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第一次引发九子夺嫡小高潮的事件,就是太子胤礽被废,其余皇子接受众大臣的举荐。其中佟国维联合众多大臣联名举荐老八胤禩当太子,在朝堂之上张廷玉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并举荐废太子胤礽复立太子。
从而引发了一场精彩的大辩论,每每看到这里我们都为张廷玉善于揣摩圣意感到惊讶,难道张廷玉真的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一、
引爆众皇子争储的事件就是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后来张廷玉提醒康熙帝注意太子手谕的真假,但是康熙帝并没有就这件事深追。
其实摆在康熙帝面前的只有三个选择:
一是不管这个手谕是真是假,康熙帝都要表态。如果他表态这个手谕是真,那么太子胤礽必死无疑,而康熙帝并不想让太子胤礽死。
如果康熙帝选择这个手谕为假,那么到底是谁假传手谕?如果查出来,那么这个人也是必死无疑,而且连带过来围困八大山庄的将士,毕竟他们听从了假的手谕。
第三种选择则是引而不发,当众装糊涂,默认为凌普带兵过来并不是造反,毕竟康熙帝在热河狩猎,凌普不可能不知道。只有装糊涂,这种事情不马上追究,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所以,康熙帝选择的第三种解决方式,也只有这种才能显得康熙帝的博大胸怀。
康熙帝当机立断,立马让所有的皇子到戒得居见驾,他要暗中区分开造反的皇子和做局的皇子,当然最终也没有发现罪魁祸首。
不过,也不算没有收获,最起码先干掉了康熙帝骂“你这头蠢猪”的大阿哥。又圈禁了太子胤礽和老十三胤祥,最后班师回京。
二、
班师回京到京城城门时,康熙帝让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一同坐御驾回去,当然这个举动的原因我们在前几期也讲过,其实主要就是肯定王掞的功劳,又提前给他打好预防针,防止太子胤礽被废时他过于激动。
当然在废太子的朝会上引发了一轮精彩的辩论,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连连出招,结果都被康熙帝连同张廷玉给化解了。
尤其是张廷玉当众喝王掞:
“王师傅,你以一死博取忠名,却把一个杀忠臣的罪名,强加在皇上的头上,难道这就是圣人教你的忠恕之道吗?”
张廷玉是非常聪明的,他一方面喝住王掞,不让他继续说下去,以免真的惹怒康熙帝。另一方面也在浇灭康熙帝的怒火,暗中劝谏康熙帝可不要发火,一旦发火就不圣明了。
果然,康熙帝想到了一条绝计,下令让王掞的儿子带走他,只要他有个风吹草动,则定他的儿子不忠不孝之罪。
最后到天坛代替康熙帝宣读废太子胤礽诏书的也是张廷玉!
也就是说在废太子一事上,张廷玉是坚决拥护康熙帝的,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作为一名老谋深算的大臣,怎么会在后来举荐太子之时,直接上密信压宝废太子呢?
他真的有足够的把握确定康熙帝还想复立太子?
三、
其实他并没有那么神,只因为他善于观察,如果这点眼力见都没有,我想他也做不了三朝元老!
因为太子胤礽被废,所以太子一位空缺,康熙帝让众人举荐一位贤德的皇子为太子,于是众臣开始忙活起来。这之间的过程就不多提了,总之每位皇子无所不用其极,都在尽力表现,甚至老八胤禩还搞来一个什么道士,故弄玄虚的搞出个“八王大”、“大八王”、“八大王”的什么说法。
老八胤禩也是绝顶聪明之人,马上把该情况汇报给康熙帝,他这样做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惩罚那个什么故弄玄虚的道士。他来就是探知康熙帝对自己的态度,如果康熙帝大发雷霆,直接杀掉了道士张德明,那么老八胤禩也就明白自己没戏。
可是康熙帝是这样说的:
“江湖术士的话,也不能一概视为妖言,因为他多少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嘛。”
此时给众人一个镜头,先是佟国维眼光随着康熙帝的身影而移动,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紧接着就是马齐,他是一直看向佟国维的;再有就是张廷玉,他微微低着头,若有所思的样子;最后是老八胤禩,他的表情是一脸惊讶,外加一丝小小的得意。
这也表明,康熙帝的这句话让大家感觉不同,佟国维的感觉是局势越来越清晰了,于是联名举荐老八胤禩。马齐刚才就是看向佟国维的,意思也就是说,他自己没有主意,主要看佟国维。而张廷玉其实一直没有表态,并不是他故意跟佟国维拉清界限,而是因为那时的他根本搞不明白康熙帝到底在想什么,他也是怕自己选错了人。
四、
其实不仅张廷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一向聪明的老四胤禛也迷惑了,也以为康熙帝钟意老八胤禩,幸亏他有邬思道给分析。
如果大家认为康熙帝早就有主意了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康熙帝也没有主意,也在纠结众臣选举的结果。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散步的时候问身边的张五哥哪个皇子最好?也正因为他拿不定主意,所以打算去看看佟国维他们到底在举荐谁。
上书房里众臣们还在举荐阿哥们,此时佟国维端着两杯奶给张廷玉,结果张廷玉说喝不惯这个味,于是佟国维把奶给马齐一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马大人,今天茶房奶子沏的不错,赶快趁热喝了吧,一会儿凉了,再喝那味可就两样了。”
这话其实就是故意说给张廷玉听的,你张廷玉不赶紧推举老八胤禩,等最后老八胤禩当了太子,你再想推举就来不及啦!
后来康熙帝进来,马齐向他汇报大家举荐阿哥们的事情,当康熙帝听到举荐八阿哥的人最多时,他看了马齐好几秒,然后就不理这茬了,径直到张廷玉那里听其他的奏折情况,尤其着重听了老四胤禛赈灾的那几个省。
此时的张廷玉心中就有点谱了,看来康熙帝并不愿意听到老八胤禩的举荐多,但是他的想法并没有告诉佟国维。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一天,康熙帝一大早就赶过来,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大叠举荐老八胤禩的奏折,这些奏折上面还写着一个大大的“八”字。
然后李德全又递过来一份折子,康熙帝连看都没看就甩到了“八”字上面,把“八”字压住了……
此时张廷玉算是彻底明白康熙帝的意思了:
很简单,康熙帝在刑部一案时就认为老八胤禩“其心可诛”了,所以这次举荐新太子,他根本就不希望老八胤禩得票最多。假如这次举荐老四胤禛或者是老十三,甚至老十四得票最多,他都有可能立为新太子。正是因为看到了老八胤禩得票最多,才让他感受到压力,此时还不能让自己钟意的储君露面,为了保护储君,所以最终再次选择废太子胤礽出马挡箭。
而他的想法在上书房的那一刻就被张廷玉获知了,所以张廷玉密信举荐废太子胤礽,其实说不定张廷玉有好几封密信,只不过最后拿出的那一封恰好是举荐废太子胤礽而已。而从康熙帝这个“压八”举动,到最后决定推举废太子,张廷玉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啊。
这也是为什么佟国维大骂他是奸臣的原因:
要知道支持废太子的是你张廷玉,支持复立废太子的还是你,你太会见风使舵了,就是一个奸臣!
而张廷玉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不妨多等等,或许就柳暗花明了。
张廷玉是内阁成员唯一的汉臣,与佟马不合,面和心不和。佟国维倚老卖老,又与康熙有亲戚关系,飞扬跋扈,与马齐暗箱操作,保荐八爷;张廷玉只能为了保持政治地位,另辟蹊径,效忠主子康熙。叛乱平息后,张廷玉提醒康熙,圣旨有假,康辨析后已心知肚明,只能隐忍不发,内心愧疚。再者康熙好大喜功,自我标榜,以孝治天下,以仁慈统治天下,在九子夺嫡中,优柔寡断,缺乏刚毅,这些弊端张廷玉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张看清了康熙的内心世界,在废太子这件事上康熙仍是耿耿于怀,迁就太子;另外此时康熙已年迈,从性格上也有怕事、怀旧的一面,不想有什么大的变更,尽量维持现状,防止大的事件发生,保持颜面。
张廷玉何等聪明,见于夺嫡不明的情况下,康熙又否定了八爷党,至于择谁为继承者,目前仍不明了,那唯一作法就是“维持原判”。张的进言,就是:“深合朕意”,张确实摸透了康熙的内心。
我觉得张廷玉当时应该有两份奏则,他是在观察形势,其实他开始也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只是还不是很确定,当康熙把话都说到那个份上,他还不知道不明白就真是傻子了。如果当时朝堂的风向变了,我估计他会拿出来另一个奏则。如果他一开始就目标明确至死不渝,何必密折。
张廷玉是人精,但是工作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不想跟这种人共事吧。
我们从几个点验证一下,
1.康熙为什么把肖国兴的口供给张廷玉看?
如果想彻底废除胤礽,直接把口供给百官看,或者乾坤独断都可以,给张廷玉看,意味着,康熙对于废除太子处于纠结之中。
2.康熙为什么关心张廷玉儿子的病情?
对于康熙而已,张廷玉儿子有病,自己的儿子何尝不是有病,作为父亲,他希望尽最可能去拯救自己的儿子,剩下的就顺其自然。
3.张廷玉烧掉口供后,康熙的表现?
张廷玉烧掉口供后,康熙只是大声质问张廷玉的目的,但是没有实质性惩罚张廷玉,意味着,康熙不希望胤礽的罪行被百官知道,给自己处于被动。
4.张廷玉的政治洞察力,很强
张廷玉作为康熙极为信任的大臣,知道康熙为什么暂时不想废除太子,因为对于康熙来说,在没有确定新的皇位继承人的时候,让胤礽在台前,有利于转移众人的视线,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去选出合适的人来。
在清朝只有张廷玉是配享太庙的汉臣,而且在康熙和雍正,以及乾隆时期备受重用,先后担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吏部左侍郎、户部尚书、礼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位,雍正去世前还任命张廷玉为辅政大臣,辅佐乾隆皇帝处理朝政,能让皇帝如此信任和重用,不仅仅是出色的能力和赤胆忠心,而且还有不错的政治手腕,能看出皇帝的意图。
张廷玉确实是朝廷的中梁砥柱。他继续推举胤初为新太子,其实不是摸着了康熙的心思,其实,他看问题处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是站在皇帝的高度去着手,始终都是维护皇权的最有力大臣,所以说他做出的决定与康熙高度一致是不足为奇的,这是他的决定与抗性一致的根本原因。
像张廷玉这样谨小慎微的人能独树一帜继续保举被废太子胤礽,不知他需要多大的勇气,不但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重要的是必须要把康熙帝的“脉”把准确了,否则一定会身败名裂,毁了自己的前程。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演绎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梗”让我们去猜想。【康熙帝褒奖张廷玉】
康熙皇帝已经明确了太子胤礽被废黜,另行举荐新太子,可张廷玉能背道而驰,成为众多朝臣举荐八阿哥为新太子的对立面,不但没有孤立,反而受到康熙的表彰,相比之下张廷玉不但是高人,还能把康熙帝心思琢磨透。
在举荐新太子的问题上,张廷玉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如果这一步走错必定身败名裂。张廷玉的这一步比四阿哥胤禛府上的幕僚邬思道只能说过之而不及。
那么“高深莫测”的康熙皇帝的心思,张廷玉是如何琢磨透的?【佟国维,马齐的明火执仗】
张廷玉为何敢违背康熙帝的旨意,违背以佟国维为首的朝廷上下官员的意愿继续举荐废太子胤礽:
一、首先张廷玉必定了解康熙皇帝不喜欢八阿哥胤禩为皇位继承人,即使是太子胤礽真的被废。
二、佟国维带领上书房居中调度朝廷上下官员齐手举荐八阿哥胤禩,而且是明火执仗,这让康熙皇帝非常反感,视为朋党即是结党营私,对皇权产生了威胁。
三、太子胤礽是国本,他并没有犯下大罪,调兵符也是假的,所以康熙皇帝不可能轻意废黜。特别是八阿哥胤禩的高调已经超出康熙皇帝的想象,只能给太子胤礽复位以平息这场“储君”之争。【康熙帝顾左右而言他】
举荐新太子是康熙帝的决定,可新太子的人选似乎已经有结果了,并不是康熙皇帝想象中的哪一位,或者说康熙帝根本就不是真的举荐新太子,而是看看儿子们的实力,究竟是哪一位皇子阿哥在“窥探”储君位置,他要看明白!
现在的结果出来了,而且是康熙皇帝最不中意的哪一位,如何收场这是康熙皇帝的帝王艺术,所以康熙皇帝首先问:有没有举荐二阿哥胤礽的?全都蒙圈!
同是上书房大臣的马齐问的对:太子胤礽既然被废,怎么还找举荐被废掉的太子?看来情况有变。【康熙帝的又一个理由】
废太子胤礽是朕一人独断专行!
废太子是康熙帝的一人独断专行,那么举荐新太子也是康熙皇帝的一人独断专行,重要的是没有与你们商量,这是康熙帝的理由。
狡猾的康熙皇帝开始讲民主了。皇帝的话都是圣旨,为何有了民主?康熙帝的这些举动被“张廷玉”看的一清二楚,这才是“帝王心术”,所以张廷玉敢孤注一掷。
为何张廷玉能屹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倒,因为张廷玉才是能摸透皇上心思的人。在这一场赌局上,张廷玉又赢了。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228期总268期)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