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学历,却能成为大师,你怎么看?

  • 宇哥带你读原著宇哥带你读原著
  • 2023-05-24
  • 78
  • 共13人发表观点
东家APP
「东家APP 」发表观点
2018-05-02

用一句话来总结:为人本弱,有梦则刚。

22岁那一年,他来到北京。彼时的他,赤手空拳,除了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一身的胆气。田真逸不知道该如何劝说这个目光灼灼的年轻人,送了他一句话:“既为了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

少年沈从文

他之前听说,北京可以“半工半读”,他想要从成为一个大学生开始。可是到了北京,发现一切并不是这么回事。“清华公开招考,一切全靠熟人”;考燕京北大等学校,可他只有小学历,自然统统落榜……

他死心了,决定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学上。这个只上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人,却有诡异的自信:“只要肯勤学,总有办法的。”

为了方便旁听北大的课程,在农大读书的表弟的帮助下,他搬进了银闸胡同的庆华公寓。

当时在北大的沙滩、北河沿一带,有很多这样的公寓,住着很多像沈从文一样飘荡的青年,他们被北大开放的校风、自由旁听的制度,以及周边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而来,游走于课堂、图书馆、街道和公寓之间,彼此联系,互通声息,构成了独特的圈子。

这种自由、活泼的文化氛围,让沈从文备受鼓舞。他告诉自己,一定要通过学习、写作,进入那个梦想中的精英团体当中。

他过上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早上吃一点冷馒头、泡咸菜,就跑到京师图书馆分馆看书自学,什么书都看。

公寓里永无休止的写作,最初是毫无前途可言的。实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他甚至想过卖身当兵。

一天,饥饿难忍的沈从文看见“北京当时什么奉系直系军阀,一个排长什么的,在枪口上插个‘招兵委员’的旗子”,便跟在后头,走到天桥杂耍棚那边,要按手印,按一个手印就可以领导饭费,到了最后,沈从文还是溜了。

“现实生活虽过得十分狼狈,一脑子幻想却支持了我,总以为只要能活下去,努力下去,明天会有个转机。并深深相信得战胜面临一切困难,包括生活上和知识上的困难。”

那时的他,像所有沉默努力的青年朋友们,离了家乡只能紧紧抓住手里的笔,在城市里“寻找自己的圣杯”。

▲ 郁达夫青年时

好在,他坚持了下去,遇到了赏识他的人:郁达夫。 在郁达夫的介绍下,沈从文以休芸芸为笔名,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也因为这一次发文,他的才华终于被文学圈的前辈所看到,他逐渐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徐志摩。在徐志摩的大力推荐下,他的才华渐渐被发现。

沈从文在1928年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和好友一起创立诗社,后来又到青岛、湖南、昆明等地写作,教书,辗转各地。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北京。

《边城》电影海报

沈从文自己晚年反复这样回忆,“我离开家乡去北京阅读那本‘大书’时,只不过是一个成年顽童,任何方面见不出什么才智过人。只缘于正面接受了‘五四’余波的影响,才能极力挣扎而出,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每一分走过的路,都是那么的沉甸甸。为人本弱,有梦则刚。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莲依兰
「莲依兰 」发表观点
2021-11-07

成为大师者学历有一定作用,但是个人的天才智慧与实践经验也会起到一定作用,例如许世友将军没读过书,但对敌斗争是常胜将军,在攻克济南战役中采用"牛刀战术",8天攻下济南城,受到毛主席大赞。(中央原定15天拿下)所以说无高学历也能成为大师指挥员也是有可能的。

美名师创始人周六六
「美名师创始人周六六 」发表观点
2020-12-30

学历只是学校教育的一张凭证,教育不代表能力,学历更不代表能力!

很多能力出众的人,他们的老师原本不是很强。比方万世师表的孔子,他的老师几乎寂寂无名。

孔门弟子有三千,按说老师都如此厉害,学生们应该也很优秀吧?

正好相反。三千弟子虽然达者七十二,却并没留下多少名气。很少有人能够说出他们的大名。

孔子老师一般,自己厉害,徒弟们一般,这就是学历不代表能力的最佳证明!

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学历,那个时代没有所谓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只有私塾,所以“小学学历”跟当今时代的小学有区别。

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清朝末年,那个时代已经开始兴办学堂了。他由私塾转入小学,后来到北京,想入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却因为没有钱,只能够作为旁听生。

能够成为大师,在于爱学习。

学历只是学校教育的凭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局限于学校。

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社会才是包罗万象的大学堂!

感谢您的关注!

潇湘画派
「潇湘画派 」发表观点
2021-10-23

大师与学历无关。会拼音能够读词典就行。

大师与苦难有关。

经历苦难不一定成大师,大师一定要经历苦难。

作家不一定是大师。文学大师是能把散文诗歌楹联编进小说。

大师的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天生一个哲学的大脑,用哲学去化解普通的事物,提炼精华,组合成别开生面的另类。

同样的答问,平常人答的放之四海皆准,大师答题,你意想不到又精准。

沈从文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却用哲学的组合用百姓的语言说出来。而我们却会滔滔不绝咬文嚼字装腔作势说一上午,别人还不知道你说了什么?

文学,是艺术的,节奏的,浓缩的把复杂的故事简单的说出来。

说得多不等于会说,会说的,话不多。

作家,就是你想说又无从说起而被他一语中的,这就是大师。

这就是《边城》。

张先生有话好说
「张先生有话好说 」发表观点
2021-09-30

人生在世,重看阅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看人,不只看学历,更要看能力和经历!人,有经过学校和老师教诲而成才的,更有不少自学成才的!沈从文虽然学历低,但阅历独特,文学基因好,能坚持不懈地创作、投稿,用文学才华赢得社会地位,受人尊重!华罗庚虽然只能高中毕业,家境贫寒,但他痴迷数学,深钻细研,终有成果,成为了大数学家!

作家魏宝
「作家魏宝 」发表观点
2022-07-04

学历永远不等于能力。学历只是一个人学习的经历而已,而能力是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感情特质或者说是一种天然禀赋,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坚韧不拔的对文字的反复运用。三者相辅相成。沈从文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这充分说明沈从文有丰富的生活,具备写作的基本要素。再者,沈从文的作品感情充沛,语言空灵曼妙,极具感染力!成为一代大家,实至名归!

徐昌奎
「徐昌奎 」发表观点
2021-11-07

沈从文先生的小学学历,只是一张毕业证。他拿了毕业证之后的再学习,没有一个正规的学校给他发毕业证。所以人们认为他就是小学学历。这是一种偏见,这是保守,一成不变地看问题,自然对先生是不公平的。由此告诉了人们,不论学历高低,只要再哪一方面肯下功夫,学历低也可以有成就。

活泼紫云儿
「活泼紫云儿 」发表观点
2022-02-26

学问不论高低,就像有的人没读过几年书。却写下不少的锦绣文章。有的人学习不好,却当了老板。有人一个大字不识,却拥有几十亿的房产股票。有的人大字不识,手下却有上百上千的人,给他打工,其实人的能力跟学历差距没什么关系。跟你的能力大小才有关系。

大悔忆智冰
「大悔忆智冰 」发表观点
2021-01-26

大师必须生活积累丰厚,有着写作的天赋——想象力和直觉以及语言敏感,但有些人总是拿一些大师学历不高来说事,有意识地否定学历对写作的作用,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阅历丰富是成为大师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条件,更不是有了丰富的阅历就能成为大师。

最伟大的大师是足不出户家长里短,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都是身边琐事、日常生活。

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非常高。从《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精通中国文化,普鲁斯特则巴黎大学毕业。

其实,沈从文年轻时北漂到北京,曾经在北京大学旁听。

同样,高尔基曾经在莫斯科大学旁听。

另外,作家的大学,除了高尔基所写的社会,还有书籍。

毛泽东和莫言都学历不高,但都是图书管理员,读了很多书。

莫言后来成为双料大学生。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

并且,1986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的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轰动世界的小说《红高粱》。

不读大学,有没有《红高粱》,难说。

阎连科也是军艺。

余华则读的鲁迅文学院。

高校的文学、文化课,相对系统、艰深,对于写作的人,启发更大。

文学史让人眼界开阔,思想丰富深刻,写作理论让人少走弯路并且让自己的写作有理论高度的提升。

语言学习对写作的人则直接有用,最简单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用不着冥思苦想暗中摸索,一眼就知道是否有病句。

余秀华虽然号称农民诗人,但学历不低,高中生。

我初中下乡,没读过高中,后来读了个师范,但只上了几节课就抽到展览馆去了。

后来工作中读了个高师函授,由于常年两个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加繁重的办公室工作,上课不全,也未读完,最后未能结业,但我从稀稀拉拉断断续续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知道了系统的有老师的读书对于写作多么重要多么有益。

我还读过鲁迅文学院,也是函授,但老师的高度评价给我写作的信心,高水准的理论分析让我眼睛一亮。正是在鲁迅文学院读书期间,我写出了受到辅导老师高度肯定的超现实小说《玩具》。

总结: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它给了我们写作的原料,但怎样处理好原料还得靠读书,而系统的学习尤其有效。

我曾经说过,“大学系统的学习,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可能造成束缚”,现在从有些人老是否定学历这个角度看问题,则应该说,大学系统的学习,既有可能造成束缚,也有可能造成开拓与加深,全看读书的是否读死书。

(图片选自网络)

富足白云
「富足白云 」发表观点
2021-04-14

我觉得英雄不问出处,更不问学历背景等。出身在什么家庭不是自己能选择的,但这不能阻碍一个人的成功。

沈从文先生虽然只接受过小学教育,但他渴望上学,热爱读书。因为家庭原因,他早早地从小学毕业了,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探究并没有停止。

正因为他对学习的热爱,对知识孜孜不倦地探求,才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

因为他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有些拮据,但他为了追求知识,学习更多的东西他就去北京大学旁听,认真地做笔记,课后用功的消化知识,连北大的老师都对这个旁听生敬佩不已!

就这样,沈从文现在日复一日地在北京大学旁听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积累逐渐深厚,文化素养越来越高,这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对学习的坚持,对学习的热爱帮助了他,成就了他。

他也有过从军的经历,这使他的性格更加坚强,意志力比常人更顽强,一个大师的成就需要顽强的意志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从军的经历对沈从文先生日后的写作帮助很大。在军队里的生活体验,训练经历,参战经过都丰富了他的人生。

他后来一直在大学任教,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更没有忘记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短暂的学习容易做到,但像沈从文先生一样的坚持不断的学习就非常厉害了,非常令人钦佩。

这是他成为大师的原因之一,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有多少人做不到坚持如一,很多人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没有持之以恒的坚守。这就是区别,这就是差距,普通人和大师的最根本的差距。

沈从文先生生于动荡的年代经历丰富,勤奋爱学,能够坚持学习,性格坚强,在文学创作中也在为人们指明光明的道路,鼓励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奋斗。

用户问苍茫大地
「用户问苍茫大地 」发表观点
2021-11-18

不会是天生的。一定是不为你知的刻苦自学和反复练习写作。这从中央三台的《向幸福出发》栏目就可解谜。有多少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文学成就和特技动作令我们正常人汗颜。这就可信一个老太婆对大诗人李白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真的。

红玉讲文史
「红玉讲文史 」发表观点
2022-01-23

学历并不代表能力。年轻时的沈从文怀揣梦想,一身胆气。那时的他不光非常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他还非常爱写,整日里不停的在写。他所具备的能力,远远不是那张学历所能代表的了的。

俗话说,没有耕耘哪来的收货?正是因为沈从文先生的不懈艰苦努力,并在贵人的相助下,最后才成就了后来大师级的沈从文。

王冠说
「王冠说 」发表观点
2018-08-25

沈从文是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的作品被美国、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选进大学课本,在90年代,他被海内外学者、作家奉为20世纪中国仅次于鲁讯的文学大师。

沈从文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虽然只有小学学历,却能成为文学大师,与他的成长经历、刻苦努力以及朋友的帮衬,密不可分。

一、湘西这方热土滋养了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他的启蒙教育得益于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教他认字,教他认识药名,告诉他做人要决断,做男人极不可少的决断。

他6岁进入私塾读书,初上学时因为在家中已认字不少,记忆力又似乎特别好,所以比其他孩子学习要来得轻松。

他在私塾中学会了顽劣孩子抵抗顽固塾师的方法,逃避书本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

即使不逃学,学塾为了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放学时,照例必在每人手心中用朱笔写一大字,沈从文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

清澈见底的水给他小时候的生活影响实在不小。

沈从文13岁由私塾进入新式小学就读,学校管理宽松,上学放学,他就常常绕了很远的路,去看那些木工手艺人新雕的佛像,贴了多少金。

看那些铸钢犁的人,一共出了多少新货。或者什么人家孵了小鸡,也常常不管远近必跑去看看。

他喜欢看一切新奇东西,听一切新奇声响,小小年纪就懂得细心观察、感受生活。

14岁时,他投身行伍,随部队浪迹在湘西边境地区,踏遍湘黔川地区的山山水水,与社会底层的三教九流等各式各样的人物打过交道,并且有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也为他往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无穷的素材。

二、为人本弱,有梦则刚。

21岁那年,沈从文怀惴着青春梦想和对文学的满腔热忱来到北京。

他想要从成为一个大学生开始,可现实并非如此,考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只有小学学历的他,自然统统落榜。

他决定把所有的经历放在自学上,并坚信只要肯勤学,总会有办法。

京城物贵,居之不易。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早上吃一点冷馒头、泡咸菜,就跑到京师图书馆看书、自学。

有一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一间没有炉子的小屋里,天寒地冬,没有经费,连一件棉袄也买不起。

幸好郁达夫冒着大雪来到他的住处,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在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

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全部给了他。

子冈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沈从文在北平的生活:“如果你在北平的庙会或小胡同碰见一位提着网线袋,穿着灰色或淡褐色的羊质长衫,身材矮小,一脸书卷气,眯着眼睛在书摊上找旧书或门牌号,说一口湖南、北平、云南杂糅的普通话,那便是沈从文,你可以告诉他,他可以去理发店理发啦。”

为人本弱,有梦则刚。

沈从文曾说:

“初到北平的生活虽过得十分狼狈,一脑子幻想却支持了我,总以为只要能活下去,努力下去,明天会有个转机。

并深深相信得战胜面临一切困难,包括生活上和知识上的困难。”

写作初期,并不顺利。他写了大量稿件,投给报刊,却都被拒。

好在,他努力坚持,同时遇到了赏识他的人,包括郁达夫、徐志摩等,在他们的帮助下,发表作品,才华渐渐被发现。

后来,胡适先生邀请他去学校做讲师,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他第一次授课时,因为紧张,呆呆的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急急促促10分钟就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了北大校长胡适的耳朵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哄他,这便是成功了。

三、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有一次学生问他,你为什么要写作,沈从文告诉他:

“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是一幅德性,也因此使我永远对它崇拜和清新。

这点情趣同宗教情趣完全一样。

这点情趣促我来写作、不断地写作,没有厌倦,只因为我将在各个作品,各种情绪里,表现我对于这个道德的努力,人世能燃起我感情的东西太多了。

我的写作就是颂扬一切与我同在人类的美丽与智慧。”

沈从文许多作品,离不开与水的关系,大都和湘西有关。

在他的笔下,湘西是一个非常独特,到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世俗人情都是故事,都是诗歌,也都是图画。成就了中外皆知的湘西美景。

张充和女士写给沈从文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对沈从文最中肯的评价。他的文章写得好,有如星斗,他本人则是个赤子,心地善良。

沈从文虽然没有显赫的学历,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文学大师,他是20世纪创作量最大的中国作家之一,作品有《边城》《湘西散记》《沈从文小说选集》等五十多部文学著作和《唐宋铜镜》《战国漆器》等6部文物论著,而且有两度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