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如影随行经常在一起,而且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那么他们起什么作用呢?
  • 我就是竹韵我就是竹韵
  • 2023-05-24
  • 8
  • 共10人发表观点
海阔天空诗酒花
「海阔天空诗酒花 」发表观点
2019-01-18

谢“无弦琴韵”邀请。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一僧一道,在《红楼梦》中是神出鬼没的神仙代表。如果要说他们在故事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我认为大概有这些:

1.开启和收束整个故事,给一场道尽世事苍凉的故事披上“梦幻”外衣,在文学上可以增添奇幻色彩。如果像一些研究者认为的那样,《红楼梦》中隐藏了一些不能说的历史故事,那么这种奇幻设定就更加有必要。

书中第一回就说了,整个故事原来是刻在大荒山青埂峰下一块石头上的,故曰《石头记》。而这块石头原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因为某天听路过的一僧一道谈论红尘富贵,动了凡心,再三恳求两人带它下凡,才有了后来它所见证的这段故事。

来头够大吧?够神秘吧?而且书里第一句就说: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一开始就明说了,因为某种奇幻经历,所以用这种曲笔把真事隐去。这不等于告诉读者:我这书里藏了一个特地隐去的大谜团吗?后世读者拼命想挖出那“真事”是啥,就不奇怪了。

第一回又借甄士隐梦中的僧道对话,说明了这块石头也就是通灵宝玉是借了什么缘由下凡的,就是木石前盟这一公案。换言之,石头的职责就是见证这一公案,石头上所刻记的,就是这一公案的经过。

这就等于明明白白告诉读者,木石前盟,也就是宝黛恋情,是全书的中心故事。故事的结局一开始就说明白了:绛珠仙子用今生所有眼泪偿还神瑛侍者,也就是林黛玉为贾宝玉流尽所有眼泪(泪尽而亡)。那么,整个书要讲的,只不过是这个过程如何发生。

一段痴男怨女的爱情,值得这么隆重其事大书其书吗?而且还说得神秘兮兮,不但扯上女娲补天之石,还借石头对空空道人说的话,极力暗示这个故事很特别、很有意义、很有流传的必要。那自然就不由得读者猜想,表面的儿女情长背后隐藏的“真事”,才是作者想表达的。

不管那“真事”是啥,可以确定是一个大悲剧,不然不值得第一回如此浓墨重彩地暗示又暗示。所以我认为,即使没有别的,就是一段悲剧爱情,那也说明这段爱情的意义对作者来说非常重大。个人认为,至少超越了“自由恋爱”这重意义。

这就是我为什么坚决反对某些人把宝黛爱情贬低为封建社会才子佳人“私情”故事的原因。因为第一回那块石头就说得很明白了,这个故事和以往那些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完全不同。非要把宝黛爱情的意义往这上面靠,我觉得也太小看作者了。《红楼梦》非但不是《三言两拍》之类庸俗的“奇情故事”“世情小说”,而且也不是《西厢记》《牡丹亭》那样小的格局。

不然作者不用再三暗示之后,还来一首五绝强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是全书最早出现的人物。根据种种线索,最后全书结尾时,这两位应该还会出来做一个收束,把宝玉带走,让这一桩神仙公案彻底完结。只是原书后四十回佚失,看不到真相了。

2.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情节中,通过“神仙”之口渲染故事的主旨,同时也对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暗示,务求达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效果。

除了开头统领大纲之外,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还合体或者分身出现了几次:

第一回,先是在甄士隐梦中出现,提示了通灵宝玉、木石前盟、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关键词之后,又在现实中出现在甄士隐面前,对香菱命运作了暗示。香菱被拐走之后,跛足道人再次现身,对甄士隐念了那首著名的《好了歌》,成功把甄士隐渡走了。——这一段,我认为是暗示全书主旨,是一个繁盛烟花地变成凄凉黄土堆的大悲剧。而且,从此“真事”真的“隐”了,“贾雨村”登场。也就是说,这个悲剧故事,要用“假语村言”的形式,娓娓道来了。

第十二回,贾瑞被凤姐害得命悬一线,跛足道人专程送来“风月宝鉴”。贾瑞不听神仙之言,非要正照镜子,最后一命呜呼。贾瑞父母要烧镜子,跛足道人再度出现,把风月宝鉴抢了回去。——这一段,我认为是提示读者不要忘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深意。

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中了魔魇,奄奄一息之际,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出现,把通灵宝玉放在手中摩挲持颂,三十三天后宝玉和凤姐就好了。——这一段,我认为还是提醒读者莫忘前尘,毕竟读到这里可能不少人都忘了通灵宝玉原是女娲补天的神仙石了。同时,也暗示宝玉日后还是要回去太虚幻境归案的。

第六十六回,尤三姐死后,柳湘莲恍恍惚惚中走到一处破庙,跛足道人在旁边坐着捉虱子。柳湘莲问他名号什么的,他一问三不知,柳湘莲由此悟道,挥剑斩断烦恼丝,随他去了。——这一段前面刚写完尤三姐托梦告知返回太虚幻境,我想道士出现的用意应该是再次提示读者,太虚幻境专门收容世间追求真挚爱情的薄命女子。

另外,书中还有两处并非用第三人称客观叙写,而是借人物之口说出的出场。一处是黛玉转述的,癞头和尚在她年幼时试图化她出家。还有一处是宝钗转述的,癞头和尚给她献方冷香丸。当然,后面更提到癞头和尚指定的“金玉良姻”。

不过我本人认为,宝钗一方的叙述充满细节的矛盾,比如一时说秃头和尚,一时说癞头和尚,一时说和尚送了带字的金项圈,一时说只是送了几个字。这些都是“金玉良姻”之说值得怀疑的地方。

3.作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代表,引导读者对作者真实意图进行深层思考。

如前所述,作者写这书是有深意的,阅读时不能单看表面文章。正确的阅读方法,应该是牢牢抓住“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提示,仔细分辨隐藏在“假语村言”中的“真事”。

而这一僧一道,作为提示者本身,也是可以被辨析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神仙,如果《红楼梦》真的隐藏了什么真事,至少这两位以及他们所说的故事肯定是假的。有鉴于此,我觉得单纯把这一僧一道看成是全书最顶层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这方面我没有明确的证据,只是有一些隐约的感觉。比如,全书最重要的人物是贾宝玉(甚至可以说他才是第一主角,因为男主只有他一个,通灵宝玉或者说“石头”也直接联系着他,其他人的身份都可以置换成和他有某种关联的人,包括黛玉和宝钗)。而这么重要的人物,书里也说了是神瑛侍者下凡历幻,但是历幻过程中其他种种顽劣也就算了,为什么还有袭人在第十九回特地要他改正的“毁僧谤道”这一特点呢?

要知道他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都不应该和僧道有啥过不去的,平时自己也思考佛理不是?似乎书中,和尚道士唯一让他不满的,就是安排“金玉良姻”了。

但再仔细看,其实书中的僧道二人是有分工的。在甄士隐的梦里,跛足道人问癞头和尚要把那块石头带去哪里,癞头和尚就把木石前盟的公案告诉了跛足道人。也就是说,跛足道人本来还不知道这公案。

带走石头的是和尚,在石头上镌刻通灵宝玉字样的也是和尚。

在黛玉三岁时要她出家的是和尚。当时旁边没有跛足道人。

给宝钗冷香丸和金字的还是和尚。当时旁边还是没有跛足道人。

换言之,宝黛钗三大主角的纠葛,始作俑者是那位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并未参与。宝玉梦中直骂“和尚道士”,道士会不会是无辜躺枪?

跛足道人单独出现的三次,一是渡化甄士隐,二是点拨贾瑞,三是渡化柳湘莲。看起来跛足道人接触的,都是和主体故事无关的边缘普通人物。而宝黛钗这样的大主角,就交由癞头和尚专心对付?

这样的写法是巧合还是有寓意呢?难道和尚和道士在书里还有什么区别呢?但如果说没区别,又何必安排两个人,只安排一个“神仙”不就行了?仅仅是两个人更好看些?

我对宗教文化不大懂。印象中,和尚代表的佛教是外来文化,而道士代表的道教是中华原生文化。不知道跟这有没有关系呢?

那么,作者的真实态度,到底是如前面某些答主说的宿命观,还是“毁僧谤道”,还是暗中扬抑,推崇一个而贬斥另一个?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红楼梦>中曹雪芹是喜欢宝钗还是偏爱黛玉?》

《贾瑞为什么敢调戏王熙凤?》

《小说<红楼梦>中“金玉良缘”天注定,贾家败落,贾宝玉又考取了功名,为什么他还选择出家?》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魏永臣550
「魏永臣550 」发表观点
2023-04-17

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就是道和佛,也即“一僧一道”(僧一道一,僧道皆一。),就是红楼梦的真,就是夹带石头(石头“不一”而好“二”好“仁”。)一一贾宝玉,夹带古今天下第一淫人的所在。应该说,贾宝玉等是“影”,“一僧一道”是实,红楼梦中的虚假幻影是由“一僧一道”之实所发,这就是“如影随行经常在一起”的原因。

红楼梦本是述说阐释真假之书,也即阐释中华民族本、末的书。本就是真,没有本或失本、失真就是“末”,长期失本、失真的世代就是“末世”。什么是真?什么是本?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就是真,生产制造技术进步提高就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进步提高的本。最能体现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词就是“一”,因为“一”前是“零”是“无”,前所未有的制造或技术创新就是“一”,原来没有,通过探索创新获得崭新的制造或技术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就是“道生一”,就是人类的伟大创举。能“生一”,就能获得全面拉动技术进步的动力,就能促进国家民族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因此,“生一”事,也即“一事”就是国家民族的真事、本事;无为的目的就是“一事”,无为之事就是事真事本之事,也即“真事”。红楼梦借假语村言所隐的就是这样的“真事”。

儒学文化不懂这样“真事”的重大,不允许这样“真事”的存在,儒学文化理念执政为执政文化,就是失真失本的原因,因此,长期处在儒文化执政的世代就可概括为“末世”。末世不许释本释真流传真,“真事”就必须靠假,靠夹带假(石头)传真。

释真释假本没有人物故事情事存在,因必须靠假隐真传真,且儒文化理念又热谈热议人物人情故事,所以作者不得不让释真释假的文字幻化出虚幻的人物人情故事来。由此可知,跛脚道人和癞头和尚所起的作用就是承载画色的“底”,“石头”所滃所染的只不过是引人注目的“底上色”而已,没有“底”,就无法着色。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之称,在世俗者看去,是丑化道佛,其实不然,正是道出了道佛敬手敬探索实践而轻足、轻空洞思维的真谛。“跛”,即“足皮”,“皮”即表皮,即假;“足”所体现的人与动物所共有、通有的共性通性,并不是人的特长本性,人的特长本性本质能力在于手,充分发挥人手制造创造创新能力和人手创造性劳动能力才是人类的本事真事。“癞头和尚”,是言佛教否定脱离人手离开人手所产生的空洞浅浮的思维思想是限制人类前进的消极因素和巨大障碍;这就是如来佛手大,手心(心就是思维思想)大,孙悟空多少个筋头也打不出如来佛手心的道理。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发表观点
2019-03-26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是一开篇便出现的虚幻人物。在太虚幻境中、青埂峰下时,他们“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而到了凡尘世间里、芸芸众生前时,他们则化作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形象不堪。

在此后的情节中,这两人或明或暗地出现,草蛇灰线,神出鬼没,在甄士隐、甄英莲、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贾瑞、王熙凤等人的故事中多次间接或直接出现,发挥了关键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是“引”,即导引、开启之用。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一号,青埂峰下一块不堪入选的顽石,后来变成一位富贵公子宝玉的通灵玉,便是由偶然路过的一僧一道,袖进衣中,“引”入了荣耀繁华的人世间。

在甄士隐的梦中,一僧一道再次出现对顽石的去处进行了引导和交代,“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自此,“顽石”跌入凡尘历尽了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也拉开了《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的序幕。

二是“点”,即点化、提醒之用。一僧一道自太虚幻境之中飘入凡尘,变成了“癞头跣脚,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的形象。看到粉妆玉琢的英莲,用四句言辞“点”出了英莲“佳节元宵”时命运的转折关键时刻,悲叹了她“有命无运”的将来。

经历了丢女败家后的甄士隐,听到疯癫落脱、麻屣鹑衣的跛足道人念的好了歌之后,心中便彻悟,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也为“详说太虚情”埋下了伏线。

还有冷二郎柳湘莲在尤三姐刎颈鸳鸯剑、桃红碎满地之后,悔痛至极,迷迷糊糊、昏昏默默之时,遇到了一个正在捕虱跏腿道士之后,一句“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便点化了悲痛中的冷二郎,使他生出了万般勇气,“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

三是“渡”,即渡人、拯救之用。在黛玉初进贾府时,便道出自己自小有不足之症,三岁时遇到一个癞头和尚给了个能根除不足之症的破法。

“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癞头和尚的话,是要“渡”了黛玉去过平安的一生,然黛玉并未从之,一生便时时流泪、常常生病,直至因泪致病、因病致亡。

再说宝钗的“冷香丸”,宝钗自小虽无不足之症,但是却有无名顽疾,又被一个和尚诊为“胎里带的热毒”,用了十种“十二”分量的材料药方制成了“冷香丸”。这种以“可巧”为特点的药丸,是一种慧根的象征,“冷香丸”能治好宝钗的“热毒”之症,也把宝钗“渡”成了一个冷眼观世、乖巧慧心的近乎完美的女性。

还有跛足道人送给贾瑞治病的“风月宝鉴”,照背面能治病,照正面能致死。本来贾瑞可以通过这面“风月宝鉴”“渡”活自己,但是已被走火入魔的他还是忍不住照了正面,最终一命呜呼。

四是“推”,即推动、襄助之用。在第二十五回中,赵姨娘和马道婆联手对凤姐和宝玉施了魇魔法。二人着“魔”后,百般医治不效,被折磨的不省人事、奄奄一息。而此时,那一僧一道便奇幻版登场,连贾政也觉得“想如此深宅,何得听的这样真切,心中亦希罕”。

急病乱投医,虽疑惑却是救命要紧,飘然而至的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把那块通灵宝玉“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使凤姐和宝玉“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救了命悬一线的凤姐和宝玉。

假如凤姐和宝玉此时不治而亡,故事戛然而止,缺了宝玉和凤姐的《红楼梦》还是“红楼梦”吗?而一僧一道的出现,救了凤姐和宝玉的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精彩故事得以继续。

五是“了”,即了结、归结之用。在续写的完结回目中,科举考试散场中失联多日的宝玉,出现在了叫“毘陵驿”的地方,他“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不言不语、似喜似悲地向贾政跪拜之后,那一僧一道再次出现,携了宝玉消失在白茫茫的一片旷野之中。

自此,那“宝玉”又被一僧一道带回青埂峰下,作回了“顽石”的本源,而那一僧一道仍“各自云游而去”。此次“一僧一道”的登场,使这个孽缘情债纠葛的故事作了象征性了结,“石”又做回了“石”。

作者:温暖前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七月流火140400643
「七月流火140400643 」发表观点
2023-01-26

《红楼梦》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的创作手法又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现实主义方面表现在他描摹世事,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真实的让人吃惊。在浪漫主义方面,它又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神话世界。这个神话世界就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在书中的篇幅是很少的,全部加起来不及百分之一。只有在第一回,第五回中有叙述,但是,这不及百分之一的篇幅却搭起了《红楼梦》故事的整体框架。有了太虚幻境,《红楼梦》就是一部小说,没有太虚幻境,《红楼梦》差不多就是历史。这里所谓的历史,指的是人性的真实,而不是说贾宝玉就是某某人。

太虚幻境与现实世界既相互联系,又事实隔绝。这种亦真亦幻的联系,营造出了《红楼梦》既真且幻的艺术氛围。

太虚幻境里住着警幻仙姑,和众多仙子。他们的职责是“司人间风情月债,掌尘世女怨男痴”。以现在的话说,人世间男女间的爱恨情仇,都归警幻仙姑掌管。《红楼梦》当然是关于情的故事。在现实中,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以及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贾宝玉与林黛玉为什么有缘无分?为什么最后是与薛宝钗成为夫妻?这些都是有前世因果的。在现实中,这或许是迷信,在文学中,这可以是事实。

贾宝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赤霞宫中的神瑛侍者。因为思凡,要下世历劫。林黛玉是灵岸上的一株绛珠仙草。因为得到神瑛侍者的灌溉,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身。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便随其下世,以一世的眼泪,偿还当年的灌溉之水。所以,从这个框架中就可以看出,林黛玉是先天注定,不可能嫁给贾宝玉。她与宝玉的相逢是为了还泪而来,泪尽之日,就是归去之时。

贾宝玉与薛宝钗为什么会有“金玉良缘”,一定也有前世的原因。但是,这个原因《红楼梦》前八十回没有交代。只是交代了“木石前盟”。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并不复杂。“木石前盟”是在第一回中,通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而交代的: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可见,宝玉和黛玉的下世,是有一群人陪伴着一起来的。他们之所以下世,都是有原因的。这就是所谓的因缘纠结。当他们的因缘得偿之后,就各回去了。既然这样,做为与林黛玉同等重要的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的前世因果是否也应该交代一下?我觉得,这个应该有。应该是在故事结束前,石头与一僧一道的对话中揭示出来。显然,后来的续书者已经给不出答案了。

说完故事的架构,就可以说说一僧一道的作用了。他们是两个仙人,分别叫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他们其实是太虚幻境的使者。通过他们,来连接太虚幻境和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说,这些下界的神仙们,下界之后,也要按规矩办事。比如说林黛玉,该还泪的还泪,还完了就赶快回去。不能做违背初衷的事。比如说,林黛玉下世之后,把还泪的事情忘了,又爱上了北静王。最后做了北静王妃。这显然就违背了她下世时的诺言。警幻仙姑就会出面干预。不能让剧本脱离原有剧情。这事需要谁出面去办,就是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

林黛玉不还泪了,这是我的玩笑话。但是,僧道二人对下世者的保护的情节,书中是有的。第二十五回中,贾宝玉和王熙凤中了魔法。眼看性命不保。这时,一僧一道出现了。他们对通灵宝玉做了做法,挂在门上,然后,宝玉和凤姐就好了。

大家请想,驱赶了五鬼的是通灵宝玉?还是一僧一道?答案很清楚。通灵宝玉自己下凡都是二仙帮助的,他有法力驱鬼。显然,“五鬼”是一僧一道驱赶的。他们为什么要帮宝玉和凤姐。原因很简单。宝玉下凡,事情没做完,怎么可能回去。宝玉若是死了,林黛玉给谁还泪去?凤姐若是死了,后边的尤二姐尤三姐的大戏还怎么开演?所以,一僧一道必须管。如果不管,就没有完成警幻仙姑所交的任务。

说完一僧一道。再说一下“通灵宝玉”。它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它与神瑛侍者不是一个人。神瑛侍者在历劫又回归到西方赤霞宫。通灵宝玉在神瑛侍者历劫完毕之后,又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复还本性,又成了一块石头。因为它又成了一块石头,才会有空空道人求道时遇到它。并抄下了他身上写的故事。

红学中有种观点认为,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是一个人。这不符合曹雪芹原意。是程高本续书时改过的。他们为什么要改?因为他们无法续写出宝玉和宝钗结婚时的合理情景。于是,把宝玉写傻了,写疯了。傻子结婚,任人摆布就行了。但是,看了八十回情感大戏的人,显然不会满足于“金玉良缘”变成了傻子结婚。所以,这个续写挺次的。但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这样。

既然“金玉良缘”写成了“傻子结婚”。宝玉为什么会傻?他们又编不出理由来了。于是,只能从原有的框架中找理由。于是,把原来的“随军记者”“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合在一起。然后,编出一个丢玉的故事。这样就暗示,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贾宝玉丢了玉,就失魂落魄,成了傻子。故事终于编圆满了。但是,《红楼梦》原有精气神没了。

总之,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是联通仙界和人世的使者。有了他们的联络,读者就可更加全面的看清故事的全貌。既可以看到人间,也可以看到仙境,既可以看到前世,也可以看到今生。

文学作品中,这样作用的人物安排有很多。比如《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金庸《侠客行》里的张三李四。《桃花扇》里的杨龙友,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有相同之处。

闲看秋风999
「闲看秋风999 」发表观点
2021-09-07

曹雪芹的笔法非常具有象征性;其二,读《红楼梦》一定要搞清楚"甄"与"贾"的关系;换句话说,《红楼梦》里面讲的"真"实际上就是"假";"假"才是"真"。

跛足道人和赖头和尚作为"真"人的出现,其实都是"假"的;即"非僧非道";和这两个宗教信仰没有任何联系。

曹雪芹在《红楼梦》前五回中讲的故事非常荒诞不经,千万不要掉进"坑"里,去做什么考证;比如说贾宝玉口中的"玉"。

这块玉的大小是多少?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嘴里是否含得住?还有人认为这块玉在贾宝玉出生时不大,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ql。

原本这块玉上面比较模糊隐隐约约有些字迹,只是等到宝玉十来岁时字迹才变得清晰起来——这样的考证毫无意义。

还有,整篇《红楼梦将所有可能会"暴露"出具体哪一个朝代的线索或者蛛丝马迹统统抹去——比如说贾宝玉的一身打扮;从头到脚看不出他是满族还是汉族或者汉朝还是明朝;

还有秦可卿(情可亲)的卧房所有的摆设:墙上的字画,床上用品,这些东西看上去货真价实,每一件都有来历都有故事,然而稍稍推敲一下,没一件真的!

越是写得细,越发证明那些都是假的!

简单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贾宝玉(也就是作者曹雪芹)与僧、道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贾宝玉(曹雪芹)真的看破红尘,何必留下这部书!

孤独的人209381559
「孤独的人209381559 」发表观点
2021-07-22

《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僧道二界的人物,往往是智慧的化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影响的《红楼梦》一书,也是身然而然的把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看或了智慧的化身。在《红楼梦》中,和癞头和尚同行的跛足道人,因为一路上哼唱着旁人听不懂,也不想听懂的《好了歌》,因此而引起了当时尚未落魄的甄士隐的注意。而当跛足道人第二次和甄士隐相遇时,已经是落魄潦倒的甄士隐,在再一次听到了跛足道人哼唱着的《好了歌》之后,就舍弃了早就不成一个家的家,跟随着跛足道人浪迹天涯去了。

虽然在《红楼梦》的原著中,表面上疯疯癫癫的跛足道人,是和癞头和尚左右不离,形影相伴的。但是如果是我没有记错的话,央视87版的《红楼梦》中,癞头和尚这个角色已经被删除,只剩下了跛足道人这一个角色。我觉得央视在它所拍摄的《红楼梦》中,把癞头和尚这个角色去除掉,是明智之举。把癞头和尚去掉后,跛足道人的艺术形象更加的生动突出,这对于《红楼梦》全剧的剧情串连,起到了去简删繁的作用,它使央视版《红楼梦》中的艺术形象,更加的生动突出。而高颚版的《红楼梦》大结局中,却是以贾雨村这个奸佞来归结《红楼梦》,而曹雪芹版的《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却是不见了踪迹,这似乎是不大成功的艺术结局。因为像贾雨村这样的角色,在结束时让它以一个智者的身份,来归结《红楼梦》一书的宗旨,实在是侮辱了《红楼梦》这一巨著的伟大意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木火燊辉
「木火燊辉 」发表观点
2022-09-03

看似闲观的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红楼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起了连续和贯穿作用,就像麻鞋的鞋耳一样,耳子一坏,整个鞋就散架了,红楼梦没有这一僧一道,会失去许多神秘和风彩,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之感,而有了这一僧一道的岀现与预言,贯穿了主人公人物命运及归宿,给人一种明了、自然之感!

首先有这一僧一道的自述与告白,知道了贾宝玉乃补天未用之石,得天地日月之精华,己有半体仙气,转世为人去历劫,而这劫数就是大观园里所发生的一切,有这一僧一道的铺垫,故事情节有传真和可信的作用,更让人寻味耐读,否则空洞无聊,不知所以。

再说这一僧一道不光预言了宝玉和英莲的命运走向,对贾府的叹庭也让人嗅岀非同寻常的变迁,让人感觉到,"万事皆由天定数,一生只有命安排的宿命论来,虽然迷信,但神秘感不言而喻,但凡古典小说,都会掺杂些神秘宿命思想,权当人们的精神食粮。

《红楼梦》中,这一僧一道,为整个故事之线索,引导人们由浅入深,再觉悟世事的差参,教导人们向善,真可谓"莫漾广厦千万间,倾榻也是须庾间,世事无常黑白分,悔到迟时难加难。

三川道友
「三川道友 」发表观点
2023-05-08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红楼梦》中扮演了多重角色。

首先,他们作为僧侣的形象,体现了小说中的佛教思想和文化。他们经常出现在贾府中,为众人讲经说法,传授佛法。跛足道人还曾教导贾宝玉修行,告诫他不要追求名利,追求超脱。

其次,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也是小说情节的推动者。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如跛足道人发现贾宝玉的出身、癞头和尚劝诫贾母不要将宝玉送往荣府等,都对小说情节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也是小说中的喜剧角色。他们常常通过幽默搞笑的言行引起笑声,为小说增添了轻松的氛围。

总之,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体现了佛教思想,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为小说增添了喜剧色彩。

长情先生
「长情先生 」发表观点
2019-03-05

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其实都很不错,但也常见。

本答主觉得——

《红楼梦》一书,属于明清感伤主义文学的巅峰,它里面的感伤,犹如日本的物哀。每个人物的出现,不管是主要角色还是次要角色,都带着不动声色的感伤。甚至简单的环境描写,也是暗藏着无尽的感伤。

如何消化这样的感伤?

宗教成了一种选择。

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者结合的文化。

儒家是集市,什么都能买到,热闹,喧嚣,繁华,同时也流露出腐朽。

道家是药铺,当你在热闹喧嚣中病了,道家就成了你看病抓药的归属。

佛家是当铺,你必须要拿你的七情六欲去当掉,才能从容修行,有了体悟。

《红楼梦》便是这三者的最高境界的结合。

跛足道人,赖头和尚,他们的出现,是《红楼梦》的一种开始,也是一种结局。

红楼梦里的贾家,王家,史家,林家等等家族,都是建立在儒的基础上,为人处世,行为世范,家庭伦理,莫不如此。

而红楼梦的故事走向,却是流向了药铺和当铺。

然而——

药铺无法治愈,只能慰藉。

最终的出路在当铺,当掉你的一切执念与欲望,才能得到最终的解脱。

这也是跛足道人和赖头和尚一直在劝戒和阐述的理念。

你觉得呢?

龙安安
「龙安安 」发表观点
2023-04-03

一开始就明说了,因为某种奇幻经历,所以用这种曲笔把真事隐去。这不等于告诉读者:我这书里藏了一个特地隐去的大谜团吗?后世读者拼命想挖出那“真事”是啥,就不奇怪了。

第一回又借甄士隐梦中的僧道对话,说明了这块石头也就是通灵宝玉是借了什么缘由下凡的,就是木石前盟这一公案。换言之,石头的职责就是见证这一公案,石头上所刻记的,就是这一公案的经过。

这就等于明明白白告诉读者,木石前盟,也就是宝黛恋情,是全书的中心故事。故事的结局一开始就说明白了:绛珠仙子用今生所有眼泪偿还神瑛侍者,也就是林黛玉为贾宝玉流尽所有眼泪(泪尽而亡)。那么,整个书要讲的,只不过是这个过程如何发生。

一段痴男怨女的爱情,值得这么隆重其事大书其书吗?而且还说得神秘兮兮,不但扯上女娲补天之石,还借石头对空空道人说的话,极力暗示这个故事很特别、很有意义、很有流传的必要。那自然就不由得读者猜想,表面的儿女情长背后隐藏的“真事”,才是作者想表达的。

不管那“真事”是啥,可以确定是一个大悲剧,不然不值得第一回如此浓墨重彩地暗示又暗示。所以我认为,即使没有别的,就是一段悲剧爱情,那也说明这段爱情的意义对作者来说非常重大。个人认为,至少超越了“自由恋爱”这重意义。

这就是我为什么坚决反对某些人把宝黛爱情贬低为封建社会才子佳人“私情”故事的原因。因为第一回那块石头就说得很明白了,这个故事和以往那些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完全不同。非要把宝黛爱情的意义往这上面靠,我觉得也太小看作者了。《红楼梦》非但不是《三言两拍》之类庸俗的“奇情故事”“世情小说”,而且也不是《西厢记》《牡丹亭》那样小的格局。

不然作者不用再三暗示之后,还来一首五绝强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是全书最早出现的人物。根据种种线索,最后全书结尾时,这两位应该还会出来做一个收束,把宝玉带走,让这一桩神仙公案彻底完结。只是原书后四十回佚失,看不到真相了。

2.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情节中,通过“神仙”之口渲染故事的主旨,同时也对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暗示,务求达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效果。

除了开头统领大纲之外,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还合体或者分身出现了几次:

第一回,先是在甄士隐梦中出现,提示了通灵宝玉、木石前盟、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关键词之后,又在现实中出现在甄士隐面前,对香菱命运作了暗示。香菱被拐走之后,跛足道人再次现身,对甄士隐念了那首著名的《好了歌》,成功把甄士隐渡走了。——这一段,我认为是暗示全书主旨,是一个繁盛烟花地变成凄凉黄土堆的大悲剧。而且,从此“真事”真的“隐”了,“贾雨村”登场。也就是说,这个悲剧故事,要用“假语村言”的形式,娓娓道来了。

第十二回,贾瑞被凤姐害得命悬一线,跛足道人专程送来“风月宝鉴”。贾瑞不听神仙之言,非要正照镜子,最后一命呜呼。贾瑞父母要烧镜子,跛足道人再度出现,把风月宝鉴抢了回去。——这一段,我认为是提示读者不要忘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深意。

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中了魔魇,奄奄一息之际,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出现,把通灵宝玉放在手中摩挲持颂,三十三天后宝玉和凤姐就好了。——这一段,我认为还是提醒读者莫忘前尘,毕竟读到这里可能不少人都忘了通灵宝玉原是女娲补天的神仙石了。同时,也暗示宝玉日后还是要回去太虚幻境归案的。

第六十六回,尤三姐死后,柳湘莲恍恍惚惚中走到一处破庙,跛足道人在旁边坐着捉虱子。柳湘莲问他名号什么的,他一问三不知,柳湘莲由此悟道,挥剑斩断烦恼丝,随他去了。——这一段前面刚写完尤三姐托梦告知返回太虚幻境,我想道士出现的用意应该是再次提示读者,太虚幻境专门收容世间追求真挚爱情的薄命女子。

另外,书中还有两处并非用第三人称客观叙写,而是借人物之口说出的出场。一处是黛玉转述的,癞头和尚在她年幼时试图化她出家。还有一处是宝钗转述的,癞头和尚给她献方冷香丸。当然,后面更提到癞头和尚指定的“金玉良姻”。

不过我本人认为,宝钗一方的叙述充满细节的矛盾,比如一时说秃头和尚,一时说癞头和尚,一时说和尚送了带字的金项圈,一时说只是送了几个字。这些都是“金玉良姻”之说值得怀疑的地方。

3.作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代表,引导读者对作者真实意图进行深层思考。

如前所述,作者写这书是有深意的,阅读时不能单看表面文章。正确的阅读方法,应该是牢牢抓住“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提示,仔细分辨隐藏在“假语村言”中的“真事”。

而这一僧一道,作为提示者本身,也是可以被辨析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神仙,如果《红楼梦》真的隐藏了什么真事,至少这两位以及他们所说的故事肯定是假的。有鉴于此,我觉得单纯把这一僧一道看成是全书最顶层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

这方面我没有明确的证据,只是有一些隐约的感觉。比如,全书最重要的人物是贾宝玉(甚至可以说他才是第一主角,因为男主只有他一个,通灵宝玉或者说“石头”也直接联系着他,其他人的身份都可以置换成和他有某种关联的人,包括黛玉和宝钗)。而这么重要的人物,书里也说了是神瑛侍者下凡历幻,但是历幻过程中其他种种顽劣也就算了,为什么还有袭人在第十九回特地要他改正的“毁僧谤道”这一特点呢?

要知道他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都不应该和僧道有啥过不去的,平时自己也思考佛理不是?似乎书中,和尚道士唯一让他不满的,就是安排“金玉良姻”了。

但再仔细看,其实书中的僧道二人是有分工的。在甄士隐的梦里,跛足道人问癞头和尚要把那块石头带去哪里,癞头和尚就把木石前盟的公案告诉了跛足道人。也就是说,跛足道人本来还不知道这公案。

带走石头的是和尚,在石头上镌刻通灵宝玉字样的也是和尚。

在黛玉三岁时要她出家的是和尚。当时旁边没有跛足道人。

给宝钗冷香丸和金字的还是和尚。当时旁边还是没有跛足道人。

换言之,宝黛钗三大主角的纠葛,始作俑者是那位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并未参与。宝玉梦中直骂“和尚道士”,道士会不会是无辜躺枪?

跛足道人单独出现的三次,一是渡化甄士隐,二是点拨贾瑞,三是渡化柳湘莲。看起来跛足道人接触的,都是和主体故事无关的边缘普通人物。而宝黛钗这样的大主角,就交由癞头和尚专心对付?

这样的写法是巧合还是有寓意呢?难道和尚和道士在书里还有什么区别呢?但如果说没区别,又何必安排两个人,只安排一个“神仙”不就行了?仅仅是两个人更好看些?

我对宗教文化不大懂。印象中,和尚代表的佛教是外来文化,而道士代表的道教是中华原生文化。不知道跟这有没有关系呢?

那么,作者的真实态度,到底是如前面某些答主说的宿命观,还是“毁僧谤道”,还是暗中扬抑,推崇一个而贬斥另一个?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