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

  • 小小嬴政小小嬴政
  • 2023-06-09
  • 6
  • 共19人发表观点
方城阙
「方城阙 」发表观点
2019-09-04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民国时期蒋委员长的心腹爱将刘峙,刘经扶。纵观其30多年的从军生涯,上半程是一代名将,下半程不知道得了什么病,成了著名的“常败将军”。

本着历史唯物论的原则,方城阙就把其30多年的从军生涯一一道来,让大家来评判一下。

刘峙,字经扶,生于1892年6月30日,卒于1971年1月5日,江西吉安人。

1913年,刘峙考入保定军校二期班学习,毕业

后受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刘峙南下广州到粤军服役。从连长到营长这几年时间里,刘峙的军旅生涯平淡无奇。直到1924年,经何应钦的介绍刘峙到黄埔军校任战术教官,人生进入了快车道。

新旧军阀的克星

在两次东征陈炯明的战斗中,二营长刘峙跟随教导团团长何应钦出征,战绩显著。随后又接替何应钦任教导团上校团长。随着广州革命势力的不断壮大,教导团也扩编为第二师,刘峙也水涨船高成为第二师长,驻防广州。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以“校长命令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为人生信条的刘峙,随即扣押了第二师和海军中的共产党人。

北伐期间,刘峙在南昌击溃了直系军阀孙传芳的部队,乘胜进军浙江。经何应钦的举荐,刘峙成了蒋总司令身边的红人,一路高升。等北伐结束,刘峙已荣升第一集团军总指挥。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刘峙任讨逆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统率顾祝同师、蒋鼎文师、陈诚师,水陆二军,沿江而上,首战告捷,直取武昌,桂军弃城而逃。同年12月,唐生智在河南通电反蒋,北方的冯玉祥、阎锡山态度爱昧,刘峙率第一军顶风冒雪出武胜关攻克确山,孤军阻击唐生智部8天,随后又暗中联络杨虎城断其后路,将唐生智打败。

1930年3月,中原大战开始。刘峙率部与冯、阎联军大战于许昌、新郑地带,激战数回终于从冯玉祥的铁桶阵中突围而出。7月在津浦线打败了晋军傅作义部,重新占领济南,扭转了整个战局。

从二次东征,到中原大战,刘峙三番五次打败新旧军阀。仿佛就是新旧军阀的克星,怎么打怎么有,人生像开了挂。这一时期的刘峙被军中同僚称为“福将”、“常胜将军”。

“五虎上将”之首

1935年4月,刘峙晋升二级路军上将,兼河南省主席,一时风头无二。当时军中有人把中央军5个二级上将并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刘峙名列五虎上将首位。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蒋介石任命自己的心愎爱将刘峙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军北上抗日。至此一代名将刘峙从高峰一路跌落,成为人们讥笑、唾骂的“长腿将军”。

“长腿将军”的由来

抗战爆发后,刘峙率军从河南开封进驻保定。在此设立第一战区前进指挥部,在琉璃河南岸设置三道防线抵御日军进攻。以孙连仲军守平汉路,以万福麟军守固安,保障右翼安全,以孙殿英军守门头沟,保护左翼。刘峙则率中央军镇守保定。日军以一个师团的兵力佯攻孙连仲军,双方相持一月有余。给坐镇保定指挥的刘峙造成了日军预在此中路突破的假象,突然日军主力突袭万福麟军,只用一天时间变打跨了万福麟军,兵锋直指保定。惊慌失措的刘峙,战意全无,福气不在,一口气跑到石家庄。期间连一次像样的阻击都没有,失地千里,蒋介石一怒之下解除了刘峙的军权。从此人们把战时跑的快、跑的远的“长蹆将军”称号授予了刘峙。

渎职查办的刘上将

1939年春,刘峙通过何应钦的门路就任重庆卫戌总司令。此时的大后方重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刘峙也不例外,一门心思全在捞钱、养小蜜身上。利用自己兼任重庆防空司令的身份,一边在重庆市区及周边地区构建防空工事;一边利用防空工程大把捞钱。

1941年6月5日,日军从早上开始连续出动几百架次的飞机轰炸重庆。位于较场口的公共防空洞内聚集了上万人,加上天气闷热、洞内人多空气稀薄。原本在日军飞机轰炸飞走后,予备警报没有响起这段时间,人们是可以走出洞外透一下气。结果因为洞内人多,两个洞口中的一个洞门还被反锁,又没有专人维持秩序。造成洞内人员互相拥挤、踩踏,洞口被堵死,活活闷死了三千多人。

重庆隧道惨案发生后,群情激愤,人们纷纷谴责身为防空司令的刘峙。气头上的蒋介石下令组成特别军事法庭审理此案,刘峙一看形势不妙四处打点,托人给主办人送去大把金钱。最终刘峙只是被撒掉重庆防空军司令一职,安然渡过难关。

再获“猪将军”的美称

抗战胜利后,刘峙就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统辖陕西、河南两省军务。1946年6月18日,刘峙纠集30万大军悍然进攻我中原解放军,打响了国共内战的第一个枪。只有6万余人的中原军区部队分两路突围,并留下皮定均旅佯装主力拖住敌人。结果刘峙上当受骗,还被皮旅巧灵摆脱,让蒋介石大为光火。同年9月,刘峙亲自指挥会攻定陶的作战,结果被我刘邓大军将赵锡田整编第3师分割包围。只用了5天时间便歼灭第3师和支援部1.7万余人。一怒之下,蒋介石将刘峙撤职查办。

1948年6月,国民党江河日下,蒋介石也是无人可用,于是重新启用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9月,陈、粟大军解放济南,淮海战役拉开了序幕。

随着辽沈战役进入尾声,华北告急。蒋介石集团决定在江淮一带与解放军进行决战。在主帅的人选上,让蒋介石颇为踌躇。原本看好的白崇禧狮子大开口,要干就要华中、徐蚌两方面一肩挑,否则免谈。蒋介石对桂系、白崇禧历来是不放心,无奈之下便让刘峙任徐蚌会战总指挥。

此时的刘峙早已被解放军的气势吓破胆,连连推辞。蒋介石为了安抚刘峙,答应在给他找个好帮手,于是“救火队长”杜聿明便成为了刘峙的副手。“疯子”邱清泉听到刘峙就任的消息后,不无讥讽的对手下说:“徐州是党国的北大门,不找只虎来守着,也的找只狗来看门。现在倒好,让头猪来当司令。”

闲话传到刘峙哪里,刘峙也不生气,反而自嘲的说道:“猪有什么不好的,只要守住屁股,共军就拿我没办法。”

此话一出,“猪将军”的帽子变结结实实的扣在了刘峙的头上。

由于辽沈战役吃紧,刚到徐州报了个到的杜聿明又被老蒋紧急调回东北帮忙。进退无据的刘峙,白白浪费了二十天的时间。等杜聿明回来,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皆成了瓮中之鳖。刘峙一看情况不妙,找了个由头,将徐州方面的一切交给杜聿明打理,自己则跑到蚌埠去了。

“猪将军”刘峙以自己的忍耐,为蒋委员长背了个大大的黑锅。

度度狼gg
「度度狼gg 」发表观点
2019-09-03

桂系大佬李宗仁从抗日战争爆发起,就一直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从台儿庄战役的徐州会战到武汉会战、再到苦撑豫西,整整坚持中原抗战近八年之久。然而就在胜利前夕的1945年2月,李宗仁突然被明升暗降为“汉中行营主任”,实际被剥夺了军权。

转正接班的是战区副司令长官刘峙,李宗仁的汉中行营名义上是督导第一和第五战区的军队与作战,可胡宗南和刘峙两个战区司令都是嫡系,根本不听他的招呼。尤其是这个新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从抗战爆发起就一直是“常败将军”,意外的是,越败越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峙被任命为第2集团军总司令,指挥中央军和西北军各一部反攻平津,尽管关麟征、郑洞国等黄埔将领竭力苦战,然而由于刘峙指挥无方和率先逃跑,不仅反攻未成,日寇华北方面军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占领了华北大部。刘峙被讥为“长腿将军”,遭到国民政府重多议员的“弹劾”。

结果打了败仗的刘峙,却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官还升了一级。在抓捕韩复榘的开封军事会议期间,他指挥的防空火力差点把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的座机揍下来,虽然不是有意而为之,足已暴露他的无能,白崇禧对这个曾经的“福将”也是哭笑不得和大摇其头。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刘峙又被调往陪都担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任内发生了抗战三大惨案之一的“防空洞惨案”,举国與论一片哗然。然而在何应钦等人的包庇下,刘峙最终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仅仅被撤职了事,不久又被派往李宗仁手下担任战区副司令长官。

日本人也不给刘峙面子,他刚刚扶正,鬼子就对五战区发动猛烈进攻,一路攻陷了战区长官部所在地老河口。刘峙再次率先跑路,打着后退决战的旗号一口气逃到武当山下,幸亏日军已经是强驽之末,在王仲廉集团军的反击下,总算没有让日军进一步深入。

也就是说,刘峙在八年抗战期间,居然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胜利都没有。即便如此,他仍然在日本投降后被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第五战区改制),并统辖第一和第五战区所有在河南的部队,越败越升的奇迹达到高潮。

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就是以刘峙率领30万大军围攻我中原军区6万部队为标志的,具体时间是1946年6月。五倍的兵力优势,飞机坦克大炮的助阵,刘峙最后是一无所获,其中我伪装主力的皮定均旅,在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中纵横捭阖,胜利到达苏中解放区几乎是全身而退,你都搞不明白刘峙是怎么指挥的。

三个月后的定陶战役,刘峙指挥的整3师和整47师被刘邓大军全歼,整3师师长赵锡田被俘。赵的夫人也是顾祝同的妻妹,跑到南京“国防部”连哭带闹,控诉刘峙见死不救,一时轰动京畿重地,这下子一直罩着刘峙的蒋某人也实在交代不过去了,一怒之下将其撤职,转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委员”。

清闲一年多,1948年6月刘峙又被起复,就任“徐州剿总”总司令指挥80万大军,几乎占当时国军机动兵力的一半,口号喊得山响:“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然而上任仅仅第九天,丢失开封,上任三个月时,济南失守,上任半年后,在淮海战役中丢光六个精锐兵团,甚至他自己都感觉无地自容,躲到印尼当小学老师去了。

黄埔军校教官,八大金刚之一,何应钦四大金刚和“哼哈二将”之一 ,第一个教导团的营长,军阀混战期间的“福将”,按说学历和资历都够。然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却沦为长腿将军和常败将军,并且还能够越败军职越高,有时候真的搞不懂,他当年的校长到底是怎么想的。

萨沙
「萨沙 」发表观点
2022-07-0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76条回答。

其实我们对于刘峙的影响,几乎全部来自于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

个人认为,淮海战役的剧本写的不好,没有严格按照历史事实去写,有一些同历史差别较大的东西。

比如将刘峙称为猪,这是不公平,也是不客观的。

刘峙一生其实战功卓著,虽然也打了一些败仗,终究是功大于过,不然也不可能国民革命军的陆军二级上将。

作为中央军嫡系将领,能够称为上将谈何容易?

很多优秀军官混了一辈子,能够混到上校团长就很了不起啦!

我们看看刘峙一生的战绩:

刘峙的资历很老,也是科班出身的军官。

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时候,时年19岁的刘峙就读武昌陆军中学第三期。

他果断参加了学生军,参加了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

1913年,刘峙考入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保定军校,顺利毕业。

刘峙因为是支持孙中山的,所以在保定军校属于另类,在军阀部队也根本站不住脚。

至于孙中山一直没有自己的部队,所以直到1921年刘峙才成为孙中山麾下陈炯明的中校团副,并且加入国民党,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

这个阶段,刘峙表现非常出色。

1922年,孙中山发动了一次北伐,刘峙被任命为大本营游击第一支队队长。该支队作为北伐军的先头部队,进入江西与北洋军作战。刘峙部虽仅有一百余支枪,但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连战皆捷,一直攻到吉安附近。

黄埔军校成立以后,当时已经30多岁的刘峙成为中校战术教官,兼参谋科长。

到了1925年,刘峙率领黄埔军校生组成的教导营,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因在淡水、棉湖激战中战绩显着,接着又在平定刘震寰和杨希闵的叛乱中建立战功,8月接替何应钦升为第一团上校团长。10月,又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

到了1926年,刘峙由于参加第二次东征表现出色,被任命为第二师师长。当时黄埔军的数量并不多,师长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北伐期间,刘峙也是师长,打了一些关键战役。

1927年8月,孙传芳趁着北伐军内部分裂的有利时机,集中全部军力突然渡江猛攻,试图夺回南京。当时情况极为险恶,北伐军其实腹背受敌,眼见就要全军覆没。

此时刘峙的师驻扎上海,被紧急调往南京,参加了决定北伐命运的龙潭战役,彻底打垮了孙传芳。

此战中,刘峙又立下大功,升任第一军军长。

在宁汉分裂期间,刘峙果断攻打汪精卫一伙盘踞的湖北,打垮鄂军胡宗铎、陶钧等军队,再次立下头功。

至此,刘峙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

刘峙成为刘峙为第一军团总指挥,下辖3个军,先是击溃军阀张宗昌占领济南,随后击溃军阀唐生智,稳住河南局面。

北伐成功以后,北洋军阀基本崩溃,但新军阀又出现了。

1929年姜桂战争中,刘峙任讨逆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在打垮李宗仁白崇禧的战役中发挥巨大作用,占领武汉。当时桂系军队从广西排了个一字长蛇阵到北平,武汉被截断以后,北方的桂军迅速崩溃。刘峙又立下头功!

1930年中原大战中,刘峙担任第二路总指挥,参加了河南境内的激战,击溃了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军队。

此战结束以后,刘峙的部队就驻扎在河南。由于刘峙有着较强的军政能力,不但在1935年晋升为上将(1935年),还成为河南省主席。当时他不过40岁左右,算是年轻有为。

需要说明的是,刘峙也是红军的死敌。

在1932年刘峙击破鄂豫皖苏区,迫使强大的红四方面军放弃根据地。

要知道,当时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的红四方面军,不但兵力雄厚,也以战斗力强悍而著称。

在刘峙率领7个军的压迫下,剩余的2万多红四方面军官兵被迫转移离开。

见刘峙对付红军很有一套,蒋介石在1933年希望刘峙参加对苏区的四次围剿,担任北路军总司令。

但刘峙认为他对于中央苏区的情况并不熟悉,况且第四次围剿开始以中央军为主。

刘峙虽然是蒋介石嫡系,却出身于保定军校,而不是黄埔系将领,未必能够指挥的了这么天子门生,所以直接拒绝。

蒋介石对此比较不满,把刘峙的河南省主席职务给予商震,但刘峙还是驻豫绥靖公署主任,掌握河南的兵权。

1936年11月,西安事变意外的发生。在全国尤其是南京慌成一团的时候,刘峙保持冷静,立即命令最靠近西安的中央军四十六军樊松甫抢夺潼关。

何应钦派刘峙任东路讨伐军总司令,分六路进逼西安。

刘峙的武力威逼,对西安事变有巨大的影响。首先是杨虎城部下冯钦哉一个师,在刘峙的压力下,直接宣布投降。其次是刘峙主力直逼西安,让张杨两人骑虎难下,受到很大的军事压力。

蒋介石获释以后,对刘峙的部署相当赞赏。

1937年,抗战爆发,刘峙主要打了两个战役,一次打输了,一次打平了。

以抗战来评价刘峙,是不公平的。整个22次会战,国军是输多赢少,能够勉强打个平手就算胜利了。

比如长沙之战的胜利,其实是薛岳在我方综合军事实力,不明显低于日军的情况下,才获得胜利。

刘峙则没有这种条件,他始终在敌我力量极度悬殊的战场。

抗战初期,抗战初期,刘峙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兼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在平汉铁路北段地区指挥作战。

以保定战役为例,日军沿着河北平原南下,正好发挥重武器的优势。这种平原战场,是最不适合国军作战的地形,刘峙却要在这里防御。

当时刘峙手下的中央军很少,大多是五花八门的杂牌部队。

他以西北军孙连仲部守平汉路的良乡,以东北军万福麟军守右翼的固安,以杂牌军孙殿英军守左翼的门头沟,以中央军守涿州和保定,布成三道防线。这些部队一个师,往往只有一两门老旧的长身管火炮,遇到日军的强大炮兵,只能单方面挨打。

以战斗力较强、装备较好的东北军万福麟军,在阵地上竟然只守了一天,就唯恐伤亡太大,借机保存实力而撤退。

此战失败以后,河北的作战交给河南省主席商震负责,后来又打了石家庄战役。

保定战役和石家庄战役虽然歼灭了不少日军,但根本就挡不住敌人的推进,是必败无疑的。

即便如此,日军也遭到较大消耗。以刘峙指挥的保定战役为例,日本战时公布阵亡1047人,负伤4130人,总数为6000多人,实际上伤亡超过万人。

而且防御部队从8月初打到9月底,坚持了长达1个多月,也后面的战役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保定战役以后,刘峙长期留守重庆,成为重庆卫戍总司令,并没有实际带兵打仗。

直到1944年底,刘峙从重庆到老河口接任五战区司令长官。

当时第五战区的情况非常差,豫湘桂会战刚刚结束,国军遭遇连续的失败。第五战区虽不是日军攻击的主要方面,因为从1938年开始不断遭遇日军大规模进攻战役,自身实力有较为薄弱,损失非常严重。

刘峙上台面临的是个非常烂的摊子,手下的部队基本没有中央军,都是各种杂牌军。

刚刚上台没多久,日军就在1945年3月发动豫西鄂北会战,集中5个师团、3个旅团的兵力,猛攻第五战区。

此战日军虽然一度占领老河口,随后又被刘峙指挥部队反击夺回。日军战略目的并没有达到,还伤亡1万5000多人,得不偿失。

刘峙这一仗并没有打败,甚至打的还不错。

简而言之,刘峙在抗战中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然而,刘峙的一帆风顺就要结束了。

在解放战争中,刘峙就惨了。

首先是1946年,刘峙率领大军围攻中原地区的解放军李先念部5万人。

当时国防部被共谍渗透的非常厉害,刘峙的一举一动都被解放军掌握。

刘峙指挥30万大军,花费几个月时间,虽然占领了中原解放区,也导致李先念部减员很大,却并没有能够全部歼灭,打得并不好。

由于刘峙不是黄埔系将领,当时很多国军将领瞧不起他,对他也不满。

1946年8月定陶战役爆发,国军分此两路以钳击之势,企图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围歼于鲁西南地区,控制鲁西南,尔后会同王仲廉部向北进攻,打通平汉路。

此次战役西路,就是郑州绥靖公署刘峙负责指挥!

定陶战役又是国防部制定的荒谬计划,名义上国军有二三十万,其实一线只有15个旅约10万人。这区区10万人,还要分为6路前进,面对6万解放军几乎是送货上门。

此战解放军集中局部优势兵力,突然围攻整编第3师。整编第3师坚守3天,最终全军覆没。期间刘峙指挥各部救援,但因为解放军早有准备,连续阻击,援军根本就靠不近。

整编第3师前身是中央军精锐第10军,但第10军在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全军覆没,这支军队是后来重建的,并不是精锐部队了,改编为整编第3师。

整编第3师此战战斗伤亡为5000人,被俘却高达1万2000多人,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投降的,师长赵锡田都被活捉了。

这个赵锡田很有意思,有人认为他可能被俘后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赵锡田的老婆,是顾祝同的小姨子,有上层关系。赵锡田被俘后没多久就被释放,回到南京就四处声援,说自己战败是因为刘峙见死不救,闹得沸沸扬扬。

蒋介石考虑到舆论压力,只能将刘峙解职。

有意思的是,随后赵锡田争取自己的老部下率部投共,还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被发现后入狱。

发现赵锡田有问题后,刘峙才又被启用。

此时已经是1948年,辽沈战役以国军惨败告终,平津也眼见守不住了,全国军队都要崩盘。

这种节骨眼上,蒋介石任命刘峙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负责指挥淮海战役。

虽然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说此战国军80万,解放军60万,优势在国军。

其实稍微对战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数字并不是这样,双方兵力都在60万左右,国军并没有优势。而战役期间,解放军先后补充了10万新兵,国军却连根毛也没有补充。

另外,台湾战史认为考虑到吃空饷和空番号问题,淮海战役国军实际兵力只有40多万人,解放军占据很大优势。

所以此战刚刚开始,国军高级将领都非常消极,认为此战必败,刘峙当然也无法扭转败局,谁都不行。

杜聿明在接过指挥权以后,也认为淮海必败无疑。

更夸张的是,本来蒋介石安排白崇禧指挥作战。然而白准备赶赴徐州之前,猛然发现在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的推动下,此时国军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部署:国军主力几个兵团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及津浦铁路线上,各一字排开,徐州平原无险可据,开战迫在眉睫,要重新调动几十万大军已无可能。

白崇禧认为,这种部署等于是自我毁灭,怀疑国防部高层有间谍。他认为这种仗没法打,断然拒绝指挥。

早在白崇禧发现之前,徐州国军的一线指挥官黄百韬、邱清泉都认为这种部署简直是送死,却无力改变。

白崇禧拒绝以后,蒋介石试图找别人指挥,但谁也不愿意做这个背黑锅的。

最终只有刘峙愿意,蒋介石只能让刘峙上任。其实蒋介石只是让刘峙暂时指挥,等待在东北的杜聿明赶来接任。

然而白崇禧拒绝指挥,刘峙上台仅仅6天后,淮海战役就打响了。

11月6日凌晨,解放军便发动淮海战役,刘峙指挥期间,蒋介石不断进行干涉,甚至直接插手部署。

11月10日10日杜聿明即乘专机飞往徐州,接过指挥权。

可见,刘峙在淮海战役的作用很小,当然不可能挽回大局。

刘峙果然背了黑锅被撤职,并且在1949年去了香港,1950年到印尼以教中文为生。

刘峙一生确实打了不少败仗,但败仗并不算多,而且打了很多的胜仗。

“常败将军”四个字,不能扣到刘峙头上。

寄暇噱公
「寄暇噱公 」发表观点
2019-12-05

秦始皇灭楚的时候,王翦需要六十万大军,李信需要二十万大军。秦始皇就派李信率军去灭楚,结果到了那里就大败。秦始皇只好又改派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前去。好在秦始皇没有追究,让李信跟着王贲灭掉了燕国和齐国。总算让李信挣回了点儿颜面!

李信的后代子孙里,就有一个被江湖人称“大花荣”的李广。李广的箭法非常厉害,经常陪着汉文帝打猎,替汉文帝猎获不少猎物。把汉文帝高兴地直夸李广:“可惜啊,你生不逢时!你要是生在高祖那时候,早就是万户侯了!”

从秦始皇那会儿大家就玩谶语,到了汉朝大家就玩得更欢了,结果李广非常不幸地被汉文帝一言成谶。

李广跟着周亚夫去平七国之乱,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军的帅旗。因为李广接受了梁王给的将军印,就没有获得封赏。

汉武帝在马邑设谋,李广率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准备伏击匈奴单于。因为单于发觉之后撤兵,李广等人无功而返。

不久匈奴再次南下,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和李广各率一万骑兵出击。李广出击之后,就因为寡不敌众受伤被俘。虽然最后李广射杀不少匈奴人逃了回来,但是却把大部分人马都损失了!按照当时的律法应该被斩首,后来用钱赎罪被贬为了庶人。

后来李广再次跟着卫青去打匈奴,很多将军都立了军功被封侯,只有李广又是无功而返!

李广率四千骑兵与张骞出征匈奴,因为张骞延误了军期,导致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最后李广功过相抵,还是没有得到赏赐。

卫青霍去病准备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请求随军出征。卫青等人大破匈奴,李广却迷失了道路耽误了军期。李广回来之后,因不愿意面对官吏而自杀!

先后这么多次出征,都是可以立功封侯的好机会。李广却没有一次战胜而归!不是李广难封,而是无功而封。

李广的孙子李陵,与李广利一起去打匈奴。李广利率三万骑兵,李陵率五千步卒。李陵的五千步卒遇到了单于的八万主力。李陵血战之后被俘投降!

李信跟着秦始皇,虽有战败,尚能建功立业;李广三代,不仅不能建功立业,而且皆无善终!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不沉的经远
「不沉的经远 」发表观点
2020-09-01

要说常败将军就不能不说刘峙,这位可是连对手都要下令予以保护的人才啊。

刘峙素有福将之称。不过他在两边都被人看不起。

大家都知道在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后期,很多人对国府的所作所为已经失望透顶,纷纷弃暗投明,加入了各种地下组织。其中徐州地下党就通过各种关系,策反了徐州剿总司令部警卫连少校连长顾柏衡。在顾柏衡的帮助下,又在警卫连里发展了不少下线。

这警卫连看着只是一个连的编制,但是职权很大。徐州剿总司令部的安保、警卫工作就是顾柏衡来安排,可以说整个徐州剿总司令部的安全就掌握在他的手中。参加了地下党的警卫连将士们觉得这么好的条件不利用一下可惜,提出是不是可以找机会把刘峙杀了。

顾柏衡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于是就向上级报告了。上级研究以后认为地下工作者不要冒险搞暗杀,而是以情报工作为主。更何况刘峙那么无能,要是把他杀了换一个人反而不利,于是答复顾柏衡,让他们不要动手。

事后粟裕听说了这个事情,说这个决定太对了,刘峙是个无能之辈,打仗都被我军牵着鼻子走,一切事情按照预期进行,调动他的部队和指挥自己人一样方便。这样的人才怎么能除掉呢,换一个人就麻烦了。

粟裕这话确实够挖苦人的,不过国府内部的人一样看不起刘峙。

像刘峙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司令的时候,手下邱清泉直接讽刺说徐州是京沪的大门,应当派一员虎将来坐镇,派不出一只虎也要派一只狗,最后派了一只猪来。直接把刘峙比成了猪,这话可比粟裕骂的还狠,可见刘峙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了。

BMLGGZSGCS秋水长天
「BMLGGZSGCS秋水长天 」发表观点
2019-09-02

胡宗南无疑是近现代出了名的常败将军!唯一的一次"胜利"是解放战争时期进攻延安,但这次被他大吹特吹,虚报战绩的"伟大"胜利却是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离而送给他的"军功"。尽管这样,也够让老蒋"扬眉吐气”,高兴好一阵子了。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中的"高材生",加上同蒋介石有同乡之谊,故而成为蒋介石最亲信人之一。他不仅为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而且拥兵四五十万之众,被人称为控制陕,甘,宁,青各省的"西北王"。在蒋介石的大将众臣当中,胡宗南是个自命不凡的人物。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铁肩担道义,

血手著文章。

从中不难看出他飞扬跋扈,好大喜功的本色。他死心塌地追随蒋介石,嗜血成性,好杀如狂的胡宗南不仅长期在西北积极反共,而且在败退台湾后还担任了一个光杆的"大陆游击总司令"职务,跟着蒋介石疯狂叫嚣反共复国,报仇雪耻的口号~过把瘾。

一,"西北王"胡宗南的由来

胡宗南原籍浙江镇海。三岁的时候随父,叔迁居于浙西孝丰县城西十里的鹤鹿溪。黄埔一期毕业以后参加北伐战役,曾在胡公冕部下当过营长。胡公冕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长的时候,保胡宗南接任他的团长职务。胡公冕和胡宗南有长官部属关系,并且有恩于胡宗南。后来,胡公冕,胡宗南,章云三人结为金兰之交。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胡宗南接替刘峙任国民党第一师师长职务。其部队驻甘肃,师部驻天水,曾参与堵击北上抗日的红军,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8月胡宗南任第17军团军团长,在上海参战,吃了败仗退到河南信阳。日寇进犯时胡军一触即溃,信阳失守。自此以后,胡撤到陕西,名为扼守河防,拒阻河东,山西日寇,实际上是屯兵西北执行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对陕北构成数道"碉堡城",封锁陕甘宁边区。

二,在干部的任免方面,蒋介石赋于胡宗南有独断的人事权。凡胡以下各集团军总司令的去留大多决定于胡,蒋介石对胡的意见无不言听计从,所有军,师长家由胡报请蒋批准。胡宗南所用干部的标准是黄,陆,浙,一四个字即:黄埔军校毕业,陆军大学毕业,浙江人,第一师的老干部(他由第一师起家)。因为这个标准,胡宗南的军官很少有行伍出身的,大多都是科班出身的书呆子与关系户(不打败仗才见鬼了)。

总之,蒋介石在各方面蓄意培养胡宗南的势力,给胡宗南以各种有利条件,使其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坐大,成为嫡系部队中的反共王牌,因此在这一时期胡宗南声势显赫,反动气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蒋管区都称他为"西北王“。

三,结交朋党,培植势力

军统头子戴笠,浙江江山人,黄埔军校六期毕业。胡宗南在刘峙部任团长的时候,戴笠是胡宗南部的中尉副官。胡宗南认为他机警灵活有"异才",于是推荐给蒋介石。戴笠最初在黄埔同学会担任毕业生调查登记工作,由此四方拢络,渐露头角,为蒋介石所赏识。后来参加蓝衣社,一跃而成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因为这层关系,戴笠在蒋介石面前对胡宗南也是只讲胡的好话,不说胡的坏话,使胡的地位,越来越稳固,高升,戴自身也越来越得到蒋到信任。

中统头子陈立夫是浙江吴兴人,曾在湖州中学任教,是胡宗南的老师。两者之间原本来就有师生关系,陈立夫有意扶植自己的小同乡和门生飞黄腾达,拥有军权。以巩固cc系在整个国民党中的地位。因此,胡宗南黄埔毕业后在国民党军中一帆风顺,直线上升,掌握庞大的军队。这与中统陈立夫对他的上下各方面关照是分不开的。

四,常败将军

①,1944年3月,日寇出动五六万人进攻河南。蒋鼎文,汤恩伯的部队一触即溃。汤部主力13军等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郑州,偃师,洛阳,渑池相继失守。日寇沿陇海路西进,先头部队已达陕西,潼关告急,西安振动。胡宗南在抗日战争初期连吃败仗,得了恐日病,本来不想打。但这时一看老巢已受到战火的威胁,潼关为豫陕门户,万不可失。于是也顾不得与陈诚(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为副,不服气)之间的争权夺利,硬着头皮应战。这时的日军早已是强弩之末,战线又长,太平洋失利等等因素造成日军停止前进了。

这一仗,胡出兵不多,损失也不大(几乎没怎么打),因为时机凑巧了,侥幸占了个便宜。不仅贬低了汤恩伯的威风,抬高了自己的身价,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因此而改任陈诚为军政部部长,将胡宗南晋升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这样一来胡宗南自然是春风得意精神百倍。蒋用胡宗南的作用并不是要他抗日,这蒋介石是心里有盘算的,把他放在西北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住延安。

②,抗战结束以后,蒋介石打内战的"工作"又上马了。194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主动推出延安!胡宗南占领延安,虚报战绩,获得蒋介石嘉奖,颁发一枚"河图勋章",并被晋升为陆军上将。这期间发生了著名的青化砭战役,彭德怀将军歼灭胡宗南部3000人,活捉旅长李纪云。在此以后,第一野战军与胡宗南发生了好几次战斗,什么清涧战役,延安重新夺回等。1948年4月22日延安重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7月14日宝鸡解放,胡宗南率部逃窜汉中。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蒋介石,顾祝同仓皇向西逃之成都,胡宗南主力向西昌逃窜。蒋介石坚持要胡宗南死守成都,争议未决时,解放军已经由贵阳,毕节,泸州,宜宾,挺近乐山,浦江,截断了胡宗南南窜的去路。胡宗南留在成都附近的30万人几乎全部歼灭。数千残部逃往西昌,最后由成都乘飞机仓皇逃往海南三亚机场。最后由海南岛转飞台湾,在台湾因受陈诚的排挤而不得志。不久,死在台湾。

纵观胡宗南的军旅生涯,官至陆军上将,战区司令长官,却鲜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因反共卖力,深受老蒋青睐。作为军人,他常败将军实至名归。

长安知事
「长安知事 」发表观点
2022-05-25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蒋介石的王牌宠将,黄埔系少壮派的首脑陈诚,在幸运天使的眷顾下、蒋介石的一路庇护下,陈诚官拜国民党军政部长,陆军一级上将。然而他的幸运并未让他在战场上有太大的建树。纵观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除了在北伐和抗战中有所成就外,在解放战争中可谓败绩连连。

讲到这里肯定就会有人疑问了,陈诚在战场上的表现如此不堪,蒋介石为什么还会对他宠爱有加?在兵败辽沈之后,为何还会对他委以重任?陈诚究竟的幸运来自何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问答。

为什么说陈诚是被幸运天使眷顾的人?

1.与蒋介石操场偶遇,令蒋印象深刻

这是1925年极其平常的一天,蒋介石来黄埔军校的操场上巡视,偶然间,他发现操场上有个年轻人正在锻炼,他走过去,发现地上放着一本《三民主义》,上面全是标记和注解,显然读得很认真。

那个小个子青年看到蒋介石后,快步跑来行礼。蒋介石随口问道:

“书上的注解都是你写的吗?”

“报告校长,是的。”

“嗯,很好。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校长,我叫陈诚。”

陈诚铿锵有力的回答令蒋介石很满意,之后,他又向陈诚提了几个和三民主义有关的问题,陈诚都出口成章,应答如流。蒋介石感到很欣慰。最后,蒋介石拍着陈诚的肩膀说:“不错,不错,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你继续努力吧!”

原来,这天陈诚跟邓演达外出归来,眼瞅天将要亮,他睡意全无,就拿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阅读。随后又来到操场,开始微微亮,就放下书本练习单杠,没想到,居然在这里遇到了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

这次偶遇,本是平常生活中很小的一段插曲,但陈诚的刻苦努力却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知道陈诚是浙江青田人时,蒋介石对这个小老乡更是区别看待。

不过,在人才济济的黄埔军校,想要凭此来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达到晋升是远远不够的,在这大革命的洪流中,想要脱颖而出,必须建立实打实的功勋。

2.东征战役,再次得蒋介石的赞赏

1925年农历新年,黄埔军校炮兵营成立,陈诚被任命为第1连连长。2月,他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

2月15日拂晓,淡水城之战打响,蒋介石亲赴炮兵阵地督战。

陈诚指挥的炮兵连攻击有力,摧毁淡水城城墙多处,攻城敢死队趁机攻入,教导第1团、第2团随即从缺口发起冲击,于早晨7时拿下陈炯明3000人驻守的淡水城。

此战,陈诚所领导的炮兵1连表现出色,其本人和炮兵连均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3月12日,至关重要的棉湖战役打响。何应钦的简单第1图案以千余之兵力,与陈炯明的林虎部2万敌军苦战。林虎部从侧翼偷袭,步步紧逼,东征部队节节败退,形势万分危急。

陈诚指挥炮兵连迅速占领一处高地,架起火炮向对面山地敌军集中猛轰。然而敌军据点远在4000米开外,不易瞄准,直到炮膛发热,撞针发软,炮兵连仍没能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炮手们纷纷报告,撞针失灵,不能继续炮击,陈诚只能下令停止炮击。

炮火一停,敌人的攻势更加凌厉,在前指督战的蒋介石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和部下驱车感到炮兵这么好,怒吼道:

“你的几门山炮都哑了吗?你是炮兵连长,想办法把炮给我架起来!”

陈诚顾不上右臂的伤势,咬牙走上炮台,亲自瞄准对面的敌军,他知道已经发软的撞针很有可能不响,甚至会炸膛丢命,因此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轰!”一声巨响,陈诚准确命中敌军目标,炮兵们顿时欢呼雀跃。陈诚倍受鼓舞,又连轰三炮,每炮皆中,打得敌军连连后退。全连官兵见状,无不精神抖擞,对着敌军开炮,用猛烈的炮火阻止敌军进攻。

回到指挥所的蒋介石从望远镜里看到敌军被击退,落荒而逃,高兴地对底下的人说:“这个陈诚不错,打得准!打得狠,是个值得培养的料。”

陈诚再一次得到蒋介石的赏识。

同年10月,第二次东征打到惠州城下。惠州是陈炯明的老巢。固若金汤,易守难攻。战役中,陈诚眼看先锋部队接近城垛时,受到侧翼敌人的猛烈阻击,伤亡惨重。便亲率山炮1连,推进到北城门外距城楼400米处,直接对敌炮击。将敌侧防守机枪火力点全部摧毁,成功打开攻城通道,掩护登城部队攻克惠州,再立战功,获赏银500元,同时被提升为炮兵营第2营营长。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成立,在广州誓师北伐。陈诚调入第21师严重部,任第63团团长。

北伐开始后,21师归位东路军序列,在何应钦、白崇禧的领导下,随东路军挺进浙江作战。1927年1月,21师抵达浙江衡州,担任中路作战任务,在龙游、兰溪一带,与直系军阀孙传芳部展开激战。

在桐庐战役中,陈成率第63团在桐庐西北浪石埠过江,与敌第三师背水苦战数日,伤亡惨重。陈诚身为首长,在战斗打到最艰难的时候,亲赴一线和官兵一起血战,并亲自率领敢死队深夜突袭敌军司令部。敌人不明情况,慌忙逃走。全师乘胜追击,迅速占领杭州,浙江乃定。陈诚因功升任第21师少将副师长兼63团团长。

然而,就在眼瞅革命将要胜利之时,蒋介石却悍然发动的震惊国人的4.12反革命政变。面对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陈诚一度陷入迷茫,他来到师长严重的官邸打听他对时局的看法。严重却心灰意冷地说:“我要解甲归田,你自己看着办吧。”

陈诚几经思考,觉得蒋介石大权在握,且为能人破格提拔,对自己更是委以重任,认为蒋介石有“登龙之术”,有朝一日定是人中龙凤,遂决心追随蒋介石。因此,当蒋介石召见陈诚时,陈诚表示:“要与钧座同进退,誓死拥护蒋介石的英明决策!”

与此同时,对蒋介石失望的邓演达选择出国深造,严重也辞官而去。严重临行前,向蒋介石推荐陈诚任师长一职,蒋介石随即任命陈诚为21师师长。自北伐一年多时间以来,陈诚完成了营、团、师三级连跳。这是黄埔系其他人望尘莫及的。在三、四年时间里,陈诚从一个黄埔军校的普通教育副官升任师长,除去蒋介石的信任之外,更得益于邓演达和严重的提拔与关照,他对二人的提携之情没齿难忘。抗战之前,严重隐居山林,过上了田园生活,陈诚曾多次前去看望,并常命部下送去食品、茶叶、烟丝等生活用品。

邓演达

3.与何应钦结怨,建立土木系,深受蒋介石恩宠

正当陈诚登上师长宝座准备大显身手之时,蒋介石却轰然倒台,陈诚一下子没了靠山。1927年9月,何应钦、白崇禧指挥北伐军与孙传芳部在龙潭展开激战,战斗中陈诚胃病发作,只好坐在担架上指挥作战。由于指挥有方,又勇于担责,战斗里多次转危为安,理应受到嘉奖升迁,没想到龙潭战役结束后,有人向何应钦举报,说陈诚坐在担架上指挥有辱北伐军军威,21师副师长孙常钧以及王敬久等人也集团向陈诚发难。

王敬久与部下

10月,陈诚被何应钦免职。对此,陈诚极不服气,认为自己抱病上阵,打了胜仗,无功也就罢了。反而被免去职务,显然,何应钦是在借机铲除异己,并对手下抱怨说:“蒋先生下野,也是被何应钦联络白崇禧的桂军排挤走的,他们看不上浙籍军人,”

从此,陈诚与何应钦积怨尤深。

何应钦

当时严重仍担任南京军委会军政厅厅长,随即为其斡旋,向何应钦解释误会,并保荐陈诚任军政厅副厅长。但陈诚与何应钦的关系已然到了不可调解的地步,很少去南京,绝大多数时间待在上海、苏州“养病”。

1928年年初,蒋介石官复原职,不久陈诚就被任命为总司令部中将警备司令兼炮兵指挥官,下辖警卫第1、2、3团,宪兵第1、2团,炮兵第1、2团,这样,陈诚部下的实力比一个军还要强悍。

同年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蒋介石从明面上完成全国统一大业。但为削弱白崇禧、李宗仁、以及冯玉祥、阎锡山等新军阀势力,蒋介石开始“编遣”全国军队。何应钦任编遣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央编遣区主任,要求各集团军奉还大政,听中央调遣,同时要求撤销警备司令部。为响应蒋介石的新政,陈诚率先做出表率,将万元结余上交、这对当时贪污盛行的旧军阀来说实属罕见。蒋介石对此极为赞赏。

张学良

不久,蒋介石将投诚过来的陈诚旧部编为4个团,加上原南京警备司令部所辖的三个警卫团,编为11师。初步拟定陈诚为师长。不料,何应钦却以陈诚资历尚浅为由,坚持任命曹万顺为师长,陈诚为副师长。陈诚几度受到何应钦的排挤,一怒之下再赴上海“养病”。

为此,蒋介石特意派人到上海请回陈诚,当面与陈诚交底,说明其中利害,即以陈控制11师师长曹万顺,然后取而代之。副师长只是过渡。重要的是蒋介石有意栽培陈诚,用以制约羽翼丰满的何应钦。他对陈诚说:

“我不止一次地和你说过,只要你努力干,你的前途我会逐步安排的。”

经蒋介石一番点拨,陈诚豁然开朗,当即说道:“蒙钧座知遇,辞修有生之年,尽是报德之时!”

随后,陈诚任第11师副师长。由于11师大部分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其中军官基本是陈诚的熟人,如师参谋长罗卓英、旅长林蔚是陈诚保定军校的同学,旅团级军官如肖乾、关麟征与陈诚有师生之谊。陈诚走马上任11师初始,就开始整顿军纪,严禁嫖娼、赌博,以期改变旧军队风气。师长曹万顺自知非嫡系难以得到重用,自己不过是走马观花罢了,因此所作所为从不过问。1929年春,曹万顺被调入新编第1师任师长,陈诚如愿以偿当上11师师长,登上师长宝座之后,陈诚随即大刀阔斧整肃,将曹万顺旧部官员全部换为自己的心腹。

曹万顺

陈诚公开提出的用人标准为:“不贪财、不怕死、会带兵、能打仗,无不良嗜好,服从命令。”在此后的蒋桂战争、对唐生智的战争,以及日后同阎锡山、冯玉祥的中原大战中,所向披靡,为蒋介石立下汗马功劳。中原大战之后,陈诚因战功显赫,晋升为第18军军长,仍兼任第11师师长。年仅32岁的陈诚,终于得以与顾祝同、蒋鼎文等人平起平坐,成为后起少壮派军人领袖,以“童子军”相称。

当时的第18军只是一个空架子,仅有11师一个师,后来陈诚相继收编了钱大钧的教导第3师,改编为第18军第14师,又将武汉要塞攻城营和工兵营改编为一个攻城旅。这样,18军下辖两师一旅,成了名副其实的18军。在此之后,陈诚又以各种借口和手段收编杂牌部队,扩充实力,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第18军巨人扩充为6个师的庞然大物。

陈诚治军效仿邓演达、严重,标榜“人事公开、经济公开、意见公开,注重部队军事训练,每战敢打敢拼,唯蒋介石马首是瞻,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嫡系。”

为此,人们将陈诚系称为“土木系”。

“土者”,“十一”也,“木者”“十八”也,第11师和第18军,为陈诚军事集团日后的发达奠定了基础。

4.与蒋介石干女儿结婚,从此与蒋介石绑定

1932年1月,由蒋介石和宋美龄主婚,陈诚和谭祥在上海结婚。

谭祥的父亲去南京国民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长谭延闿,谭延闿任行政院长时,和蒋介石私交甚好,是宋美龄的干哥哥,宋美龄对他极其敬重,

当初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时,宋美龄就说过:“非谭延闿做媒我不嫁。”

谭延闿因此经常到蒋介石的官邸漫谈,每次去必携带三女儿谭祥。谭祥美丽大方,又和宋美龄在美国有同窗之谊。加上谭祥嘴甜会哄人,蒋介石夫妇对其喜爱有加,便认了干女儿。

陈诚与谭祥

谭延闿去世后,谭祥更是经常出入蒋介石的府邸,称蒋介石为爸爸,称宋美龄为妈妈,蒋介石夫妇也对她视为己出,十分的疼爱,便决定在年轻的将领中为干女儿寻得“乘龙快婿”。

当时,胡宗南和陈诚在黄埔系将领中都十分的有威望,两人皆是蒋介石夫妇考虑的对象。而且胡宗南比陈诚年轻,是蒋介石夫妇首选的目标。但是出于政治考量,蒋介石夫妇最终选择了陈诚,因为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的优秀毕业生,是“天子门生”,对蒋介石唯命是从,没有任何二心。而陈诚在此前和邓演达、严重来往密切,蒋介石便决定用这桩婚姻来笼络陈诚。

胡宗南

有负蒋介石的宠信,战场上败绩连连

成为翁婿关系后,蒋介石对陈诚更加的宠爱,然而陈诚却有负蒋介石的栽培,在战场上节节败退。1932年2月,蒋介石集结50万人马,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陈诚奉命担任中路军总指挥。

由于第18军下辖6个师,过于庞大,指挥不便,便向蒋介石提出划分两个师,组建第五军,由罗卓英担任军长,下辖52、59两个师,被蒋介石采纳。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结果罗卓英的指挥系统尚未搭建完毕,两师便已前进在黄陂的险峻山路上,而且相互游离,加上大幕弥漫,难以辨别方向,被埋伏在此的红军一举歼灭,师长李明自杀陈时骥被活捉。

陈诚得知第五军全军覆没,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在他得知空军传来的情报,红军正在向广昌进发时,情急之下做出错误判断,立即指挥第18军追击,而第11师最先到达黄陂附近的草台岗,结果被等候多时的红军包围,其大部分被歼灭,仅有小部分兵力突围逃生,师长肖乾负伤。陈诚听到自己的家底11师险些被全歼,心痛得几乎晕倒。

顾祝同

第五军和第11师被歼,是第四次“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陈诚也因此在各方面受到围攻。何应钦大骂他是饭桶,指责其指挥不力,骄兵必败,逼蒋介石严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直接电告蒋介石,建议撤销陈诚的所有职务。顾祝同,杨永泰也趁机向陈诚发难。

蒋介石为避免内部分崩离析,只能给陈诚官降一级,记大过一次的处分。

淞沪血战,痛失上海

1937年8月15日,正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的陈诚突然收到蒋介石的急电,要他立即赴南京参加作战会议。

陈诚放下电话,立即动身,当日便抵达南京,当他要向蒋介石汇报军官团的训练情况时,蒋介石摆摆手说;"上海情况紧急,给你两天时间,对淞沪战事进行考察,拟定一个战斗序列,以便统帅指挥作战。

原来,两天前,日寇对上海发动进攻,淞沪战役爆发,蒋介石紧急召见陈诚,就是要委以重任。陈诚丝毫不敢懈怠,即刻奔赴上海,了解上海战场情况后,随即返回南京,向蒋介石汇报。由于上海属于第三战区,蒋介石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15集团军总司令,并增调部队前往淞沪参战。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司令官。

陈诚抵达上海时,日军已经由狮子林、石洞口、川沙口附近强行登陆,正向宝山、罗店、浏河一线进犯、陈诚与朱绍良、张发奎兵分三路,分左中右阻击敌人,但日军不断增援。9月中旬,中国军队已退守北站、江湾、庙行、罗店、浏河口一线,转入防守。而日军增援部队已达20万,火力异常凶猛,中国军队被迫陆续撤退。

11月初,日军在强大炮火配合下从杭州湾登陆,蒋介石打电话询问如何处置,陈诚提出要调整战线,但为时已晚,日军迅速分路直指松江,对淞沪守军实行迂回包抄。

蒋介石命令陈诚再坚守三日,结果淞沪守军完全陷于腹背受敌的状态。8日晚,第三战区司令部下令撤退,11日上海沦陷。

淞沪战役历时三个月之久,使日军主力转移到了东战场,避免了日军由平津南下,出洛阳以塞潼关之口,趋武汉以断国民党军队后路的危局。

陈诚本人在历时三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期间,每晚都是和衣而睡,每天最多休息三个小时,头发长得像山里的野人。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淞沪会战,陈诚功不可没。

激战武汉

武汉是中国内地水陆交通枢纽,在南京沦陷之前,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但党政军要员、在野各党派以及社会名流多数在武汉,武汉因此成为了抗战的临时军政中心,也成为了日军重点进攻的目标。

1938年1月,陈诚出任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官,参加武汉保卫战的指挥工作。此时,日军已先后攻占徐州、开封、安庆等地,以35万兵力兵分五路向西入侵,日本海军同时由江而上,直逼武汉。

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陈诚的第九战区与李宗仁的第五战区联合作战,组织四个作战兵团共30个师包围武汉。在九宫山、幕埠山、大别山等地区构筑阵地,根据蒋介石“战而不失”指导方针,以消耗战术阻击敌人。在瑞昌、武宁、田家镇、万家岭、大沽等地,先后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经过四个月的节节阻击抵抗后,同年10月日军侵占信阳、大冶、鄂城、黄陂等地后,陈诚奉命按照原计划撤出武汉。武汉沦陷后,陈诚远赴重庆担任政治部长之职,在此期间他行驶参谋长之职,到前线指挥、督战。

权力达顶峰,仍不能阻挡辽沈战役的失败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蒋介石撤销原军事委员会以及所属的军令部、军政部以及何应钦的陆军总司令部,成立国防部,将军政大权集中到国防部。各方势力经过博弈,最后由白崇禧担任国防部长,陈诚任总参谋长。按照职务分配来看,国防部领导参谋总长,但蒋介石将白崇禧放在国防部长的位子上架空,而陈诚掌握国防部大权,上对蒋介石负责,下直接领导海、陆、空三军以及四个联勤总司令。

白崇禧

其中除了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外,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空军总司令周至柔、联勤总司令郭杄均为陈诚的亲信,在国防部参谋本部形成了强大的“土木系”势力。此时的陈诚权力达到顶峰,是国民党实打实的二号人物。权势熏天容易使人陶醉,也容易使人失去理智,陈诚在北平中外记者会上公然宣称:“国防部组织健全,国军各部均为美系装备,火力强大,与共军一决雌雄,三到五个月便可一同中国。”

顾祝同

7月,全面内战爆发,仅过去一年,国民党部队队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全部以失败告终,被解放军歼灭110万余人,解放军总数增加了70多万人。战场上节节败退,让陈诚成为了众矢之的。白崇禧骂他刚愎自用,指挥无能,李宗仁说他“张扬跋扈”,撤掉陈诚的呼声愈演愈烈。

李宗仁

蒋介石担心不处分陈诚难以服众,只好免去陈诚参谋总长的职务,同时撤换、处分了大批军事将领。

1947年8月末,东北战场形势危急,蒋介石为挽回局面,委任陈诚为东北行辕主任,接替熊式辉。陈诚在遭遇重创后,不免有些沮丧,但也急切希望用一场胜利来挽回个人名誉、因此,在接到任命后,认为只要重整军纪,提振士气,协同作战,便能挽回东北之危局。

陈诚上任沈阳后,便大刀阔斧地整编部队,全部换上了自己的亲信,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与此同时,陈诚大举扩充军队,使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队恢复到10个军,50多万人,也使陈诚军事集团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但他完全忽略了重点,那就是国民党此时的士气早已同北伐时期截然相反,他们面对的不是朝不虑兮的日军,而是纪律严明,团结向上的人民解放军。

在解放军猛烈攻势下,陈诚损兵折将,士气大伤。为了争取主动,陈诚调集包括新5、新6军在内的40万人在沈阳西北的辽河、柳河一带,向解放军发起攻击,但都惨败而归。公主屯一战,号称国民党军精锐的新5军全军覆没,军长陈林达被俘。新5军全军覆灭,长春、沈阳、四平、锦州孤立待援,陈诚坐卧不安,旧疾复发,只好在床上指挥作战,“决心死在沈阳”。

新5军被全歼,令蒋介石震惊不已。1948年1月8日,辽河的枪声还在作响,蒋介石便携带国防部作战次长刘斐、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由南京直飞沈阳。陈诚以及东北行辕副主任罗卓英早已在机场等候,蒋介石一下飞机,陈诚、罗卓英便率先向蒋介石汇报。将责任全部推给第9兵团廖耀湘与新6军军长李涛身上,说他们拒不执行总部命令,不出兵增援,导致新5军被全歼。

蒋介石听后,恼羞成怒,随即宣布召开师长以上高级将领会议,追究责任。第二天,会议召开,蒋介石一入座,便严厉指责廖耀湘、李涛,并宣布对二人予以严惩,以做警示。没想到,廖耀湘、李涛二人不服追责,当即抗辩。廖耀湘说:“报告委员长,我们没有接到支援新5军的命令。”

李涛也随即附和他没有接到增援命令。

廖耀湘

廖耀湘与李涛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蒋介石哑口无言。蒋介石回头望了望陈诚,陈诚说:“我不熟完毕后,由罗卓英下达的作战命令。”

罗卓英是陈诚的心腹,自然要替陈诚背责,他吞吞吐吐地说:“我是打电话告知廖司令和李军长的。”

“我没有接到你的电话。”廖耀湘和李涛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指挥作战为什么不下达书面作战命令?”蒋介石再次望向陈诚。陈诚只好怯懦地说是总部参谋业务上的疏忽。

罗卓英

陈诚如此回答,令会议一度陷入僵局,也使蒋介石的问责彻查难以收场,在一片尴尬的气氛中,陈诚只好站起来,无可奈何地说:“新5军北歼,是我指挥无方所致,与众将领无关,请委员长按党纪国法严办我,以儆效尤。”蒋介石见陈诚隐瞒了实情,心里虽然生气,但因为不愿意惩罚这我嫡系心腹,只好说:“现在撤掉总司令,会影响全军士气,待战争结束后,在做追责。”

陈诚指挥不力打了败仗,又在众将领面前颜面尽失,心情无比失落。尤其感到东北前途暗淡,自己也无法脱身。回到官邸后与妻子谭祥抱头痛哭,称自己恐怕要命丧于此了。

事实上,凭着陈诚夫妇和蒋介石夫妇的亲密关系,他们无论如何是走不到这一步的。由于谭祥是宋美龄的干女儿,宋美龄又是二人的媒人,于是陈诚走起了“夫人路线”,让谭祥回“娘家”,向宋美龄求情。经过谭祥一番诉苦,宋美龄自然心疼女儿,就对蒋介石说:“辞修已经病得无法起床,怎能应付得了东北的复杂局面,还是另寻他人指挥把。”

蒋介石本就没打算让陈诚久待于东北,如今夫人求情,便顺水推舟,派卫立煌到东北接替陈诚指挥。2月5日,陈诚在入主东北5个月后,灰头土脸地告别了这片给他带来难忘经历的黑土地,登机返回南京。东北之行一败涂地,使原本因连吃败仗成为众矢之的的陈诚处境愈发艰难,国民党内部对陈诚的不满达到了顶峰,甚至有“国大代表,要求杀陈诚以谢国人”。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只好将陈诚全家老小送至台湾,但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陈诚却将台湾的经济搞得有声有色。

最后总结,蒋介石为何如此信任陈诚

1.无比忠诚:陈诚对蒋介石的忠心无人能及,何应钦、陈诚都曾为蒋介石的亲信,但何应钦在西安事变时有二心和造反之举,在此之后蒋介石便更加辅佐陈诚用以对抗何应钦。而同样的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与陈诚是在一起的,在得知张学良兵谏之后,陈诚便喊出要杀委员长,先杀我陈诚的口号,足见陈诚对蒋介石的忠心。

2.黄埔系:蒋介石用人的两大原则,黄埔系、老乡系,陈诚是黄埔军校的优秀毕业生,和蒋介石又是同乡,因此自然得到蒋介石的恩宠。

3.与谭祥结为夫妻:蒋介石与谭祥的父亲谭延闿私交甚好,而宋美龄又是谭延闿的干妹妹,陈诚娶谭祥为妻,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剪不断,理换乱。

综上所述,即便陈诚在战场上没有多大的建树,但蒋介石仍将其视为嫡系中的嫡系。

诚如蒋介石所言:“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历史知事
「历史知事 」发表观点
2019-09-04

刘峙真的是常败将军吗?挂着“常胜将军”名号总是打败仗的刘峙,其实有苦难言。

刘峙,是江西吉安县人,吉安县是我国十大将军县之一。同时刘峙的字经扶曾作为鄂豫皖苏区的一个县名,后来改为新县,也是将军县。刘峙的一生,始终和将军有着不解之缘。

刘峙年少时母亲改嫁黄小山,他自己也一度改名黄谊。可就是黄小山这个后爹,给他带到了日本涨了见识,又让他考了长沙陆军小学和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从此,刘峙就走上了从军路。

刘峙后来担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东征陈炯明时又担任第一团第二营营长,第一团团长,就是他的伯乐何应钦。陈炯明部队把刘峙错认为是自己人,让刘峙捡了便宜,随后刘峙又在何应钦团部遭袭击时及时救驾。第二次东征时,蒋介石直接夸他: “华阳一役, 为成败最关键, 刘团长能出奇制胜, 转危为安, 诚革命前途大幸也。”

刘峙长期在蒋介石手下工作,越来越发现,挨骂是一件好事,如果委员长能打你,你就福气更大了。一次阅兵,刘峙第一师军容不好,被第二师师长王伯龄批评,蒋介石也当众批评刘峙治军不严。刘峙忍了,在蒋介石看来,刘峙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可以重用。

中山舰事件,刘峙忠实地执行蒋介石的 命令, 与欧阳格一道逮捕了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 龙。当晚, 包惠僧质问刘峙为什么这样做, 他大言不惭地 回答说: “我也不完全了解, 我是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 校 长命令我干什么, 我就干什么。”蒋介石听说,对他更加信任。

何应钦手下有哼哈二将,一个是刘峙,另一个是顾祝同。二次北伐中,顾祝同听了何应钦命令裹足不前,刘峙则因为没有接到命令勇往直前,一举拿下了蚌埠,一举成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首。中原大战中,刘峙担任了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俨然是蒋军头号战将。

对苏区的围剿中,刘峙也基本保持了常胜记录。刘峙指挥张钫、陈继承、卫立煌、钱大钧等十一个纵队, 向鄂豫皖苏区大举进犯,第四方面军不得不离开鄂豫皖,转战川陕。为了表彰刘峙,鄂豫皖设立了“经扶县”,后来被解放后改为新县。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中,国军一路溃退,刘峙组织命令陈诚、周浑元等猛 烈进攻, 连克金溪、宜黄、进贤等各要点,扭转了不利局势。

全面抗战的爆发,对于刘峙来说是个转折点,大概还是那句话“国军军官官越做越大,军事能力越来越差”。抗日战争初期,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 集团军总司令, 率部由开封进驻保定, 防守平汉路沿线, 阻止日军南犯。当一线阵地丢失后,刘峙率军沿着平汉路一路逃跑,别人都说他不是防备日军,是和日军赛跑。保定沦陷之后, 刘峙率残部再次往南狂逃数百公里, 这样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等重地相继失守。从此得了“长腿将军”的绰号。

平汉路战役,开创了国军一触即溃的先例。以刘峙的表现,蒋介石完全应该把他就地正法,激励国军死战不退。可是蒋介石顾念刘峙之前的功劳和忠心,只是给他撤职了。自此之后,国军将领,尤其是黄埔系,不战而退、临阵脱逃、以邻为壑变得越来越多,但基本都没有被处理。

仅仅一年多以后,刘峙又复出了,担任了重庆卫戍司令。就在刘峙任职期间,发生了抗战三大惨案之一的重庆防空洞惨案(另外两个是长沙大火和花园口决堤),3000多人在防空洞中踩踏、窒息而死。刘峙成了众矢之的,老蒋骂他时忽然发问 : “ 你是不是当我是糊涂蛋 ? ” 刘峙唯唯称是已惯了 , 未加思索 , 当即答道 :“是 ! 是! ”刘峙忽然改口“委座当然不是,卑职才是。”

所以,刘峙最贴切的绰号,应该是”是将军‘’,只会唯唯诺诺称是。在老蒋看来,这就是忠心耿耿的表现。

很多人举例子说刘峙常败,就以中原突围战役和淮海战役作为例子,其实这两次战役,解放军最不喜欢的将领,就是刘峙这种的。

中原突围,往常的说法是,刘峙以30万重兵集团,用各种碉堡炮楼把仅有6万中原军区团团围住,最后还是让他们突围走了。可是实施情况却是,中原军区突围出去的解放军指战员,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刘峙的这场行动,算是基本成功的。中原军区保存比较完整的恰恰是执行声东击西吸引敌人的皮定均旅,李先念和王树声的两路主力,冲出去的人不比皮定均旅多。

淮海战役,刘峙受到最大的批评是采用了“猪战术”。骂刘峙的人,其实是潜伏在国民党国防部的郭汝瑰将军,所以,解放军最不喜欢让刘峙当国军指挥,因为刘峙当总指挥,国军很容易逃跑了。淮海战役后期刘峙驻扎蚌埠,手下的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成了唯一保全的队伍。

刘峙是常败将军吗?刘峙只是比其他人更听话,更会保全势力罢了!

从战绩来看,刘峙是一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将军,更是一个“遇强能跑,遇弱能战”的将军。总的来说,刘峙比那些只会坚守最终被全歼的将领,实在是强太多了!

炒米视角
「炒米视角 」发表观点
2019-09-18

历史上的常败将军很多。比如秦孝公时期的孟明视;汉武帝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南宋的王玄谟;降元的范文虎;元末名将王保保;明初勋贵二代李景隆;清末的半个圣人曾国藩,等等。这些都是著名的“常败将军”。

但是这些人里面,有人值得尊敬,有人简直无耻。有人失败一万次,但是赢得了最后的决战洗刷耻辱。

今天炒米要和大家表一表近代的一个“常败将军”——曾泽生。

曾泽生是云南人,云南讲武堂毕业,算是朱德的学弟;当过黄埔三期区队长,所以算是徐向前的同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60军184师1085团团长。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由于军功加会内部运作,后来逐步任第184师副师长、师长,第60军军长。

几十年军事生涯,从一开始看不惯滇军卖土药筹饷自肥这些猫腻,到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曾泽生也是变得手到擒来,做生意的水平也是行情看涨。

所以1943年到1945年之间,大搞囤积生意,大发国难财;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泽生率部到越南受降的时候,利用职务之便,倒腾黄金,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可想而知,当1946年12月曾泽生任国民党东北第四绥靖区副司令兼60军军长时,在东北忙着生意,一心发大财。那会还能有什么战斗力?

在东北战场上,60军3个师,被林彪打得找不到北,困守长春。而长春被称为“坚冠全国”,因为原本长春就是伪满大本营,关东军修建的工事非常牢固,加之后来国民党又再次加固过。可以说易守难攻。

东北局最终决定队长春围而不打。关于先打锦州还是长春,这个林彪和毛主席曾经有过争议。毛主席主张关门打狗,先打锦州,林彪有疑虑,迟迟下不了决心。

结果证明了毛主席得战略眼光,锦州打下来够,也就逼降了长春。曾泽生率部起义,手下三个师长意见都不统一。暂编21师的陇耀表示积极拥护起义;182师的白肇学则说,不替考蒋守长春了,要带着队伍回云南;最难搞的是暂编52师的李嵩,原本就是蒋介石安插在60军,监视控制曾泽生这支滇军队伍的。曾泽生干脆把李嵩和他的三个团长给扣了,逼着他们跟自己一起起义。

本来到这,故事也就结束了。曾泽生作为一个带着新军阀性质的旧军官,除了参加的台儿庄战役可圈可点外,生意做得比仗打得好,是个不争的事实,一生败绩无数。

但是1949年,曾泽生系统地学习了《整风运动》,彻底改造了思想。

曾泽生的60军被改编为解放军50军,曾泽生还是担任军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曾泽生奉命率领50军参加抗美援朝,成为1950年10月25日第一批进入朝鲜的志愿军。

在前两次战役中,50军并没有什么骄人战绩,也只是配合兄弟部队作战。但是第三次战役开始,曾泽生率领50军开始爆发了,消灭了英国皇家重坦克中队,创造了步兵打坦克的记录;

在第四次战役中,曾泽生率领的50军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50多天,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

1951年1月初,他率领50军攻打汉城,最终于1月4日凌晨,第一个攻入汉城。

曾泽生用胜利洗刷了前半生耻辱。他之所以能有如此蜕变。1951年,曾泽生回国休整,毛主席接见曾泽生时,两人的聊天或许能多少给出些答案。

毛主席看似无意地问下曾泽生战役情况,但是聊到具体细节的时候,毛主席对50军的了解,似乎远甚于曾泽生。在一些基层的战斗分析中,曾泽生一会脸红一会脸白,哑口无牙。

回家后曾泽生就急忙要赶回部队,他要把心思全扑在部队上,不然下次毛主席再问到一些细节问题,自己真不知该如何面对?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夹着尾巴做财险
「夹着尾巴做财险 」发表观点
2019-09-05

抗战胜利后的蒋介石政府,不管是实力还是威望都达到了历史巅峰,因此蒋介石才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内战,企图以武力统一整个中国。面对国民党的来犯,解放军内部议论纷纷,因为实力差距太大。就连毛主席也预估,打败蒋介石要用60个月的时间。

可国民党的凌厉攻势,随着占据了广大地盘而偃旗息鼓,失去战斗力。更没想到,当战争才过了整整两年时间,就已经看出了国民党政权倒塌的迹象。而蒋介石重用的那些庸才,在战场上昏招不断,自以为是,常常使得整个战局被解放军一一击破。

(陈诚像)

蒋介石赖以起家的黄埔系,其中又分为三大派系: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而他们在战场上的指挥,加速了解放军胜利的脚步,因此也是导致战局失败的最重要的推手,作为手握重兵、位高权重,又是“常败将军”的他们,他们的存在,国民党政权焉有不灭亡的道理。

在他们三人中,陈诚是最得蒋介石信赖的,成为了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但是在打仗方面,早就失去了早年在广东时期的那股韧劲。辽沈战役以国军的惨败而结束,其中就有陈诚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好大喜功,不实事求是,任人唯亲,导致了国军在内战一开始就由主动陷入被动,直至被全歼,陈诚要负有重大责任,可是蒋介石也只是把他调走了事。

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更是一个笑话。手握30万重兵,在抗战期间,友军打得是你死我活,而胡宗南部却一枪都没有发,唯一做的事就是秉承老蒋意志,全力封锁陕甘宁边区。

看似一支庞大的军队,实则就是一个纸老虎。解放战争期间,胡宗南的30万清一色的美械部队,居然被彭德怀的3万装备简陋的西北野战军打得晕头转向,哭爹喊娘。

青化砭战役,全歼第31旅2900余人,俘旅长李纪云。

羊马河战役,全歼第135旅4700余人,此战也是西北战场的转折点。

蟠龙战役,全歼蟠龙守军6700人,俘虏旅长李昆岗,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等,解决了西北野战军的燃眉之急。

沙家店战役,歼灭胡宗南整编第36师6000余人,俘虏少将旅长刘子奇。此战也是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

岔口战役,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000余人。

黄龙战役,歼灭国民党军7300余人。

延清战役,西北野战军共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收复延川、延长、清涧等广大地区,为以后转入外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黄龙山麓战役,共歼灭胡宗南主力1个整编军部、两个整编师部、5个旅10个团,计29480人,其中俘敌21960人,毙伤7520人。

(汤恩伯像)

这就是堂堂“西北王”胡宗南在西北的战绩,无一胜利,使得原本弱小的西北野战军通过历次胜利,变得强大起来,具备了全歼胡宗南和西北“四马”的实力。

汤恩伯,早年也是一个将才。可是在解放战争期间,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汤恩伯,也是被粟裕打得怀疑人生。在蒋介石发动“重点进攻”后,汤恩伯就成为了山东战场的主官。孟良崮战役的惨败,就有汤恩伯指挥不当的因素在里面。这也导致了汤恩伯被蒋介石撤职挂起来长达一年半时间,可见蒋介石对汤恩伯有多大不满。

后来的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国军指挥官就是汤恩伯。汤恩伯也先后夸下海口,说长江防线固若金汤,解放军的木船过不了长江,可一夜之间就被突破。

而上海战役更是蒋介石重点牵挂的,汤恩伯还是自信满满,说最起码可以防守三年,绝对能等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可历时16天,上海就被攻破,汤恩伯狼狈逃走。最绝望的还是蒋介石,因为上海金库里还有几百公斤的黄金没有运出来。

他们三人都要为军事上的惨败负重要责任,因为他们的决策失误,导致了整个战局迅速恶化,可是他们的结局却不大相同。

蒋介石在第三次下野前,启用了赋闲在家几个月的陈诚,让他坐镇台湾,好好经营这最后一块净土。国民党政权迁台后,更是迎来了陈诚政治上的顶点,先后担任了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院长、台湾警备总司令、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要职。

胡宗南到了台湾后,虽不被重用,但还是赋予了名义上的职务,在1959年退休,1962年去世。

三位中最惨的要数汤恩伯了。逃到台湾后,就被束之高阁。除了失去蒋介石的信任,也背上了“欺师灭祖”的骂名,导致妻离子散,郁郁寡欢,在1954年查出胃癌,在日本医院治病期间去世,也说被日本医生谋杀,结束了高开低走的人生。

对此,你觉得三人中,谁最称得上“常败将军”的称号呢?欢迎留言评论。

品点历史
「品点历史 」发表观点
2019-09-24

“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常败将军”!这句话正是《人民日报》对胡宗南的评语,作为国民党的一方大员,长年拥重兵于西北,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真正拿得出手的战绩却寥寥无几,败仗倒是一大箩筐,《人民日报》称其为“常败将军”,倒也不过分。

(胡宗南)

胡宗南身材矮小,不足一米六,当初报考黄埔军校时,尽管笔试成绩十分突出,但是却在身高问题上卡住了,负责体检的考官看了胡宗南一眼,都没有给他量身高,就喊下一个考生。胡宗南顿时懵了,就跟体检官理论了起来,体检官还冷嘲热讽道:“看你身材如此短小也不是军人的料,还是回家娶老婆生孩子算了。”这下胡宗南顿时火冒三丈,在考场大声斥责体检官以貌取人,一众考生也声援胡宗南,但是不管胡宗南怎么说,体检官就是不让他通过。正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刚好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出来巡视,看到了这一幕,他对胡宗南这个小个子的胆量和才识很是佩服,于是亲自在胡宗南档案上写下了“录取”两字,这样胡宗南才得以进入黄埔军校。

虽然胡宗南在考试时成绩较优,但是黄埔的文化考试题目其实并不太难,比他优秀的大有人在。当时在黄埔一期就有这样一种说法:“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这三人也被成为“黄埔三杰”。

关于陈赓和胡宗南,还有几则趣闻。陈赓是青年军人联合会成员,而胡宗南则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因为思想和立场的不同,两派之间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有一回,在一次集会上,两派又起争斗,闹成一团。陈赓开始和李仙洲对阵,胡宗南跑过去帮李仙洲的忙,陈赓一时火起,操起一只板凳追赶胡宗南,把胡宗南赶得狼狈逃窜,帽子都跑丢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胡宗南喜欢跑步,有一次正在晨跑,刚好被蒋介石看到,蒋介石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于是上前交谈,一聊才知道,胡宗南也是浙江人,和蒋介石是老乡,此后,蒋介石对胡宗南越发其中,胡宗南也因此成为蒋介石心腹,成为蒋最宠爱的将领,而胡宗南也对蒋介石唯命是从,顶着“天子门生”,“心腹爱将”,“领袖同乡”等诸多光环的胡宗南,一路升迁,平步青云,在黄埔将领中创造了五个第一。

(胡宗南与蒋介石)

1936年,胡宗南被提拔为第一军的军长,是黄埔军校中第一个军长;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任命为第十七军团的军团长,是黄埔军校中的第一个军团长;在1942年,被破格提拔为第八战区副司令兼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成为了黄埔军校中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被委任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此时的他手握50万大军,也同时是黄埔军校中唯一的一个战区司令长官;也是黄埔系唯一的一个在离开大陆前获得三颗将星的军官。

但是,胡宗南的战绩却与他的头衔相差甚远,在西北与解放军的较量中,胡宗南虽然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却屡屡失败。

1946年,胡宗南率整编第1军越过黄河,企图与阎锡山部南北夹击太岳部队。9月,其部队分两路进犯晋东南,与山西阎锡山部队配合欲"肃清"解放军太岳兵团,但是,胡宗南不仅没有"肃清"太岳兵团,其麾下号称“天下第一旅”的整编第1旅也被陈赓全歼,旅长黄正诚被俘,接着整编第48旅遭受歼灭性打击,旅长何奇被击毙,胡宗南慌忙收兵。当年在黄埔军校胡宗南就没打赢陈赓,现在到了战场上,依然是陈赓的手下败将。

1947年2月,蒋介石调整战略,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主要进攻对象为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攻陕北的就是胡宗南的西北军。但是,胡宗南大军还未开拔,《攻略延安方案》就通过共产党安插在胡宗南身边的机要秘书熊向晖送到了延安,在得到消息后,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胡宗南随即“攻占”延安。由于延安是解放区首府,于是国民党大肆渲染吹嘘,国军是如何打的解放军落荒而逃的。但是胡宗南心里清楚,其实国军根本没和解放军接触,为了配合舆论,他导演了一出大戏。

为了展示进攻延安激战与共军被歼之众,抽调部队星夜在延河两岸建造假坟,还假模假样的在坟上标注了身份,既有国军,也有解放军。为了展示共军被俘人员之众,在延安10公里内设立了十多处“战俘管理处”,又调国军2000多人当“群演”,混合编成了几个“共军俘虏队”,这些群演的工资还不低,每人每天可领到津贴一元。即使如此,假俘虏人数与战报公布人数相差甚远。于是,在中外记者参观时,各“战俘管理处”互抽人员充数。为了展示在共军俘虏中有中级和高级军官,安排人假扮。胡宗南指示:“选两个人装成被俘的共军团长,选一个人装成旅长,要装得像,这是重点。” 为了展示缴获大量的 “ 共军武器”,胡宗南干脆以自己的装备冒充缴获品。

这一番苦心最终没有白费,成功骗过了一个55人的中外记者团,于是个大报纸上宣传延安大捷,胡宗南也因此获二等大绶云麾勋章,军衔则由中将加上将衔正式晋升为上将军衔。

但是,不到半个月,解放军就取得青化砭大捷,胡宗南一个旅被全歼,之后,胡宗南稳打稳扎,企图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但是次次扑空。从3月到12月,胡宗南被解放军歼灭两个旅加两个整编师,陕甘宁边区大部分被收复。

西北野战军是几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弱的,内战爆发之初只有三万人左右,而胡宗南拥兵50余万,号称“西北王”,双方兵力相差十倍不止,却打的有来有回,胡宗南屡屡损兵折将。甚至发生过毛主席带数百人在胡宗南部队眼皮子底下溜过的事情,足以说明胡宗南的统兵水平有限。国军中就有人说过,胡宗南充其量也就是个团长的水平,指挥一个师都显得力不从心,更别提几十万大军了。

1949年7月,宝鸡解放,胡宗南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胡宗逃到汉中,从此离开西北。12月7日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参谋长,代行军政长官职权,全权指挥西南国军--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一个重兵集团。但是,西南国军接二连三的起义,蒋介石的最后一个重兵集团也很快瓦解,不久胡宗南飞往台湾!

每日一段历史
「每日一段历史 」发表观点
2019-12-22

这可不能少了陈辞修。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1924年1月,陈诚南下广东,任粤军炮兵连连长;9月,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炮轰惠州城,由此发迹,由于在北伐期间和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积极向蒋介石靠拢,得到蒋介石的青睐,官运亨通。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陈诚出任第十八军军长,开始搭建自己的“土木系”班底,他大力吸收黄埔学生,以罗卓英,方天,方靖,萧乾等为骨干,使土木系成为国民党中央军首屈一指的派系力量。

然而,从1932年冬天参加第四次“围剿”开始,陈诚就开始了自己的屡败屡战生涯,1933年2月,陈诚所部第52和第59师在黄陂战役中被林彪聂荣臻的红1军团歼灭,3月,嫡系第11师又在草台岗战役中被林彪击溃,折兵两万多人,陈诚羞愤交加,在给蒋介石的信中写道:“诚虽不敏,以独生为羞”。

当然,写下这句话并不妨碍陈诚活得好好的,1937年11月,陈诚参与指挥的淞沪会战由于兵力部署失误最终失败,1938年1月,陈诚历任湖北省主席,武汉卫戍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军政部部长兼后勤总司令等,期间他所指挥的鄂西会战,南昌会战等均丧师失地,但官却越做越大,抗战胜利后,陈诚于1946年6月出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

重庆谈判时的陈诚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在收到陈诚关于“三个月内解决剿共军事问题”的报告后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同年10月17日,陈诚在北平向中外记者宣称:“三个月至五个月内解决解放区问题。”但事实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

1947年2月,陈诚坐镇徐州,指挥23个师,分成李仙洲的北集团和欧震的南集团,展开对陈毅,粟裕华野的“重点进攻”,企图夹击集结于临沂地区的华东野战军主力。

鉴于国民党军南线兵力密集、齐头并进、稳扎稳打,华野几次调动敌人都无战机可寻,而北线李仙洲集团孤军深入、兵力分散的情况,陈粟首长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示形于南,击敌于北的策略,故意放弃了临沂,秘密向北集结。

陈诚判断华东野战军放弃临沂,是由于“伤亡过大,不堪再战”,陶醉于所谓“歼灭共军15个旅”的战果,严令李仙洲集团加速南进,实施南北夹击。

济南的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得知华野主力向北运动,有包围李仙洲集团的企图,采取了“机动作战”的策略,结果引起了陈诚的不满,大骂王耀武畏敌如虎贻误战机,并通过蒋介石直接指挥李仙洲继续北进。2月23日,一头钻进包围圈的李仙洲只坚持了3天就被华野全部歼灭,国军折兵6万多人,恼羞成怒的蒋介石把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副主任吴奇伟撤职,陈诚却基本没受什么影响。

担任“副总统”时的陈诚

1947年8月4日,陈诚奉蒋介石之命兼任东北行辕主任,全面主持东北军政。他上任不久,就爆发了第三次四平之战,第71军军长陈明仁刚刚因为防守四平有功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奖章在手里还没焐热,便因使用了黄豆布阵阻击解放军,而被陈诚扣了顶“贪污军粮”的帽子被免职;而在攻打南满解放区过程中颇为出力的第52军军长梁恺、副军长刘玉章也都被免了职。

陈诚打着“整肃军纪”的旗号大肆排斥异己,有能力但不依附陈诚的国军将领纷纷被罢黜,原东北保安代总司令郑洞国改任空头的行辕副主任,彻底靠边站;不服管教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则被调走;孙立人走后,陈诚系人马第50师师长潘裕昆接任新1军军长,而第14师师长龙天武则升任新3军军长。

经过陈诚的一顿神操作,东北国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此时,林彪、罗荣桓的东北野战军突然发动了冬季攻势:

国军暂59师在兴隆山遭到重创,新22师在沙后所遭到重创,第79师在彰武全军覆没,新5军在公主屯全军覆没,第26师在新立屯遭到重创,暂62师在法库遭到围歼……

到1948年初解放军冬季攻势结束时,东北国军损失16.4万人,除了沈阳,长春等少数大城市外的东北广大地区基本全被解放军占领,当时沈阳的老百姓编顺口溜说:“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南、北站均在沈阳市内)。以讽刺国军的势力已经走不出沈阳市区了。

由于陈诚的指挥实在太糟糕,给解放军拼命送人头,国民党内部“杀陈诚以谢国人”之声不绝于耳,蒋介石见陈诚智穷计竭,回天乏术,遂将陈诚罢免,成立东北“剿匪”总司令部,以卫立煌任总司令。就这样,陈诚黯然结束了其军事指挥生涯,退居台湾。

望风瑟瑟
「望风瑟瑟 」发表观点
2019-09-04

号称“小委员长”的陈诚就是一个屡败屡战,屡败屡升的常败将军。

陈诚,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北伐东征时期,还有所建树,可在“宁汉合流”后追随了蒋介石,之后打仗却成了屡战屡败的常败将军,伴随他屡战屡败的战绩,他的官职却是越升越高。

陈诚结识蒋介石于黄埔军校。一天夜里,在黄埔军校当炮兵教官的陈诚夜读《三民主义》被蒋介石看见,觉得其精神可嘉,又得知其是浙江老乡,从此被蒋介石重用。

五次围剿红军期间,陈诚是主力部队参战,结果被我军打的溃不成军,其麾下王牌部队被打残三个师,比起薛岳的战绩还有所不如,但是就是这样蒋介石还能任命他为其中一路总指挥,并没有剥夺其军权,令人无比吃惊。

中原大战爆发时,他的第十一师作为主力部队与阎锡山的晋军作战,结果半个月里,连吃败仗,损失巨大,后阎锡山主动退出郑州,十一师开进郑州周边,报告蒋介石后,认为是他占领的郑州,于是对其奖励十万元,这也大大抬高了他的政治身价。

抗日战争期间,淞沪会战期间,他负责江防,可由于他调兵缓慢,布防不周,被日军在吴淞口轻易登陆,后来又因判断失误,没有合围登陆日军反而组织日军反登陆作战,使上海市区沦陷,淞沪会战失败。后来的武汉会战,又是以损兵折将告终,抗日期间他大大小小指挥战役七十多次,均无功而返。

解放战争中,时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司令的陈诚曾妄言“三个月至五个月解决共产党解放区”。自己出任剿总司令、东北行辕主任,坐镇东北对我解放区发动进攻,可被林彪等劈头盖脸一顿揍,损兵折将,损失无比巨大。这还不算,离开东北后,他又跑去山东解放区跟粟裕将军交手,被人狠话不多的粟裕将军打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损失殆尽,他个人不断犯下低级军事错误,以至于国民党内部喊出了杀陈诚以谢国人的口号。

他所犯下的错都被蒋介石力保才能相安无事,解放战争后,他随蒋介石逃往台湾并在蒋介石安排下成为“行政院长”,“副总统”等职,1965年3月5日,因病逝世于台湾。

陈诚的一生,我想他是很憋屈的。他这一辈子不停的为上级“背锅”。中原大战时,为刘峙背锅,围剿红军、抗战、解放战争时为蒋介石背锅,成为名副其实的“背锅侠”,虽然他也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官位、财富等等。终究,作为一个将领来说,他还是可悲的!

代牧益州阎文平
「代牧益州阎文平 」发表观点
2019-11-20

晚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义子李存信有一次打了败仗,李克用怒道:古人三败,你已经败了两次了。吓得李存信从此再也不上战场了。

其实李克用也没严格执行“三败法”,不然他手下的一个小个子早就完了,因为这个小个子早就败了N次了。

因为史料分歧、文物丢了等原因,这个小个子的身世至今说不清楚,也可能是李克用的亲儿子,反正李克用墓志上有他名字,嗯……也许就解释了他为什么再怎么败也不会被处置了。

按有些人的逻辑:我也能去河东军当大将,反正我也打不赢。

比下限容易,比上限难啊。

小个子爱喝酒,李克用说了他,他就几乎不喝了。

后来小个子奉命把守潞州,前线遇到了敌军围城,后方遇到了老板驾崩。

一座潞州孤城被敌军宿将李思安的十万大军建立围城工事围了一年多才等来救兵,小个子顶住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有个会理财的老婆……)

后来胡柳陂一战,又是小个子说服第二代晋王李存勖迎难而上,反败为胜。

后来小个子又去幽州当代理司令,才当了几个月,离职的时候就被百姓号哭挽留,只能深夜逃回去。

没几年,契丹来犯,第二代晋王被契丹围了好几重,愣是被小个子带了三百骑救了出来。

同年,小个子奉命去镇压一个叛乱的小弟军阀,在一场战斗中出奇兵全歼了叛军。然而叛军还有三个小兵躲了起来,还偷袭小个子,拿箭射中了他的头颅。小个子想反击,发现自己没箭了,忍痛拔下箭射了回去,拿下了他这辈子最后的一个人头,为老板的家业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他就是“十三太保”的二太保李嗣昭。

慢谈诗词
「慢谈诗词 」发表观点
2019-11-12

胜负乃兵家常事,常胜不常有,常败也不常有,但是如果说“常败将军”的话,倒是有这么几位。

李广利

汉武帝时,名将辈出,卫青、霍去病等人征战匈奴,战功赫赫。

和卫青等人相比,李广利可以说是不值一提,但是人家有个好妹妹。

他的妹妹是汉武帝的宠妃,他的弟弟也是朝廷重臣,有这两层关系,李广利轻轻松松当上了大将军。

当将军了肯定要打仗,当时的汉军兵强马壮,实力非常强,李广利信心十足地打仗,战绩如下。

第一次去打大宛,长途行军,还没怎么休息呢,李大将军就贸然下令进攻,最后大败,剩下不到十分之一的人;

第二次去打匈奴,李广利带了三万人,一战下来战死了小两万,李广利侥幸逃脱;

第三次又去打匈奴,李广利足足带了七万人,结果全军覆没,自己投降了匈奴。

王玄谟

早年间,王玄谟投靠了刘裕。

刘裕组织北伐的时候,刘玄漠任先锋。

当时刘宋军队得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优势,可是王玄谟就开始作妖了。

自己不会打仗,还质疑自己的部下能力。

围攻滑台一战中,王玄谟不顾劝告,最后全军覆没。

往历城撤退的时候,又被敌军追上,被打了个狼狈逃窜。

辛弃疾那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王玄谟。

范文虎

范文虎是贾似道的女婿,吹牛不打草稿,打仗不行,跑路一流。

蒙古军南下时,范文虎信誓旦旦地打包票,结果一炮轰,范文虎就吓尿了,最后宋军大败,范文虎溜了。

过了两年,范文虎又自夸说能够独自打败蒙古军,结果又大败,宋军被俘一百多人,范文虎再次溜之大吉。

随后,又是相同的戏码,一边打一边退一边被打败,每每范文虎都能跑脱,最惨的一次,宋军被俘了上万人。

到了襄阳城被攻破,范文虎眼见大势已去,果断投降了蒙古军,转而拍起来忽必烈的马屁。

忽必烈非常赏识范文虎,便让范文虎带领十万人去攻打日本。

范文虎这个草包,听说可能有台风就一直按兵不发,导致元军还是受到台风袭击,损失惨重。

后来范文虎靠着剩下的人去和日本打了一仗,大败而归,数万人被俘,范文虎倒是又逃走了。

“逃跑将军”实至名归。

李景隆

李景隆是建文帝麾下大将。

燕王朱棣造反,建文帝便让李景隆却屏藩。

第一场,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硬是被朱棣几万人打败,

第二场,建文帝又给了李景隆六十万人。结果李景隆再次在关键时刻自己跑路,导致全军覆没。

最后李景隆干脆倒戈,直接让朱棣进入南京城……

文史墨客
「文史墨客 」发表观点
2019-10-29

常败将军是指在古代作战时,经常会使战争失败的指挥官。历史上所记载的常败将军并不在少数,其中包括李景隆,范文虎,李广利。

一、李景隆。

李文忠的儿子名叫李景隆,自他出生便拥有过人的身份地位,可在能力方面却输于常人,尤其是在李文忠去世之后,李景隆可谓不学无术,还拥有一颗自大狂妄的心,即便带领50万大军也打了败仗,自然被称为常败将军。最后,他直接投降,在其去世之后也背负了千古骂名。那时朱棣造反,李景隆带领50万大军抵御朱棣,却被朱棣带着的几万人打败。不过,建文帝却没有因此责怪李景隆,而是又让他带领60万大军继续征战。可他并无作战的经验,所以在这次战争中不战而逃,更是让60万大军损失惨重,他可谓坐实了常败将军的名号。

二,范文虎。

他是南宋将军,可是打了一辈子败仗,所幸最终安享晚年,算是寿终正寝。在山东出生的范文虎是南宋降元将领,他在公元1269年时,曾经受到命令率领军队救援樊城和襄阳,可在他到达战场时,看到杀敌的那一幕,自己便立马怂了,都没来得及指挥部队掩护撤退,他便丢下数万大军自己骑马逃走了。尽管如此,他的岳父贾似道却没有对其责怪,还升了他的官,让人感到难以置信。一年之后,他再次率军出征,可还是没有真正的带领军队在战场上杀敌,与之前一样战争还未开始,他就骑马逃走了,又白白让数万人丢了性命。眼看着南宋不保,范文虎便去投靠蒙古,随后他便在元世祖的看重下,成为了尚书右丞。虽然,他是投降的一个将领,但能够做到这个位置已经非常不易。就这样,他一直都在蒙古生存,直到去世为止。虽这一生,他并没有替南宋打赢过一场胜仗,可在年老时却享尽了荣华富贵。

三,李广利。

资料上记载,他是汉武帝宠妃的兄长,借着与汉武帝宠妃的关系,他才成为了当时的最高统帅,手中握有重要军权,然而他在战场上杀敌的水平却是很差的。身为将领自然要带兵出征,可他多次外出征战,却没有取得过一次好的战绩,甚至还差一点就将整个西汉都给葬送了。第1次出征的时候,因为路途遥远,再加上军人过于疲劳和饥饿,到李广利退兵的时候,只剩下了不到1/10的士兵还活着。第2次外出征战,李广利总共带了6万多人,他虽然打败了对方,可自己也伤亡惨重。据说,当时还活着的人,只有军队全部人数的1/6。随后,李广利又带兵攻打匈奴,出征的有3万多人,只打了一场,就只剩下了3/5而已,可见战势的凶猛以及李广利指挥是存在问题的。最终,李广利投降匈奴,却因被陷害而亡。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位较有名气之外,其实历史上所记载的常败将军还有许多,只是没有上述几位那样典型罢了。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历史军魂
「历史军魂 」发表观点
2019-09-06

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绝对符合“常败将军”。

陈诚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入黄埔军校担任教官并深得蒋介石的重用。东征和北伐,陈诚的表现还算不错,但是从中原大战开始,陈诚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中原大战时,陈诚的部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部队交火,损失惨重不说,连阵地丢了。中原大战之后,陈诚又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围剿”,陈诚的部队又大败而归,其土木系起家的部队第十八军也损失惨重。抗战时期, 陈诚也参与了不少大型的会战,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都以失败告终。解放战争时,陈诚调任东北行辕主任。陈诚一到东北就撤掉了打了胜仗的陈明仁,还将新一军和新六军拆分,结果在东北吃了败仗。

陈诚确实不太适合军事指挥,他擅长的是治军和政务,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就是陈诚带出来的。陈诚受到重用在于忠于蒋介石,虽然屡次打败仗,职务和地位反而越来越高。

丛中笑6603
「丛中笑6603 」发表观点
2021-02-26

要说"常败将军",三国时期的刘备可以算一个。

刘备从桃园结义,助朝廷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一路走来,官没有做到,爵位没有得到。东撞西撞,连个落脚生根的地方也没有。

从三国演义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一会儿投曹操,曹操煮酒论英雄,害得刘备一有机会就想逃走。接下来,投吕布,吕布辕门射戟,救下刘备,逃过了袁术的追杀。后来,又投袁绍,因为关羽斩了袁绍的颜良,文丑二位将军,差点会袁绍所害。

投徐州和投公孙瓒尚不计算在其中,刘备在打天下的初始阶段,真的称得上是屡战屡败的"常败将军"。

鬼马2010
「鬼马2010 」发表观点
2021-03-07

小田氏治,人称不死鸟——日本战国最弱武将。

出身常陆名门小田氏,是宇都宫氏庶流,宇都宫氏又出自藤原氏。家祖八田知家是源赖朝任命的常陆守护,家纹六洲滨出自源氏祖先六孙王源基经。可以说是关东名门了 。

然而,刚继任家督就被结城家策反了家臣真壁久干。接着小田家与佐竹家一起进攻结城家,结果被结城家以及结城盟友北条派来的援军反攻海老岛城,不仅丢了海老岛城,顺势还丢了主城小田城,逃到家臣的土浦城避难。(后来北条氏康为了制约佐竹,在弘治2年与小田和解,派兵帮小田夺回小田城和海老岛城)

刚回小田城屁股都没坐热,就在弘治3年被佐竹进攻海老岛城。小田氏治派兵迎击,结果又败了,又顺势丢了小田城,又跑到土浦城避难。两年过后,手下的家臣才夺回小田城。

同年,结城家家督政胜去世,其子也病危。此时不报仇,更待何时?小田氏治赶紧点兵攻打结城城,结果被见面提到的真壁久干的儿子真壁氏干击溃,被结城家反推了北条城。不仅如此,佐竹义胜还被趁乱攻取了海老岛城(感觉海老岛是最可怜的.....)

不要紧,马上大腿就来了。越后的上杉姐姐(当时叫长尾景虎)领兵上洛,领到了名门上杉氏的姓氏。然后奉幕名征讨关东北条氏。上杉及关东大名联军11万人一路势如破竹直扑小田原城。我们的小田氏治自然也在联军队伍中。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天下之坚城小田原城久攻不下。(名字差了一个字,小田原城和小田城完全是两个级别啊)转眼就到了春天,军队又多农兵,不得不退兵回去种地。而小田氏治却连忙将长子小田友治送到北条家做人质,归附北条家。此举自然激怒了上杉谦信。于是,永禄7年,上杉领兵8000亲征小田氏,攻下小田城然后回了越后。

然而小田氏治对小田城的羁绊是很深的。于是,又依家臣之计,派人诈降,里应外合夺回了小田城。(似乎为数不多的胜仗都是家臣的功劳)上杉姐姐何许人?怎么能受这种气?于是又准备亲征小田氏。这时,小田氏治想出一条妙计:跪求。小田氏治来到上杉谦信处,十分诚恳的跪下求姐姐:“小田城是我小田氏历代的居城,求求你了,把小田城给我吧。”奇迹的事,谦信姐姐居然答应了!(上杉谦信的理想就是回复室町幕府的旧秩序,估计答应小田氏治也是这个原因吧)

勉强应付完上杉谦信,还要应付佐竹家的威胁。佐竹家新当主,人称鬼佐竹的佐竹义重屡次骚扰小田,小田不堪其扰,于永禄12年决定讨伐佐竹。起初十分顺利,还攻下了佐竹领下的手这坂。回家路上,忽然听见前方筑波山上有“嘿嘿吼”。派探子打听,山上有少量佐竹军。面对如此明显的陷阱,小田氏治果断选择了跳进去——派兵攻打,结果在山路中了埋伏。与此同时,佐竹家的别动队奇袭小田城。小田氏治只得又逃土浦城。土浦城北有沼泽,西有大河,南邻霞浦湖,易守难攻,一直是小田氏治避难的地方。然而,战五渣小田氏治这次连土浦都没有守住。可以说是很不幸了。他还有感而发做了一首和歌,无限感慨:

浮世には

かくもあるべきものなるに

理知らぬ淚なりけり

后来找北条求助才夺回土浦。但是一直没有夺回小田。

小田为了夺回居城不懈努力,偏偏天有不测风云。秀吉命令天下大名出兵围攻北条,小田氏治一方面忙于收复旧领,一方面觉得上杉谦信都没有攻下小田原城,所以没有派兵。结果小田原攻伐结束后,就被猴子没收了领地。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他的女儿是结城秀康的小妾,所以他就跑到结城家去当家臣了。最后善终,71岁高龄才去世。不论人均年龄30岁的战国时代,就算在今天也是高寿了。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