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甲骨文中可以找到河南的洛水和汝水,却找不到渭水?

确实找不到,渭的甲骨文怎么写呢?
  • 职妈
  • 2024-04-22
  • 313
  • 共8人发表观点
网友「职妈 」发表观点
2024-04-23

一、记录方式与载体

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早期文字,主要用于卜辞记事,载体以龟甲和兽骨为主。由于当时的记录方式限制,甲骨文多用于记录重要事件、祭祀活动和天象变化等,较为概括和简略。因此,洛水、汝水等本地河流名称能在甲骨文中出现,而渭水等距离较远的河流名称则较少出现,这是符合历史记录习惯的。

二、地理环境影响

河南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洛水和汝水是该地区的主要河流。在古代,这些河流的走向、水量大小、流域范围等自然特征对当地社会生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因此,洛水、汝水的名称更有可能被频繁提及,而渭水则距离遥远,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三、历史演变与文化交流

随着历史的发展,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变化,导致河流的名称、走向等发生变化。同时,文化交流也使得一些外来河流名称逐渐被本地化,最终在甲骨文中消失。因此,渭水的名称可能在历史的演变中被遗忘,没有出现在甲骨文中。

网友「博物阁 」发表观点
2024-04-30

甲骨文没有「渭」字,所以你找不到。

题主找「洛、汝、渭」三个字的甲骨文,其隐含判断就是这三个字都是表示「河流」。但这个隐含判断是有问题的:

1、「洛」在甲骨文中,是不是表示河南的洛河,还有很大疑问。

2、甲骨文的「汝」其实是「(女水)」字,在甲骨文中用作人名,跟表示河流的「汝」字恰好同形。

甲骨文没有「渭」,你可以直接用甲骨文的偏旁进行组合。

好,下文就详细谈一下这几个问题。

--------------------------------------------------

目前的出土文献来看,西周金文都没有「渭」字,「渭」字始见于战国时代陶文和楚简文字。

引自:《字源》(2013,天津古籍出版社),页959

另外,要注意的是,洛河有两条,一条是河南的南洛河,一条是陕西的被洛河。

河南的「洛河」叫做「南洛河」,在河南偃师境内与伊河并流,所以亦称为伊洛河。「南洛河」是黄河的支流。而题主说的「汝河」是「淮河」的支流。

河南的「南洛河、伊水、汝水」地理图

题主要问,甲骨文为什么没有「渭」,我觉得有两个可能:

第一:

甲骨文是占卜文献,不是《百科全书》《辞海》,不可能什么都记载,因此甲骨文没有记载「渭水」。当然,这个可能性不大。

第二:

甲骨文是商人的文字,汝河和洛河都地处中原之地,属于商人的地望,所以,在甲骨文中记载是很正常的事情。

渭水属于周人的地望,而且在商代,那里是「华蛮杂居」的化外之地,以当时人有限的地理知识,商人不知道渭河很正常,所以没有记载。

其实,「洛」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并不多,整个《甲骨文合集》五万片甲骨,只有编号为【36960】一处卜辞提到「洛」。

【合集36960】卜辞「王卜,在洛」,从甲骨文的语法来看,「洛」的确表示地名。

但是是不是表示河南的洛河,还不是那么确定,因为只有一一例卜辞,无法归纳分析。

甲骨文中的「汝」根本不是表示河南的「汝水」,而是商代诸妇之一的人名「妇汝」,就跟「妇好」、「妇妌」一样的名字。

比如:合集10816有「妇汝」的称谓:

所以,甲骨文中「汝」其实是一个「(女水)」字,从「女」从「水」。

因为古文字偏旁位置不固定,左右皆可。恰好与后世的「汝」字形一样。

---------------------------------------------

虽然,出土文献「渭」字直到战国晚期才出现,在周代的《诗经》中有「渭阳」字,就是表示「渭河」:

〈诗经·国风·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这里的「渭阳」就是指的「渭河南岸」,古人将「山、水」以北称为「阴」,「山、水」以南称为「阳」。比如:

「华山」以「北」叫「华阴」

「襄水」以「南」叫「襄阳」

《山海经》也记载过「渭水」:

〈山海经·海内东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所谓,「渭」的称谓应该是周人的叫法,周人灭商以后,成为天下共主,「渭水」作为周人发祥地的母亲河,出现在周人的文学作品中,渐渐被天下人所知。

----------------------------

「渭」没有甲骨文,可以直接用古文字偏旁组合。

「三点水」的甲骨文和「胃」的金文(「胃」也没有甲骨文):

「胃」字下面是「肉」字,在甲骨文的写法是:

网友「布谷直观 」发表观点
2024-04-30

确实是因为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殷商时期主要的活动场所就大致在河南境内,而那时的渭水特还别是关中西部还都是殷商附庸边陲,就像现在的主要文化,京城文化产物流传下去很少有记载一个西部四五线城市一样,所以,相同的甲骨文中能找到河南的洛水和汝水,很难找到渭水。

网友「兼善 」发表观点
2024-04-22

河——先秦时期专指黄河。

洛——王畿之地,孕育河洛文化之地。

汝——王畿之地附近的水系。

大家都知道在商朝时期,他一直就是在黄河中下游发展的。而所说的这些河流,也都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之地。

甲骨文也只掌握在王公贵族少数人手中。而他们记录的也都是王室附近的事情。

渭——地处西垂,我们可以知道,商时期的版图并不是很大。渭水流域处于西方国,所以中原王室内的甲骨文,不可能会记录西伯侯那边的事情。所以说不会出现渭水是极其正常的。

就如同我们中国老百姓生的孩子,普遍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突然间生了一个高鼻梁,蓝眼睛,黄头发的。这里面肯定会有问题的。这就不单单是甲骨文纪事的问题了,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正如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洛阳紫微城——天街古今辉映!

你非要把它往西边儿搬个七八百里。不但诗情画意全部没有了,他也不配套啊!

网友「焰冰雲 」发表观点
2024-04-23

洛河是一条古籍记载较多而又混淆较多的河流。洛河有南北之分,南洛河即现今河南的洛河,古称雒水,发源于陕西东南部,是陕西东南唯一入黄河的支流。洛阳古称雒阳即因地处雒河之阳而得名。北洛河也称洛河,古称洛水或北洛水,为渭河一级支流,河长680.3公里,为陕西长度最大的河流。

雒水之雒怎么变成洛的呢?《小笺》说:“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魏略》曰:“魏以行次为土,水之壮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故甲骨文中的“洛”更可能指北洛河。

甲骨文有“洛”无“渭”的原因,目前不宜下定论。甲骨文4500字,已识别约2000字,未识别文字中是否有“渭”,不得而知,正如甲骨文目前没找到“夏”字一样,有待更甲骨文的深入释读研究。

网友「一粟954 」发表观点
2024-04-27

有几点疑问:第一、夏商时中国已经统一了吗?第二、全国都用统一文字了吗?有些粗浅看法,夏商只是部落之间松散联盟,你比我强,你就是老大,我比你强你就听我的,不是统一的国家,那么文字可能也不尽相同了,各个部落是不是也有各自的文字,只是在哪里发掘的就有哪里的文字在河南的可能都不知道有渭河称谓,所以完全没必要去纠结自娱自乐了!

网友「格萨尔龙 」发表观点
2024-04-25

作者你说这是商周的吧,那你再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陕西石峁遗址里出土的一枚鱼币,收藏鱼民间千五氏博物馆里,那枚鱼币也是最早的货币也是距今3900到4300,而且那枚鱼币上刻有一个甲骨文夏字,河南出土的是殷商的话,那就说石峁时期就已经有了甲骨文,,二里头也顶多是夏晚期代表性的遗址,,可以证明甲骨文绝对不是出自殷商,夏已经有了文字的雏形了,不要什么也争,尧舜禹发源于山西,你可能肯定不相信,但山西人从来没有和河南陕西争过,就别争黄帝陵了,玉皇大帝故里我们就不和你争了[捂脸]

网友「昆仑139100429 」发表观点
2024-04-27

此其一是时间不同,甲骨文是商朝以前的遗迹,而渭水史上扬名是西周、早为文王属地,尤以姜子牙渭水垂钓名声远播;二是地域不同殷商中央政权的活动范围在河南东部,其覆射区大概只有河北南部、山东西部、苏皖北部等部分。而渭水在陕西,虽也古老,但当时(商之前)属周边各诸侯封地之一,所以只有洛、汝二水。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