚过去,初夏才来到。
住在城外利于看到“晚晴”的景象,同时又是在初夏的一天,因阳光强烈比春天里的朦胧要清晰的多了。
颈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这两诗句有一前置条件,那就是初夏时节雨水偏多。在历经久阴久雨后,这一天突然晴了,幽草也舒心了,好像天之怜惜吧。
至于“人间重晚晴”,那是人们喜欢看晚景,也形成一种喜好。例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说明这就是人们有习惯性爱好,
颔句:并添高阁迵,微注小窗明。久雨后初晴,可以说是云消雾散、阳光明媚,这恰与诗人所住的阁楼相映成趣,便有“并添高阁迥”。
那“微注小窗明”,则是同步形成的景致。说明诗人登在阁楼上,由外及内,把阳光人格化了,穿过窗户,那微弱而柔和的光使室内明亮起来。
尾句: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这就是个“一语双关”,既有鸟巢被天晴洒干的真实画面,又有飞鸟在空中,因羽毛被阳晒而变得轻捷的陈述。
鸟,白天晨起就去寻食,它离开了巢,空巢反而更利于太阳把它晒干。同样的道理,昨天的大雨将鸟儿的羽毛湿透,今早飞岀去了,是不是因天晴了,羽毛干了,回飞时也轻快多了。
李商隐的《晚晴》,是一首精美的小诗,诗中写出了雨后晚晴那种明净清新的独特美感,其中,“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是千古佳句。
全诗如下:
晚晴
这首诗写于李商隐在桂林当幕僚的时期,李商隐本来深陷牛李党争,一直受到忌恨与排挤,但他跟随郑亚到桂林后,郑亚对他比较信任,让他在冷漠的官场中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
夹城是指城门外的曲城。诗人深居桂林城中,俯看城门外的曲城,虽然春天已经过去,但初夏让人感觉犹为清朗。
幽草受到雨水的润泽,在夕阳下散发着光泽,让人感到上天对幽草的怜爱。人间的晚晴,虽然美好而短暂,但更让人分外珍重。
登上更高的楼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微弱而柔和的斜晖,穿过小窗,分外明朗。
越鸟的窝巢已被夕阳晒干,它们体态轻盈,归飞回巢。
李商隐的这首诗,抓住初夏雨后晚晴那种明净清新的感觉,传达出对人生万物特有的温情。
首联起义不凡,一般诗词,深居往往传达出孤寂的心情,春去则传达年华逝去的忧伤,但诗人深居而登览全城,春虽去,但初夏却给人一种清朗的感觉,奠定了全诗温暖柔情的情感基调。
幽草孤寂,晚晴短暂,但诗人却没有这种感觉。他看到的是晚晴的阳光照在幽草雨露上的光泽;他看到的是,从小窗里射见的阳光,清明温暖;他看到的是,晚晴的阳光晒干越鸟的巢穴,晒干越鸟翅膀上的雨水,鸟儿轻盈地飞回巢里。这美好的时刻让人对世间万物充满了怜爱,让人感到分外珍重。
这首《晚晴》,无意言志,无意抒情,却通过对雨后晚晴这一美妙时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万物的脉脉温情,实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读李商隐的这首《晚晴》,先不去讨论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只来解析诗词的意义,读来给人一种很轻松睱意,豁然开朗的感觉。诗的意境是在描写初夏雨过天晴后的一片景观,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无比轻松,欢愉的,如雨后的天气,清新明朗,内心也恰如一片五彩缤纷的阳光,但是又好象是一幅画,丛中隐藏一种略带伤感的唯美,历经苍桑的美,象是经过阵痛之后的欢欣,如释重负后的轻松,还夹杂一种对现实的无比珍视感和满足感,喜悦之情又溢于诗行。下面每句来作解析。“深居夹俯城”,表述的是诗人所处的位置,所住的房子是在都市的楼阁之中,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在繁华的都市之中,此句说明诗人的生活应该是古代士大夫阶层,悠闲的贵族级生活,所以说他对现实的生活是比较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春去夏犹清”,好的房子好的环境,即使春天过去己是夏天了,但是一点也不觉得炎热,天气依然很凉爽,舒适。下面“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从这两句表达的是,眼前的幸福生活是在经过一番坎坷之后,诗句给人一种劫后重生,枯木逢春的感觉。正如我们常说的吉人自有天相,天不负有心人,人生迟来的春天更应该珍惜,如这夏日雨过天晴后的天气,是何等的美好,又是如何的来之不易。这两句诗是抒发情感的,诗人把自己喻作“芳草”,有幸能得到上天的垂怜。“晚晴”相对于“雨”,他把“雨”比做自己人生过去了的种种逆境。好在现在雨过天晴了,一切不好的不如意的都己过去了,这都表现出他内心是无比欢欣喜悦的。“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自己所住的高楼在雨后清新绚烂的阳光照耀下,呈现出一片与往日不一样的美丽景观,虽然己是午后,窗户的阳光却更明朗了。“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雨后鸟巢被晒干以后,高飞的鸟儿羽毛会更轻,将会飞的更轻盈,更高,更远。这句实在是写鸟,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自己也象是鸟儿一样在这么舒适的环境里,没有压力,牵绊,也将会飞的更高更远。整首诗情景交融,抒情言志,通过写景,隐射出诗人前后不一样的人生历程,诗中充满了欢乐的基调,抒发对现实的眷恋,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的。要很好地赏析这首诗,个人认为李商隐在这里有个技巧,不能完全按照字面意思来,如果把幽草,晚晴,高阁,小窗,越鸟都理解成诗人自己,那么诗人对外部环境的改善所引发的欢乐就可以理解了。这里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高阁并添迥,小窗微注明”,这里的意思是高阁在夕照下显得更加与众不同,小窗也感受到夕照温润的光明,对自已才能的自负和对机会的感谢心情描写得不露痕迹。而雨后巢干,越鸟归飞,又是多么轻松自在!
李商隐的五言律诗《晚晴》,全诗的旨意重在托寓。
而托寓皆在颔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和尾联:“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从诗人自身角度来说,字面含义与引伸义次之。
而整首诗,侧重颔联;颔联又侧重在“晚晴”两字。
可以说,李商隐的《晚晴》,是一首对“晚晴”(旧情)的无限眷恋,又具有精神寓托的五言律诗。
那么李商隐的《晚晴》,又应该怎样去赏析呢?下面不妨试做从上述提法进行解析。
一、为便于论述,易在表达中理解,首先从颔联所侧重的“晚晴”两字说起。
1.正面描写“晚晴”的景象。
■ 从天时的角度出发,写出在初夏时令的节气里,人与万物,正摆脱遭受的霪雨之水潦之苦,而迎来傍晚时分,爽朗清和的天气。
●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诗人李商隐深居简出,悠闲地在自己居住的阁楼中俯瞰夹城的景象,安享春去夏来的云销雨霁后,傍晚的那份久违的澄鲜、气爽宜人的气候与美景。
■ 从“地利”的角度出发,即从地理地貌的变化,描写“晚晴”后的景象,表达上天对万物的垂青。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苍天怜惜普天之下的万物,为消除霪雨的水潦痛苦,而云销雨霁,日光普照。
生长在偏僻、荒凉地方的小草,在云销雨霁的傍晚,也同样得以摆脱霪雨的水潦侵害,得到久违的阳光滋润。
人世间,摆脱霪雨水潦的痛苦,虽说晴朗的天气在傍晚时才到来,此时的日光普照时间也较短,给人带来的久雨后“温暖”和舒适又更少,但却点燃了人们内心的光明,看到了明天的希望。所以倍受人们的重视与珍惜。
2.从侧面描写“晚晴”的景象。
■ 由外及内的描写:“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积日累月的霪雨,在傍晚时分,雾消云散,夕日绚烂。久违的晴空,给诗人李商隐带来莫大的惊喜和欣慰。
李商隐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自已居住的楼阁上,正欲凭栏远眺,然而一缕缕夕阳的光线,正迎面照耀在小窗之上,给室内带来微弱又柔和的光线,也温暖在诗人的心间。
正因这微弱又柔和的光线,即给室内带来几许温馨,而又增加几许愉悦的色彩。更加触发诗人户外“览胜”的欲望和倍增的情趣。
■ 由内及外的描写:“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因久违的晴好天气,又恰值夕阳被满天红霞映衬,诗人久久凭栏伫立,极目眺望着远方,把窗外之美景尽收眼底。
窗外相对近距离的鸟巢,在红霞映衬的日光照耀下,已干透。而在百十里之外觅食的鸟儿,正身披耀眼的霞光,扇动着翅膀,体态轻捷的急切归来。
二、从诗人托寓的旨意去解析《晚晴》
《晚晴》该如何赏析呢?从诗人李商隐对诗句的“寓托”角度去熟读、思考解析,也是赏析时不错的选择。
1. 对“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寓托”(寄托)解析。
■ “天意怜幽草”的寓托
李商隐在父亲浙江任上去世时,时年不足9岁。此时是李商隐一生中苦难又无助的岁月时光,是他一生中命溅如“幽草”(荒凉僻静、低凹昏暗、环境恶劣处生长的小草)之时,也是他最难挨的凄苦少年时期。真如后来李商隐回顾自己那断经历时,所归纳的那样:“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无帮无靠的李商隐,因是家中长子,只能以佣书(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顶立门户,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奉养母亲及兄弟姊妹。
李商隐在仕途无望之际,在青年时期遇到了天平军节度使、文学家令狐楚。
令狐楚对李商隐十分赏识,在其任上招李商隐入府任职,并传授其毕生所学,骈文写作技巧。在令狐楚之子鼎力相助之下,李商隐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从此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
可见“天意怜幽草”,无疑是诗人对自己前半身的无依无靠,后遇“上天怜惜”,得到恩公令狐楚的垂青的表达。并以此回顾与总结,寓托自已美好的愿望,以及对自己恩人令狐楚的祝愿与感激之情。
■“人间重晚晴”的寓托
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将李商隐“领入”士大夫的上流社会阶层同时,也无意将李商隐卷入以牛僧孺和李宗闵为领袖之间的党争的漩涡之中。
在令孤楚(属牛党)帮助下步入政坛。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受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属李党)赏识,成为其下幕僚,后入赘为婿,又无意坠入“李党”。
李商隐无意党争,百般想保持中立,欲远离政治斗争,结果遭到“牛李”两党抨击,不受双方待见。
李商隐因感恩令狐楚和其子令狐绹对他的提携之恩情,及对其父子过往的旧情,有着情深不移和绵绵不绝的眷恋,特别是在晚期仕途生涯失落时,显得尤为突显。
所以“人间重晚晴”,正是上述事件与情感的寓托和美好的意愿。
同时表达了诗人晚期,对令狐楚父子的难以抑制的感恩和眷恋之情。
2.对“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的“托寓”(寄托本意)解析。
为远离“牛、李党争”,避开与牛党之间的不必要的冲突和遭遇的排挤、迫害,为自已寻找一个相对有利的仕途发展空间,及回避党派之间,难以调和的斗争漩涡,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和自己独立人格与精神解放,李商隐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
■ “越鸟巢乾后”寓托。
①“越鸟巢乾后”,隐喻李商隐为成功的回避“牛李党争”,从长安到桂林“立业安身”。
②这里的“越鸟巢乾后”,即隐喻地处南方的桂林,已少了党派纷争,自已也有了喘息和安顿的仕途用武之地。
■ “归飞体更轻”寓托
李商隐想到马上就要到缺少党派纷争的桂林当幕僚,远离难以调和的是非之地,内心即充满了希望,又感到无比轻松和喜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一面。
三、从千古名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表达的深刻引伸义去解析:
1.“天意怜幽草”引伸义:
人生无论是遭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及其人生面临的艰辛与困难,都不应轻言放弃,因为老天都会怜悯天下苍生(即指在自然生存状态下),人类社会及生活现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坚定信念,保持昂扬积极进取的胸怀,坚持、隐忍,总会否极泰来。
2. “人间重晚晴”引伸义:
铭记真理,不应只顾及人生眼前的得失,应守住道德的底线。心存感恩之心,心怀怜悯之情,珍惜真实诚实的情感,始终清醒地保持应有的善心善念。
四、为让读者消化上述解析的文章内容,便于理清“文理”,摘录律诗全文和白话意译,以飨读者。
■ 五言律诗《晚晴》摘录:
(首联:)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颔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颈联:)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尾联:)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白话意译(表意):
诗人李商隐居处僻静之地的一处阁楼之上,平素悠闲中,可怡然自得凭高览眺、俯观夹城;此时,正值春去夏又来的初夏凉爽宜人的季节。
初夏久雨,在傍晚时分,云销雨霁,阳光绚烂。转晴的天空,变得明朗开阔;
大地万物,又重回到阳光的怀抱。得到阳光沐浴滋润的万物,精神饱满,煜煜生辉。
生长在幽暗处的小草,久遭潦雨侵害,也得到苍天怜惜,受到阳光抚慰。
雨后晴朗的傍晚,尤其是潦雨后晴朗的傍晚的景象,是无比绚烂美丽的,然而阳光绚丽的光辉,却很快被暮色替代,显得十分短暂。
人们在赞赏、留念“晚睛”的同时,即感受其来之不易,又难忍其匆匆易失;不禁心怀对“晚睛”时光流失的惋惜与惆惘,所以,人们在领略“晚睛”的同时,会十分珍惜。
在潦雨后晴朗的傍晚,诗人李商隐在居住地楼阁之上,凭栏极目眺望,将遥远的景象尽收眼底。夕阳一束束柔和的光线,照耀在小窗上,室内显现出微弱的光明。
此时,楼阁之外,在同样遭受潦雨浸害的南方鸟(越鸟)巢,在傍晚晴朗的阳光照耀、水份蒸发中己干透;归巢的鸟儿,因无风雨的干预,再加上身无浸湿的羽毛,归巢时飞驰的体态更加轻捷。
五、归纳
李商隐的五言律诗《晚晴》,是诗人通过自己一生的生活经历和坎坷的仕途生涯,对人生持有的积极态度的感悟:
人生在遭遇囹圄困囿之时,需持重待机,应胸怀远大,需“登高瞭望”投送目光,不应困于眼前,而应耐心积极寻找,展望更美好的人生远景。
李商隐《晚晴》表面写雨过天晴后的秀丽景色,但并不算作唯美诗,反倒是处处透漏出失意和向往之情。《晚晴》一诗具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通过“幽草”和“越鸟”这两种意象表达了自己的“失意”与“希冀”之调,同时又从自然、人生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有才华,关心时政,深得当时牛党令狐楚的赏识。因为党派之争,多次参加科举未中,直至25岁时,经令狐楚举荐才考中进士。次年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以女嫁之,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此后牛党的人一直执政,他也一直未得到重用,在藩镇中过着清苦的幕僚生活,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李商隐受桂州刺史郑亚之邀,南下桂州(今广西桂林),入幕做掌书记,正是初夏时节,诗人在寓所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说“深居”,强调了一个“深”字。此时诗人政途受阻,屈居在南方做一个小小幕僚,岂不是在夹缝中生存。诗人初到桂州,深居简出。因而对初夏雨后之“清”有着特别的感受。短短10个字,就把时间、地点、自己的生存状态以及对自然的感受点了出来。
初夏多雨,傍晚云开雨霁,人的精神应该为之一振,可是诗人却并不对晚晴景象作细致刻画,而是独取幽暗之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来表达自己内心对晚晴的独特感受。久遭雨涝之苦的幽草得以沐浴晚晴而平添生意,这使诗人很自然地想到自己。
李商隐九岁丧父,体弱多病,又接连受到叔父、母亲、岳父早丧的一连串的打击,再加上自己仕途的多灾多难,在党派斗争的漩涡中处处不如意,这与幽草的久遭雨涝之苦多么酷似!幽草得以遇晚晴,而诗人此时也远离了党派之争的朝廷,来到了与自己关系亲密、对自己非常信任的郑亚幕府,亦可谓“雨过天晴”。
诗人融情于景,天意尚且“垂怜”幽草而给以晚晴,而这自然界的“晚晴”难道不正包含着总是处于失意之中的诗人对生命旅程中“晚晴”的注重吗?
颈联重在写景:上句诗人高阁远眺,颇有目穷千里之意,是由内到外从侧面写晚晴;而下句诗人小窗微注,似有反观自身之感,是由外到内,从正面写晚晴。残阳斜照,小窗似乎格外明亮。“微“字呼应上联的“晚”字。虽然光线不算明亮,也足以给诗人带来一丝喜悦和安慰。诗人此时情绪乐观,无论高阁远眺,还是注目小窗,似乎都能看出对前程的一丝希冀,所以用一“明”字,意味深长。
颈联虽然写景,但景物很空旷,并没有具体的实物出现。到了尾联,这个画面终于完整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诗人对前程的希冀也逐渐明晰。
尾联和颔联相互照应,都景中含情并深有寓意。“越鸟”比“幽草”更具动感,更富有生命力,也更具有深刻的含意。“巢干后”三字看似平常,却第一次暗示下雨了,和诗题扣得很紧,同时又表明越鸟刚遭受暴风雨的打击,寄寓着诗人仕途上的处处碰壁与失意。最后一句“归飞体更轻”,把越鸟的飞归作了进一步的形容。飞翔在外的越鸟,身体沾湿之处逐渐转干,飞行自然轻便,再加上“归飞"到一个温暖舒适的干巢的急迫心情,“体”也就自然“更轻”。
《古诗十九首》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明显的自侃意味:飞禽走兽尚且有眷恋乡土之本性,更何况长年漂泊在外、壮志难酬的游子呢?唐代士大夫一向重视朝官而轻视外任,桂州偏处南荒,府主郑亚又是一个被贬的外任刺史,关心现实政治、渴望一展抱负的李商隐是不会满足于在桂州做一个幕府僚属的,也就是说诗人所说的“归飞”之处应是诗人心中所希望的朝廷。
“巢”与“朝”同音,鸟巢经历了风雨而朝廷也经历了多次的政局动荡,倘若有朝一日朝廷能够重新沐浴阳光,自己也能够得到重用,北归一展宏图,岂不更符合诗人的愿望?因此,尾联两句描绘的画面不能仅仅理解为诗人对现状的满意,而且更应该看到诗人对个人前途的这种新的希冀和渴望。
“晚晴”是人人感到喜悦高兴的景象,更是一种人生的象征,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人在遭遇种种磨难和失意后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和追求。诗人不经意间从“晚晴”上找到精神的安慰,并重新焕发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唐代:李商隐
天意怜幽草,⼈间重晚晴。
并添⾼阁迥,微注⼩窗明。
越鸟巢⼲后,归飞体更轻。
细腻的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诗⼈的独特感受与⼼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的寓托某种积极的⼈⽣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启⽰,这就需要诗⼈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功⼒上都“更上⼀层楼”。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联是说,⼀个⼈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联说⾃⼰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点,⽽清和的初夏⼜进⽽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是说从时间、地点两⽅⾯把诗题具体化了。
“天意怜幽草,⼈间重晚晴。”颔联是说,⼩草饱受⾬⽔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过天晴了。
初夏多⾬,岭南更是这样(此时诗⼈在在桂林郑亚幕府供职)。久⾬转晴,傍晚云开⽇霁,万物顿觉增彩⽣辉,⼈的精神也为之⼀爽。这种景象和感受,为⼀般⼈所习见、所共有。诗⼈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的景象,也不作琐细的刻画,⽽是偏偏取⽣长在幽暗处不被⼈注意的⼩草,并进⽽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的感受。久遭⾬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沐浴着⼣阳的余晖⽽平添⽣意。诗⼈触景兴感,忽然⽣出“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这普通的⼩草⽆形中⼈格化了,给⼈以丰富的联想。诗⼈⾃⼰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很⾃然的从幽草⾝上发现了⾃⼰。这⾥托寓着诗⼈的⾝世之感。他在为⽬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的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这就⾃然引出“⼈间重晩晴”,⽽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含义。晚晴美丽,然⽽短暂,然⽽诗⼈并不顾它的短暂,⽽只强调“重晚晴”。从这⾥,可以体味到⼀种分外珍重美好⽽短暂事物的感情,⼀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并添⾼阁迥,微注⼩窗明。”颈联是说,登上⾼阁,凭栏远眺,天⾼地迥,⼣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对晚晴作⼯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张弛有致,不平板,不单调。⾬后晚晴,云收雾散,凭⾼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阁迥”(这⾼阁即诗⼈居住的楼阁)。这⼀句从侧⾯写晚晴,写景⾓度由内及外。⼣阳的余晖流注在⼩窗上,带来⼀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脉余晖还是给⼈带来了喜悦和安慰。这⼀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明朗欣喜的⼼境。
“越鸟巢⼲后,归飞体更轻。”尾联是说,越鸟的窝巢已经被晒⼲,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末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这是登⾼远眺所见。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羁愁的,这⾥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这⾥写越鸟归巢,带有⾃况的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低微艰难⾝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有所、精神振作的诗⼈的化⾝。
李商隐⾃开成三年(838)⼊赘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党争的狭⾕,⼀直遭到⽜党的忌恨和排挤。宣宗继位,⽜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些⼈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时免受⽜党的⽩眼,精神上也是⼀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巢之感。
作为⼀⾸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意之间的“兴”,所以显得特别⾃然浑成,不着痕迹。
细腻的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的独特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的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功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首联是说,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是说从时间、地点两方面把诗题具体化了。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颔联是说,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初夏多雨,岭南更是这样(此时诗人在在桂林郑亚幕府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和感受,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的景象,也不作琐细的刻画,而是偏偏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然生出“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这普通的小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的从幽草身上发现了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的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晩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颈联是说,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张弛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住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余晖还是给人带来了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尾联是说,越鸟的窝巢已经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末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这是登高远眺所见。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的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低微艰难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和排挤。宣宗继位,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时免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干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今天咱也冒冲一回高雅,来谈谈诗歌。胡扯呃,你就当看小丑演出,千万别当真。不管是古诗现代诗还是外国诗,我读得都非常有限,记住的更是少之又少。只是凭直感谈几点。第一,我觉得古诗比现代特别是当代诗更加好理解。古诗你只要把生僻的字词和典故和古代的一些生活用品搞清楚了,那诗写的什么你也就大体明白了。古诗特别是唐朝以后的诗,语言非常接近现在的白话。这让我相信古代的百姓的语言其实和现在的百姓的语言是非常接近的。而当代诗呢?那些字呀词的,看着都认识,但诗人将它们非常奇妙的组合在一起,就让人有如雾霾里看花,怎么都看不明白。最后,出来几位砖家叫兽,长篇大论剖析半天,自己还是一头雾水,但也不好意思再说自己不懂,否则显得自己太笨了!第二,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如果不能让读者一看就明白,我认为那都是诗人的失败。当然,除去那些我就是孤芳自赏,不需要别人来看的诗人。你只要是给大家看,大家都很忙,没有空去了解你一生的浩荡心情和炫烂背景,你最好直接写明白了。也不要再麻浪费砖家叫兽的唾沫。第三,诗人的责任,应该是把自己的感觉感受,用比白话散话更加精练更加有韵味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象是在饭菜中加点调料什么的,让读者在读起来更享受更明白!好了,胡扯这么多,咱来看看李商隐这首诗吧!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身更轻诗名叫〈晚晴〉晚晴,就是傍晚的时候,晴郎的天空。深居,就是深深的居所。俯,说明诗人站在高处。夹城,我不知道是哪,应该是个什么地方吧。犹,是尚且,还。怜,是怜爱。重,是看重,喜欢。迥,是差别很大,不同。注,其实就是照。越鸟,应该是越地的鸟吧?巢干,应该是前两天下过雨。归飞,应该是飞回巢的鸟。你只要把这些理解了,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个画面。自然能体察诗人当时的心情。根本没必要非得知道诗人的那些背景!也根本不需要别人再解释半天!好了,班门弄斧,抛砖引玉,大家别笑话!〉
说起李商隐人人皆知他是中国有名的情圣,他从不单独的写景,往往喻情与景。
象他的晚情这首诗是写于郑亚在桂林在任期间做幕僚得到郑亚的赏失,同时在宣宗在位期间他遭到以王茂元为首的牛党势力的排挤,诗人不得不随郑亚出任桂林。象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不也表答了他被牛党排挤又得郑亚赏识的那种心态吗?在比如越鸟巢干后,轻飞体更轻不也表答了诗人遭到牛党排挤又得郑亚赏识的自慰心态吗
万丈奇才李商隐,
生长夹缝难展才。
天意难平怜幽草,
何如越鸟轻体飞?
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
李商隐的抱负
隐隐藏藏又到年,长发长袍古代贤,立志作诗回现在,墨迹洒遍好江南,思愁苦乱后人怂,一腔诗文写中国,勇潮总貶前古陋,怒诗洗怨话今朝。
作者的自画像,含蓄的心情、事情、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五味杂陈的自然流露,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