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呢?

卢绾的功劳并不大,刘邦把他封为了王。
  • 娱大记娱大记
  • 2023-06-08
  • 8
  • 共19人发表观点
笔下鎏金
「笔下鎏金 」发表观点
2021-04-24

卢绾反叛,在刘邦看来最奇葩,最闹心,鼻子差点气歪了,若不是在平定淮南国时受了重伤,他就御驾亲征了,非当面撕了卢绾不可。最重要的是,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伤势火速加重,就像魏延闯灭了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一只脚已经被牛头马面拽进了地府的大门。因此,也可以说是卢绾给日薄西山的刘邦下了一道催命符。

(刘邦剧照)

刘邦之所以龙颜大怒,是有道理的,一是卢绾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从小光屁股长大,在一起玩尿泥的次数都记不清了;二是卢绾没有立过像样的战功,等于是白送了他一个诸侯王。所以,卢绾是因亲封王,刘邦认为谁都能造他的反,唯独卢绾不可以,抛开私人感情,他也没有资格。

当然,生气归生气,卢绾还得灭,于是刘邦将任务交给了连襟樊哙。听说樊哙兵临燕国,卢绾一溜烟跑去投降了匈奴。那个时期的匈奴就像是中原叛将的避难所,所以卢绾到匈奴寻求庇护也不意外,只是下场令人唏嘘。因为卢绾虽然被冒顿单于封了个东胡卢王,但周围的部落不把他当根葱,反而对他大车小辆载来的财物垂涎三尺。匈奴人的生存哲学就是抢,所以近水楼台的卢绾自然就成了他们“打谷草”的目标。最终,卢绾饱受欺凌,人财两空,北逃仅一年时间便郁郁而终。

(卢绾剧照)

那么卢绾为什么要反叛刘邦呢?安安稳稳的做燕国的诸侯王不香么?其实卢绾也很无奈,这个件事情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刘邦的因素在里面,归根结底,两个人之间已经没有了信任。

众所周知,刘邦最初封了八大异姓诸侯王,齐王韩信(后改楚王)、张王张敖(继承父张耳)、韩王韩信(与韩信同名,史书常以韩王信相称)、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唯没有卢绾什么事儿。或者是刘邦原想给卢绾封一个诸侯王,但轮不上。要知道当诸侯王要有两把刷子,凭真本事,否则无异于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比如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那个不是靠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而卢绾唯一的一次功劳还是在项羽死后同刘贾去征讨临江王共尉,结果还被打了个灰头土脸回来。所以,如果要从丰沛集团中选一个头号吃闲饭的人出来,那么这个“殊荣”非卢绾莫属。不过这并不能阻止卢绾当诸侯王的节奏,谁让人家跟刘邦关系铁呢!

刘邦称帝不久,卢绾的运气果真来了。这个运气是燕王臧荼给的。臧荼最初属于陈胜吴广的部下,原本寂寂无名,后陪着上司韩广去攻打燕地。韩广占领燕地后自立为燕王。章邯剿灭“张楚”政权后兵围巨鹿,赵王歇四处求援,于是韩广派部将臧荼前去求赵。臧荼当然不敢和章邯开仗,只是驻扎在远离巨鹿城的地方观望,最后很幸运地等来了项羽。项羽打败章邯,率兵入关主持分封,臧荼紧随其后,分一杯羹的机会不能错过。

(项羽剧照)

果不其然,项羽在封分诸侯的时候就打了臧荼的数,将其封为燕王,另将韩广改封为辽东王。其实项羽是在诸侯王之间玩制衡术,目的就是让他们相互制约,相互消耗。韩广失去燕国当然不会服气,只是当场不敢发作,回到封地后便率兵攻打臧荼。然而结果出人意料,韩广不仅没有抢回燕国,反而达上了性命。于是臧荼连辽东国的地盘也一并收归己有。

转眼楚汉战争开始,韩信进攻燕国,臧荼不战而降,因此也保住了诸侯王位。要说臧荼这个人比较识时务,乱世之中左右逢源,看惯了成王败寇,混成了一副人精模样。可也正是因为他太精明,所以看问题比较透彻。

在臧荼看来,刘邦封分异姓诸侯不过是权宜之计,迟早他会将这些诸侯王逐一铲除掉的。更何况,臧荼明白他这个诸侯王是项羽给的,刘邦既然容不下项羽,又岂能容得下项羽曾经的小弟!因此,臧荼干脆再“识时务”一回,与其等着刘邦挥来大刀,还不用先给刘邦一棒,于是他便成了第一个反叛刘邦的异姓诸侯王。

那么刘邦该怎么办呢?其实对于刘邦来说,剿灭臧荼是小事儿,防止其他异姓诸侯蜂起而攻之才是大事。不能因为一个臧荼而搞得异姓诸侯噤若寒蝉、人人自危,更不能出现“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局面。如果其他几个诸侯王并举反旗,群起而攻之,那么刘邦必然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刘邦认为当下稳定人心最重要,好比当年封雍齿打消功臣们造反念头是一个道理。因此刘邦在平定臧荼时就带上了卢绾,等于是去燕国来个高瞻远瞩的就任彩排。

班师回朝之后,卢绾如约当上了燕王。此举,刘邦可谓是一石三鸟,既完成了封王卢绾的愿望,也暂时打消了其他诸侯王的焦虑,同时还为他在处理异姓诸侯王问题上赢得主动与时机。所以封分卢绾是刘邦非常必走的一步棋。

不过纵观汉初整个局势,刘邦确有将卢绾打造成另一个“长沙王吴芮”的意图。吴芮稳定西南,卢绾布防东北,为汉朝解决两大边患,何乐而不为!可是后来的局势越来越不按刘邦的意愿发展,当他软硬兼施,解决了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代相国陈豨、淮南王英布之后,便彻底将卢绾置入一片风声鹤唳之中。

道理很简单,卢绾也是异姓诸侯,其他诸侯王的前车之鉴,由不得他不去“兔死狐悲”。因此,感觉唇亡齿寒的卢绾活得就像是一只惊弓之鸟,生怕那一天被刘邦找个理由灭了。这就是卢绾反叛刘邦的根源所在——他不再信任刘邦。所以,最终在叛逃匈奴的臧荼之子臧衍的蛊惑之下,卢绾竟然暗中勾结匈奴,给平定陈豨残部的汉军下起了绊子。

卢绾这招就是利用“保存陈豨残部”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是一种平衡术,细想并不高明,因为他虽出于无奈,但丧失了原则与立场,从而把自己推到了刘邦的对立面。因此当刘邦怀疑质问时,卢绾不敢面对,一味的称病逃避。而当刘邦获悉卢绾同匈奴暗通证据时,没有原谅对方的余地,只能选择大兵压境。届时,卢绾无论是否真心反叛刘邦,但必须被动接受“反叛”的事实。

月光先生看世界
「月光先生看世界 」发表观点
2021-08-01

这事真不怪刘邦,他原本想要送卢绾一场大富贵。

可惜卢绾自己不够聪明,看不清刘邦的用意,被人一忽悠就信了,才最终做出了反叛的行为。他的大好前程也就此作废。

要说刘邦手下的大臣中,他一直以来最亲近的,既不是樊哙、也不是萧何、更不是张良,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卢绾。

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两人的父亲本来就是世交好友,加上刘邦和卢绾又是同一天出生又一起念书。这就导致二人是真的从小玩到大。

二人一起闯祸,一起玩耍,无论做什么都在一起。后来他们长大成人后,刘邦经常闯祸被官府追捕,卢绾依然陪伴左右。

所谓的好基友,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后来刘邦起兵反秦,卢绾以宾客的身份追随刘邦。此后虽然卢绾不断升官,但是一直呆在刘邦身边。

刘邦这么做,应该是担心卢绾的安全,但是这也导致卢绾基本没有什么功绩可言,就算打了胜仗,那也是算到刘邦的头上。

可是卢绾依然没什么怨言,继续陪在刘邦身边尽力辅佐着他。他的勤勉刘邦自然看在眼里,因此平时对他的封赏一点也不吝啬。

当天下大局已定的时候,刘邦开始找机会让卢绾立功,这样自己才好名正言顺地给卢绾封爵。

当项羽大败时,刘邦悬赏抓到项羽者,不论生死,赏金千两,封万户侯。其实就是给卢绾建功立业的机会。

可惜卢绾运气不好,什么都没抢到。反而便宜了另外五个人,他们各自抢到了项羽的一部分,都得到了不错的封赏。

好在项羽败亡后,项羽手下的临江王共尉不愿归附刘邦。

刘邦立刻派遣卢绾和刘贾一起率兵征讨共尉,共尉只是个小诸侯王,没什么实力,自然不是汉军的对手,卢绾轻松完成了这次任务。

不过不管怎么说,卢绾也是立下了灭国之功,于是刘邦就其封为长安侯。

长安,其实就是之前秦朝的都城咸阳,也是后来汉朝的都城。一个臣子能以二朝都城为封地,可见刘邦对卢绾的厚爱。

汉朝建立后,分封了七个诸侯王。刘邦其实想将卢绾也封王,但是以刘邦的厚脸皮,都不好意思提这事。

因为他心里明白,卢绾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封长安侯其实都勉强。

不过此事后来却出现了转机。

项羽兵败身亡后,他的手下四处逃窜,一部分人不愿意归附刘邦,因此刘邦四处派人抓捕他们。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钟离眛,他被刘邦满天下通缉,因为和韩信私交不错,便逃到韩信那里了。因为他,直接导致了韩信的封国被刘邦收回。

正是由于刘邦对于项羽旧部的穷追猛打,导致了一些已经归附汉朝的项羽旧部感到不安。

而燕王臧荼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由于不想坐以待毙,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起兵反叛,很快便将代地给攻下了。

然而以他那点实力,怎么会是汉朝的对手,刘邦亲率大军击败了臧荼,将他给抓了起来。

然后刘邦询问群臣,现在燕国无主,何人可以出任燕王?

刘邦的心腹大臣们都看得出来,刘邦这是想让卢绾做燕王,于是纷纷推荐卢绾。

刘邦等的就是这个,于是他从善如流,封卢绾为燕王。

然而,没有几个人能看出刘邦此举的真正用意,只以为刘邦是想封赏自己宠信的臣子罢了。

实际上,刘邦这么做,一方面可以稳住那些异姓诸侯王。

另一方面他正计划逐步除掉其他异姓诸侯王,到时候留下一个燕王卢绾,可以堵住某些人的嘴巴,使他们没法指责自己容不下异姓诸侯王。

除此之外,卢绾的燕国与匈奴接壤,可以帮助汉朝抵御匈奴。

在刘邦看来,这是个肥差,选谁都行。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他自然更愿意让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卢绾去当这个燕王了。

只要卢绾好好干,等刘邦彻底除掉了所有异姓诸侯王,等待卢绾的将是更加美好的前程。

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基本都是顺着刘邦的剧本在发展。他先后以各种理由除掉了五个诸侯王。

此时,异姓诸侯王仅剩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芮。

本来吧,只要再找个借口除掉长沙王吴芮,刘邦的计划便达成了。

就在这时候,却出现了意外:陈豨反叛了。

当时,匈奴经常犯边,而代国和赵国与匈奴接壤,是与匈奴作战的桥头堡。

陈豨因为战功卓越,被刘邦封为代国丞相,统领代、赵两地的军队抵御匈奴。

陈豨因为崇拜战国时期的信陵君,于是效仿他养了很多门客。

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过由于陈豨手握兵权,本着小心为妙的原则,刘邦还是派人查了此事。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陈豨的门客里面必然有些惹是生非的人,有的人的所作所为甚至牵连到了陈豨,于是刘邦开始怀疑陈豨是否别有用心。

但是陈豨毕竟是跟随刘邦多年的老将,刘邦是出于信任才派他去代国的,因此刘邦对于此事十分谨慎,并未随便下结论。

可是陈豨不知道刘邦所想,他担心自己步了那些异性诸侯王的后尘,于是开始和逃到匈奴的韩王信接触,想提前准备个退路。

在韩王信的再三劝说下,陈豨终于下决心举起反旗。

他自立为代王,在代地反汉,很快便占据了代、赵两地。

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陈豨,同时命令卢绾率领燕国的军队一同夹击陈豨。

当卢绾听说陈豨派人前去匈奴求援后,便派张胜前去匈奴,想阻止陈豨与匈奴结盟。

张胜在匈奴遇到了前任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他劝说张胜应该和匈奴还有陈豨结盟,这样张胜和卢绾的荣华富贵才能延续下去。

臧衍的理由是:刘邦之所以看重燕国,是因为燕国乃抗击匈奴的前线,一旦陈豨的叛乱被平息,匈奴也被击败,那么燕国就没价值了。

到时候,卢绾将要步那些异姓诸侯王的后尘,张胜自然也难逃一死。

臧衍建议张胜劝说卢绾,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势,就要让汉朝一直乱下去,所以不仅不要对陈豨和匈奴赶尽杀绝,反而应该与他们结盟,互惠互利。

张胜觉得言之有理,便回去了。

张胜回到燕国,把臧衍的分析都和卢绾说了一遍,卢绾一想貌似很有道理,于是默许了与匈奴的结盟,并派人前去和陈豨联系。

同时卢绾开始消极怠工,使劲放水,想让陈豨多撑一阵子,好等到匈奴的援军。

可惜陈豨太菜了,在刘邦的穷追猛打下,溃不成军,最后被杀。

后来陈豨手下一名将领的爆料,陈豨与卢绾有联系。

刘邦自然不信,但是为了慎重起见,派人传唤卢绾进京面圣,结果卢绾称病不去。

由于事关重大,虽然刘邦也相信卢绾病了,还是派人前去接他到长安,顺便探查下燕国的大臣有没有异常举动。

卢绾因为做贼心虚,更加害怕了,继续称病,不敢前往长安。

而卢绾手下的官吏,则听到了风声,害怕被牵连,纷纷四散逃跑。

于是,卢绾私下说的一些话都流传了出去。

原来卢绾得知韩信已经被吕后处死,而异姓诸侯王也仅剩他和长沙王吴芮了。虽然卢绾和刘邦关系很好,但是和吕后并不熟。

卢绾听说刘邦病重,国家大事交由吕后处理,卢绾担心自己像韩信一样,遭到吕后的毒手,因此才不敢进京。

刘邦听到这些流言后,破口大骂,也不知道是骂卢绾还是骂吕后,又或者两个人都骂了。

此时,一些归附的匈奴人又透露:卢绾派张胜前往匈奴结盟。

这下子刘邦才认定卢绾反叛了,于是派兵攻打燕国。

卢绾则带着数千人跑到了长城附近,如果汉军追过来,他就前往匈奴寻求庇护。如果没追来,他就等刘邦消气了,回去请求原谅。

可惜他没等到那一天,刘邦本来就重伤不愈,加上感觉被卢绾背叛了,气急攻心,结果没多久便去世了。

得知消息的卢绾只得投奔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

卢绾之所以落到如此下场,或者说他之所以会反叛,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他一直看不清刘邦的用意。

他和刘邦的关系有多铁,他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如果刘邦真的想要除掉所有异姓诸侯王,就不会让卢绾去当这个燕王。

而是找个他不喜欢的人去当燕王,然后趁机除掉。

事实证明,刘邦是想留下一个异姓诸侯王来做样板的,毕竟他是皇帝了,要注意形象,不能让人说他不能容人。

留下卢绾这个燕王,世人就不能指责刘邦对异姓诸侯王赶尽杀绝。

实际上,刘邦在除去异性诸侯王的时候,已经十分小心,每次都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才敢动手,就是在顾及名声。

结果卢绾不能理解刘邦的心意,弄巧成拙以谋反者处理,使得刘邦不得不改变计划,留下了长沙王吴芮来当这个招牌。

这也就是为什么唯独长沙王吴芮没有被刘邦除国的原因。

其二,没弄清自己的立场。

卢绾自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根本不配做诸侯王。

他的燕王之位是刘邦给的,那么刘邦拿走又有何不可?

就算臧衍说对了,刘邦真的对燕国出手,那么卢绾交出燕国就好了,或者干脆主动献出燕国得了。

刘邦还会亏待他不成?

就算做不了国王,做个列侯也不差的。

卢绾能够发达,靠的是刘邦的关系,而不是自己的本事。

那么卢绾想保住荣华富贵,就应该紧跟刘邦的步伐,而不是听信他人的忽悠。

所以说,卢绾反叛刘邦,既不是刘邦逼迫,也不是卢绾有野心,而是卢绾不够聪明所致。

他因为自己的自作聪明,硬是将刘邦给他安排的荣华富贵给葬送掉了。

卢绾到了匈奴后,日子过得很不好,他一直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感到后悔,很想当面向刘邦道歉。

可惜他没有机会了,于是一年之后,卢绾在郁郁寡欢中去世了。

后来,卢绾的妻儿偷偷从匈奴跑出来,重回汉朝的怀抱。

当时是吕后掌权,吕后还算顾及卢绾当年与刘邦的情谊,于是让卢绾的妻儿住在当年刘邦赐给卢绾的宅子中。

再后来,卢绾的孙子以东胡明王的身份率众归附汉朝,被封为亚谷侯。

至此,卢绾的后代总算是有了不错的结局。

可想而知,如果卢绾当初不反叛,其家族的结局必然会好上百倍千倍,可惜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再改变了。

劉一千五
「劉一千五 」发表观点
2020-06-19

确实有点道理。卢绾的功劳不大,甚至可以说没有武功。他的封侯和封王,是刘邦给他的报酬。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刘邦的封侯和封王的标准,是双重的。在刘邦封萧何为第一,曹参第二的时候,他就把这个标准实施了一番。萧何的军功没有曹参大,但是,萧何在后方做保障有大功。因此,萧何第一,曹参第二。同理,卢绾没有大功,但是,他是刘邦的个人生活管家。几年如一日地跟着刘邦,不弃不离。刘邦认为卢绾有大功。在分封诸侯时,卢馆得了长安侯。食邑租税比沛县集团的谁都强,长安是汉朝的都城,却是卢馆的封地。刘邦对他多照顾,由此可见一斑。

二,卢馆和夏侯婴,审其食是刘邦家的铁心豆瓣,没有谁能够超过刘邦对他们的信任。

卢绾从小就是刘邦的儿时伙伴,这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孩子,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不可思议。人们只有把这一切看成说天老爷都安排,非人力可以改变。刘邦的性格比卢绾要钢爆,所以,做了大哥,卢绾跟着跑。在一跑就是一辈子。卢绾的大半辈子耗在刘邦身上。刘邦在得意时,当然就忘不了人家,没有功劳有苦劳不是。这是从私谊上来讲说如此。不相信身边人,还相信谁?

三,卢绾封王

卢绾的运气好,就在于刘邦没有强大的儿子做藩王。项羽封的燕王臧荼反刘邦,刘邦把他镇压了。谁梁当燕王成了目光的焦点。刘邦的兄弟和儿子们不是支撑不起事情,就是没有长大。全国那么大,自己的一家人都出去也还大大有剩余的地方。刘邦又不想别人去干,害怕别人会搞分裂,搞独立。所以,他久久拿不定主意。后来,有打听得来的消息说,刘邦想封卢绾去守北方边防战线,做燕国的王,替皇帝分忧,替国家保一方安宁。大臣们马上集体上奏,强烈要求皇帝派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长安侯,太尉卢绾去燕国替安邦定国云云。刘邦自然准奏。于是,卢绾成了大汉朝的第一位由刘邦安排到燕国的诸侯王。

四,为什么要反汉朝?

卢绾其实是没有反汉朝的心思的。从开始到最后,找不出卢绾要反刘邦的证据。

中国有一句话叫“众口烁金,积毁销骨”,卢绾差不多就艾在这句话里面。

北方的反派角色很多。汉朝封的诸侯在刘邦在时就到处造刘邦的反。卢绾到燕国后,为了自己的诸侯国的发展,不得不与周围的各种势力有交往。有人就说某年日月,看到燕王使者张胜在反将陈希大营走动,怀疑有不轨之事云云。刘邦不相信,不久又传说有这回事,因为是陈希投降过来的人交待的。刘邦就疑惑了。派审食其去调查。审食其回来说,燕王称病不回来,又不写捡讨,不听朝迄安排与敌国做边贸生意……

刘邦正在为鲸布的事闹心,一听就炸了。派小老姨樊哙带兵去问罪。卢绾这时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只得带了家室到长城脚下等待大汉军队。但是,等来的消息是皇帝驾崩了。卢绾害怕吕后乱杀人,万不得已地投到匈奴去了。匈奴封他为东胡奴王。

过了一年,卢绾死在匈奴。

闻学天史
「闻学天史 」发表观点
2022-10-05

卢绾的反叛绝对给刘邦下了一道催命符。当时刘邦刚刚平定英布的叛乱,还未休息片刻, 闻卢绾反叛,气得脸色发青,口吐鲜血,紧接着旧伤复发,最终加速了刘邦的病情恶化,因此没几天,刘邦就病逝了。

卢绾原与刘邦情同手足,他俩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参加到反秦的起义浪潮之中,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而且刘邦从来不曾亏待他。可以说,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人。

刘邦自以为把卢绾一路扶到燕王,算是尽到了兄弟情义了,毕竟卢绾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战功,这个诸侯王就等于白给他的,刘邦听卢绾反此消息后,龙颜大怒,他认为谁反都可以,就是卢绾不行,而且他也没资格,因为他的一切都是刘邦给予的。

因此气得想亲征卢绾,但他旧伤复发,只好命连襟樊哙以相国身份进攻卢绾。听说樊哙兵临燕国,卢绾弃城而逃。卢绾本想亲自进长安谢罪的,可是,卢绾却等来的是刘邦病逝的消息,遂逃往匈奴。

匈奴冒顿给了一个东胡卢王的名号,但究竟与此前拥兵自重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了,最终饱受各个部落的冷眼和欺凌,人财两空,在匈奴只待了一年多就郁郁而终了。

那么卢绾为何要反叛刘邦呢?跟着他的刘邦大哥,要风得风,要雨有雨不香吗?其实,卢绾也是无奈,骑虎难下才反刘邦的,说白了,他就是为了自保,才反刘邦。

把兄弟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刘邦平定天下后,就已经有八大异姓诸侯王。最先被封的是韩信(与另一个韩信同名,故史书上称为韩王信)。他是战国韩襄王的孙子,韩信跟着刘邦进关中,入汉中,并劝刘邦率兵东归。

另一位韩信,是刘邦回师关中的主将,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在垓下之战后,以他是楚人,熟悉楚地风俗为由,封为楚王。

淮南王英布本是项羽封的九江王,刘邦说服他叛楚归汉后,让他收复原来的封地,并封他为淮南王。

燕王臧荼,臧荼原本是燕王韩广的部将,被派去救援被章邯包围的赵国,所以臧荼才有机会被封为燕王。楚汉大战爆发后,臧荼向刘邦俯首称臣,依然被封为燕王。

张耳之子张敖接续他做了赵王,张敖娶刘邦大女儿,成为刘邦的女婿。

梁王彭越,群盗出身的彭越是一员勇将,早在入关前就帮助过刘邦。汉三年,彭越率三万人归汉,率兵略定梁地,彭越被封为梁王。

长沙王吴芮本是秦朝越部落领袖,后起兵反秦,被封为衡山王。刘邦灭项羽后,他拥戴刘邦登基,又被改封为长沙王。

闽越王无诸,无诸出兵辅佐汉王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平定天下后,复立为闽越王。

可以说,异姓王在封地占当时汉朝疆域的一大半,唯独没有卢绾什么事儿。刘邦本早有封卢绾为王的想法,但实在轮不上他。

要知道当诸侯,没有点真本事,没有像样的战功,还真的排不上号。

在《史记》记录功臣时,如曹参、樊哙这些身先士卒,记录每一场重要战斗。记录张良、陈平这些功臣时,也详细介绍他们参与的一些重要战略部署,就连记录萧何,也提及了他稳定后方、支援前线的具体事例。

唯独卢绾,在亡秦灭楚两大战争中,既无丝毫参谋贡献,也无任何战斗资料,只是寥寥几笔提到他始终跟随刘邦,宠幸无人能比。

当然。在项羽死后,卢绾也曾参与剿灭余党,跟随刘邦一起征讨燕王臧荼,但要说到“功最多”,则无论如何都排不上号。

不过,这并不能阻止卢绾当诸侯王的节奏,刘邦称帝不久,卢绾运气来了,给他带来的运气是燕王臧荼。

臧荼原系故燕国大将,后被项羽封为燕王,在楚汉战争中,虽迫于形势曾助汉击楚,但对于出身平民的刘邦称帝未必心服。所以,刘邦刚刚登上帝位,他便举兵反叛了。

臧荼由于害怕被杀,不得已起兵反抗,毕竟他是项羽旧部,老大都被干掉了,刘邦怎么可能容得下他的小弟呢。可惜很快就被刘邦给消灭了,自此刘邦走上了消灭异姓王的道路。

臧荼被平定后,刘邦趁机提议在群臣中选拔有功之人担任燕王,群臣很识相,表态由卢绾来当,刘邦顺水推舟,把自己这位好兄弟送上了燕王之位。

刘邦此举,既完成了封王卢绾的愿望,同时也为他在处理异姓诸侯王问题上赢得主动与时机。

在刘邦看来,疆域之内存在异姓王,必须是信得过的嫡系。刘邦确有将卢绾培养成第二个“长沙王吴芮”的想法。吴芮稳定西南,卢绾布防东北,为汉朝解决两大边患。

却没想到,这一决定同时也把兄弟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伴君如伴虎,祸福只在旦夕之间

刘邦是在异姓诸王反叛的咄咄逼人的情势下展开武装反击的,韩信是刘邦屠杀功臣的牺牲品,他曾说过: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再也不是开创基业的时候了,功臣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相反如果功臣再如创业时的英勇干练,就会遭到主上的猜忌,引祸上身。

哪家的皇帝希望自己周围都是一些能臣干将啊?万一他们觊觎皇帝的宝座怎么办?故而,卧榻之侧,怎容他人酣睡,对于谋臣,功成身退,像战国的鲁仲连是最好的,否则伴君如伴虎,祸福只在旦夕之间。

韩信虽死在吕后手里,但刘邦早就处处防备韩信了,韩信能力太强,刘邦对韩信既忌又怕,必须除了他,只不过是借吕雉之手而已。

当然,吕后通过杀韩信不仅起到了震慑群臣的效果,还树立了自己的威权。

为什么刘邦要杀韩信?

首先我们来看看,韩信创造的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1、韩信是大汉王朝第一功臣。

2、韩信是汉朝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的确,他曾经三次在刘邦全军覆灭之际,将自己手中的军队交给刘邦,自己则被迫从头开始,再起炉灶。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拒绝了项羽的拉拢,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刘邦用人的原则是功利性的。

随着战争的结束,在刘邦眼里他已经失去了价值。相反,他的技术天赋反而成为令刘邦感到恐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削夺他的兵权,撤销他的王位,本来也是不足为奇的。

可是,韩信可不这么想。他总是认为刘邦对不起自己,于是牢骚满腹,甚至产生二心,最后身首异处,也是祸从自取。

此外,韩信一贯恃才傲物,不把老刘放在眼里。要知道,当时的刘邦正在大搞个人崇拜。在这个节骨眼上无视老板尊严,还有活路?

韩信落马,弄得那些随刘邦东征西战的功臣们都胆战心惊,心想连韩信这样的人都被锄掉了,自己还在话下么?

于是人人自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风声鹤唳,人在这样精神紧张的情况下是很容易不理智的,所以本没有反心的人也被逼反了,而卢绾就是其中一个。

矛盾仍然要从陈豨的叛乱说起。这一场叛乱,不仅令吕后借机除掉了韩信、彭越,也让卢绾失去了在汉朝立足的最后机会。

刘邦在亲征陈豨时,也令卢绾从东北方向同时进攻形成夹击之势,让陈豨首尾不得兼顾。

在陈豨腹背受敌,形势十分窘迫时,赶紧派出使者向匈奴求救。卢绾听说之后,也派一名叫张胜的使臣前往匈奴游说。

张胜来到胡地,本想游说匈奴,化解陈豨使者的努力。只是没曾想,在匈奴帐中,竟遇到一名旧人:逃亡在匈奴的燕王臧荼儿子臧衍。

臧衍对张胜说:张公之所以受燕王器重,是因为您熟悉匈奴之事。而卢绾之所以还能当燕王,是因为诸侯不断叛乱,没时间料理燕国。

如今你试图帮汉朝快速消灭陈豨。可惜,只怕陈豨一死,下一个就轮到卢绾了。你何不想办法让卢绾暂缓攻打陈豨,同时和匈奴讲和。如此,便长久、安稳做他的燕王了。

张胜被陈豨的这番话说服了。事情要是按正常发展还算合理,但接下来,事情出乎意料。

按臧衍说服张胜的理由所说,是希望卢绾和陈豨、匈奴讲和,保持平衡,才是久安之道。《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陈豨等击燕。”

而张胜怎么令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王卢绾呢?

从《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说:“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为。”

意思是张胜之所以被派去匈奴做使者,是因为他经常和匈奴打交道。说明张胜是一名久居边境之人,且常作为使者来往匈奴之间。

而卢绾从小与刘邦一样生长在南方楚国,又长期随刘邦中原征战,卢绾诛杀了旧燕王臧荼,才接管了燕地。那张胜必然不是卢绾的旧臣,只不过卢绾当上燕王后又继续使用的前班子的成员。

卢绾之所以任用张胜,正如前所说,是因为他“习胡事”,在燕国这样一个与匈奴接壤之地、军事重地,这个技能相当重要。

也就是说,在卢绾之前,张胜之前效忠的正是臧荼。这也能解释,张胜在接受臧衍劝说后,做出“私令匈奴击燕”的行为了。

这样一来,卢绾顿时也变成两面受敌。在两相权衡,他选择了派遣另一名使者范奇出使陈豨讲和,毕竟他和陈豨之间,并非主要矛盾。

后来,陈豨被周勃率领的汉军斩杀的消息,卢绾略略松了一口气,这下他可以全力对抗匈奴的挑衅了。

令他没想到的是,他派出去的两名使者,张胜和范奇,此刻却忽然成了压在头上的一大罪名。

无反之心,被动接受“反叛”事实

卢绾听说从长安来了几名使者,说是来调查他勾结匈奴和陈豨,反叛一事。卢绾惶恐万分,选择称病不见汉使。他这一选择看似愚蠢万分,但也并非完全没有理由。尤其在知道领头使者审食其,更是害怕不已。

审食其是何人呢?

刘邦起兵反秦时,刘邦将这位小弟审食其留在老家服侍保护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

刘邦灭秦之后,入汉中当汉王,趁项羽平定齐国时,借机东出,想要接回家人,不幸又被项羽击败。父亲、吕雉和审食其都被俘虏。直到楚汉画鸿沟为界,吕雉才作为谈判条件被楚军释放。这中间,刘邦和吕雉分别了整整六年。

而这六年里,审食其和吕雉朝夕相处,成为了它最信任最亲密的灵魂伴侣。吕雉得释放后,对审食其宠幸无比人尽皆知。

换言之,假如来的使者是张良,那就是刘邦的代言,卢绾未必不敢见,凭他自忖和刘邦从小交欢的情谊,没有什么是不能向大哥解释的。

而来的人是吕后亲信,令卢绾毛骨悚然。正如他所说: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被灭,都是吕后的主意。加上听说刘邦亲政英布时受伤,如今重病在身,朝中大小事务,皆由吕后决定。

此时,卢绾和他身边的臣属嗅到了权力斗争的危机感,纷纷趁机溜走。

审食其一行见不到卢绾,便返回长安,向上如实禀告。因此刘邦怀疑卢绾,心里有鬼不敢见朝廷使者,果然是想要造反。刘邦此时已经病入膏肓,难以亲自前往征讨,于是派樊哙前往征讨。

这件事前前后后的负责人,从使者到将军,无一不是吕后的亲信。充分说明了主张剿灭燕王卢绾究竟是谁的主意。而且也证实了,至少在刘邦病重时期,宫中的旨意,并非只出于天子一人。在刘邦生前,吕后就已经开始对权力逐渐染指。

汉军一来,兵不血刃就“平定”燕地,拿下燕国首都。而燕王卢绾,听说樊哙率军要来,一早地就带着家属和亲兵逃到边境。他徘徊在长城脚下,心中两难。

就在他想亲自进长安,跪在大哥面前,倾诉衷肠,剖明心迹,让大哥念及旧情,并相信他的赤诚,让他继续留在身边做一个小跟班的想法时。

可惜,使者从长安带来的,是刘邦去世的这个噩耗,这也绝了卢绾最后一点在汉朝生存的机会。卢绾连夜带着家人去投奔匈奴。

因为他心知,吕后正是要立威的时候,他背负反叛的嫌疑,此时,吕后欲对他除之而后快,怎会给他机会解释?

卢绾逃到匈奴后,由于带的人数与财物够多,被被冒顿封为东胡卢王,但周围部落并不把他放眼里,反而对他带来财物和宫人妇女垂涎三尺。毕竟匈奴人的生存秘籍靠抢,卢绾经常被匈奴劫掠和欺凌,最终人财两空,北逃仅一年时间就郁郁而终。

写到最后

卢绾也是异姓诸侯,其他诸侯王的前车之鉴,由不得他不去“兔死狐悲”。但他跟韩信他们不同,异姓诸侯王七位都是自己打下的江山,不是刘邦分封的,只是盖章追任的王,而卢绾却是刘邦主动分封的,刘邦不会对韩信他们那样对他。卢绾别的本事没有,最大的本事就是太了解刘邦了。

其实,真正害怕的是吕后,刘邦爱他,吕后可没有,吕后剿灭异姓诸侯和大功臣手段可多了。因此卢绾活得就像是一只惊弓之鸟,生怕被吕后找个理由灭了。一旦刘邦死了,他就会像韩信他们一个下场。所以吕后派人要调查他时,无论是否真心反叛刘邦,但必须被动接受“反叛”的事实。

如果是以前倒是没什么,可现在他是国王,家大业大的,难免就会动了歪心思。说到底都是刘邦的宠爱坑死了他,要是还是留在长安,就算他的身份再显赫都不会有杀身之祸。刘邦以为他们的友情会战胜权力,可是沾染上权力的人是难以舍弃的。永远都不要用权力来考验友情,否则,必败。

纪元的尾声
「纪元的尾声 」发表观点
2022-11-05

人活一世,最勇敢忠诚是在卑贱的时候,而最虚伪惜命,则是在获得富贵之后,刘邦给予了卢绾富贵,其实也等于给予了卢绾“改变”的契机,卢绾最后的“叛变”,就是人性无法摆脱的枷锁。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册封跟随他打天下的异姓诸侯王,以此稳定大局,有骁勇善战的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也有战国时代的旧贵族韩王信、长沙王吴芮,这些诸侯王里,要不就是靠军功受封,要不就是靠身份受封,这也是周代的分封逻辑。

可是在有一位诸侯王,他的“含金量”却让人质疑,那就是燕王卢绾,因为卢绾既不是什么旧贵族,也没有很大的军功,但却能够坐镇北京,而了解卢绾和刘邦关系的人都知道,这个卢绾,可以说是自周代以来最大的“关系户”,完全是靠着和刘邦的关系受封的。

或许卢绾自己都没想到,刘邦当上皇帝能给自己这么一份富贵,确实是让他感动不已,只是他是否能驾驭这份富贵,并且不变对刘邦的初心,这些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刘邦:卢绾,这是我发小。

人的一生,不能不讲情,人之所以有羁绊、牵挂、都是因为感情,而人的感情可以分为三大类:

最真挚的亲情、令人‬明悟‬人生意义‬的爱情、永远陪伴的友情。

其实亲情和爱情,是几乎所有人都会拥有的东西,唯独友情磕磕绊绊,没有人敢保证,儿时的玩伴在长大之后依旧能够欢乐如初,很多人更希冀,在自己闯荡天下,要打造出一番事业的时候,陪在身边的是无话不谈的挚友,而未必是亲人和爱人,所以友情看似低于亲情和爱情,但却是最难得。

而刘邦,却是有着这种难得的运气。

刘邦的祖上是贵族,可到了刘煓这一辈,什么贵族的傲气都消磨殆尽了,恰逢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刘家人自然不敢再端着身份,于是老老实实地在沛县过着小日子,不过瘦死的骆驼都还是比马大,刘家祖上的辉煌,还是让人不自觉地靠近。

在沛县时,刘煓就有一个卢姓的好友,刘煓没架子,卢姓好友也愿意交好刘煓,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为了好朋友,而这个卢姓好友,正是卢绾的父亲。

司马迁在史书中,是如此形容太上皇和卢绾父亲的关系的:

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

这个相爱,并非是男女感情的相爱,也同样是古代友情之间的“相爱”,而卢绾亲,指的正是卢绾的父亲,所以刘卢两家,关系可是不一般。

而两家关系好就算了,居然还特别有缘分,因为刘煓的妻子和卢绾的母亲差不多是同时怀孕,在古人的眼中,两家关系好的夫人双双怀孕,那是有“天降双星”的好兆头的,更有缘的是,这两个在娘亲肚子里的孩子,竟在同一天降生,这可以说是沛县的一大喜事:

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

也因为这两个孩子同年同月同日生,刘家和卢家的亲友都纷纷送礼来祝贺,这确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喜事,而且众人也知道,刘邦的命运和卢绾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联系在一起了,未来这哥俩,不会比亲兄弟的关系弱。

事实也是如此的,沛县说大不大,一个小孩成长的过程中,能做的事情也就那么些,比如读书,比如玩耍,再长大一些,可能就要下地干农活,而刘邦已经是庶人之身,这些事情必不可少,但他不孤独,因为卢绾也一路陪着他。

于是司马迁也说刘邦和卢绾自幼“相爱”: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这是一个相爱还可以形容友情的年代,这是一个兄弟之情还要凌驾在爱情之上的年代,刘邦有亲兄弟,但是和亲兄弟关系不怎么好,他大哥因为他不务实看不起他,而弟弟又外出求学了,事实上,刘邦在崛起前确实有些“浑”,所以他不奢求兄长理解他,他只需要卢绾理解他。

卢绾自然理解刘邦,虽然刘邦“大龄未婚”、虽然刘邦“未婚生子”(刘邦当年还没娶吕雉,便已经和曹氏私通生下了刘肥),可是卢绾知道刘邦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刘邦说的东西他都信任,人可千万不要小看挚友善于“倾听”的能量,刘邦之所以那么敢说,那么能说会道,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卢绾,一直都捧刘邦的场。

所以刘邦和卢绾是真的很亲近,此时的卢绾也不是家大业大的成就者,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刘邦爱喝酒,卢绾喜欢当刘邦的跟班,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说句命运弄人的话不为过,如果刘邦后来不是真的能够崛起,他和卢绾在沛县或许一辈子都混不出头。

卢绾:别人靠能力,我靠关系。

秦二世元年,河南人陈胜在大泽乡因为大雨彻底爆发了内心的压抑,不久前祖龙已死,而新登基的皇帝不问朝政,任由宦官赵高胡作非为,天下已然不骇人,于是陈胜便在此地呐喊宣言,引动起义,试图颠覆腐朽的大秦。

陈胜带来的伤害并不是直接伤害,而是多米诺骨牌般的间接伤害,多地贵族、官宦纷纷观望其中,都想着参与其中,而沛县也不例外,以县令为首,一众沛县官僚讨论如何在这场起义中保全自身,甚至扶摇直上,经过讨论,大伙得出意见:

去芒砀山,找刘邦。

刘邦此时也因为押送犯人的时候,有犯人半路跑掉从而惧怕被严苛的秦法处置,干脆躲进了山里,其实刘邦和陈胜叛秦的理由很像的,但是大胆的陈胜做出的选择就不一样,不过刘邦也不是迂腐的人,当机会来到他面前,他决定“拼一把”。

沛县众人找回刘邦,也不是让刘邦回来当什么起义军的成员,而就是让刘邦当“领头羊”,当时的沛县,白有白道,黑有黑道,刘邦曾经也是白道里的人,可是混得不顶尖,但因为犯人逃走,他自己也躲进山里这件事,一下子就成为了黑道的顶尖人物,而起义这事就是造反,自然需要刘邦来领导。

刘邦知道萧何这群官僚的用意,他们想留一条后路,刘邦也不介意,而刘邦也很睿智地将自己的所有好友拉进队伍里,如此一来,刘邦就不会有被架空的风险,既然是需要用到朋友的事情,那么卢绾自然是不能错过,于是卢绾就成为了刘邦的核心团队。

就因为一场席卷天下的起义,刘邦崛起了,卢绾也跟着崛起了: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

卢绾一开始是以“沛公”门客的身份跟着刘邦的,门客这种身份,地位十分特殊,因为落笔时为智,上马时为勇,你要问门客具体是做啥的,那只能说,主家要他做啥就做啥。

那么卢绾做了啥,他的能力是啥?

严格来讲,卢绾其实没做什么,他就是个很纯粹的钉子户。

他先是门客,后来刘邦打入关中的时候,卢绾又当了将军,做着带兵打仗的活,但是卢绾具体带的哪一路大军,是胜还是败,击败了多少敌人,史书都没有记载,而根据卢绾后来当汉王“侍中”(皇帝的近臣)的经历来看,卢绾很有可能就是跟以前一样,一直跟在刘邦身边,就算是当将军,可能也只是刘邦的副将。

就连司马迁自己都没有忌讳卢绾被封王的“原因”,直接在《史记》里说卢绾其实根本没什么能力,就是一个吃关系的关系户:

卢绾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遭汉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称孤。

但不论怎么说,卢绾在刘邦崛起的时候,也成为了“太尉”以及长安侯,虽然战绩没有记载,可既然封了侯,大家伙没意见,那就是卢绾的能耐。

公元前202年,楚汉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终以项羽临江自刎作为结束,一代枭雄陨落,也就意味着刘邦这个已经老去的英雄问鼎天下,在刘邦登基当皇帝后,刘邦立即开始册封天下群臣,一开始的“燕王”,其实并不是卢绾,卢绾在刘邦当上皇帝后,也还跟在刘邦身边当官,地位十分之高:

即帝位,交与卢绾常侍上,出入卧内,传言语诸内事隐谋。

刘邦当皇帝后,只有刘邦的亲弟弟刘交以及长安侯卢绾能够常常和刘邦见面,这两人也经常和刘邦商量大事,帮助刘邦传递信息,严格来说,刘邦对卢绾的信任那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萧何也好,张良也好,刘邦或许没有真的完全信任他们。

而也是刘邦登基不久后,燕王臧荼看到刘邦大肆清洗项羽的旧部下从而感到工具,于是臧荼还没等刘邦做什么,自己就先造反了,当刘邦得知臧荼造反后,立即带着大军亲征臧荼。

讨伐臧荼的大战很顺利,臧荼战败,臧荼的封国则是空了出来,而刘邦为了找人稳定燕国,于是让自己的发小卢绾成为新的燕王,坐镇此地,卢绾自然是开心应允,所以卢绾就成为了刘邦的亲信拍戏中,第一个在汉朝建立之后封王的。

卢绾受宠若惊,但开心之余,也理解为什么把他安排到燕国坐镇,此时的燕国臧荼投降,燕国这个摊子还需要有人接手,他是刘邦的好友,此时也是刘邦为数不多的能够相信的人,所以卢绾这个诸侯王,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基于关系获得的。

卢绾:我也不想造反,我好后悔。

公元前196年,陈豨暗中联系了几位异姓诸侯王造反,在此前,韩王信因为匈奴冒顿单于的入侵早早投降了,这个时候天下诸侯王和刘邦的关系处在一个“火山期”,只要一不小心就会爆发,果不其然,当陈豨一爆发,天下动荡。

在陈豨做乱时,刘邦立即让燕王卢绾从北京带兵合围陈豨,而卢绾自然是响应刘邦,并且卢绾还派使者张胜前往匈奴当说客,说服冒顿单于不要出兵“援助”陈豨,因为陈豨即将要输了,没必要引发汉匈冲突:

陈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郸击豨兵,燕王绾亦击其东北。

本来卢绾这一计是很有效的,但谁知道,张胜去到了匈奴之后,不仅没有能够劝服匈奴,反而还被“策反”了,因为当年燕王臧荼的儿子此时就躲在了匈奴,他充当匈奴的使者反过来给张胜讲道理,大概说的内容就是,刘邦此时就是在“临死”前铲除天下异姓诸侯王,不久之后,卢绾也会遭殃。

张胜听闻顿时大惊失色,于是便不阻碍匈奴帮助陈豨,因为陈豨现在就是卢绾的“救命稻草”,陈豨灭得越晚,卢绾越安全,而卢绾知道张胜违背他的命令时,立即向刘邦上报张胜也跟着“造反”了,可当张胜回来之后,把臧荼之子所说的理论讲给卢绾听,卢绾也怕了。

其实卢绾不应该怕的,他跟着刘邦数十年,跟刘邦亲如兄弟,假如刘邦真的要他的命,他又怎么会不给,而且刘邦又怎么会要他的命。

可是人这东西,一旦陷入了浮华的环境中,便不可自拔,而且还会衍生出羁绊和牵挂,卢绾也有子嗣,也有家人,也有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他不怕刘邦杀他,但他怕刘邦要灭的是这一大群人,所以卢绾怕了,他和刘邦之间的信任,忽然破碎了。

其实也不怪卢绾胡思乱想,因为刘邦在这个时候已经宛如“困兽”,他的身体已经被伤痛折磨得不成样子,这位帝王开始挣扎了,他开始清扫一切不安的因素,就是为了给刘家的子孙开一条江山稳固的路,从卢绾的角度来说,假如他自己就是刘邦,只要除掉卢绾能够保刘家江山长存,卢绾自己都会认同这个做法。

于是卢绾退缩了,恰好此时,陈豨也被击败了,陈豨手下的将领被刘邦俘获,在招供时,陈豨的将领告诉刘邦,卢绾已经和匈奴、陈豨达成协议了,将要造反,而刘邦听闻也沉默了,派人把卢绾叫到长安来,可卢绾此时哪里还可能去见刘邦,于是装病不去。

面对卢绾的反常,刘邦明白了卢绾确实已经“反”了,于是他派出樊哙带兵攻打燕国,卢绾根本没有什么能力阻挡樊哙,连连败退,在失败后,卢绾带着家人和亲属跑到了长城之外,然后让人传话给刘邦,等到刘邦病好了,他要亲自去见刘邦,讲清楚他们之间的矛盾。

之所以卢绾忽然这么勇敢,那是因为刘邦在不久前发布了一个诏令,他表示不会刁难燕国的官员,以及不会刁难卢绾的家人,其实刘邦知道卢绾担心什么,他也明白,卢绾也成家了,做人家的父亲、祖父甚至是曾祖父了,他不再是那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跟着刘邦不顾身后事的卢绾了。

听到刘邦的诏令,卢绾才明白,很多事情是想当然了,岁月催促他们改变,所以卢绾想要再争取和刘邦面对面交谈,像曾经一样:

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

可惜的是,刘邦等不到和这个发小见面了,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当卢绾知道刘邦驾崩后,立即带着手下的人逃往了匈奴,因为卢绾知道,吕后不会给他好脸色,甚至会弄死他,所以卢绾不得不到匈奴避难,而匈奴则是很欢迎卢绾的到来,给卢绾封了一个“东胡王”,但事实上,匈奴人也很轻视卢绾。

不久之后,卢绾也在匈奴病逝,在去世之前,卢绾一直挂念着汉朝,一直都想回去,只是这一切都成为了奢望。

其实如果时间可以重来,卢绾知道刘邦心意的话,大概率就不会反,只不过卢绾保住了和刘邦的友情,却也难逃吕后的清算,说实话,客观条件下的卢绾,想要保全自己,能做的的确只有是“去匈奴”,虽然这不是什么好选择,但总好过待在大汉。

所以事实在变,一切都复杂又可怕,刘邦得到了天下,卢绾因为关系也分得一部分天下,只是他们失去了彼此,失去了彼此最真挚的友情。

感情的枷锁真可怕,原来友情,最终都是要为了亲情和爱情让路。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2许秋翁
「2许秋翁 」发表观点
2020-01-03

卢绾是刘邦的同乡兼发小,自始至终追随刘邦,屡立军功,官至太尉,封长安侯,深受刘邦信任。他能自由出入刘邦卧室,刘邦对“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刘邦建汉后,卢绾受封燕王。

陈豨在代地起兵反叛,自立代王。刘邦亲征,卢绾亦出兵助战。陈豨求救于匈奴,卢绾亦遣使者张胜说服匈奴王拒绝求救。张胜听从逃亡在匈奴的臧荼(原谋反被杀的燕王)之子的离间之语,“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并将听到的离间之语转述卢绾。卢绾为自保,勾结陈豨。事泄后,刘邦“使樊哙击燕”。

卢绾在刘邦驾崩后,率众逃亡匈奴,被封为东胡庐王,63岁时病亡。

卢绾反叛刘邦的原因,内因势力强大而遭朝廷猜忌,外因倚仗匈奴有恃无恐,故被刘邦日渐疏远,被迫反叛,最终不得己而投奔匈奴。

小水宾
「小水宾 」发表观点
2022-10-11

知道大家的观点其实都是一样的。

个人说说看法:卢绾之难,归根结底还是他的老兄弟刘邦之误啊。

生于乱世,苟活于尘世间,本为凡夫俗子的不幸!然,卢绾之大幸是与天选之子刘邦的缘分。

人,就是人,世间无非亲情友情爱情,为人伦之美好。根据历史记载,卢绾资质一般,功劳无殊,因是刘邦之亲而受到天宠得以立国立业立家立人。

刘邦人情中之尤爱,赋予权贵,视为肱骨心腹,如同后世之沐英,无疑了。

然而,爱人当知之任之,使得其所哉,此为大善!此,孔夫子早宣示。

再,刘邦天选之子,历人间诸多起伏跌宕,对人、事、物及天知之甚多,也隐约知道后事,知道人的欲望和生存规则,更,知道吕雉!

故,诸君应该懂的。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发表观点
2021-07-29

卢绾,是刘邦的旧友。

正因如此,尽管他功劳远不至封王,但刘邦还是“开后门”,给他作了燕王。

可是,卢绾最后却依然反叛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后门”封王

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是世交。

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相爱”,卢绾和刘邦长大后,也“相爱”。(《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从刘邦布衣时起,卢绾就出入上下,可谓同生共死。

因此,刘邦起兵后,卢绾的地位很特殊。他可以出入刘邦卧室,各类赏赐也“群臣莫敢望”,即便是萧何、曹参,也对他恭恭敬敬,在亲幸方面,“莫及卢绾”。

楚汉战争中,卢绾也有一些战功。

他最大的战功,是曾与刘贾率军2万,起数百,渡过白马津,与彭越一起在项羽后方作战,烧毁楚军囤积的军粮,使其不能给项羽供给粮草。

此外,楚汉战争结束后,他与刘贾又曾讨伐临江王,后又与刘邦从征藏荼。

可以说,楚汉战争中,卢绾固然有功,而且打击楚军后方的功劳也不算小,但其功劳,不要说与萧何、韩信、张良无法相提并论,就是与樊哙、夏侯婴等人也有一定差距。

当时,非刘姓的王有七人,刘邦也想封卢绾为王,但怕引起群臣不满。

毕竟:裂土封王,是当时最高荣誉。

当时非刘姓的王有七人,但或原本是项羽所封的王,或者像彭越一样原先虽没被封王但是是强大的实力派。

即便是韩信这样以汉将打出来的王,还是刘邦强忍脾气封的。

其他张良、萧何等人也都只是封侯,未被封王。

灭藏荼后,刘邦下诏诸将相列侯,要大家选择有功者为燕王。

大家伙都知道刘邦的心思,纷纷表示:卢绾功最大,可以作燕王!

于是,卢绾也就幸运地走后门,成了燕王。

而且,“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卢绾是诸侯王中最得信任的。

离间计

做了燕王,卢绾自然要忠心追随刘邦。

不久,刘邦讨伐陈郗,卢绾也率军从东北方向进攻。

由于交战地点靠近边境,匈奴干预的能力较强,因此,陈郗遣使去匈奴求救,而卢绾也派张胜去匈奴,扬言陈郗已败,匈奴不要用兵。

张胜到匈奴时,前燕王藏荼的儿子藏衍也在。

藏衍展开离间计,他对张胜说:你之所以被燕重用,是因为通效胡事,燕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诸侯造反,刘邦还来不及收拾。等到陈郗被消灭,刘邦必然来搞燕,到时你们都是俘虏!你们应当暂缓攻击陈郗而与匈奴和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嘛,万一以后汉为难你,你也有个依靠不是?

张胜被说服,遂暗中请求匈奴帮助陈郗。

卢绾一开始是一心忠于汉的,一开始感觉到张胜不对劲时便上书请求族诛张胜的家人。

熟料,张胜回来后,一番游说,卢绾居然被说服了。

于是,卢绾便另外找人冒充张胜家人,做了替死鬼,同时又派范齐出使陈郗处,暗中勾结,“欲令久亡,连兵勿决”。

稀里糊涂变成造反者

卢绾企图玩小心思,暗中联合陈郗、匈奴,以求安宁。

纸到底包不住火。

陈郗兵败后,陈郗的稗将降汉,把卢绾这点小心思捅了出来。

对韩信,刘邦还玩一下阴谋,对卢绾刘邦是没必要玩阴谋的,直接招卢绾来。

卢绾自称病了。

刘邦又让审食其、赵尧去迎接卢绾。

审食其,是吕氏的人,赵尧,是支持赵王如意的。从刘邦安排的迎接人选看,刘邦已经尽可能避免某一政治派系的一面之词,不愿冤枉卢绾。

然而,卢绾不这么想。

卢绾心中害怕,不敢去见,私下对亲信说:现在非刘姓而王的,只剩下我和长沙王两个了,近来,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宣布被诛杀,这全部是吕后的计策。吕后这个妇人,就是要一心铲除异姓王和大功臣!

于是,卢绾继续称病不行。

这下玩大了!

刘邦判定:卢绾果然造反了!

于是,刘邦下令樊哙前去镇压卢绾。

稀里糊涂的迎接讨伐

刘邦下令樊哙去讨伐卢绾。

然而,樊哙走了没多远,刘邦又听说樊哙与吕后结党,准备在高祖去世后尽诛戚夫人及赵王如意,遂下令陈平、周勃去斩杀樊哙,并以周勃取代樊哙。

陈平一番风骚操作后,樊哙的命保住了,周勃领军讨伐。

而从周勃平定卢绾的过程看,卢绾造反压根是一场闹剧。

周勃传达刘邦诏令:燕王的官员,没有跟着造反的,全部加官一级;跟卢绾造反了的,只要愿意放弃卢绾,一律不追究。

两道政策一下,燕国的官员将士纷纷跟卢绾划清界限。

卢绾只带了家属及宫人逃窜,在长城脚下徘徊。

卢绾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刘邦身体能好起来,念念旧情。

然而,刘邦驾崩的消息传来了。

卢绾失去了最后的希望,逃去了匈奴,被封东胡卢王。

可以说,在汉平定异姓王的过程中,平定卢绾之战是最没有悬念,最轻松的了。

卢绾根本就没有做好造反的准备,完全是稀里糊涂造反,稀里糊涂抵抗,稀里糊涂失败!

刘邦滥杀功臣,到临死前甚至差点连樊哙都杀了。

然而,对卢绾,刘邦算是够意思的。

一来,感情基础确实好,二来,卢绾确实也构不成什么威胁。

因此,卢绾功劳不算特别大,却也得到了“裂土封王”的待遇。

然而,才能不配位,即便侥幸得到高位,也是保不住的。

卢绾的地位,并非来自才能、功劳,而是来自汉高祖的格外恩宠。

死死跟住刘邦,是卢绾报答高祖,保住富贵的唯一道路,他不应该,也没有能力跟刘邦玩小动作。

结果,没事找事,小事变大事,大事变成过不去的坎,莫名其妙一步步把自己玩死了。

Mrplumer81
「Mrplumer81 」发表观点
2021-08-12

现在咱们都说“朋友一生一起走”,“一声兄弟大过天”。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同甘共苦,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少你一口喝的。

  有些兄弟的确能走一辈子,但有些却最终分道扬镳,甚至拔刀相向,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好兄弟卢绾便是后一种。

  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是好兄弟,等到各自成亲结婚之后,又十分有缘的在同一天生下了儿子,分别是刘邦和卢绾。

  刘邦和卢绾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又一起上学读书,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这两小无猜的感情,好的能穿一条裤子,自然是不用多说的。

  刘邦还是布衣的时候,常常因为惹上官司而躲躲藏藏,便是如此卢绾也跟随在刘邦身边。后来刘邦在沛县起兵,卢绾又以宾客谋士的身份跟随。

  等到刘邦被封为汉王而入汉中,卢绾为将军。楚汉相争之时,卢绾官至太尉,能随意出入刘邦的寝室。

  当时有萧何、曹参等人,因为本是过人而受到刘邦特殊对待。但他们仍然比不过卢绾与刘邦的亲密,刘邦经常赏赐卢绾,卢绾的衣被、饮食等都远超群臣。

  

分封诸侯之时,卢绾被封为长安侯,长安即以前的咸阳。卢绾能随意出入皇宫,恩宠至极。

  汉六年击燕王臧荼,臧荼降,天下已定,卢绾被封为燕王。包括卢绾在内,当时非刘氏而王者只有七人。

  既然卢绾受到刘邦如此宠信,又为何会走上背叛刘邦的道路呢?这事儿还得从汉十一年陈豨反叛说起。

  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到邯郸自南面进攻,当时为燕王的卢绾也随刘邦出征,率军从东北方向攻打陈豨。

  当时陈豨派使者前往匈奴,希望匈奴能出兵相助。卢绾得知消息之后,也派张胜作为使者前往匈奴,扬言陈豨已经战败,想让匈奴不要发兵帮助陈豨。

  正好前番被灭的臧荼的儿子臧衍也逃亡到匈奴,就对张胜说:“你之所以受到燕王重用,是因为您通晓匈奴语言。而燕地之所以得以保存,是因为诸侯征战不休。现在您为了燕而想要迅速灭了陈豨,等陈豨失败之后,下一个就要轮到燕了。”

  眼见张胜动摇,他又说:“您何不说服燕王帮助陈豨,只要局势和缓,燕就能长存,有了安全的保障。”

  张胜认为有道理,于是就暗中帮助匈奴和陈豨攻打燕,想要造成陈豨与燕“连兵勿决”的局势。这边卢绾却以为张胜背叛投了匈奴,于是就上书请求刘邦治张胜一家死罪。

  张胜回来之后如实以告,卢绾知道自己误会了,于是连忙上书刘邦,为张胜求情,并表示反叛者另有其人。

  而好巧不巧的是,陈豨有一将领被俘虏,说出了这件事。于是卢绾和张胜的计谋落空,刘邦召卢绾入宫。

  卢绾称病不往,刘邦直接派人前来调查,卢绾害怕极了。卢绾对亲信说:“现在非刘姓的王爷只剩下我和长沙王了,去年淮阴侯韩信和彭越等都被诛杀,吕后把持朝政想要诛杀功臣,如今我也逃不了了。”

  这话传到刘邦耳中,刘邦十分生气,于是判定卢绾造反。最后卢绾被刘邦出兵击灭,以“谋反”的罪名。

  只能说卢绾从来没想过背叛刘邦,可世事无常,最后就走到了这一步。

从古到今、世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

刘邦儿时的伙伴,一直跟随他打天下的,卢绾是跟得最紧的一个。刘邦与卢绾同乡同里,又是同学,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人,这样的多同,如果是一对男女,则是青梅竹马,如果是一对男人,则绝对胜过兄弟。

刘邦与卢绾,幼时在一起玩,少时在一起同学,成大以后,卢绾就成了刘邦的跟班,常常在刘邦左右,无论是刘邦任泗水亭长时,还是在反秦的过程中。刘邦在沛县起兵造反,卢绾以沛公门客身份相随,攻下咸阳,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入主汉中,卢绾被刘邦任命为将军,负责侍卫工作。刘邦还定三秦,东征项羽,楚汉对峙过程中,刘邦重用卢绾为太尉,并封长安侯,地位十分显赫。

相对于其他将佐谋臣,刘邦对卢绾的宠幸远超其他人,刘邦不但经常给卢绾以实物赏赐,而且,卢绾还可以随时出入刘邦的宫殿,待之如兄弟,亲昵还甚于兄弟,虽重要如张良、陈平,亲近如萧何、攀哙者,皆望尘莫及。汉五年(前202),刘邦灭掉项羽后,随即称帝于洛阳,是为汉高祖。同年七月,燕王臧荼反叛,刘邦率军亲征,打败了臧荼的军队,俘虏了臧荼,并将他斩首。灭臧荼后,刘邦即封卢绾为燕王,给了卢绾以无上的封赠和荣光,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刘邦对卢绾的宠幸可谓无以复加,但后来,卢绾还是反叛了,卢绾反叛的原因,最初的起因是刘邦清除异姓王,特别是韩信、彭越的死亡,让卢绾有了不自安的心理,有了兔死狐悲之感。同时,还有匈奴在北方所起的作用。

卢绾反叛,是他被封燕王六年以后的事。汉十一年(前196),陈豨在代地起兵反叛,刘邦亲征代都邯郸,他自西进攻陈豨,命卢绾自东北夹击。当时,陈豨派部将王黄联合匈奴,卢绾也派手下张胜出使匈奴,劝阻匈奴不要出兵,但张胜到匈奴后,逃到匈奴的原燕王臧荼却离间张胜,说燕国之所以目前保住了,是因为有那些诸侯在不断反叛,牵制了刘邦,倘若你立即灭亡陈豨,刘邦马上就会腾出手来消灭燕国。

张胜觉得有理,又回来劝说卢绾,卢绾有韩信、彭越的前车之鉴,自然一说就通,于是,他与陈豨有了皮里阳秋的联络。而刘邦在征讨中,俘虏了陈豨的手下,从他们口里得知了卢绾有了反叛之心,因此派人前去调查,一调查,更坚定了卢绾鱼死网破的决心,于是就起兵反叛了。

刘邦与卢绾并非兄弟却超乎兄弟情。虽然萧何、曹参等能够因为才能过人、忠于职事,而得到刘邦的尊重与封赏,但若轮到亲密的关系和被宠信的程度,都无法比得上卢绾。

甚至他可以随意出入刘邦的卧内,跟自由出入皇宫,包括他的衣被、饮食、赏赐,都是大臣们所不能够相比的。

可即使刘邦对卢绾百般好,最后卢绾还是背叛了他,刘邦不解卢绾为何要背叛他?当知道卢绾与匈奴勾结后,他极其伤心与失望。

汉十二年,当刘邦知道卢绾造反时,他意味深长地说:“卢绾真的造反了!”

刘邦很伤心,他对卢绾真的好,非常信任他,还处处为他着想、为他考虑,可卢绾却辜负了刘邦对他的信任。

卢绾到底为何要背叛他,刘邦为何如此伤感?是因为卢绾辜负了他的信任,还是因为他们不只是王与臣的关系?

那刘邦与卢绾是什么关系?

其实,卢绾跟刘邦是发小,同窗,以及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老乡,卢绾的父亲跟刘邦父亲关系非常好,刘邦和卢绾又是同一天出生。出生的那天,乡亲们抬着羊、酒纷纷去给两家祝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俩长大后又在一起读书,关系也非常好。后来刘邦经常犯事被官吏追拿而四处躲藏,卢绾总是在他身边帮助他。所以说卢绾也算是刘邦的救命恩人。

到了秦末时期,刘邦从沛县起兵,卢绾以兵客跟随着刘邦。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而入汉中时,卢绾被任命为将军,并常常陪伴在刘邦的身边。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封卢绾为太尉,间接着又封卢绾为长安侯(长安就是咸阳)。

扈绾也没有什么战功,他唯一的长处就是与刘邦关系好,不仅关系好,还能随意出入刘邦的寝宫,这是一种莫大的信任,才能有的特权。

卢绾不像曹参、周勃、樊哙等人,是因为战功而一路升迁的,就像是萧何也只是因为有事功才有的礼遇。

他处处为卢绾考虑

刘邦一心想封卢绾为王,但是他又没有什战功,所以一直找不到好的借口。

汉五年七月,臧荼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九月,击灭臧荼。卢绾被封为燕王。

汉五年七月,臧荼造反。卢绾跟随刘邦进攻燕王臧茶,被刘邦平定后,刘邦终于有好的理由封他最亲密、最信任的同窗卢绾为燕王。

卢绾也是所有异姓王中,唯一一个不是靠战功而封王的。哪怕是萧何与张良,在受信受宠上,都不及卢绾。

一路走来,刘邦对卢绾是如此重用、信任以及厚爱,可最后卢绾却背叛了他。这刘邦能不伤心吗?

那么,卢绾又为何在位高权重之后,选择背叛汉朝?

刘邦不明白为何一起长大的兄弟会背叛他?一直以来他对卢绾都非常好,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偏向于他的。

实际上,从刘邦讨伐叛乱的诸侯王,还有吕后等人杀死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其实就已经让卢绾有所顾忌了。

他也是异性王,他心里害怕啊,害怕下一个就是自己。可他依然对刘邦忠心耿耿,直到被张胜点破,他才不得不考虑家人的安全。

而刘邦呢?

他当初跟项羽作战的时候,为了拉拢项羽所分封的诸侯,便分封了不少的诸侯王。等到汉朝建立之后,这些手握重兵的异姓诸侯王成为了最大的隐患,严重威胁到汉朝中央的稳定跟发展。

所以他一直担心,直到后来传来他们谋反的消息。

在刘邦先后解决韩信、彭越、英布的造反后。汉高祖十一年秋天,代相陈豨造反,刘邦亲自领军打仗,并且燕王卢绾也领军参与攻打陈豨的叛乱。

这时,陈豨派王黄去匈奴请求救援,燕王卢绾也派手下张胜出使匈奴,没想到张胜这一次去,就被前燕王的儿子臧衍说服而造反了。

他对张胜说:“燕王之所以现在没事,是因为诸侯多次叛变,战争接连不断。如果你们燕国灭了陈豨这些人的话,那么接下来被灭就是你们了。你为何不延缓进攻陈豨,而燕国跟匈奴和好呢?战争延缓了,燕王还可以长期安全,如果汉朝有紧急的变化。那也可以凭借此地安定国家。”

张胜也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暗中让匈奴帮助陈豨进攻燕国。卢绾怀疑张胜和匈奴勾结,一起反叛,就上报皇帝请求把张胜满门抄斩。没想到张胜回来后把卢绾也说服了。

于是,卢绾找了几个替身处死,然后把张胜的家人都放了。

汉高祖十二年,汉朝派遣樊哙攻打陈豨也将其杀死了。他的一名副将归降,他说燕王卢绾派范齐到陈豨处密谋造反的策划。

知道此事后,刘邦派史臣召卢绾进京,卢绾谎称有病推脱不去。刘邦又派人去迎接卢绾,并且也了解他手下的一些近况。卢绾害怕了,躲藏起来门都不出。

卢绾对他的臣子说:“异性王的就只有我卢绾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淮阴侯韩信被满门抄斩,夏天,又杀了彭越,这都是吕后的计策。现在皇帝也身患重病,国家大事都由吕后掌管。她是女人,总想找个借口杀掉异性诸侯跟功德高的大臣。”

卢绾的话被泄露了一些,皇帝知道后意味深长地说:“卢绾真的造反了!”便派樊哙攻打燕国。

燕王卢绾把家人和家眷还有几千名骑兵安顿在长城下,想等刘邦病好了后,亲自进京谢罪,可等来的是刘邦去世的消息。于是他害怕了,便率领部下逃到匈奴土地去了,后来也客死他乡。

这时卢绾后悔了,所以想等刘邦病痊愈之后亲自跟他谢罪。可刘邦一死他便慌了,他怕吕后的狠绝,所以为了一家大小,便逃到了匈奴土地上。

谁知到了匈奴那边虽然被封了官,可一直受匈奴的欺负,他又很想重回汉朝,可没多久便死了。

吕后管理朝政时,卢绾的妻子、儿女都从匈奴之地逃了出来,回到汉朝,正好赶上吕后病重,本想等吕后病好了之后再想办法设宴相见。可直到吕后去世了也没见到面,后来卢绾的妻子也去世了。

从这种种迹象看来,卢绾主观上并没有背叛刘邦,卢绾的行为更像是自保。

首先,卢绾是为了自保,在他看到刘邦及吕后对异姓诸侯王一个一个下手除去时,他觉得下一个便是自已。

卢绾恐惧啊!勾结匈奴也好,暗通陈豨也罢,这只不过是卢绾的保命方法,说到造反,卢绾绝无此心,更无此意,最多也是被逼自立。

本来他就有所顾忌,可在怀疑张胜的那一刻,他依然还在为汉朝考虑。直到张胜说到了他所担心的事,他幡然大悟觉得有道理,所以他不能成为异性王的下一个牺牲者。

其次,卢绾的最大错误在于耳根子软、容易轻信他人。

刘邦对卢绾的好,他铭记于心,也许刘邦不会对他动手。而这时刘邦已经病重,掌权者是吕后,当初韩信也是被吕后所杀,并且诛杀三族。

他的恐惧其实是来于吕后,刘邦对他宽厚并不代表吕后会放过他,所以他选择自保。

也许人们会说,刘邦对卢绾那么好他还背叛他, 真是白眼狼,难道卢绾就不重感情吗?

其实卢绾并非不重感情,也不是不爱自己的家园,而是他从刘邦跟吕后身上看到了比权欲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自私和贪婪。

“狡兔死,良犬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也正因为他与刘邦相处的时间长,所以他才更明白这几句话的深刻含义,也明白自己的危机与无奈。

卢绾是个有智慧的人,他从韩信,及彭越的惨遭不幸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其实,可以看出卢绾没有安全感的原因,是来自于他们杀了一个接一个的异姓王开始的。他认为,与其每天恐惧的生活,还不如先保护自己的家人安全更为重要。

尽管他明知对刘邦有愧疚之心,但他却选择了保住家人,不像淮阴侯韩信被灭三族。

其实人与人之间,不是不信任而是缺少沟通,有时还多了一些主观猜测。

特别是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上,有时会因为自己的一些主观想法,而让俩人的感情越来越淡,或者会因为一些误会导致老死不相往来。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实际上卢绾的离开是不得已的,因为有太多的例子,并不是解释就可以活命,他也是在与生命苦苦挣扎的人。

后来,他的老婆孩子回到故乡就可以看出他的后悔之意,也许能再次回到汉朝是他最后的遗愿!

冷清先生
「冷清先生 」发表观点
2021-09-20

【卢绾凭军功而封燕王,遭人陷害而亡命匈奴。】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作品,严禁抄袭刨切。

卢绾是刘邦的发小,凭军功而封燕王,并非因为裙带关系。卢绾的军功高于曹参、周勃、樊哙、灌婴,而低于韩信、彭越、英布。公元前201年7月,燕王臧荼造反,8月,卢绾因战功而封燕王。在这里交代一下,公元前206年4月,义帝熊心封刘邦为汉王,汉五年冬天既前202年12月,项羽在垓下覆灭时,卢绾与刘贾帅兵5万围项羽。而卢绾传记载,汉五年八月,卢绾封燕王,司马迁记载的不对。汉五年八月,刘邦、项羽在陈留、彭城大战,项羽还没有覆灭,因此,燕王臧荼造反应该是汉六年7月,卢绾在8月被封为燕王。

卢绾和刘邦同一天出生,丰邑的乡亲们同一天吃了刘邦、卢绾的满月酒。刘邦、卢绾一起念小学,一起读中学,两个人学习好关系也好,团结同学,刘邦、卢绾被评为县级“三好学生”。刘太公和卢绾父关系非常好,勤俭治家团结邻里乡亲,县里嘉奖两家为“五好家庭”,刘家和卢家双喜临门,刘家和卢家大摆酒宴,乡亲们拿着酒肉前往恭贺两家。《史记•卢绾传》:“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

刘邦、卢绾情同手足,刘邦从小就敬佩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前243年信陵君卒,魏安釐王迫害信陵君弟子及门客,其弟子张耳去往外黄,娶寡妇某氏,寡妇之父赠张耳钱财巨万,张耳买官外黄县令,在外黄高举信陵君反秦之大旗,广招天下贤能之士。前238年,18岁的刘邦步行数百里到魏国外黄(今河南民权),追随张耳为游侠剑客,从事反秦大业十余年。前225年,秦军灌大梁(今河南开封)灭魏,张耳外黄反秦基地遭到重创,第二年,刘邦带着16岁樊哙回到丰邑。后二年,秦始皇1000两银子通缉张耳、500两银子通缉陈余,张耳、陈余逃亡到陈地为乡政府看大门。

刘邦回到丰邑后,卢绾追随刘邦左右。前219年,秦始皇说东南有天子气,遂率大军南巡厌压之。刘邦是反秦斗士,追随张耳而有历史问题,秦始皇南巡,刘邦认为有针对自己的可能,就和樊哙、卢绾藏匿于芒砀山中。前209年春,刘邦押送100名苦役去骊山,卢绾就是追随者和帮手。中途跑了几个人,刘邦释放了大家,不愿走的追随刘邦芒砀山打游击,其中就有卢绾。非常奇怪,刘邦也不是什么大官,很多人为什么要追随刘邦呢?因为,刘邦是游侠剑客反秦斗士,按今天的话讲,刘邦就是“革命先驱者”。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闲。”

《史记•卢绾传》:“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

《史记•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刘邦在沛县起义后,卢绾以刘邦门客的身份参加起义,刘邦封王汉中时卢绾升为将军,经常在刘邦身边侍候。刘邦东击项羽的时候,卢绾升任太尉跟随刘邦,卢绾可以随便出入刘邦的卧室,衣服被褥饮食的赏赐,群臣根本就没法相比。就是萧何、曹参等大人物有重要事情汇报,还是要以君臣之礼才能相见,至于亲近和宠幸的程度,他们根本不能和卢绾相比。卢绾封为长安侯,长安,就是原来的咸阳。

汉五年冬既前202年12月,卢绾和刘贾率5万兵共围项羽于垓下。攻杀项羽后,卢绾和刘贾接受刘邦新的任务,击破临江王共敖。前201年7月,卢绾完成任务回来,跟随刘邦打击燕王臧荼,臧荼投降。刘邦已定天下,非刘氏王者七人:赵王张耳、韩王信、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刘邦有封卢绾为王的意思。燕王臧荼造反被杀,刘邦召集群臣开会,推举群臣中战功卓著者为燕王。群臣心想刘邦要封卢绾,就对刘邦说:“太尉卢绾跟随皇上打天下,他的战功最多,应该封卢绾为燕王!”

群臣说的确实没错,卢绾一直追随高祖刘邦,楚汉战争打了四年,刘邦率领20多万汉军,在荥阳正面对抗项羽的30万楚军精锐,韩信、张耳率领十几万精锐汉军,开辟了第二战场打击魏王豹、赵王歇、代王陈余等杂牌军。公正客观的说,刘邦在荥阳一带对战项羽是楚汉战争的主战场,韩信、张耳一路是第二战场,也就是楚汉战争的辅助战场。楚汉战争中,除刘邦以外无人可以对抗项羽。因为刘邦对抗、阻挡、吸引了项羽的楚军精锐主力,韩信、张耳才能攻取魏、赵、代。楚汉战争的转折点是成皋战役,刘邦一举歼灭项羽十几万楚军,大司马曹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皆自杀。

成皋战役能够取胜,和卢绾之功密不可分,是卢绾、刘贾挺进项羽后方,攻取了项羽的17座城池,打乱了项羽的既定作战计划,迫使项羽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为刘邦歼灭十余万楚军奠定了基础。荥阳会战失败后,刘邦丢失荥阳、韩王信丢失成皋,刘邦渡河去赵地,解除了韩信的指挥权,任命张耳为赵王,帅兵5、6万守卫赵代,韩信率15、6万汉军精锐攻打齐国,刘邦带走了10万赵国投降军队。前204年9月,刘邦会合韩王信等人10万军队,发动了楚汉战争关键的成皋战役,攻打成皋附近的项羽楚军主力。

项羽在成皋、荥阳一带有近30万人,双方在成皋一带血战两个月,战役陷入僵局之中。刘邦为了打破僵局,听从了郎中郑忠的建议,汉军只需建造高磊深沟防守,不和项羽对战。于是,刘邦命令卢绾、刘贾和彭越两支部队,打击项羽的后方和补给线。卢绾、刘贾帅兵2万多、骑兵数百,从黄河白马津(河南滑县北)渡过黄河,攻取了项羽17座城池;彭越帅兵2万多,截断项羽的粮道烧毁很多物资,攻占了外黄城。卢绾、刘贾、彭越近五万兵马,攻取项羽十几座城池,截断楚军粮道,烧毁楚军物资,打乱了项羽的战役部署,迫使项羽率军去攻打彭越、卢绾、刘贾,从而奠定了成皋战役的胜利。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引兵临河,南飨军小修武南,欲复战。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与彭越复击破楚军燕郭西,遂复下梁地十余城。”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

卢绾叛逃匈奴是不得已,有些事情说不清楚呀。但是卢绾确实不是汉奸,卢绾未曾和汉朝打过仗,刘邦死后,卢绾妻回归汉朝;汉景帝六年时,卢绾孙卢他之以东胡王降汉,封为亚谷侯。汉十二年既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击败淮南王英布,陈豨反叛后盘踞在代地(河北山东),刘邦派右丞相樊哙剿灭陈豨。陈豨的裨将投降,说出一个天大的秘密:“燕王卢绾派遣手下范齐通,出使陈豨曾经和陈豨密谋。”当然,范齐通和陈豨到底密谋的什么,不得而知,而且陈豨也已经死了,死无对证。

陈豨是刘邦手下一员大将,陈豨曾经在外黄张耳处认识刘邦,刘邦打到宛朐时(qu山东菏泽)陈豨加入,陈豨具体有什么战功无记载,陈豨被封为列侯。韩王信叛汉之后,赵代之地愈发重要,陈豨被任命为钜鹿太守,先后为赵相、代相,陈豨为人飞扬跋扈,掌管赵代之兵。公元前197年,陈豨发兵叛乱,拥兵20多万。陈豨叛乱后,燕王卢绾肯定和陈豨接触过,至于密谋的什么?没人知道。燕王卢绾夹在匈奴和陈豨之间,中央政府的皇帝刘邦全力征讨,卢绾可能想劝说陈豨,卢绾也许想留条后路。总之,在两年之中,卢绾未曾帮助陈豨对抗中央。但是,卢绾派遣使者范齐通和陈豨密谋,这件事情真的很难讲清楚。

汉高祖刘邦为了查证这件事情,派遣使者到燕地诏卢绾,卢绾称病不来。刘邦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和御史大夫赵尧,去往燕地迎取卢绾进京,把这件事说清楚。卢绾就越来越害怕,藏匿起来不见,私下对亲信说:“非刘姓王者,现在就剩下长沙王吴芮和我。那年春天,吕后杀韩信,夏天,吕后诱杀彭越。现在皇上老病,吕后专权,吕后专一诛杀异姓王和功臣。”卢绾还是称病不去,他的手下好多人都逃亡了,那么,卢绾曾经说过的这个话就泄露出来,审食其就以实相报朝廷,高祖刘邦就越发的生气。

后来,又有匈奴投降者说:“卢绾手下张胜已经在匈奴了。”于是,刘邦说:“卢绾果然造反了。”派遣樊哙攻打燕王卢绾。卢绾把燕王的家属宫室等数千人,安置在长城脚下,等待皇帝刘邦的诏书,盼望刘邦能够病愈,召见而说明情况。但是,不久高祖刘邦就驾崩了,卢绾于是去往匈奴。匈奴授予卢绾东胡卢王,卢绾不与汉朝为敌,因此受到匈奴的欺负和掠夺,卢绾时常思念回归汉朝,因此忧郁成疾,一年后,在匈奴死去。卢绾死后,其妻回归汉朝,受到吕后的接见;汉景帝时,其孙东胡王卢他之归汉,受封亚谷侯。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荐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智宁卫浴
「智宁卫浴 」发表观点
2020-01-03

秦朝末年由于秦始皇突然病逝,赵高与胡亥篡改秦始皇之遗诏,令扶苏自裁,然后秦二世无能,赵高权侵朝野致使底层民众反秦之心增加,最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泗水亭这个地方,一群不务正业的青年也加入了反秦大军之中,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其众多发小皆因有功被封王封侯。

可是在刘邦众多发小之中只有卢绾一人封王,像樊哙之流只是被封为侯,刘邦这么做让人很是费解,另外最后卢绾却反叛了刘邦。卢绾的功劳并不大,刘邦把他封为了王,可是,后来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呢?

其实吧刘邦除了给卢绾封王,其还给予卢绾诸多特权,比如卢绾可以自由出入刘邦的住所,也就是说卢绾要找刘邦可以不经过别人的禀告,可以直接大摇大摆的进入刘邦的住所。就连汉初三杰都没有这样的特权,更别说樊哙和其他发小了,可就卢绾就拥有这样的特权。

刘邦对待卢绾的态度之所以这么好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卢绾跟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两家还是邻居,两人可以说是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比其他发小要关系更铁一些。第二刘邦起事之初,卢绾可算是刘邦忠实的追随者,也是第一个拥戴刘邦做领头人的,另外卢绾在刘邦众多发小之中可以说是比较懂事,凡事都会与人商议,性格比较稳重,当然除了当初反对韩信官拜大将军之外。

卢绾虽然在反秦到建立汉朝这段时间功劳并不大,无法与汉初三杰和其他诸侯王相比,甚至比樊哙夏侯婴都比不上,可是卢绾有刘邦的暗中帮助自然被封王也是轻而易举的。凡是卢绾参与的战事基本上刘邦都会说出给卢绾记上一功之言,其他臣子都是聪慧之人自然知道刘邦的用意。在燕王臧荼拿下的时候,刘邦在朝堂之上问道燕王之位谁做比较合适,其实这时大家心里都明白非卢绾莫属。

最后就是卢绾为何要反判刘邦,不得不说卢绾有点多心所致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异姓王是让刘邦头疼的事情,他们总归不姓刘,万一他们反叛起来,天下岂不是又要大乱起来,天下百姓又要重新回到水生火热的生活。

刘邦无奈之下只能背负骂名而除去这些异姓王,在除去几个异姓王之后刘邦立下白马盟约,非刘氏不能封王,可此时的卢绾就比较尴尬了,自己本身就是燕王,而刘邦又立下白马盟约,在卢绾心里难免会心生忧虑。

刘邦立下白马盟约之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忘记卢绾这位燕王的存在,也许是刘邦认为卢绾和自己是穿一条裤子的发小,这样的话应该不会让卢绾多想。可是卢绾毕竟不是刘邦肚子里的蛔虫,卢绾认为刘邦是在暗示要除去自己,就算刘邦不清除自己,吕后又是怎么样的一个心境,最终卢绾选择了在刘邦生病之时反叛刘邦。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是没有想过要除去卢绾的,毕竟两个人的关系相比其他异姓王要铁一些,最后发生卢绾反叛之事,只能怪两人从朋友变成君臣之后无法坦言相告了。朋友之间应该有一说一没有必要藏着掖着,倘若两人都敞开心扉也许就不会出现卢绾反叛之事了。

太史春秋
「太史春秋 」发表观点
2021-06-16

卢绾是刘邦分封的最后一位异姓王,在汉初所有的功臣中,是与刘邦关系最为亲密的人,他最终的反叛令世人不解。

从他的经历以及与刘邦的亲密关系来看,是绝不可能反叛刘邦的。然而,根据历史的事实来看,他的的确确是反了,那么他反叛刘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和刘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发小兼近臣

卢绾与刘邦是同乡,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人从小便沆瀣一气、臭味相投。但是有一点,刘邦是哥,卢绾是弟,卢绾心甘情愿追随刘邦,与刘邦一起游手好闲、聚众滋事。在他心目中,刘邦就是自己的榜样,他行侠仗义、横行乡里,都令自己万般仰慕。

刘邦在沛县起兵时,卢绾第一个举手响应,并且从此鞍前马后,与刘邦形影不离。而刘邦对这位忠实的小弟也是格外信任和照顾,让他跟随在自己身边传达自己的命令,反馈下属的情况,相当于机要秘书兼保镖。

随着刘邦地位的上升,卢绾也不断受到提拔和赏赐。刘邦成为汉王的时候,卢绾被任命为将军,在楚汉相争白热化的时候,卢绾被任命为太尉,军事上名符其实的一把手。

卢绾虽然位列三公,但是在生活上,他仍然贴身跟随着刘邦,如同刘邦的影子,不但参与军中最高机密的战略策划,而且几乎与刘邦同吃同住。这种职位和生活上的特殊待遇,在汉军中找不出第二个。

卢绾曾经的爵位是长安侯,当时汉朝的国都定在栎阳。汉承秦制,国都所在的关中地区是王朝的核心,是不能分封出去的,但刘邦毫不顾忌,直接封卢绾为长安侯,这一殊荣令其他功臣羡慕得牙痒。

西汉开国之初,功臣们根据资历和功劳论功行赏,卢绾担任最高军事职务,但一直追随刘邦左右,单独带兵的次数非常少,因此虽有有资历但军功很少。关于这一点,功臣们颇有意见。

汉军击败项羽天下初定的时候,临江王共尉不愿臣服,驻守在江陵负隅顽抗。对于汉军来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剿灭之战,刘邦故意挑选了两位将领出征,其中一位就是卢绾。

这一仗相当于是刘邦白送一个天大的功劳给卢绾,因为他给卢绾的功劳簿上写的是:灭临江国,掳王共尉!灭掉一个侯国,难道功劳还不够大吗?刘邦用这种方式堵住了众人的嘴。

再后来,燕王臧荼反叛,卢绾随同大军出征,臧荼被灭之后,刘邦假意问众人,谁适合成为燕王。众人明白刘邦的心思,于是便顺着刘邦的心意,一致推荐卢绾。因此,刘邦顺应“民意”,册封卢绾为“燕王”。

卢绾反叛的经过

汉十一年,代王陈豨、韩王信(不是韩信)、赵王赵利等联合起来一同发动叛乱。卢绾所在的燕国地处代国东部,被叛军切断了与朝廷的交通,无法与刘邦接应。

孤立的卢绾只有坚守城池,防止叛军攻击燕国,同时等待刘邦大军到来。刘邦御驾亲征,很快击败叛军,究途末路的陈豨与赵利无奈之下寄希望于匈奴,他们派遣使者出使匈奴,希望匈奴出兵相助,共同抗击刘邦。

为了防止陈豨和赵利的阴谋得逞,卢绾也派出使者张胜出使匈奴,向匈奴讲明汉军强盛,陈豨已经兵败,如果出兵将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张胜原本是前燕王臧荼的人,他到了匈奴之后,遇到了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荼兵败后,儿子臧衍投奔了匈奴,对刘邦怀恨在心,一直想找机会报仇。

臧衍见到张胜后对张胜说:“刘邦现在想方设法在剪灭异姓王,陈豨赵利一死,下一个就轮到燕王卢绾了,到时你也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你应该劝阻卢绾不要真心追杀陈豨等人,同时秘密与匈奴交好,三方密切配合,只要陈豨的代地不灭,再加上匈奴的策应,燕地就能一直保全。”

张胜认为有理,于是便私自作主,改变出使匈奴的任务,独自与匈奴签订了联盟协议。

卢绾知道这个消息后,下令逮捕了张胜的家人,然后上书刘邦,讲明实情,并请示刘邦将张胜灭族。

然而张胜并没有坐以待毙,他将臧衍的话告诉卢绾,说唇亡齿寒,一旦代国被灭,燕国将无法自保。而当时刘邦确实在剿灭各自异姓王,所以张胜的话让卢绾动了心,于是用一些死刑犯来顶包,代替张胜的家人赴死,然后悄悄释放了张胜的家人,并且安排张胜秘密与匈奴交往,传递信息。

汉十二年十月,刘邦率军平定了代地,诛杀了陈豨。陈豨手下将领为求自保,向刘邦交待了卢绾假杀张胜,并且派张胜秘密出使匈奴与匈奴签订盟约的事。

之前朝廷中就有卢绾要反的传闻,刘邦再结合陈豨手下的交待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卢绾果然反了!

于是,刘邦命令樊哙出征,攻打燕国,捉拿卢绾。

卢绾的苦衷

汉军大军压境,卢绾当然不是对手,为求自保,卢绾率家属及少数亲兵逃至长城脚下躲避,他一心希望能有机会进京当面向刘邦解释,秘密释放张胜并让他与匈奴结盟一事,自己的确有错,但是自己无非是为了保全燕国,绝无反叛之心。

遗憾的是,不久之后刘邦便因病去世了。躲在长城脚下的卢绾听到消息之后放声痛哭,一是因为失去追随一生的大哥而伤心,二是因为除了刘邦,再也不会有人相信他没有反叛。

之后,汉军大举进攻燕国,卢绾在被迫无奈之下,只得率军越过长城,投靠了匈奴,匈奴接纳了卢绾,封他为东胡王。

在匈奴生活了一年多,一心向汉的卢绾在郁闷中死去。

到了景帝五年,卢绾的孙子,匈奴东胡王卢它父率部归降大汉,被景帝封为亚谷侯,也算是重归了汉土。

其实卢绾并没有反叛之心,即便按照张胜的建议与匈奴交好,其实也是为了自保,毕竟刘邦剿灭异姓王是事实。

况且事情暴露之后,卢绾也希望能当面向刘邦解释,他坚信自己能解释清楚,但必须与刘邦面对面。而刘邦一死,再也不会有信任他的人了,所以他只有一条路可走:越过长城投奔匈奴!

张生全精彩历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发表观点
2021-05-09

卢绾反叛确实是一件让刘邦最生气的事情,为什么让刘邦最生气呢?

因为卢绾和刘邦的关系最好,他们从小就是穿一条开裆裤长大的,在刘邦开始造反之前,他们一直都在一起,几乎形影不离,而且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

并且就算刘邦得了天下以后,他可以对别人不好,但是他对卢绾却是最好的。为什么说他对卢绾是最好的呢?

刘邦当了汉王以后,他的王宫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够进去的。别人要是进去,刘邦一准很生气。但是卢绾却不一样,刘邦允许卢绾随便出入,并且晚上还经常和卢绾睡在一起,和以前没什么区别。在赏赐上,想给多少就给多少,别人根本不敢想。

卢绾一生什么也不会,打仗也不怎么样,谋略也比较缺乏,但是刘邦就是要不断提拔他,让他跟着自己吃香喝辣。卢绾被刘邦提拔为侍中,甚至在楚汉战争中提拔为太尉。太尉是什么官呀?那是掌控天下兵权的。一个什么能力也没有的人,刘邦却提拔他为太尉,可见刘邦对他有多宠爱。

当刘邦杀掉了燕王臧荼以后,刘邦已经开始在消灭异姓诸侯王了。照理说,既然要消灭异姓诸侯王,就不可能再派一个异姓诸侯王去当燕王。要么实施郡县制,一定要派王,那也应该派自己儿子或者兄弟去。但是刘邦并没有,而是把燕地又分给了卢绾,让卢绾去做燕王。可见,在刘邦的心中,他是把卢绾当成了他的亲儿子或者说亲兄弟那个级别的,甚至可以说,是比这个级别更高级别的。

为什么说比这个更高呢?

因为刘邦对卢绾比对他自己的儿子还好。刘盈和鲁元公主是刘邦亲儿女,但他为了自己逃命,把他们从车上一脚踹了下来。他选接班人的时候,却还想把刘盈废掉。他对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一家也很不尊重,还把他女婿抓起来,把女婿的王爵给夺去。可见,他对自己的儿女都不怎么上心。但他就是对卢绾特别上心。

刘邦对卢绾这个异姓朋友的好,几乎在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关、张三个异姓兄弟肝胆相照,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最铁的异姓兄弟,就是刘邦和卢绾。

却恰恰是这样一个卢绾,在当了燕王以后,竟然听信了别人的话,起来反抗刘邦试图造反。你说,刘邦的心中如何能高兴呢?

不过说起来,造成卢绾造反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邦本人。刘邦当了王以后,依然对卢绾很好,却恰恰是刘邦对卢绾很好,把卢绾给害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卢绾自身并没有什么能力,刘邦却徇私情,不断提拔卢绾。卢绾因为无功受禄,因此使得卢绾并不珍惜他所得到的这份荣誉,不知道自己获得这份荣誉有多么的尊贵。所以他对刘邦并不是特别感激。不会死心塌地跟随刘邦,不会对刘邦那样忠诚。

卢绾也没有得到什么锻炼,因此卢绾也就没有什么能力。没有能力,刘邦就应该把他放在关键的岗位上去锻炼,给他机会。但事实上,卢绾是太尉,但其实在楚汉战争中,似乎根本没有他什么事。也就是说,卢绾根本就没有得到锻炼。卢绾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无论是政治智慧,还是政务能力,都非常差。他当然不能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在当燕王以后,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他完全没有主见。很容易听信别人的话,做不出自己的判断。

刘邦如果一直让卢绾跟在他身边,跟着他混吃混喝,肯定一点事都没有。他最不应该的,就是让卢绾去当燕王。

事实上,派去当燕王的人,是必须有极高的政治智慧的。因为刘邦把臧荼灭了,这个时候,新选拔的一个燕王,是显得极为重要。他需要对刘邦保持绝对的忠诚,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对刘邦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对于大汉江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可是,卢绾既没有表现出忠诚,政治智慧又不够。所以,安排他去当燕王,完全就是一种错误,是刘邦自己没有做好决策,最终造成了这样的错误。而且刘邦最终因为卢绾造反,气得病情加重而死,也可以说是刘邦咎由自取。

(参考资料:《史记》等)

峰峰说史
「峰峰说史 」发表观点
2020-01-03

卢绾虽然功劳不算太大,但是他跟刘邦的关系不一样!他也是丰邑人,和高祖是一个村的。他们两个的父亲关系非常要好,而且更巧的是,高祖与卢绾又是同一天出生的,就当时来说,这件事在乡里很轰动,乡亲们都带着礼物前去两家道贺,都认为他们很有缘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渐渐长大,他们一起玩耍,一起读书认字,形影不离,情同手足。村里的人都特别羡慕他们两家。后来,刘邦因为吃了官司,整天东躲西藏的。而卢绾呢,也不怕受牵连,不仅给他送吃食,而且还经常跟着他四处奔走。从这一点上来看,两人的关系那是铁的很。刘邦心想,总这么躲着也不是办法呀,必须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成。他在流浪的过程中,由于本身很具有号召力,所以结识了不少朋友,他看准时机在沛地起兵,卢绾就以他跟班儿的身份不离左右。

  进入汉中的时候,卢绾担任大将军之职,话虽这样说,可实际上他就是高祖的保镖。而在楚汉相争的时期,卢绾就又摇身一变,当起了刘邦的生活秘书,他在内廷十分随便,可以自由出入高祖的起居室。高祖待他也不薄,常常赐予他一些衣服、被褥、食品之类的东西。他俩就像自家人一样,亲密无间,引来不少羡慕、嫉妒的目光。像他们这种君臣不分你我的礼遇,除了卢绾以外,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卢绾当了一段秘书后,刘邦就又提拔他为咸阳市的市长。

  汉五年初,项羽兵败以后,刘邦马上又委派卢绾与刘贾一起去攻打临江王,并打败了他。七月份的时候,他马不停蹄地随高祖去攻打燕王臧荼。高祖平定天下以后,封卢绾为燕王。在所有的上层干部中,没人能比卢绾更受高祖重视和亲近了。

  汉十一年秋天,陈豨在代地反叛,高祖亲自带兵到邯郸去攻打他,燕王卢绾是高祖的亲信,当然要极力配合领导作战了,他从东北部进攻陈豨。陈豨见势不妙,便派王黄去匈奴请外援。卢绾审时度势,为防止匈奴出兵,也派自己的特务兵张胜前往匈奴,出发时并交代“就说陈豨的军队已经被我们打垮了,这样的话,匈奴就不敢贸然增援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计划不如变化。出乎意料的是,张胜到了匈奴后,竟然看到了在匈奴避难的原燕王臧荼的儿子。他对张胜的一番话使整个局势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说:“你在燕国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于你了解匈奴的概况。汉王先与你们合作对抗叛军陈豨,等把他消灭了以后,汉王回过头来就该收拾你们燕国了,到时候,你们哭也找不着调啊!你聪明的话,就按兵不动,并暗地里与匈奴联合,给自己留条后路,岂不更好?”

  就这样,张胜觉得是那么回事,就叛变了,并要求匈奴帮陈豨打自己居住的国家燕国。燕王卢绾怀疑张胜叛变了,就建议高祖逮捕他。可张胜回国后,把自己叛变的原委讲述了一遍,卢绾听了,茅塞顿开。便在高祖面前给张胜圆了谎,并找了几个替死鬼杀掉了事。从此以后,张胜就给匈奴当起了间谍,卢绾也积极配合他的工作,帮助陈豨长期流亡国外。后来由于陈豨的副将投靠了汉王,他把卢绾等人都供了出来。卢绾非常害怕,于是带领一家老小逃到了匈奴。一年多以后,最终客死他乡。

  卢绾和高祖既是世交,又是发小,彼此之间经历了许多磨难与患难,按常理来说,他对刘邦的感情应是根深蒂固的,不容易被撼动。那为什么听了张胜一席话之后,马上就恍然大悟了呢?难道说他们几十年的交情,还不及张胜的不烂之舌吗?卢、刘二人的关系就真的这么脆弱吗?

  非也,卢绾不是不重感情,也不是不爱自己的家园,而是他从高祖身上看到了比权欲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自私和贪婪——“狡兔死,良犬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正因为他与刘邦相处的时间长,所以他才更明白这几句话的深刻含义,更明白自己身边潜伏的危机。卢绾是个有智慧的人,他从韩信,及彭越的惨遭不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高祖为什么遭到“发小”卢绾的背叛?不难看出,卢绾在刘邦那儿,完全没有安全感。他认为,与其每天战战兢兢地生活,还不如潇洒走一回。尽管他也怀念故土,但他的离开,却保住了自己的家人,不像淮阴侯韩信被灭三族。

山野老人
「山野老人 」发表观点
2021-05-17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呢?

卢绾在刘邦阵营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

卢绾的特殊,不是卢绾有多大本领,而是卢绾与刘邦的关系。

卢绾因为与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与刘邦关系特别好。

在刘邦集团中,真正算得上是刘邦铁兄弟的只有卢绾一人而已。

卢绾按功勋是根本没有资格去燕国做国王的。

刘邦为了让卢绾去燕国担任国王,为卢绾定制了一套标准,这个标准只有卢绾符合条件。

朝廷大臣明白刘邦的用意,于是在刘邦剿灭燕王臧荼之后,一致推荐卢绾去燕国担任国王。

刘邦对卢绾如此厚爱,卢绾为什么要反叛刘邦呢?

卢绾反叛刘邦,准确地说是德不配位!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回答这个问题:

一,陈豨反叛刘邦的时候,卢绾积极配合刘邦征剿陈豨。

陈豨是刘邦很信任的人物,被刘邦派往代国任相国,抵抗匈奴的入侵。

然而陈豨到了代国,反而与匈奴勾结,变叛朝廷。

刘邦御驾亲征,卢绾也积极配合刘邦的征剿。

陈豨为了取得匈奴的支持,派人前往匈奴求救。

卢绾为了阻止匈奴增兵救援陈豨,派张胜前往匈奴散布消息,说陈豨已经被朝廷派兵剿灭,意思是阻止匈奴增兵、救援陈豨。

巧合的是,张胜在匈奴遇到了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

臧衍对张胜说:“你应该阻止燕王卢绾征战陈豨,只有陈豨的存在,燕国才能安宁。如果陈豨被消灭了,燕国也就危险了。”

张胜听明白了臧衍的意思,于是暗中帮助陈豨。

卢绾知道张胜暗中帮助陈豨,上奏朝廷,要族灭张胜家族。

二,卢绾稀里糊涂地被张胜带到坑里去了。

张胜回到燕国后,向卢绾解释为什么要暗中帮助陈豨的道理。

卢绾觉得张胜的话有道理,于是又向朝廷上书说:“张胜并没有为害朝廷,为害朝廷另有其人。”

卢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保护张胜家族。

在张胜的怂恿下,卢绾派人与陈豨联系,企图联合陈豨,危害朝廷。

卢绾的所作所为,被刘邦知道了。

刘邦父亲庆寿,刘邦以此为由,征召卢绾进京。

卢绾心里有鬼,不敢进京。

刘邦只好派审食其与御史大夫赵尧去燕国征召卢绾进京。

卢绾害怕,躲起来了。

三,卢绾对刘邦抱有信心,却没有能力应对。

刘邦派审食其与御史大夫征召卢绾进京,卢绾为什么不敢进京呢?

卢绾知道审食其是吕后的亲信,现在朝廷派审食其来调查,卢绾由此意识到朝廷已经被吕后控制。

然而朝廷同时派御史大夫赵尧同来,卢绾又对刘邦抱有一定信心。

卢绾意识到,朝廷派赵尧前来一定是刘邦的主意。

卢绾又听说刘邦病得不轻,不敢贸然进京。

当刘邦派遣樊哙前来征剿燕国的时候,卢绾带着大臣、家人逃到长城边上。

卢绾长期徘徊在长城边上,希望刘邦康复,然后进京请罪。

结果没有等到刘邦康复的消息,等到了刘邦驾崩的噩耗,卢绾只好带着家人、大臣等投奔匈奴而去。

综上所述,卢绾反复无常,没有能力判断真伪,在扑朔迷离的环境下左右徘徊,无法决策,由此误入歧途,成了变叛主子的可怜虫!

历史学馆
「历史学馆 」发表观点
2020-01-03

权利是一个毒品,一旦你吸食过之后,必然欲罢不能。卢绾就是最好例子

陈豨起兵,刘邦平叛

在汉初十一年,陈豨在代地起兵,刘邦亲率大军从南面进讨陈豨,而卢绾辅助刘邦从东北进攻。刘邦在经历过楚汉之战后,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战,自然就练就了一身不凡的军事才能,这不才没多久,就收拾了陈豨。

陈豨见无力回天,便暗中派使者向匈奴求援。而为了打破陈豨的计划,卢绾也向匈奴派出了使者张胜。

被忽悠傻了的张胜,接着忽悠已经傻了的卢绾

而在张胜出使匈奴的时候,令人没想到的是竟然碰到了老伙计臧荼的儿子臧衍,而这个臧衍那是真能胡扯,没几下就让张胜对他言听计从了。

这不张胜一回来就和卢绾所咱们之所以能称王,那是因为有其他诸侯王在啊,而如果那个姓陈的一死,下一个刘邦肯定对付咱们,不如咱们就反了吧。

卢绾也是傻了,这种话都信了,活该他倒霉。

也是卢绾真答应下来了。

就这样卢绾彻底背叛了刘邦

松青说历史
「松青说历史 」发表观点
2022-02-10

卢绾之所以到最后背叛刘邦,完全是形势所逼,刘邦打天下时,擅长极力笼络人心,身边围聚了一起玩泥巴长大的伙伴兄弟,如卢绾、樊哙、夏侯婴、周勃等,还有后来认识的曹参、萧何、张良及官拜大将军的韩信等等,待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开始举起了屠刀,玩起了“兔死狗烹”的血腥镇压游戏,把异姓诸候王的开国功臣们几乎杀光,此时已贵为燕王的卢绾己隐约感觉到日渐迫近的杀气。当时的卢绾正率军攻打谋反的陈豨,后私下里又与陈豨交往,事情败露,刘邦大怒。于是派兵攻打他。卢绾迫于无奈投奔了匈奴。

刘邦的嫡系部队中,只有卢绾被封为异姓诸候王,还有就是燕地这么一个边关的重地,可以外拒匈奴,内镇诸侯,可见刘邦把卢绾当作了心腹,才把燕地交由卢绾治理。刘邦相信卢绾是不会背叛自己的,但事实是,卢绾犯了糊涂,被奸人利用,勾结了匈奴,背叛了自已。

卢绾这人才能一般,投靠了匈奴后,虽然被匈奴单于封了个小王爷当当,但他本人在匈奴人的心目中仍不受待见,很难融入当地的生活,不久后即郁郁而终。

趣谈汉史
「趣谈汉史 」发表观点
2020-01-03

卢绾和刘邦同一天出生,发小好朋友。刘邦起兵反秦时,因事被官府通缉,卢绾形影不离地跟着刘邦东躲西藏。刘邦到汉中后,卢绾封为将军,楚汉交兵时卢绾任命太尉,随同刘邦左右,刘邦的寝宫卢绾自由出入,一到关中刘邦封卢绾为长安侯,刘邦的手下没有比得上卢绾宠信了。

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后,带卢绾征讨燕王臧荼,燕王投降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但是到高祖十一年,卢绾宣布造反,这对刘邦打击极大。卢绾为什么造反呢?

公元前197年秋,陈稀在代地造反,刘邦带领部队攻打陈稀,燕王卢绾派兵攻打陈稀东北部,此时,陈稀向匈奴求救,卢绾也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想阻止匈奴帮助陈稀。张胜到达匈奴以后,前燕王的儿子见到张胜说:“燕国能长期存在,是因为诸侯多次反叛,战争连年不断,才使燕国幸存下来,你不想燕国尽快消灭掉,就得于匈奴和好,使诸侯国战争连年不断。”

张胜回去告诉卢绾,卢绾觉得有理,于是就让张胜做间谍,暗中去陈稀处,商量维持战争不断。汉十二年,刘邦派樊哙攻打陈稀将其斩杀,陈稀一员副将投降刘邦后,把燕王与陈稀的互通情报之事告诉了刘邦。刘邦派使者召卢绾进京,卢绾称病不敢去,刘邦又派御史大夫前去迎接,并顺便查问案件,卢绾更害怕,闭门不出,对自己的宠臣说:“异姓封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淮阴侯韩信满门被杀,又杀了彭越,这都是吕后干的,现在皇上病重,国事由吕后负责,吕后总找一个借囗杀掉异姓王和功臣。”于是,还是称病拒绝进京。

后来,没有不透风的墙,汉朝又抓到了一些投降的匈奴人,他们说张胜逃到匈奴是燕国的使者,刘邦这才认为卢绾造反了。刘邦派樊哙和周勃攻打燕国,卢绾带领家属和部下逃入匈奴,封他为东胡卢王。可是好景不长,一年多便病重而死,落了个客死它乡的结局。

总上所述,卢绾为了自保不愿落个惨死结局,他为什么反叛,就是因为韩信和彭越的惨死,使卢绾更加害怕,会有韩信彭越的结局。不得已投靠匈奴苟且偷生,刘邦为了自己的皇权,弄的发小也反叛他,不得说在利益面前,为了自己是残酷无情的。

文史砖家
「文史砖家 」发表观点
2020-06-18

从刘邦起兵到创建汉朝,有一大帮朋友始终追随其左右,在战场上为他出生入死,最终也都成为开国元勋,获得高官显爵。在这帮人当中,跟刘邦关系最铁、爵位最高之人,非燕王卢绾莫属。但让刘邦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对卢绾提携备至,对方却叛变投敌,实在是令人不解。那么,卢绾为何叛变?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卢绾,沛县丰邑人,跟刘邦不仅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在一条胡同里长大,同在一起读书学习,而且关系亲密,好到几乎要穿一条裤子的程度。刘邦在沛县起兵后,卢绾以宾客的身份追随他,虽然从没上过战场,但官职却是越做越大。等到楚汉战争开始后,卢绾虽然没有尺寸之功,但已经升任太尉,成为最高的军事主官。

据正史记载,由于卢绾跟刘邦的私人关系很铁,尽管没有立下任何军功,但依然能享受最高标准的衣物、饮食,所受的赏赐也远超其他将领,并且还能自由出入刘邦的寝室。这种待遇,即使连大功臣萧何、曹参都享受不到,由此可见卢绾的受重视程度(“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见《史记·卷九十三》)。

刘邦称帝后,大肆捕杀项羽的旧部,而燕王臧荼因为是项羽册立的诸侯,加之先前跟随项羽讨伐刘邦,因此在恐惧心理的驱使下,在汉朝建立的同年举兵造反。刘邦闻讯后御驾亲征,一举击杀臧荼。叛乱平定后,刘邦考虑到燕地民风剽悍,并且靠近匈奴,除非派自己最信得过的将领镇守,否则还会闹出乱子。经过深思熟虑后,刘邦最终册立“铁哥们”卢绾为燕王。

此时,汉朝境内只有7位诸侯王,除卢绾外,还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韩王韩信(韩国贵族)、赵王张敖及长沙王吴芮。虽然都是诸侯王,但就受信任程度、享受礼遇而论,韩信等人远不及卢绾。然而,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一旦地位和形势发生变化,即使再要好的朋友也可能反目成仇。很不幸,刘邦与卢绾最终便走到这一步。

原来,等到天下局势相对安稳后,刘邦出于一家一姓之私,先后以“谋逆”的罪名处死楚王韩信、彭越,逼反英布、韩王韩信并将他们击杀,一时间令功臣人人自危。卢绾虽然自恃跟刘邦关系要好,不大相信皇帝会诛杀他,但架不住谋臣们的劝说,不由得也开始紧张起来。为求自保,卢绾最终决定跟占据代地的叛将陈豨、匈奴达成秘密同盟,以防止朝廷对燕国用兵。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卢绾跟陈豨、匈奴勾结的消息,最终被陈豨的降将告诉刘邦,后者闻讯后既伤心又生气,于是派使者征召卢绾到长安进行“解释”。然而,卢绾非但拒绝进京,而且还与臣属非议刘邦、吕后,批评他们滥杀功臣,但是不久之后,连这番话都被卢绾的部将逃至长安后,一五一十的告诉皇帝。

刘邦听完燕国降将的汇报后,更是怒不可遏,遂任命大将樊哙为左丞相,率大军讨伐卢绾,时在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三月。然而,樊哙在燕国作战数月,始终无法击灭卢绾,刘邦一怒之下,又命大将周勃前往燕地诛杀樊哙(未果),并取代他的指挥权。周勃不辱使命,统领前线军队没多久,便一再击败卢绾,并将他驱赶到匈奴境内。

汉朝虽然最终平定燕地的叛乱,但此时刘邦已是病入膏肓,离“鬼门关”越来越近。临终前,刘邦念及旧情,便派人捎信给卢绾,希望在闭眼前能再见老朋友最后一面。卢绾看完信后痛哭流涕,悔恨自己不应该造反,便率领家属、宫人、亲信等共数千骑在长城下等候,希望刘邦病愈之后,能亲自入长安谢罪。可惜的是,就在卢绾抵达长城后不久,刘邦便驾崩于未央宫,终年62岁。

皇帝驾崩的消息传至长城后,卢绾自知无法得到吕后宽恕,于是在大哭一场后,率领部属投降匈奴,并被册封为东胡庐王。卢绾虽然得到匈奴的优待,但始终难以消除对刘邦的愧疚感,为此整日郁郁寡欢。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就在刘邦去世后的次年,卢绾也因病离开人世,终年63岁。随着刘邦、卢绾的相继离世,这对密友间的各种恩怨情仇也随之化为过往云烟。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