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生活虽艰苦,慎至吃不饱,但人性化比较好,比如我家,我父亲在工作,大哥58年到广州读地质,家里兄弟姊妹小,生产队挖番薯派人用萝(100多斤)帮挑到家里,七五年我家建房,随便一叫就10多人来帮忙,没工钱,中午吃一顿饭。那时人单纯,杂念少,现在一切向钱看,没钱做什么事都难。
坐标苏北徐州农村。小时候农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事太多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谁用不到谁呢?一年两季农忙时,没有机器,都是靠亲邻之间的互助合作、齐心协力,完成耕地、坝地、割麦、拉麦、打麦、拔/插秧、收稻、打稻、收玉米、摘棉花、栽蒜铺膜等农活,尤其是打谷场的脱粒-堆垛等大型劳动,必须多人衔接互助,一个萝卜一个钉,流水线一样,十几个人都一个接一个,再累也得撑下来。
那时是机器歇、人不歇,24小时轮班抢农时、农忙时月,稻草人都得干活。
记得当时母亲在打谷场,通常在最忙、最累的岗位,干的时间最长,别人歇息,她还坚持,有时一干就是一夜,而且我们家的农活,总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有时也有不满,问我们出力最多、出人最多,为什么要最后一个堆垛?
母亲总是笑笑说,“谁让咱们家是老大呢?老大就得吃亏。咱多干点,你几个叔叔婶子,就少干点,谁跟谁啊,都是一家人。”
当年农忙时节的互助合作,也培养了邻里、近房之间的感情,打谷场上,看那个姓氏的柴垛打得整齐高大,都会夸,这门人团结、家风正、勤力。
亲邻之间的互助,还体现在年关前汪塘逮鱼时,十几个大人用绑好的桶,攉水,涸泽而渔,收获的快乐也是令人难忘的。
现在大部分农活都机械化了,人只要到田间地头站一下,带着口袋去,机器脱粒好,直接装袋了。活少了很多,但亲情也淡了很多。
在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纯朴善良,一个村的人不管谁家大事儿小情都会热心帮助。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修房盖屋,只要招呼一声,有的知道了自觉前去,大家都是积极主动地干活帮忙,一户郑性邻居是外来户,家里房子年久失修,须要翻盖,因他父亲病故,只有母子二人,自己年岁小,家庭困难,埋葬他父亲还是乡亲们义务出殡的,大伙连一盒海鸥烟都没吸,结果队长开小队会议,须要材料队里给出,大伙出工出力,七天时间,五间表砖坯房就盖好了,乡亲们连口饭都没吃一口,都是义务劳动,这是农村民风淳朴的事情。
肯定记得!一九六八年,我家盖了二层石头房,那时生活比较贫乏,盖房工具非常落后,全部需要人工肩挑手建。父亲是一个劳模,在村里人缘好受尊重,我家从土砖房屋翻建到石头房时,村里邻居非常热心,都是这些叔伯兄弟和乡亲互助帮忙完整落建而成。
当然轮到别人需要互助帮忙时,我父母大哥也是一马当先不落人后帮助,那个年代互助帮忙根本就没有工钱。如果家境比较宽裕,最多只有二菜一汤和干饭,晚上收工喝点自制米酒。家庭条件差一点,早晚稀饭只有中午干饭,菜和汤几乎没有什么油和肉,但是邻里乡亲仍然热火朝天互助帮忙,从来没有贫富之分和轻视。那时的互帮互助至今深深烙印在脑海中,毕竟那个火红年代没有污染了西方自私自利品性,很多老人还是非常肯定了互帮互助的益处,那个时代科技落后,如果没有同心协力互帮互助,也就没有我们今日富强生活。
谢邀请![祈祷][祈祷][祈祷]
我今年虽然73岁,对于眼前的事容易忘!但对小时候的事记忆犹新,就象昨天刚发生的一样。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吧!当时社会上风清气正民心纯朴!人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农村人过日子有几件人生大事,需要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最主要的是‘红白事’、‘修房盖屋’。
1,白事!死人的事时间上不好掌控。但红事娶媳妇聘闺女,绝大多数在腊月举办。腊月吉日多又是农闲的季节。娶媳妇是农民一生的大事。需要隆重热闹众人捧场才有人气。进入腊月,新年的年味越来越浓,在外混事的人们纷纷回来过年,大家聚一块是喜庆,娶媳妇就是双囍!
吉日头天下午,人们不约而同的来到施主家中,搞卫生贴喜联挂灯笼!布置婚房。晚上屋里电灯明亮备好酒席!迎接前来庆贺送纪念品的人们。院中支上煎饼锅,烙糖火烧小食饼。大家兴高采烈的享受。据老人们讲‘糖火烧’蕴意满堂红,新人婚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吃了它沾沾喜气以后不牙疼。婚事的主持人,趁晚上人多安排好明天迎亲的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人们穿戴整齐,骑着鋥明瓦亮的自行车,浩浩荡荡帮着新郎娶媳妇。
2,俗话说千丈高楼平地起!农村盖房处理好地基是关健!记得1965年我家盖旧院北屋,挑壕沟打夯需要街邻帮忙。黑夜人多!
明灯高挂黑天夜战!八个人一班,人们喊着号子抬起用半截石碑做成的石夯!轮番交换。随着打夯声音,人们越来越多,满院都是人,分了十班人还没用不完。
那时候农村盖房壘墙,用的都是土坯。一到秋天,我哥就给街邻人家打坯,鞋蹬破了手磨皴了,一直干到临上冻。(坯不干怕冻酥)
那年月,人们互帮互助!不管把式小工!不讲吃喝!不要工钱!吃上白面馒头大锅菜,喝杯热乎乎的自家酿制的小烧酒!足矣。
我来自农村。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是很苦的,同时也有温暖的时光。农村人勤劳的同时还非常善良,一家有难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喻一家做房子,邻居和亲戚都会过来义务帮几天工。一家有事外出,邻居主动帮忙照看孩子。家庭联产责任制后,谁家打稻插秧有困难,都会互帮互助。遗憾的是这种温情正日渐淡薄了!
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小时候有现在也有,将来还会有。
小时候家家住泥草房,盖房子全靠邻里帮忙,我盖房时有许多人多邻里自发来帮忙。由于当时太穷,粮食不够吃,烀了一大锅青苞米和茄子,啃苞米,茄子蘸辣椒酱。
在春耕前是苫房季节,通苫要十几人,大家互相帮助,今天帮你明天帮他。这种方式代代相传,延续了几百年。
现在邻里也有互相帮助,去年秋收往家拉苞米,车陷进稀泥里誤住了,就是邻里开来他的车帮忙拉出去的。
去年有一邻家男人在外打工,因某种原因,秋收回不来。全村都收获完事,只剩她一家,邻里自发去帮忙,还不在她家吃饭。有车的出车,有人的出人。连续干了六,七天两垧多地苞米都收回来了。
邻里关系相处的越好,一有大事小情,帮忙的越多。邻里互相帮助是人类的传统美德。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而且是不要钱的,也不求回报的,尤其是在农村,没有邻里帮助将生存不了。人类在互相帮助的情况下发展到现在。
小事互帮的少,盖房子这样的大事帮忙的还真不少,一个村能来半个村的青壮年,人到了主家一分工就开始工作了,管三顿饭不要工钱,早餐就是大烩菜配馒头稀饭,油炸的豆腐片切成丝,素丸子,海带丝,人造肉,大白菜,萝卜片,腐竹,大肥肉片子一锅烩,每人一碗菜,一碗稀饭,馒头随便吃,中午就是捞面条,配上卤随便吃,晚饭基本上和早餐一样,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一所新房就立起来了,这个一般都是在农闲季节,特别是刚种完麦子,天气还不冷的时候盖房子比较多,另一个互相帮忙的就是红白大事了,人缘好的可以讲全村人都去了。
小时候邻里互助是一件非常平常,非常常见,是发生在每一个家庭的事情。
其一,家里来了亲戚,总要接待,有没有细粮【白面或者大米】,妈妈要我去西邻大姨家借一盆面,大姨非常热情,小盆冒了尖,就像一座小山,还一直把我送到大门外,千叮咛万嘱咐,别摔了。也是这个大姨,到我家里挑水【我家有小井,在院子里,平常左邻右舍都用我家的小井】,只要我在家,都会去帮忙,帮着把水送到大姨家。
其二,农忙时男女老少都去地里干活,几户人家只有一个不能下地的老人守在家里。我们左邻右舍只有刘奶奶一个人在家,那时候各家各户没有锁门的习惯,只是刘奶奶一人照顾着,下雨了外面晾着的东西不用担心,刘奶奶都会给你收起来。自然,平常没事的时候,我们一帮小孩子也会聚集在刘奶奶家,听她讲故事,不时传出来欢声笑语。
其三,一次李婶不满一周岁的女儿发烧,李叔去搞副业不在家,李婶急的团团转,也是我们一帮半大孩子轮流着把小妹妹背到村卫生所·····
小时候农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事太多了。
记得那时,人们生活虽然不象现在这么富裕,可是邻里之间却充满着温情暖意…
我记得在我几有七八岁的时侯,我的父亲,有风湿病,腿痛得厉害。
那时,不象现在医疗条件这样好,到处是医院。
记得那时,我父亲腿痛发作时,母亲就用板车拉他到很远的地方去看。
我只记得那时我家特别穷,家里连小扳车也没有。每次给父亲去看病时,邻居李大爷总是主动把板车送到我们家,让母亲拉着父亲去看病。
因为医院离我们家很远,母亲早晨和父亲去看病,到了傍晚才能到家。
我和弟弟在家等爸妈回来才能吃上饭。那时,弟弟还小,有时饿得直哭。邻居们总是送来馒头面条给我们兄妹吃…
现在想起这些,心里真是不能平静,既温暖又辛酸…
看看现在,人们虽然过上这么美满幸福的生活,有些现象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寒心…
现在,在路上碰到老人跌倒,有的人连搀扶都不敢…
有些人,在城里能买高楼骄车,可亲戚去向他们借钱需要他们帮助时,他们说得比你还可怜…
凡此种种,让人无不思索感叹…但愿温暖象春风一样,普照人间大地…
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遍地开花
当然记得,小时侯农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事太多了,优其是一些比较大的事,邻里之间都会相互帮忙的。
记得我们家盖房子的时候,都是左邻右舍的人前来帮忙的,而且只干活,连饭都不管,没任何报酬,干完活回自己家吃饭,完全是无代价的,家家如此,真是亲如一家。
如果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只要人手不够,乡亲们都会前去帮忙的,老乡亲老乡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那个年代的人们都非常的纯朴,憨厚老实,而且特别讲面子,人和人之间都是真诚相待,很讲信誉,真的很怀念那个时候的人际关系。
当然记得,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虽说是比较艰苦。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真挚,互帮互助。谁家有事都很热心的帮忙,比如盖房之类的大事。大家伙热火朝天的劳作,很快的就建好了。人人都感到满足快乐,可观现在生活是比以前富有了,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没有了。物质上富有精神空虚了,也不知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记忆犹新啊。
七八十年代,农村邻居之间不管大事小事都有人伸出援手。
诸如,婚丧嫁娶盖房是大事,无偿帮忙,只管饭,什么都不要。生病住院邻居免费帮忙人工抬送医,跑前跑后,借钱给病人治病等等。碰到谁有难互相帮助一下那是家常便饭。我二叔每年的余粮钱(百十来元钱)从来都是帮缺钱户抵了债,直至去世有的人还未还。
民心互通,行善积德,好人一生平安。
余粮钱年轻一代不知,是大集体时一年的总工分的收入减去生活支出结余的钱,有的工分少支出大就是缺钱户。
老辈农村人实诚,
互帮互助蔚成风。
大事小节互接济,
质朴善良传真情。
1985年开始,我村新村规划盖房达到了高潮,新进材料多起来,如砖、瓦、石、砂、灰、木棒等,那时没有装卸工,拉到家门都是自卸,互相帮忙就成了风气。只要一听见街上有车响或卸车时发出的碰撞声或群人的说话声,大家便不约而同地带上该带的工具,迅速跑出来,扎堆儿忙乎一番,完成后主家拿出香烟,给会吸烟者点上一支,站着说几句话或来不及说话便迅速离开,各忙各的去了。
我家有一次和泥打墙,一段仅十米的墙,就陆续来了三十多人,另外还有十来个帮忙做饭的家庭妇女。
干活的在忙乎了一阵后,很自然地分成了两组,一帮人在干,一帮人在一旁喝茶,轮流干,活进度很快,计划一天的活半天就完成了,并且质量没得说。
妇女们很及时地烧水做饭,为干活的当好后勤。
用大家的话:“有干的、有看的活会干得更好!”。
回答:记得。尤其是互相帮助照料小孩,我就是在邻里间的帮助照料下长大的,那时大人忙,农事多,且要到生产队挣工分,无暇顾及小孩子,邻里有年长的在家里就帮着照料,换尿布,背着抱着,有时把尿尿在邻里家床单上,邻里从不抱怨,自动把床单洗洗凉干,从不谈功讲钱,义务照料,邻里和谐,真的是远亲不如近邻。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