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定义我们的心理健康?

自我诊断与心理健康:社会影响与个人认知

自我诊断心理问题的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自我诊断心理问题。在某次聊天中,一个只有6人的微信群里,就有两人声称在社交媒体上确诊了父母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这种现象反映了自我诊断在当今社会的普遍性和影响力。

社会和媒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和媒介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小竹提到,每次回家,父亲都会在开车途中责骂他,而母亲则始终保持沉默,导致他与原生家庭难以沟通。另一位名叫李老师的受访者表示,母亲的容貌焦虑投射到了自己身上,经常打压他的长相和能力,甚至在婚礼上干涉戒指的选择。这些经历让他感到母亲的行为非常符合NPD的特征。

心理健康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在搜索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被大数据推送为“生日逃避型人格”,这与我不喜欢过生日的行为相符。进一步搜索后,我发现这种行为可能与回避型人格有关,而回避型人格又分为恐惧型逃避和焦虑型逃避等多种类型。这些信息让我感到眼花缭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心理状态。

为何我们倾向于自我诊断“疾病”?

这种自我诊断的倾向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正如脱口秀演员于祥宇所言,“看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青年,看完后我现在是一个配得感缺失、没有钝感力、边界感过强但又习惯性讨好别人,活在原生家庭里的回避型依恋。”虽然理智上我们知道,相同的症状不一定代表相同的疾病,相同的疾病也不一定表现相同的症状,但在视频中的金句和配乐的影响下,这些宽泛的信息如同病毒一般入侵了我们的大脑。加上算法的推荐机制,无数相似“患者”的故事不断涌现,具体而琐碎的事例如“一吵架就沉默”“不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等,让我们对回避型人格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对讲述这些故事的博主感同身受。

结论

自我诊断心理问题的现象日益普遍,这既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的提升,也揭示了社会和媒介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过度依赖网络信息进行自我诊断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误解和焦虑。因此,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支持仍然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