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香港拍摄的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人物大多没有剃头发而是扎辫子?

  • 番茄酱蘸土豆番茄酱蘸土豆
  • 2023-05-25
  • 112
  • 共12人发表观点
西岭散人
「西岭散人 」发表观点
2019-10-26

看电影,你要是太过于认真,难免会钻牛角尖,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清王朝的兴盛与没落,也是我们最为熟悉和了解的。

作为我国古装电视剧的素材主要来源,被翻拍的次数也与日俱增,但其实我们还是经常会发现:尤其在许多香港清朝古装剧中,他们的装扮大多摒弃了长长的辫子。

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其实主要有以下几点!

并非都所有的观众都喜欢长辫子的人物造型。

我们要知道,香港影视作品主要受众群体,还大多是侨居海外的东南亚华人,正因为他们祖上备受压迫,不满清政府的统治,所以才移民至此。

就在他们刚开始移民到东南亚的时候,长辫子也成为被他人嘲笑的对象,仿佛身上的一个耻辱烙印一般,毕竟当时清朝人的审美观,也并非让所有人都能接受。

作为晚清时期最标准的男子发型,但香港影视作品偏偏不按套路出牌,其实除了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而且也与现如今的现实状况存在极大差异。

并非演员不敬业,而是发型更换成本太高,时间上不允许!

香港电影市场的发展远比内陆要早,作为一台巨大的吸金机器,演员就是这台机器身上最为重要的零部件,有时候不仅要身兼数职,而且遇上黄金档口,他们往往要接受高强度的档期安排,大多数演员都忙于赚钱。

当然,为了增强观赏性,也绝不可能有一镜到底的演员,他们往往在空闲时间还要接其他戏。可能前一秒是古装清代戏,下一部就是现代穿越剧,按照头发正常生长的速度,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为了方便节省时间,干脆就不剃头发。

历史民族原因,也导致他们对长辫子恨之入骨。

清王朝统治华夏大地的数百年期间,也因为残暴的政治,招致当时许多人不满产生了移民的想法,为了在异国他乡隐姓埋名,首先要去除的就是长辫子,毕竟从形象特征上一眼就能看出,是当时清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华人。

长辫子不仅极为不美观,而且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并不方便在异国他乡生活,当然要想逃脱清政府的魔爪,就必须先从改变自身形象做起。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也与当时的历史现状有关。

香港电影的发展和繁荣要远比大陆早,但在当时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香港的港片很难进入大陆,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快速通过审核。

在大部分港片当中虽然拍的是清朝戏,但却使用的是明朝发型装束,节省成本是一方面,但毕竟当时港片的受众群体也不要求他们,完全按照清朝时期的装束来打扮。为了保证收视率,只能够迎合观众的内心诉求。

就按照我们今天的审美来看,也并没有几个人喜欢那样,前额光秃秃后边拖一个长长的大辫子,何况打理起来极为不便。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长辫子也已经不再是标配,随着现如今影视行业的高速发展,往往为了追求利益,过分的迎合观众审美需求,影视作品已逐渐偏离历史正轨。

当然港片有港片的特色,大陆片也有大陆片的迥异之处。我们根据个人爱好,选择适当的类型观看即可,仅仅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并没有过分较真计较的必要。

老虫侃历史
「老虫侃历史 」发表观点
2019-10-23

这个跟当时香港影视行业有关,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他们不尊重历史,为了形象舍不得剃发等原因。

当年香港影视业相当发达,那一批的影视工作者相当敬业的。

香港影视高产的时候,一年能产出电影上千部,这还不算连续剧。

当年周星驰最忙的时候,一年就拍11部电影,外加一部连续剧,平均算下来一个月1部。而且可不是粗制滥造哦,这11部电影有一半都是票房热门。

那个年代由于演员有限,有可能你上午还在派古装戏,下午就要进另一个剧组去拍现代戏。

这样一来,如果把头发剃了,那下午的戏就没法拍了。

没办法,那就只好折中一下,拍清宫戏只是戴假发扎辫子,而不剃头了。

其实真实的清朝的剃发规则也是不断变化的。

为啥满族以及北方少数民族都有剃发的历史。

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大多数时间要骑马。而且游牧民族的物资相对比较匮乏,他们的战争也就多。作战的时候,如果两边的头发过长,就容易遮挡视线,影响作战,所以他们就将头发剃掉。

清朝一开始的发型要求是“金钱鼠尾”,就是说发辫要能从铜钱中间的空穿过去,才合格。

后来慢慢受汉人影响,剃发的面积越来越少,到了晚清,就是我们常见的在头顶留一半的剃法了。

元二说法
「元二说法 」发表观点
2020-02-06

三个原因,一是清朝头型既不是扎辫子也不是剃头,反正都是错,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二是剃头坏发型,影响拍戏和参加活动;三是反清复明历史遗留。

一、清朝人到底什么发型?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许多人早就给 出了答案,清朝的发型是有变化的,前期叫作金钱鼠尾,后来就是影视剧里流行的阴阳头小辫子。

但我们都知道,清朝剧最多的是康、雍、乾三朝,前期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也有,这要拍成剧,那些帝王、阿哥们,全都得剃光头,再留个可笑的小尾巴。

这种头型,有几部剧能满足?

反正都满足不了历史原型,剃头还是戴假发,又能差得了多少?

将就着看就行了。

观众反正就是看个乐呵,如果所有的剧都这么演,那也没什么好挑剔的。

二、当时的香港演员戏多不方便剃头

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香港厉害演员很多,颜值和演技都很突出,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足够秒杀现在很多一线明星。

在这些人中间杀出重围非常难,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就是几个电视台反复拍戏,拿着一集几十几百块钱的片酬,发不了大财,也饿不死而已。

这就导致了香港当红演员戏特别多,几十天拍一部电影是常事,同时在几个剧组串也是常事,一个摄影棚里拍几部戏也是司空见惯。

因此,大家也不难发现,很多香港电视剧,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人作搭子,可能上午古装剧,下午就时装剧,要是剃头,怎么拍呢?

所以,还不如戴假发划算。

三、邵氏电影的业界传说

另外一个重要的坊间传闻,据说香港早期的影视剧,清装不剃头是跟邵氏电影有关。

《刺马》是邵氏第一部清装电影,而当时邵氏的主要受众市场除了香港,就是东南亚一带,那里的华裔非常厌恶满清,认为留辫子是种耻辱。

这种思潮,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同盟会,就是打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流行剪辫子。

东南亚等地,也是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事业发源地,可想而知,东南亚人民对清朝的辫子有多恨。

为了让电影顺利上影,邵氏用了折中的法子,不剃头,只绑辫子。

这后来就成了香港电影的习惯,一直到九十年代,港剧还是这个样子。

千佛山车神
「千佛山车神 」发表观点
2020-06-21

剃发留辫是清朝铁律,剃发严重摧毁了汉人的文化优越感,所谓的夷夏之别瞬间荡然无存,成为满洲贵族打击汉人自信心的重要措施。

(清代除了僧道以外,汉人一律剃发,否则便以谋反罪论处)

从清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剃发令有效的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人们就将清宫戏称之为“辫子戏”。

其实留个辫子对于化妆师来说并不算难题,找一个发套就能解决,但问题是清朝的法式是必是必须剃头的。

在清朝前期,剃发的面积非常大,只能留后脑勺的一绺头发编成发辫,俗称“金钱鼠尾”。

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渐渐稳固,统治者对于发式的管控也放宽了许多,剃发的面积越来越小,所留的头发越来越多。到了清朝晚期形成了今天常见的阴阳头,既头顶前半部剃发,后半部则留起来绑成辫子。

可是即便如此,清朝的发式也需要剃掉前面的头发,而演戏时是不能只剃前面,肯定要全部剃光,这对于早期的香港的影坛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首先,在以前的演艺圈中,艺人的偶像包袱是非常重的,当年的香港艺人甚至不敢公开自己的婚姻情况,就连刘德华都是隐婚多年,更别提晒娃了。

而剃光头更是有损艺人的颜值,许多艺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在演戏时都拒绝剃头。

(可能是出于形象考虑,刘德华极少出演清宫戏,即便是出演也不剃头。本人查了一下,刘德华貌似只演了两部涉及清朝的戏,一部是1988年的《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另一部是2007年的《投名状》,前者没有剃头,后者也没有剃光,类似于寸头)

(在《投名状》中刘德华并没有真正的剃光头,实际上这种发型在清代是不被允许的,清政府不管你有没有钱,忙不忙,头发必须剃光,不能留发茬)

再者,香港演艺圈的范围是很小的,艺人一共就那么多,许多艺人一年要拍许多戏,其中有清宫戏,也有现代戏。

如果清宫戏的拍摄顺序较为靠前,演员们把头发给剃了,接下来的现代戏就没法演了,谁也不愿意整天看一堆大光头出来晃悠。

以周星驰为例,在1992年到1993年期间,周星驰相继拍摄了《逃学威龙2.》、《审死官》、《鹿鼎记》、《鹿鼎记2》、《武状元苏乞儿》、《逃学威龙3》六部戏。

在这六部戏中,《审死官》、《鹿鼎记》、《鹿鼎记2》、《武状元苏乞儿》都是清代戏,按理说是需要剃头的,但是其中的两部《逃学威龙》是现代戏,不能剃头。

鉴于头发这玩意的生长速度是有限的,因此在周星驰在《审死官》、《鹿鼎记》、《鹿鼎记2》、《武状元苏乞儿》这四部戏中都没有剃头,选择直接带个发套了事,反正大家都明白。

(为了不增加违和感,只要周星驰不剃头,其他演员也一律不剃头)

草根谈娱乐
「草根谈娱乐 」发表观点
2019-03-03

确实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很多关于清朝的港剧中,很多男性演员都没有留阴阳头,如周星驰在电影《鹿鼎记》中就没有留阴阳头。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当然是演员不愿意剃光头了

上个世纪90年代,香港的影视剧行业很是发达,很多香港艺人的档期排的都是满满的,大多数时候他们在拍完某部戏后就要拍下一部戏,而剃了光头会无疑会影响到下一部戏,所以他们就不愿意剃光头啦。

当然也有一些演员是剃了光头的,如张卫健饰演的韦小宝,如陈小春饰演的韦小宝,张卫健本身就是光头,所以不存在剃与不剃,而陈小春之所以愿意剃光头也是因为他平时的发型就是短发,剃成光头也不会太影响他参演下一部戏,毕竟一个月后他的头发就恢复原来的长度了。

其次,香港影视剧的市场很大

同样是上个世纪90年代,香港的影视剧在整个东南亚都很受欢迎,所以为了量产,香港的很多影视公司在制作影视剧时也就不会那么严谨。说的简单一点,即便男演员在参演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时没有留阴阳头,也不会太影响电视剧的收视率,所以香港的影视公司当然是选择最简单的方式了。

而进入21世纪后,香港的影视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于是在很多关于清朝的港剧中,我们开始看到越来越多的男演员留起了阴阳头。

综上,是市场决定了题目中所述的这种现象,当港剧红火时,那些务实的香港影视公司当然是更注重效率,当港剧没落时,那些识时务的香港影视公司也就开始注重影视作品的严谨性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春秋明清
「春秋明清 」发表观点
2019-07-16

答案是:配角不能剃头

这个问题我还真的知道答案,在一期老梁观世界里看到的,哪一期不记得了,

内容是“香港电影里的黄金配角”,你看《鹿鼎记》里的陈小春哥是剃了头吧,

但是其他配角都没有剃头,是因为香港电视剧里(也包括电影)里的配角或者龙套是个非常专业的职业,

都是一群固定职业者,可以说大部分人每月都要接下不止一部戏,甚至每天都要跑不同的戏场,

分饰不同角色,按照形象塑造的要求,总不能要求现代剧都顶着假发或者光着头吧?

所以没法子,主角拍一部片子要以角色塑造为主,

但配角演电视、电影就完全是流水线作业。这也解释了我们心中的2个疑问。

1、为什么港剧、港片里的配角甚至龙套我们看着都好眼熟。

因为这已经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团队了,看多了就发现其实就只有那一帮子人来来去去。

2、为什么港剧、港片里的配角的演技让我们过目不忘(吴孟达、长威之类)。

因为他们作为配角常年要把握很多角色,可能早上八点演清朝的太监,下午三点就要演现代的混混,夜场要演商业精英,要在不同的角色里相互转换,而且配角职业被替代性强,只有努力演好所有角色的配角,才能混得了饭,甚至飞黄腾达。

如果满意请点赞。

渔乐鸿晨
「渔乐鸿晨 」发表观点
2019-09-30

目前,关于香港拍摄的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人物大多没剃头发就扎辫子的疑问,坊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流行最广,说的人最多。基本的意思就是,在剧中剃头扎辫子的基本上都是主角,看到没扎辫子的,那都是配角。说在香港配角是一个很大的行业,很多人都是专业的配角、跑龙套的,每天需要跑不同的片场演不同的配角,为了方便所以就只能采用不剃头扎辫子的办法。我觉的这个说法虽然感觉有点牵强,但是从某个角度来看,还算能说的过去。第二个说法,我认为反倒是更符合历史和实际情况,更具有说服力。大家都知道整个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是267年的时间。其实从1644年吴三桂带领清兵入关,到清朝统治结束,清朝当局是允许人民蓄发的,就是允许子民只扎辫子不剃头。只是为了适应这个过程,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的非常缓慢,直到1799年。那么1799年是哪个年代呢,就是清朝嘉庆四年。也就是说从清兵入关,直到嘉庆四年,虽然朝廷允许人们蓄发扎辫子以适应对汉族的统治,但是多数人依然习惯剃头扎辫子。从嘉庆四年开始,蓄发扎辫子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盛行。 所以,我们以后再看有关清朝的影视剧的时候,就不会再有疑问了。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的,清朝建国初期的几位皇帝,还是比较深明大义。他们明白,要想真正实现民族的大融合,再现空前盛世,光靠独裁和专制是行不通的。

花样历史03
「花样历史03 」发表观点
2019-10-26

在tvb清宫剧里面,男性演员并不像大陆的清宫剧,脑门儿刮得铮亮。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TVB的影视剧都是工业化模式运作的。同一个演员在同一天里面可能需要在很多个片子里出现,如果剃成大陆那样的发型,就会影响到拍摄的进度。毕竟,在TVB里面,影视剧的类型太多了,有警匪剧、职业剧、悬疑剧、清宫剧等等,有些绿叶甘草演员在服化道方面就不是那么低讲究了,不过胜在演技过关,所以看起来不是很尴尬,反而更有一些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

第二个原因是香港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很早就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因此受到满清的荼毒就要少得多,相比于北方的汉民族,香港人受到满清的影响最小,也最能够减掉所谓的辫子。在影视剧里面,虽然为了符合满清的历史传统,但是在香港人的骨子里,是对满清极为反感的。

第三个原因香港的影视剧受众除了香港本地人之外,还有东南亚、日本和韩国,这些地方才不管满清剧的发型,只要剧情吸引人,演技过关,照样有人追捧。

因此,从八十年代的《鹿鼎记》到九十年代的《鹿鼎记》再到近期拍摄的《张保仔》,TVB的服化道方面的传承都是很一致的!

游戏人超超
「游戏人超超 」发表观点
2019-10-14

虽然说清宫戏一直标榜着还原历史原貌在戏说清朝时期的稗官野史,路边八卦,但是相比之下,内地演员兢兢业业拖着长辫子,光着前脑门的设定是清朝戏的标准配置。(虽然基本上都没有区分出清朝三个时期鼠尾鞭,蛇尾编和牛尾辫的分别,一概用了晚清时期牛尾辫的设定。)

但是这样牛尾辫一统天下的阴阳头发型,在香港却被打破了。因为以香港影视剧行业工业的发达程度,一个演员随时可能在短时间小空间里匝好几部不同的戏份,所以比较抗拒清朝戏里面剃光头留辫子的发型。

毕竟剃光头以后,其他戏里头发不好恢复,而且其中清朝戏只占他们演员戏份的较小的部分,其他部分还要靠时装片和其他年代戏,于是清代戏里面太过于认真剃了光头,以后的其他戏份就必须带头套或者借助其他方式来掩盖演员光头的形象。

这样既浪费时间有影响演员形象的事情,富于娱乐精神的香港电影人就视而不见,直接用男演员的真实发型或者戴头套留辫子的基本设计来忽略了尊重历史的牛尾辫阴阳头。

山东好焊李格楞
「山东好焊李格楞 」发表观点
2020-02-10

因为七八九十年代是香港影视的黄金年代更是高产的年代:

而且香港一个蛋丸之地年产上千部影视剧,但是演员就那么几个,各种类型的题材同时开拍!一天要进几个组几部剧拍摄,如果把头毛刮光,在别的剧情就很麻烦!

所以为了节约时间影视剧里基本上没有刮光的

陈家的陈少
「陈家的陈少 」发表观点
2021-01-03

小时候看香港的电影就是不剃头,随便搞个头套,现在明白都是香港这个极度商业化电影的特色。

香港电影电视为了节约成本,为了赶时间,很多古装片拍得往往不是很讲究,包括服装和人物造型,显得很敷衍了事。演员也是,有人一天要跑几个片场,演古装和时装,他当然不愿意剃头。

我们大陆人都是看着香港电影电视长大的,他们的东西并非全部都好,但因为先入为主,看多了这种清代发型,也就习惯了。

香港影视基本上基本上跟香港社会一样都是纯商业快节奏,拍片子首要任务就是为了赚钱,什么流行拍什么,题材不限选角也是谁有票房号召力就选谁,而不是很在乎角色契合度。

所以古装片现在是大陆拍的水平比较高,比较讲究细节,但由于我们的观众先入为主,也有自己固定的审美,觉得港台古装好看,这也不奇怪。

不剃头的清朝剧和永远不摘下帽子的乔峰,这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香港特色。我觉得丑、不真实,但也有人觉得经典。就是这样。

越行越远
「越行越远 」发表观点
2020-08-21

这种发型是张彻开启的,张彻的电影讲究血气粗暴,注重情感的表达而非细节。这样的装扮因为省事影响了很多其他香港导演。张彻的电影男士的服饰有的也是非常简单,很多男主角更是光着上身。香港的另一名导演李翰祥的清朝戏,演员的发型则是剃头辫子。比如乾隆下江南这部戏。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