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旅品牌"出圈"支招

文旅品牌“出圈”:创新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政策支持为文旅行业注入新活力

今年两会期间,“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和“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推动文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多位代表委员共同关注文旅品牌的打造,纷纷为文旅品牌如何“出圈”提出建议。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各地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创新手段讲好传统文化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光浩指出,近年来,四川通过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利用本土文化元素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性。该电影票房接近150亿元,引发海内外热议。陈光浩认为,《哪吒》的成功在于巧妙融合了三星堆、大熊猫、川菜等四川特色文化符号,使得观众产生强烈共鸣。未来,四川将继续挖掘天府文化的丰富资源,推出更多“跟着电影游四川”“跟着音乐游四川”等创新场景,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激发消费潜力。

深度挖掘文化资源,避免同质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强调,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地区虽然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景区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阿来认为,文化应当成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过程中。他呼吁建立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将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旅游业的实际推动力,使文化影响力得以更好地呈现和转化。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当前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对国潮、国风的喜爱日益增强,这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良好契机。川剧作为四川的传统艺术形式,其许多剧目源自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陈智林表示,应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创新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推动文旅品牌的全面升级。

综上所述,文旅品牌的“出圈”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依赖于创新手段的应用和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文旅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