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水在低温下的结冰之谜
水的三态与温度感知
水具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人类对温度的感受与水的形态变化紧密相关。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与冰混合的状态被定义为0摄氏度,而水沸腾的温度则为100摄氏度。
水的相变过程
通常情况下,液态水在0摄氏度以下会转变为固态冰。这一相变过程是我们熟知的现象。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特殊情况。例如,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冬季,即使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流动的河水仍然不会冻结,水汽会在树上凝结成美丽的冰挂。这是因为流动的水像不断被搅拌一样,保持了动态,从而不易结冰。
结冰原理探讨
有人可能会认为,只要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就会自然结冰。然而,这只是宏观现象,其背后的机理更为复杂。在常温下,水由单个水分子和缔合水分子组成。缔合水分子是由多个水分子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团,它们之间的距离通常大于单个水分子。当温度下降至0摄氏度以下时,缔合水分子的比例显著增加,促使液态水转变为固态冰。
影响水形态的因素
除了温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水的形态。大气压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相变温度被定义,但气压的变化会影响这一过程。通常,气压越高,水从液态转为固态的温度也越高,这意味着高压有助于水的结冰。
另一个因素是水的含盐量。盐溶解于水后形成离子,这些离子会阻碍缔合水分子形成氢键,减少缔合水分子的数量,使得水不易结冰。因此,水的含盐量越高,结冰越困难。
凝结核的作用
液态水结冰通常需要凝结核。在低于0摄氏度的条件下,缔合水分子更倾向于在凝结核周围聚集并形成晶体。液态水中的杂质,如细菌等微生物,可以充当凝结核。纯净水由于缺乏凝结核,即使温度低于0摄氏度也难以结冰。但在纯净水中加入一些物质并轻轻摇动,水会立即结冰。
零下40摄氏度下的实验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中,不断搅拌一盆水,是否会结冰?从微观角度看,这取决于缔合水分子间氢键作用力与搅拌产生的机械力之间的较量。从宏观角度看,搅拌产生的机械力与水的内在阻力进行对比。搅拌的机械力实际上转化为水分子的内能,提升水的温度,抵消外界低温环境,阻碍液态水向固态冰的转变。
因此,关键在于搅拌的机械力有多大。如果搅拌速度足够快,产生的内能足以弥补水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水将保持液态。在极大的搅拌力作用下,水甚至可能直接转变为气态,尽管这在实际操作中极为困难。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