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还没通电,没电视看、没手机玩,夜里是怎样打发的?

  • 龙凤胎外公龙凤胎外公
  • 2023-05-25
  • 12
  • 共18人发表观点
任城老张
「任城老张 」发表观点
2022-01-24

(内有传统算题征答案)入冬后,队里的牲口屋是大家的娱乐场所。那是五间房子,四架梁,并且比民房宽好多。房子大,牲口多,还经常烤火。天再冷,屋里的两口大水缸从来没结过冰。晚上,社员们都到牲口屋里来取暖,同时也取乐。

经常来几个看过闲书的人,他们轮着给大家拉大呱,仁爷的“响马传”;昆叔的“岳飞传”;玉哥的“五女兴唐传”;奎子的舅来的时候,就啦“济公传”等等。他们几个人要是都不在场时,有的老人就啦笑话,还有啦自己出门在外的见闻等。在一边,还有给孩子们算账的,猜谜的。在一个角落里,常常有打扑克的,有时候还有下军棋的。

我记得吉大爷给我们出的算术题是:

半坑蛤蟆半坑蟾,去了个螃蟹闹着玩,查头是三千六,查腿够一万三,问多少蛤蟆多少蟾?

还有哲大爷出的题:

一百块瓦,一百匹马,大马驮仨,小马驮俩,马驹子两个驮一块,问大马、小马、马驹子各是多少?

另外,本村的老师凑空过来的时候,还给孩子们说几个字谜等。人多,各显其能,共同娱乐!

进取敏锐铅笔Rr
「进取敏锐铅笔Rr 」发表观点
2021-12-30

广西桂东南土白话我们这里,生产队时期,一年四季除了传统节日,都是要参加劳动挣工分养活自己和家人,晚上点个煤油灯做完家务就休息了,夏天拿个木櫈子,摇把大草扇在房子前乘凉,10时就必须休息了,第二天7时,生产队长拿个广播筒就大声喊:全体社员出工了。文化大革命初期晚上还必须学习毛主席语录2个小时。当年气候没有現在这样热,住的多数是泥砖瓦房,晚上也没有感觉热,关健是劳动太累了,躺下就睡着了。我69.70年上山下乡在大山区插队,即使是夏天农历的6.7月高温天气,山区晚上也凉爽,能早早休息了。

从善如刘L
「从善如刘L 」发表观点
2021-12-26

在我们东北地区的农村,从春天种地的时候开始,就是起早贪黑的,农民早上天不亮就起来种地了,到了晚上天黑无法种子下地时候为止,都是一直在春天的土地上抢时间播种种地,回到了家里,只能是点着煤油灯吃完晚饭,干了一天活已经累得不行了,然后躺在炕上就睡觉了!

夏天,天长夜短,夏天干农活的时间更长,干了一天农活,早就累得腰酸腿疼,早就困的睁不开眼睛了,回到家了,匆匆忙忙吃完了晚饭,一头扎到大炕上,这觉还没有睡够呢,天还没亮,就又听到喊干活的声音了,只得迷迷糊糊的爬了起来,又开始一天的农活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那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累得一塌糊涂,而且秋收的时候,是一干就干到半夜的,早上天不亮就开始下地收获粮食了,当粮食都收获到场院的时候,就开始脱粒打粮了,脱粒打粮,也是早上天不亮就开始,晚上干到半夜才结束的!

就是这样的劳动时间,农民哪还有什么夜生活呀,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都是这样起早贪黑的忙活着,而到了冬天,东北冬天的晚上,温度都是在零下二十多度,甚至超过三十度的,虽然晚上没有农活可干,可是那么冷的冬天晚上,只能是躺在东北大火炕上,才可以躲避东北冬天那冰天雪地严寒冬天的,所以呀,生产队时期,别说农村没有通电,既使通了电以后,农民也是一天到晚累得没个人样,哪还有什么精力过什么夜生活呀!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夏何方
「夏何方 」发表观点
2021-12-30

打开童年的记忆,每一个时代都会打下不同的烙印。

六十年代以前,夜晚的农村,漆黑一团,不远处,隐隐约约有一丝暗淡的光亮,看上去虽然那么微弱,那就是当年的煤油灯散发岀来的灯光!

听老人们说,这比解放前强多了,那时候还没有煤油,所谓的“洋油”十分稀贵,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够享用的。晚上照明一般用植物油,棉线上长满了灯花,时不时还要挑灯。莘莘学子们,挑灯夜读,也许就是由此而来吧!

条件好的大户人家点蜡烛,用“洋油”,照样灯火通明。没条件的穷苦人家,用松树节杆照明,它含有大量的油脂成分,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下,熏得满屋子乌烟瘴气,嗓子都在冒烟!

七十年代后有了改观,煤油不再叫洋油,中国自己生产的煤油可以随便使用,随之而来电灯逐步拉通,农村再也不是漆黑一片,随处可以见到光明。

相对而言,六七十年代以前在没电的情况下,生活比较单调。人们也不会闲着,总会有自娱自乐的办法,乡村放映队也会经常下乡,看灯戏,皮影戏,打渔鼓说书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每逢夏天的夜晚,星光灿烂,月亮高悬,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大人与小孩们都来到禾坪上,在和熙的月光下,大人们拉开了家常,摆起了龙门阵。孩子们抓萤流,骑竹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还不到夜深的时候,乡村就恢复了宁静,忙碌了一天人们,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乡村里的故事很多,人们总会重复过去的故事,而今重拾童趣的欢乐,仍然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知名三峡
「知名三峡 」发表观点
2022-03-29

很多人都关心这个问题。作为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我,正好经历了生产队时期还没通电,没电视看,没手机玩的时代,不过晚上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

在生产队时期,到了晚上大人们会经常集中在队部操场或有大树,有可以坐下来的地方谈古论今,互相传递周围生生队发生了什么新鲜事等。大家在一起抽着旱烟,天热的时候还拿着芭蕉扇扇蚊子,也改凉。

孩子们则在操场上玩丢手绢、捉迷藏等娱乐活动。最大的乐趣就是每隔几天就会到大队和邻队看露天电影,这是最乐意的事。那个时候我们为了看露天电影,一个晚上最远跑过六公里山路去看《白毛女》《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等电影。

尽管生产队时期没有电视看,没有手机玩,但是人们还是玩的很开心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执着的冰淇淋U2
「执着的冰淇淋U2 」发表观点
2021-12-25

我们那个自然屯只有16户人家,光棍多,老谢家一家四口,三个光棍,哥三个和一个老母亲,老大都50多了,是个马车老板儿,河东老王家哥六个,老大40多了,是木匠,手里有几个钱,托人在内蒙买个媳妇,其他哥五个,最小的也十七、八岁了。老张家爷三,老哥俩,老大媳妇死了,弟弟瘫痪,儿子也是光棍,老光棍小光棍一大堆。

屯里就有两个当令姑娘还没嫁。夏天,白天忙了一天,吃完晚饭,屋里也没电,也没什么玩的,大家都出来,来这两家有姑娘家的门口,石头上,土堆子上老早就坐上了人,去晚了,就没地方了。谈东扯西,打打闹闹的很热闹。

一到冬天,就不好办了,外边冷,屋里还没有电,每家每户都点煤油灯(大家都叫洋油),屋里黑不冷冬的,所以这些光棍就不便上人家串门了。

但有例外,有心眼的,趁人不备,常去姑娘家串晚门,本知道没戏,但也有些获得感,心情也好了许多。

那时的农村,没什么文化生活,有时公社放映队,来大队放电影,或其他地方相隔十几里有放电影的,人们连夜去看,生活很是枯燥。

哎吆小手冰凉
「哎吆小手冰凉 」发表观点
2021-12-26

生产队时期,很多农村还没有通电,夜里照明用的都是煤油灯。煤油灯也分好几种,我见过的有陶土烧制的煤油灯,还有带灯罩的铁制煤油灯,俗称马灯,比煤油灯亮,它能防风;

再就是烧汽油的汽灯,特别亮。大部分农户买不起马灯,都是用陶土烧制的。只有生产队才有马灯和汽灯。

陶土灯很简单,一个灯座,灯座连着油肚,油肚收口处顶着灯盖,灯盖中心是孔,灯芯从孔里穿过,盘在油肚里,煤油就是顺着灯芯导引到灯芯头处燃烧。

陶土灯便宜,但是容易倾倒。小时候因为打翻油灯,不知被骂了多少次。

那时煤油特别好买,每个村里代销店都经销煤油。因为点灯耗油,所以农村一到太阳落山,家家户户都早早做饭,吃过饭,收拾完碗筷,就铺坑准备睡觉了。那时村里人一说“省油费炕席”,粗野的汉子们就心领神会地哈哈大笑。因为小,也不明白为什么笑,大了才知道是暗指夫妻们为了省油,睡得太早,过多做房事的意思。

农忙时节,因为劳累,到了晚上都早早吹灯睡觉。到农闲的时候,人们会聚在大队的院子里看热闹。那时虽说穷,但人们的心气高。一到农闲,大队就组织村里有文艺才艺的人排练各种戏剧。有评剧,有样板戏。大队部把没收地主家的房子,改成戏台。挂上几盏汽灯,就在贼亮的汽灯下排练。台下坐着一群看热闹的人。

冬季的时候,也是农民最闲的时候。大队部里天天排练,锣鼓声琴弦声混杂着人声响彻村里。

村里更多的是寂静的夜。我就是在煤油灯光下,躺在爷爷奶奶身边,听爷爷读水浒;读三国;还有现代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等。

爸爸妈妈是村里的文艺骨干,大伯父会拉二胡京胡。每到正月,村里要汇报演出。在明亮的汽灯下,我看过妈妈演红灯记里的李奶奶、沙家浜里的莎奶奶;爸爸演王连举、演刁德一,他们唱过评剧唱过京剧;至今记得大伯父坐在台上拉胡琴的样子。

后来有了电视,到了夜晚,村里人都往有电视机的人家跑;

再后来,家家都有电视,夜晚大街上很少有人走动;

如今,村里谠群活动中心的广场上,每到夜晚,就有一群老娘们跟着音乐节拍跳起了广场舞。

喜欢面食的刘姐
「喜欢面食的刘姐 」发表观点
2021-12-29

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证明已经老了。在我的记忆里我家晚上会点上煤油灯,煤油都是大队发的煤票买的。家里为了节省煤票钱,我妈会让我们早早的睡觉,家里人口多没地方睡,我晚上都是在姥姥家里睡。睡觉之前我都会缠着姥姥给我讲故事。姥姥讲的故事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每次讲鬼故事的时候我都会把头埋在被子里睡觉。一会就睡着了。

云非雨YL
「云非雨YL 」发表观点
2023-03-22

我觉得题主好像有点“多虑”了吧[可爱]因为早些出生的人都知道,在生产队时期,大家虽然没有电视等先进的设备,但日子却过得特别充实和快乐![耶][耶][福][福][福]

那时大人们干完活回来,张罗着一家人吃个饭,洗个澡,然后大人们就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小孩子们也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的跳绳子,有的打弹珠,有的玩冲关•••好不热闹。

大人们聊得尽兴了,就带着一天的疲劳和谈天说地后的愉悦感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小孩子们玩累了,也就心满意足地滚到窝里秒睡了。

哪还需要考虑夜里该怎么打发时间,好像当时真的不需要这些高科技的东西!

那时虽然贫穷,但人心单纯,民风淳朴、热情,邻里间亲密无间!

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但情绪却越来越焦躁了,人们居住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可关系却越来越远了,世界越来越热闹了,但人心却越来越孤寂了•••[捂脸][捂脸][捂脸]

#头条创作挑战赛#

赵广州156130073
「赵广州156130073 」发表观点
2021-12-26

那个时代是我“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记忆,不过说实话:我家可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率先用上电灯的一批农村家庭,我印象中在我7我岁左右(好像是六十年代的初、中期)就有了两盏15 w左右的电灯(灯光发红黄色那种),许多家庭都是用煤油灯,孩子们晚上都盼望有月亮的夜晚,那样的话就可以结伴去屋外玩各种游戏了(跳房、打六砖、捉迷藏等),大人们也就是家里干些乱七八糟的家务事或者是串个门、唠家常什么的,没事就早睡早起......

平原姗姗
「平原姗姗 」发表观点
2021-12-27

我经历过一段时期的生产队,那时虽然尚小,但记忆还是比较深刻的。在那个时期是大集体年代,大人们白天集中在一起干活,小孩子在群聚在一起调皮捣蛋,爬树掏个鸟窝、下河捉个青蛙、就是用一块泥巴也能快乐的玩个一天,所以那个时期的孩子,身体都是很瘦弱的,最常见的就是每个孩子都有蛔虫病。

到了夜间,尤其是冬天的时候,妇女会纺棉花到半夜,就是盘腿坐在哪里,用那个吱吱呀呀的棉花车纺绵,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纺锤,在整理好线柱子梳理好后,在用庞大的织布机织布,整个流程都是耐心和仔细活而且很繁琐。那个时期发放布票根本就不够用,或者是舍不得用,平时的穿着基本都是手工制作的粗布衣服,用现在的话说,都是纯棉制造。

孩子们在睡觉之前,会在煤油灯下做作业,做完作业就很快会熄灯睡觉,因为煤油也是要节省的,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点上灯火通明的大蜡烛。家家户户都会传来棉花车的声音和不断穿梭的织布机声,这些声音根本影响不到孩子和大人们的休息,相反倒是一个声音悦耳动听的催眠曲。不像现在有点响动,就会有人投诉你扰民。

生产队的饲养员,基本上睡的都是最晚的,干了一天活的牲口,只有吃饱后明天才能干活,饲养员会提着马灯给牲口拌几次料后,直到这些牲口停止进餐,饲养员才会倒下休息。

在那个时期,夏天的夜晚是最热闹的,因为天热的时候人们睡不着,就会聚在一起唠嗑、说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很多的鬼故事就是那个事情听来的。

倚窗观景的散修
「倚窗观景的散修 」发表观点
2021-12-27

基本没经历过,听父辈谈起过,有几点印象深刻:1.晚饭后一群人聊天拉家常,拉着拉着被某个人带了节奏,聊起了荤段子,害得一些脸皮薄害羞的女子忙躲进屋里,我猜她们还在侧着耳朵偷听。 2.一群熊孩子晚上趁着夜色,去偷别人果树上的成熟的果子,完事后躲在某个角落分赃。3.某个村民有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于是每天固定时段总是围着几个人,听评书节目,跟今天追剧一个感觉,但那个时候更饥渴,因为评书节目只有半小时,一部《杨家将》就能说上一年。 4.几个小孩缠着某个老太太或老大爷讲故事,讲完一个又一个,还没个完,老人家气不过,就讲了个鬼故事,吓得几个娃娃抱成一团,总觉得某个漆黑的角落有双眼睛看着自己。哈哈,最后这个我也经历过。

愉悦的小猫x9
「愉悦的小猫x9 」发表观点
2023-05-10

生产队时期,没电视看,没手机玩,可夜里生活丰富多彩。

我们村跟周围村子相比,可是个大村子,文化娱乐活动很好,村里有自乐班,剧团的文武场面的乐器都有,进入夜间摆开阵世就唱开了,全是男人唱秦腔,有唱旦角的,有唱大净,胡子生,小生的,你唱一段,他接唱。听戏的人围了一大群。

到过年时候,把往年备好的秋千材料拿出来,栽起有6米高的秋千,大人小孩都可打秋千,我们小孩子争不上打,也只能干看了。

孩子们玩捉迷藏,斗鸡人人玩的满头大汗,回家睡到大天亮。秋天捉蝎子,交到药铺子卖零花钱。

家家传
「家家传 」发表观点
2021-12-25

一般天黑才收工,做饭吃钣以后基本上到八九点了,晚上又到生产队集中的地方登记公分,有些还要几个人一起做的工种分工分,(如扦秧一亩5o分你三个人一共扦就来分每人多少分以后登到各人工分薄去),有些无事者大家吹吹牛,乘乘凉,冷天拷拷火等等。

用户3463855332061
「用户3463855332061 」发表观点
2023-03-22

我那时候的岁数也不大,但还记得很多事情,我家住在农村,人口多家里都四五个孩子,有上学的,有在生产队里干活的,那时候娱乐的场所几乎没有,但是有去各个村屯唱二人转的。到夜间那就没有什么娱乐了,多数家庭都是早早的睡觉,也有一部分人夜间扒苞米,也有些老人,会手艺的编织土篮子,用来捕鱼的花篮子。还有一部分人听老年人讲故事,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那时候的小孩,除了上学写作业以外,也都会讲一些故事的片段,点着煤油灯过日子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生活比蜜甜,回忆也是一种重逢,这些事只有老年人知道,大家怎么看。

微信松园
「微信松园 」发表观点
2023-04-13

(原创)60年春,大食堂仅供两两顿米糊,上学路上,凌友东说今早吃了米糊团,味道好极了,将来有粮了,专做米糊团。打米糊未搅均。沉底结团,有兴盛了一块,比中奖还高兴。高兴太早了,食堂关门42天,凌光银退伍复读,和我同上六年级,四年级是初小,智力差的,全毕业了,其中就有我现在的内弟,还有大侄女婿。

要想喝糊?去水利工地挑土。或到大队小学读书,我现老伴就去小学二年级读书,有两顿米糊,活命了。

晚上无饭吃,肚子空空,还不早点睡,想娱乐?

67年冬,我已结婚,去舒庐干渠黄老屋挖干渠,住社员家,打地铺,白天挑土,爬45度斜坡,定土方量,必须完成任务,才能收工。

中途有农村红卫兵,押着牛鬼蛇神,去工地开批斗会,牛鬼蛇神挂着大牌了,另加机米滚孑配重…。

太阳快落山了,牛鬼蛇神罪行未说完,我高声打断:要文斗不要武斗!红卫兵看看我,立即停演转移工地。

我在校支援赖山集公社秋收,借的工作服和长筒靴,回校时,校工都去串联了,工作服无人收。回乡挣工分,我在水利工地穿的工作服,印有“淮南矿院"。农村和工厂,是不准成立红卫兵组织,农村土红卫兵。遇到淮南真红卫兵,李鬼遇見李逵了。

还得爬坡挑土,收工吃飯,倒头地腄。天明又上工地,早完工早回家。

七十年代,恢复正常了,除农忙外,夜晚有休息时间,秋收后,送电影下乡,按大队放映,三五里路,不算远,一亇月只有一次。太少了,有民间戏班,社员凑钱。白天晚上都演,经典老戏,连续演一星期,我母亲场场不缺。妻子很少去。

县文工团,演样板戏,只在公社演出,每年象征性演一两次。就八个样板戏。电影比县文工团水平更高。文化娱乐少。

冬闲有说大鼓书的串乡,我家是首选,我在煤矿下井,早歺去食堂,一分钱咸菜。一个馍,一碗稀饭,饭店早歺,八分钱拉汤。两根油条。共两毛钱,也舍不得花。母亲花2元钱,听大鼓书,全村到场,至少演一周。

农村无线,有矿石收音机,矿石检波,成品五角,电话耳机,处理品二角。年青人装的多,二级管检波,单管放大,大竹杆天线。纸盆啦叭。全家收听省台节目。

我自装三管无线收音机,总价20元,送给小学同学,当大队会计。我赖着同事的手音机不还,39元原价买台小收音机,单波段,也可能收境外台。

回乡探亲,又被老伴堂侄卡去了,我收了20元。

堂侄单身,赤脚医生留宿,收听外台,黄医生也未制止,同听,后向公社汇报,凌族侄被抓,在公社关了几天。光棍一条,说话结巴,文盲,家图四壁,公社书记是凌姓会计内弟。没收作案工具,人放了,少挣几天工分而己。幸事。

往一事不说也罢,别再夸大集体时代。我也不说废话了。2023年4月13日淮南。

聪明的橙子L0
「聪明的橙子L0 」发表观点
2021-12-28

1975年底我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那时农村是没有电的抱括镇上区政府也没有用上电,晚上只有早睡早起,我当时负责早上收交村民上交人类尿,一及土杂肥。当时生产队连买化肥资金也困难。

到七六年初公社里开始从三十多公里外架设高压电到我们公社了,刚好我是学农电的所以参加了公社里架设高压电这项工程。

光芒度母
「光芒度母 」发表观点
2023-03-21

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家里很贫穷,做饭都是柴火灶,吃水也是在老远的水井里打,每顿饭都要花费好长时间,那个时候生活真是苦,但是小朋友无忧无虑。

冬天里,每当夜幕降临,家人围着火炉吃过晚饭后,在煤油灯下母亲边做针线活边给我们讲永远也听不腻的故事,永远也猜不完的猜谜语。我母亲出生在27年,解放初期只上过扫盲班,没有多少文化,但她非常善良又有智慧,可惜她离开我们两年了,我时常想念她。

夏天里太热,又没有空调,我们煮好晚饭都搬到户外吃,只见各家各户门外都是凉床,其实,整条街上大多数人的凉床也都是用木门板和两个板凳支起来的。因为蚊子太多,我妈会为我们打着蒲扇继续讲故事,好多邻居家的小朋友也凑过来一起听我妈妈讲那过去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偶尔,我也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做过家家或是做捉迷藏的小游戏,大人们也有三三两两在一起聊聊天,但吹牛的人少。夜深了,我睡在凉床上仰望着满天的繁星,似睡非睡之间,我仿佛飞出天际…

好怀念家乡和那时候的小伙伴,可惜,我们孙家湾老街新街都因为南水北调全都拆迁了,乡亲们大多也都搬迁到了外地,当我再回到那片土地上时,熟悉又陌生,物也不是人也非,时时处处皆无常,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了。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