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体测成为新的教育焦虑

体测季引发家长焦虑,如何正确应对?

体测季的焦虑与对策

家长的焦虑

北京四、六、八年级的学生和家长正面临一年一度的体测季。体测,即体质健康测试统测,涵盖了体重指数、肺活量、跳绳、跑步、坐位体前屈等多个项目。由于这些年级的体测成绩将计入中考成绩,家长们对此尤为关注,甚至在微信群中讨论如何增重和减重,甚至考虑通过作弊手段来提高成绩。

商家的推波助澜

体测季的到来也催生了一系列所谓的“体测神器”,如体测专用鞋和体测功能补剂。这些产品打着“1000米提升20秒到25秒”“一瓶就可开挂考试”的旗号,吸引了大量家长购买。然而,据文章作者报道,这些产品往往并不适合孩子使用,有的甚至含有咖啡因,对未成年人有害。

政策背景与初衷

政策出台

体测成绩与中考挂钩始于2021年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该政策旨在通过将四、六、八年级的体测成绩纳入过程性考核,引导学校和家长从小学阶段起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这一改革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学校增加了体育课的频率,家长也更加注重孩子的运动。

改革的效果

尽管初衷良好,但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青少年肥胖率和近视率依然居高不下,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长跑也缺乏耐力。因此,体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正确的应对方式

家长的角色

家长首先需要放下焦虑。虽然体测成绩与中考挂钩,但根据北京教委的解释和实际经验,体测获得满分并不难,只要孩子达到良好水平即可。这意味着,只要孩子不是过于胖或过于瘦,在运动上不是过于弱或者没有重大失误,体测都能顺利过关。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整体健康,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商家的责任

商家的宣传确实加剧了家长的焦虑,但我们不能完全归咎于商家。家长和学生应保持理性,不被市场噱头所迷惑。如果消费者不再盲目购买这些产品,商家自然会减少这类营销活动。

学校的作用

学校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体育课不应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应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自驱力为目标。去年5月,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两则新闻对比鲜明:南开大学呼吁学生诚信跑步,而北京大学的“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选修课却备受追捧。这说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只有当学生真正喜欢运动,才能自律、坚持,最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论

体测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家长、学校和学生应共同努力,正确对待体测,避免过度焦虑,培养真正的运动兴趣,从而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